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突襲

宋州西面,吳家村,吳軍營寨。

淅淅瀝瀝的雨水不停傾瀉而下,落在地面上,濺起一朵朵水花。

王儼儔揹着手,在中軍大營裡來回走動着;下手處,幕僚王周臉帶憂慮的向他看去。

“之前劉信將軍攻輝州時,將本將派遣到宋州這邊來;如今到了宋州,李將軍又命本將來寧陵這邊防備王彥章。王先生,你說這兩人是不是故意如此啊?”許久之後,王儼儔問出聲來。

這並不是他多心,而是這段時間的經歷讓他覺得,李承鼎和劉信二人似乎是故意在排擠他,讓他來擔負防備王彥章這種“次要”任務,而像攻打輝州或者攻打宋州這種容易立功的任務卻不讓他來。

他最初不過是蔡州刺史王存的親軍將領,靠着兵變的手段才成爲蔡州刺史,不過隨後就遭到樑軍討伐,被迫投降吳國。

投降吳國之後,他知道自己鼓動兵變的經歷容易讓人忌諱,尤其是與吳國朝堂的氛圍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在那之後他一直兢兢業業,忠於職守,努力融入吳國軍方。

這些年他的努力顯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在康懷貞病逝後,他就繼任爲新的效義軍都督。

雖然效義軍的兵力不多,在吳國朝中的重要性也遠遠比不上禁軍,但卻是一支獨.立的軍隊,直屬於樞密院指揮。

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主要由樑軍降兵組成,如今隨着吳國北伐,可以預料投降的樑軍將會越來越多,效義軍的規模或許也會迅速擴大。

這樣一來,他在軍中的地位肯定會上升。

但現在不管是劉信還是李承鼎,都沒有讓他擔任最重要的任務,,這就讓他忍不住要多想了。

一旁王周連忙勸道:“將軍切勿多想,要攻佔宋州,除了攻城之外,如何防止樑軍增援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李將軍將這個任務交給將軍,這應該說是對將軍的信任纔是,將軍爲何反而感到不高興呢?”

“信任?若真是信任本將,那爲何李將軍不讓本將的軍隊參與攻城呢?到時候宋州打下來,首功肯定是他的,本將又有什麼功勞?”王儼儔搖頭道。

吳軍重視軍功,不管是升官還是封爵,都需要實打實的軍功才行;若是沒有軍功,哪怕你資歷再高,也很難得到升遷。

從現在的戰局來看,只要攻佔宋州,這就是大功一件,參與攻城的軍隊都能分到不少功勞;而王儼儔負責阻擋敵軍援軍,這功勞自然就遜色不少。

更何況按照這些天得到的消息,王彥章似乎打算等待援軍到來之後再發起進攻,那時候說不定宋州已經被打下來了;而他則待在外圍,連一仗都沒打,自然是半點功勞都沒有。

想到這,王儼儔忍不住有些煩躁。

王周趕緊勸道:“將軍別隻看到自己,那劉仁贍將軍不一樣被李將軍安排在這裡嗎?若說李將軍故意排擠您,難道他還會故意排擠劉將軍不成?”

當初李承鼎命劉仁贍與柴克宏在寧陵城外負責牽制王彥章和霍彥威,不過後來劉信將王儼儔率領的一萬效義軍派遣過來,於是李承鼎就下令讓王儼儔和劉仁贍負責牽制樑軍,將柴克宏的騎兵調去襲擾敵軍後方。

論級別,劉仁贍的級別自然不如王儼儔,所以寧陵這邊的吳軍是以王儼儔爲統領,劉仁贍作爲他的副將協助指揮。

不過若論在吳軍中的地位,只怕王儼儔還不如劉仁贍。

劉仁贍的父親劉金就是吳國淮南時代的老臣,其兄劉仁規乃是楊渥的姐夫,他本人更是在吳國王宮長大,算得上楊渥最親近的將領。

有這麼多的關係,再加上他本人統兵能力突出,戰功也不缺少,被譽爲如今吳軍年輕一輩最爲傑出的將領。

若說李承鼎故意排擠王儼儔,讓他來擔任牽制樑軍這種次要任務,但他將劉仁贍也留在這裡,那就不可能也是排擠了。

想到這,王儼儔心中的煩躁總算減輕了一些。

王周接着道:“將軍,雖說王彥章目前兵力不多,但此人極爲驍勇,將軍不可不防。若是出了什麼亂子,將來將軍不好交代啊。”

王儼儔聞言擺了擺手道:“你放心,出不了什麼亂子,樑軍援軍至少還需要五六天時間才能抵達,這一點長劍都的人都盯着呢,不會出錯。”

話音剛落,卻見外面侍衛忽然闖了進來,滿臉慌張的道:“將軍,不好了,樑軍打過來了!”

