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

“王審知主動請求覲見?”

金陵城中,楊渥滿臉疑惑的向禮部的人詢問着。

他沒想到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準備調兵遣將發動對福建發動進攻的時候,王審知竟然同意了納土歸降。

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王審知竟然主動提出了來金陵覲見的請求。

對於這個請求,他自然是點頭應允。

王審知心中有顧慮,所以想提前和自己談好,這一點楊渥自然能夠理解。

對楊渥來說,如果真的能以和平的手段來獲得福建,這同樣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因爲這可以給其他勢力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

如今南方的主要勢力中,對於馬殷,楊渥已經不抱希望了,將來或許只有徹底將其剿滅這一種辦法了;但除了馬殷以外,嶺南的劉隱卻有可能以和平手段將其收服。

雖說歷史上的嶺南是敢於稱帝的勢力,不過那是得益於嶺南的地理位置極爲偏遠,而周邊各大勢力相互平衡,誰都奈何不了誰的緣故。

因爲短時間內沒有什麼威脅存在,所以嶺南的統治者纔敢稱帝。

但如今吳國這麼強勢,他們還有稱帝的膽量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若是這一次能夠妥善解決福建的問題,將來嶺南說不定也能以相同的手段將其收服。

除了嶺南之外,南方還有一些像虔州盧光稠之類的小勢力,同樣能夠以較爲和平的手段將其收服。

所以楊渥對於王審知的請求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了。

此外,既然王審知服軟,那麼對福建的軍事行動也有必要暫時停下來,以免引起相反的後果。

當然,在寶島上築城的事情卻是不會停下的,因爲這一點關係到日後向海洋發展的國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變的。

確定了王審知來金陵的事宜後,楊渥當即決定,以禮部尚書殷文圭和海陵王楊隆演二人爲代表,負責接待王審知來金陵覲見的各種事宜。

楊隆演四人如今已經成功通過軍訓考驗,可以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軍事常識了。

對於這四個小傢伙,楊渥自然是極爲盡心的加以培養,不僅找了幾個年老致仕、經驗較爲豐富的老將來教導他們,更是親自出面勸說動了當年錢鏐麾下的第一名將顧全武,讓他來擔任四人的老師。

顧全武這些年雖然在軍校中領了一個掛名的教官之職,但他很少出來教課,倒是對擺弄花草之類的起了興趣,這些年在軍校中當起了花農。

對於這幾年才成長起來的人來說,很多人甚至已經不記得當年顧全武的威名了,不過許多吳國的老將自然知道他的名聲。

楊渥親自出面請顧全武出來教導四人,顯然是對四人極爲重視。

而這一次王審知入金陵,楊渥將今年才十三歲的楊隆演推出來負責接待,這就足夠說明楊渥對此事的重視。

福州城中,得到楊渥確認的消息後,王審知開始安排他離開之後的各項事宜。

如今他的諸多兒子之中,成年的自然有不少,不過真正有些能力的卻只有長子王延翰和次子王延均這兩個。

王延均自然是不能擔任留守的重任,他一直反對向吳國投降,若是將留守的重任交給他,誰知道他會不會在王審知離開福州之後就胡作非爲,破壞投降的計劃呢?

所以留守福州的重任就只能讓長子王延翰來擔任。

不僅如此,王審知爲了防止自己離開后王延翰難以掌控局面,又親自下令將王延均軟禁在其府中,等到投降事宜最終確定之後,便將其交給吳國發落。

武義二年八月,王審知正式宣佈去除琅琊王封號,並且在境內改用武義紀年。

九月份,王審知安排好了福州的所有事情後,正式從福州出發,在吳國禮部侍郎皮光業的陪同下,一路北上前往金陵,準備覲見吳王楊渥。

然而王審知沒想到的是,他以爲自己安排好了福州的所有事情,但實際上在他離開不久,福州城中的局勢就偏離了他的安排。

王延均的府中,這天晚上突然來了一個客人。

這個客人雖然身穿便裝,身材矮小,但看上去極有威嚴,且氣度不凡。

這人名叫王延稟,不過他並不是王審知的兒子,而是因爲作戰勇敢被收留的義子;因爲在衆多兄弟中年紀最大的緣故,其他兄弟一般稱他爲大哥,如今統領着王審知手下的一部分親軍。

