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

“遷都回洛陽?”朱友貞愣住了,朝中不少大臣同樣愣住了,只有李振等少數幾人心中明瞭。

當初朱溫在開封起家,一路擴張,最終篡唐立國,建都開封。

不過開封雖然是朱溫起家之地,又是樑國國號的來源,但開封實際上並不適合作爲國都,因爲這附近四面臨敵,無險可守,作爲都城的話勢必需要大量軍隊防守才行。

而洛陽相比之下作爲都城就要合適得多,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洛陽防守起來要比開封容易得多;此外,洛陽周邊水土肥沃,人口稠密,這些也是作爲都城的一個重要優勢。

在此之前的歷代統治者中,一般不是將都城定在長安,就是定在洛陽,就是因爲這兩地都有極好的地理條件。

所以朱溫在初期雖然定都於開封,不過立國不久之後就將都城遷移到了洛陽,並將開封定爲東都,以博王朱友文爲東都留守。

之後朱友珪殺父自立,同樣以洛陽爲都城。

然而朱友貞發動兵變登上皇位時,卻因爲他的根基在開封,所以選擇了在開封登位,都城自然也就遷移到了這裡。

如今敬翔突然提出遷都之事,很快就引得朝中衆臣議論紛紛。

“遷都洛陽?這有必要嗎?當初太祖皇帝就是在開封立下基業,如今定都城於此,這不是很好嗎?何必遷都?”

“此言差矣,遷都洛陽的好處的確衆多,別的不說,光是洛陽的地利優勢,就值得咱們遷都,當初太祖皇帝還不是因爲這個原因才遷都洛陽的?如今遷都回洛陽,這也是應有之義!”

“什麼應有之義?這遷都來,遷都去的,來來回回折騰這些幹什麼?”

……

衆臣議論紛紛,朱友貞心中卻是一沉,他目光灼灼的向敬翔看去,似乎是想看明白此人的居心。

“敬翔在這個時候提出遷都洛陽,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說他不滿朕寵信趙巖、張漢傑二人,所以纔有此議?”朱友貞皺眉沉吟。

敬翔卻是不慌不忙,神色平靜而從容,似乎沒有聽到衆臣的議論,也沒有感覺到朱友貞的目光一般。

“好了,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這時候,崇政院使李振站出來制止衆臣議論。

他大聲向朱友貞道:“陛下,臣以爲遷都回洛陽,這的確有利於防守。昔日東漢,曹魏,北魏,都定都於此,便是隋唐二朝也曾一度在此立都,由此可見洛陽作爲都城,的確是有其特別之處的。臣贊同遷都之議。”

敬翔接着又笑道:“陛下,遷都回洛陽,這不僅順應天時,同樣也象徵着陛下繼承太祖皇帝的大業。當初太祖皇帝在開封龍興,後遷都於洛陽;如今陛下同樣在開封登上大位,再遷都到洛陽,這豈不是天意?”

朱友貞點了點頭,此時他已經平靜下來,不管敬翔、李振等人是不是想借此機會表達自己的不滿,但遷都之議已經提出,此時不管如何都要給個說法。

按照他的本意來說,自然是不願遷都去洛陽的。

畢竟自他坐上東都留守的位置以來,時間雖然不算長,但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對開封有了足夠的掌控力度。

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不願意再遷都洛陽,那裡可不是他的地盤,而是他的敵人朱友珪的地盤。

不過朱友貞畢竟也不傻,他當然也知道建都洛陽相比於建都開封的好處,別的問題且不說,光是洛陽的優越地理條件就比開封強得多。

這樣一來,樑國就只需一部分兵力就可以扼守險要之地,防備敵軍突襲。

而若是敵軍建都於開封的話,因爲開封附近無險可守,就只能用強大的兵力來防守,這很容易被敵軍直逼城下。

事實上,歷史上的樑國正是被李存勖以大軍突襲至開封城下,當時城中兵力空虛,朱友貞在絕望之中自殺,樑國就此滅亡。

朱友貞雖然不知道歷史,但這並不意味着他不明白建都洛陽的好處。

敬翔、李振二人帶頭贊同遷都,接着又有不少其他文武之臣站出來附議,一時間彷彿朝中都是贊同遷都之人一般。

朱友貞皺了皺眉,轉頭向自己的親信趙巖、張漢傑二人看去。

只見張漢傑此時正低頭看地,一言不發,彷彿地上有什麼有趣的東西一般。

而另一個心腹趙巖卻道:“陛下,遷都之事,何其重大?臣不敢妄言,還請陛下自拿主意。”

朱友貞再次愣住了,這兩人這是什麼態度?難道他們也贊同遷都嗎?