“什麼?樑軍怎麼可能現在就打過來?王彥章難道指望就用他那點殘兵敗將去解宋州之圍嗎?”王儼儔滿臉不可思議。

侍衛卻慌忙道:“將軍,剛剛得到的消息,北面劉家坡營寨已經被樑軍攻破了,徐家村的營寨也快被攻破了,聽說還有一支樑軍正在向我軍營地奔襲而來!”

“那麼其他營寨呢,可是遭到樑軍襲擊?”王儼儔連忙問道。

“其他營寨目前還沒有什麼消息傳來。”

王儼儔這下顧不得驚慌,連忙下令道:“速速傳令給各部將領,讓他們做好防備!再派人去南面統治劉仁贍將軍,讓他要做好防備!”

宋州這邊的地勢極爲平坦,沒有什麼適合防守的地區。

爲了防止樑軍繞道前往宋州,王儼儔從北向南修建了五個營地,分遣部衆駐守,其中效義軍負責駐守北面的三個營地,而劉仁贍部負責南面兩個營地。

各個營地相互支援,以隔斷寧陵與宋州那邊的聯繫。

現在樑軍突然發起進攻,這實在是出乎王儼儔的預料。

按照打探到的消息,寧陵城中的樑軍一共不到一萬五千人,其中一萬人都是霍彥威麾下,剛剛經歷一場大敗後,士氣低迷,不堪征戰;唯有王彥章統領的五千人士氣較高,而且其中精銳較多,需要防備。

不過吳軍這邊負責牽制的兵力同樣是一萬五千人,其中效義軍就有一萬人,還有劉仁贍統領的五千精銳,論實力應該還在樑軍之上,再加上他們僅僅只需要牽制樑軍,這個任務應該不難完成。

按照得到的消息,王彥章的打算應該是等到樑軍援兵抵達之後才發起進攻,那時候樑軍規模將會達到六萬多人,爲宋州解圍的把握纔會更大,所以王儼儔從來沒想過樑軍竟然會現在就發起進攻。

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王儼儔自然知道自己上了王彥章的當,慌忙之中他連忙下令各部組織防守。

然而王彥章準備多日才突然進攻,自然是一開始就發起猛烈攻勢,以求以最快速度攻破吳軍營地。

恰好今日又是個雨天,連綿的雨水讓他的突襲行動變得更加順利,被樑軍攻破的劉家坡營地裡面的吳軍,直到樑軍靠近營地三十多步才發現,結果很快倉促應戰,沒過多久就被攻破。

接着,徐家村的營地也被攻破,兩個營地的潰兵紛紛向王儼儔的中軍營地逃亡。

受此勝利的影響,樑軍一方士氣大振,攻勢如虹,在王彥章的親自領兵下向王儼儔的中軍營地發起進攻。

沒過多久,中軍營地就被打得搖搖欲墜,局勢岌岌可危。

“將軍,咱們撐不下去了,敵軍攻得太急,咱們的人在慌亂之中難以招架,必須放棄營地,先避一避樑軍的鋒芒!”王周面色蒼白,大聲勸說道。

大雨之中,王儼儔任由雨水沿着額頭滴落。

他舉目四望,見衆多將士臉上都帶着驚慌,當即心中一沉。

“先撤下去避開樑軍鋒芒?”這個念頭在他心中一閃而過,接着就被他狠狠的壓下:“不行,若是本將真的退避了,那麼我軍士氣必然大挫,敵軍士氣更盛,趁機對我軍發起追擊,到時候我軍必敗無疑。”

“一旦我軍兵敗,樑軍勢必直抵宋州城下,到時候就算我軍將其擊退,但宋州城內的守軍見到援軍後也必然會士氣大振,想要將宋州拿下就更難。”

王儼儔不是什麼用兵的行家,更不是什麼驍勇敢戰的猛將,但他卻是一個聰明人,懂得審時度勢。

在現在這種情形下,若是他退避了,讓樑軍抵達宋州城下,那他這麼多年的辛苦努力都完了,甚至他這一輩子都完了,楊渥不可能會再重用他這樣一個敗軍之將。

想明白局勢後,王儼儔大聲道:“兄弟們,敵軍兵力必然不多,如今不過是打了我軍一個措手不及而已;大家堅持一下,劉仁贍將軍定然會率軍來援。到時候內外夾擊,必然能打一個大勝仗。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諸位兄弟隨本將殺上去!”王儼儔大聲吶喊,帶着自己的侍衛們就向樑軍最多的地方殺去。