如今王延鈞已經被王審知軟禁起來,在這個時候王延稟卻突然來到他的府上,這其中自然是有不可告人的勾當。

原來,王延稟這人向來與王延翰不對付,又執掌親軍,深受王審知的信重,對王延翰更是沒多少敬意。

這次王審知想要投降吳國,王延稟同樣是極爲反對之人,所以這次王審知前往金陵就沒有將其帶在身邊,擔心此人去了金陵之後會壞事。

不過王審知顯然不會想到,王延稟如今已經暗中與王延均這個同樣反對投降,並且同樣對王延翰不滿的人勾結起來了。

“大哥這麼快就來了?小弟還以爲你會過幾天才來呢!怎麼,你已經下定了決心嗎?”王延均似乎對王延稟的到來一點都不感到奇怪,彷彿知道他會來一般。

“哼,大王也是糊塗了,我福建雖然實力不強,但也不是隨意就能欺壓的。大王從司空大人那裡繼承來的基業,如今卻想隨意出賣,我身爲大王的義子,可不能坐視他犯錯!”王延稟冷聲說着。

他雖然將自己打算做的事情說得冠冕堂皇,不過真實原因王延鈞卻心知肚明,知道他不過是捨不得自己手中的富貴罷了。

如今的王延稟,身爲王審知的義子,又執掌親軍,在福州城中乃是說一不二的大人物,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周圍衆人的追捧。

但若是投降吳國之後呢?

按照如今吳國給出的條件,在王審知的諸多兒子中,王延翰將來依舊能夠作爲王審知的長子繼承他的爵位,不過要降低一個等級,但依舊算富貴人家,受到尊敬。

其他諸多兒子中除了王延鈞外,同樣有一些封賞,或者是一些不能世襲的爵位,或者是獲得某個官職。

即便是王審知剛剛出身沒多久的小兒子,也被賞賜了一個羽林軍的騎尉頭銜。

但王延稟呢?他因爲只是義子的緣故,再加上他現在雖然執掌親軍,但他實際的職位並不算高。

再加上他是出身降軍的緣故,所以他到了吳國之後只能進入廂軍之中擔任一個普通的指揮使。

廂軍中的指揮使,即便王延稟不是吳軍體系中的,但他也知道那是一個最沒有前途的職務,將來除了混吃等死外,也沒其他什麼事情可以做,更別談受人尊重之類的。

王延稟對這樣的安排自然是不甘心,所以此時纔會想到和王延鈞勾結到一起。

當然,即便他們聯手起來,想要趁着王審知不在奪取福州大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審知在離開前的確做了許多事情來防範他們這些反對投降的將領趁機作亂,比如王延稟手中的兵權,就在王審知離開之前被暫時剝奪了。

在沒有兵權的情況下,想要控制福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即便控制了福州,但其他各地的將領若是不服從他們的號令,堅持要按照王審知的命令向吳軍投降怎麼辦?

最後,即便各地將領與他們一起,共同起兵對抗吳國,但將來若是王審知親自回到福建勸降衆將怎麼辦?

他們有信心從王延翰手中奪取權利,但他們卻沒有任何信心與王審知對抗。

總之,王延稟和王延均二人此時還面臨着兩個重大問題,一個就是如何奪權的問題,另一個就是奪權之後如何掌控局勢的問題。

若是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王延稟寧願去吳軍中當個廂軍指揮使,也不會傻到去送死。

“說吧,你之前派人告訴我說你能夠解決這兩個問題,不過我可想不出你有什麼辦法能夠辦到。”王延稟冷聲說到。

“大哥放心,若是我們真的成功了,只要我們立即向吳軍發起進攻,吳軍猝不及防之下,定會損失慘重;而消息傳到金陵之後,吳王一定會老羞成怒,到時候大哥擔心的後一個問題自然就能解決了……”王延均笑着說道。

王延稟聽了之後卻是有些毛骨悚然,他當然能聽懂王延均的意思,但正因爲聽得懂,纔會感到心驚。

王延均的計劃竟然是故意激怒楊渥,讓楊渥來出手除掉王審知,這樣一來,福建衆將自然就只能跟隨在他們身後與吳軍力戰了。

“此人心狠手辣,竟然是連他父親的性命都不顧及,實在可怕!”王延稟心中想着。

不過既然人家王審知的親身兒子都不在乎,他這個義子自然也能不在乎王審知的生死。

解決了後一個問題,那麼剩下的就只有第一個問題,如何奪權的問題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十二章 合議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
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十二章 合議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