他卻不知道,自從去年李振、敬翔二人開始商議遷都之事後,便暗中在朝中尋找支持他們的人,便是張漢傑、趙巖二人,他們也曾去尋求支持。

原本趙巖二人對於是否遷都洛陽,他們的態度是不贊同,但也不支持;不過李振、敬翔二人乃是朱溫時代的老臣,地位高,資歷老,張漢傑二人無論如何都不能與之相比。

二人雖然受到朱友貞的寵信,得以權傾朝野,朝中許多大事都能一言而決,不過他們畢竟威望尚淺,在朝中的支持者並不多。

而敬翔和李振二人主動找到他們尋求幫助後,二人原本下意識的就想反對;但敬翔二人既然主動找上門來,自然是有一定的把握纔會出手。

在兩人一番口舌和許諾之下,最終趙巖、張漢傑二人被說服,承諾若是敬翔提出遷都的話,他們保持中立.

保持中立,這已經是趙巖二人所能做到的極致,而敬翔和李振也僅僅希望他們能保持中立就夠了。

見了兩人的這副態度,朝中許多原本打算反對遷都的文武頓時也打住了,紛紛決定暫時觀望一下局勢。

而朱友貞到了此時當然明白,敬翔顯然不是突然提出遷都,而是在此之前就經過了長久準備的,便是趙巖二人都已經被說服了。

這讓他不由得感到有些惱怒。

他身爲天子,按理說朝中大小事務都應該由他說了算,但之前對於徐州戰事他不能做主也就罷了,如今居然連遷都這種大事,他都是剛剛纔知道,在此之前居然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

這就使得敬翔突然提出遷都的時候,他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僅一點準備都沒有,而且在此時還不得不單獨面對朝中上下文武衆臣的壓力。

朱友貞心中惱怒,原本對於是否遷都還只是有些猶豫,但此時的他對於遷都的提議卻變得十分反感了。

當然,面對衆人的一片支持之聲,此時朱友貞也不好站出來反對。

沉吟一會後,他冷聲道:“遷都回洛陽,這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遷都之事事關重大,如今徐州那邊正在用兵,後方糧草輜重不可有絲毫紕漏,若是在此時遷都,萬一出了什麼差錯,誰都付不起責任。所以遷都的事情還是等以後再議吧。”

此時朝中上下都是贊同遷都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朱友貞心中不想遷都,但他也不好直言反對,所以只能使用拖延的辦法。

等過了今日之後,他就可以從容佈置,在朝中尋找支持之人,到時候遷都與否還不是由他說了算。

但敬翔二人好不容易纔找到現在的機會發難,怎麼可能讓朱友貞就這樣糊弄過去?

敬翔大聲道:“敢問陛下,是不是說等徐州戰事結束之後,不論發生何事,都要立即遷都洛陽?”他目光緊緊逼向朱友貞,想要從他那裡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覆。

朱友貞神色不悅,但在敬翔的追問下,也只能開口道:“這怎麼可能?如今天下的時事變化無常,誰能知道到時候的局勢又是如何?朕只能說,若是局勢穩定的話,到時候就遷都去洛陽。”

敬翔依舊有些不滿意,但李振卻在一旁道:“陛下金口玉言,既然言定徐州戰後就會遷都,想必到時候局勢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如此,我朝必將大興於天下。”他一邊說着,一邊向敬翔使眼色。

敬翔心中嘆息,他知道李振的意思,無非就是不想逼迫太過,畢竟朱友貞再怎麼說都是天子,他們這些做臣子的,怎能一味相逼呢?還不如先坐實了徐州戰後就遷都的決議,等到時候再做商議。

“罷了,想來晉王李存勖也不至於這麼快就南下,而徐州大戰之後,不論勝敗,想必吳軍也要休整一段時間;這樣一來,到時候朝中應該也不會有什麼重要事情。”

想到這,敬翔也只好跟在李振身後出言附和。

散朝後,朱友貞有些悶悶不樂的起身,張漢傑和趙巖二人見了連忙追了上去。

“陛下稍待,臣等有事稟報。”

朱友貞回頭一看,見是二人,不由得有些不悅道:“你們跟來作甚?莫不是還要給敬翔二人當說客?”顯然他心中還是對剛纔二人的舉動有些不滿。

張漢傑連忙道:“不敢,臣等二人忠於陛下,怎敢爲敬翔二人做說客?之前之所以沒有站出來反對,也是覺得此事對陛下也是一件好事,所以纔沒有出言反對。”

“好事?朕可看不出哪裡有什麼好處。”朱友貞聲音冷淡,不過臉色比剛纔還是好了一些。

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九章 夜談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
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九章 夜談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