受他鼓舞,原本士氣有些低迷的吳軍頓時聲勢一振,紛紛發起反擊。

王儼儔的中軍部署的軍隊原本就是最多的,再加上從劉家坡和徐家村兩個營地撤下來的軍隊此時紛紛趕到,加入反擊,一時間,樑軍被死死的抵擋住,無法突破吳軍的防守。

見此情形,親自領兵廝殺的王彥章不由得心中大急。

這次突襲吳軍他做了許多準備,不僅想方設法的迷惑吳軍,成功的讓吳軍相信他會等到援軍抵達後再發起進攻,同時他還以各種辦法提振樑軍的士氣,讓他們看到勝利的希望。

而在具體部署上面,王彥章認爲北面效義軍雖然兵力多,但戰力和士氣等相對較低,所以他決定只帶領麾下五千人前來突襲;而南面的劉仁贍部兵力雖然較少,但戰力和士氣卻很高,所以王彥章命霍彥威統領麾下近萬人攻打劉仁贍部的兩個營地。

如今一朝發動,北面這邊果然大獲成功,接連攻破效義軍的兩個營寨,使得樑軍士氣大振。

只是他沒想到如今進攻吳軍中軍營地卻陷入僵持,只能寄希望於南面的霍彥威,若是他那邊進展順利,就能在取得勝利後迅速趕來支援,那時候大局可定。

但若是霍彥威那邊也陷入僵持,那這一仗就不好打了。

若是霍彥威被擊敗,那今日這一仗就徹底輸了:這是王彥章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南面的戰局恰恰就在朝着這種局面發展。

……

與王儼儔部所不同的是,劉仁贍的麾下全部都是精銳,戰力、軍紀和士氣等方面都遠遠強於王儼儔的效義軍,戰鬥意志更是遠遠超出。

雖然在戰前他也沒有預料到王彥章會在此時發起突襲,但他的部下所駐守的兩個營地都沒有被樑軍攻破,反而與前來突襲的樑軍打了個勢均力敵。

不僅如此,隨着時間的推移,劉仁贍更是發現,他的麾下開始逐漸佔據上風,不斷向敵軍發起反擊;不過要徹底打垮對面的這支樑軍卻還需要一些時間。

見此情形,劉仁贍當即下令道:“徐謙,周勝,本將命你二人立即率部前往中軍增援,務必要助王將軍擊退敵軍!”

徐謙和周勝二人都是都頭,各自統領一千軍隊。

聽到劉仁贍的命令後,二人嚇了一跳:“將軍,敵軍兵力衆多,我軍全力反擊才能勉強佔據上風,若是一下子減少兩千軍隊,營地豈不危險?”

南面的這兩處營地裡,劉仁贍親自鎮守的營地部署了三千人,更南面的一個營地部署了兩千人。

而前來突襲的樑軍雖然暫時搞不清具體兵力,但肯定比吳軍要多得多;若是一次性抽調走兩千人,留守的就只剩下一千人,這點兵力顯然太少了。

劉仁贍搖頭道:“本將這邊留下一千人就足夠了,但中軍營地那邊的戰局卻讓本將擔憂。效義軍的士氣遠遠不能與咱們相比,若是他們被擊敗,咱們也難以獨存。你二人只要能解中軍之圍,此戰我軍就勝了。好了,不必多說,快去執行吧!”

劉仁贍將局勢看得很清楚,現在樑軍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各個營地都遭到進攻,相互之間失去了聯繫,這就給了敵軍可趁之機。

若是按照現在這種打法,或許過上很久後他這邊也能擊敗樑軍,但劉仁贍不知道中軍那邊能不能堅持到那個時候,他不敢去賭。

而他若是現在就派兵支援中軍,中軍那邊的樑軍定會以爲南面這邊吳軍已經取得勝利,到時候他們必然士氣大減,而效義軍則士氣大振,中軍之圍自然能解除。

而中軍之圍一旦解除,今日一戰的結局也就註定,這纔是此戰的關鍵。

徐謙、周勝二人不敢怠慢,連忙聽命行事。

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五十章 悠閒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十八章 逃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二十八章 逃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
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五十章 悠閒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十八章 逃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二十八章 逃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