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

“大王,根據得到的消息,吳軍目前已經攻佔了宋州以南,輝州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少數地區仍在抵抗;若是咱們再不南下,只怕中原就完全落入吳國手中了。”

“大王自起兵已有十三年,不櫛沐,不解甲,目的就是爲了平定中原;如今時機已到,若是大王遲疑不絕,則中原之地終究會落入吳國手中。大王十多年辛勞毀於一旦。”

“大王,鎮州之亂不過是癬疥之疾,只需以少量軍隊加以牽制就行;吳國北伐這纔是腹心之患。還請大王早做決斷,南下與吳爭鋒!”

……

魏州行臺之中,聽着衆將的勸諫,李存勖不由得有些心動。

當年李存勖接位不久便親自領兵解除璐州之圍,自那時到現在前後十三年,晉軍幾乎無一日不戰,李存勖更是常年親自領兵征戰四方。

雖說晉國的地盤如今已經擴大到整個黃河以北,但樑國憑藉黃河天險,卻死死擋住晉軍,讓晉軍不能南下,至今看不到半點奪取中原的希望。

如今吳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中原大半地區已經落入吳國手中;若是晉軍不趁此機會渡河南下,只怕中原最終會被吳國獨吞。

那樣一來,不僅這十多年的奮戰變成徒勞,同時吳國將會取代樑國,再次依託黃河將晉軍擋住河北。

對付一個樑國就足夠讓大家頭痛了,若是再對付一個完全整合了南方的吳國,只怕任誰都沒有信心能夠取勝,奪取中原更是遙不可期。

不僅如此,吳國整合整個南方之後,其實力必然會遠超之前的樑國,到時候就算是拖也能把晉國拖垮。

這些道理都很充足,李存勖聽了之後連連點頭,頗爲心動。

然而,反對渡河南下的一方同樣有着足夠的理由,讓李存勖心懷猶疑。

要出兵南下,首先一個就要解決駐守在楊村的戴思遠。

雖然樑軍已經分兵南下救援宋州,但戴思遠手中的兵力依舊充足;而晉軍一方同樣分兵攻打鎮州,除非將攻打鎮州的兵力調回來,否則剩餘的兵力僅僅夠防守,用來進攻卻是不夠的。

除了兵力不足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個當然是鎮州張處瑾。

張處瑾公然起兵反抗晉軍,若是不能將其消滅,必然會引起其他野心之輩紛紛效仿;同時,若是不能消滅張處瑾就以主力渡河南下,到時候張處瑾就會成爲晉軍後方的一顆毒瘤,隨時都可能爆發,影響到晉國後方的安定。

除了張處瑾外,另一個讓李存勖頭痛的勢力自然就是契丹人。

四年前,契丹軍隊入侵幽州,將老將周德威圍困在幽州城中近兩百日,日夜攻打,幽州危在旦夕,局勢十分緊急。

那一次正是老將李存審率軍七萬馳援,最終大敗契丹軍隊,將其逐出幽州。

這幾年契丹人無一日不想着報當日之仇,如今河北動亂,鎮州反叛,若說契丹人不趁着這個機會南下,便是李存勖都覺得不大可能。

若是晉軍渡河南下與吳軍爭奪中原,契丹人卻出兵幽州,在晉國後方搗亂,再加上尚未平定的張處瑾,以及向來與鎮州交好,隨時有可能背叛的北平王王處直,這種局面便是想想都讓人覺得心寒。

就像租庸使孔謙說的那樣,“大王若南下與吳爭鋒,一旦戰局不順,而北方契丹入寇幽州,張處瑾又發難於鎮州,再加上叛服不定的定州王處直,到時候非但中原不可得,便是河北都不復爲大王所有。”

兩種選擇,若是選擇渡河南下與吳軍爭鋒,這樣做固然非常冒險,但一旦取勝,就能結束這麼多年的征伐;當然,若是失敗的話,也很可能會葬送整個晉國。

若是選擇先平定鎮州再南下的話,固然比較穩妥,但也意味着晉軍這麼多年來的努力全部化爲徒勞,不僅進取中原遙遙無期,而且還意味着晉軍不得不面對一個比樑國更強的敵人。

從本質上來說,李存勖其實是個非常喜歡冒險的人,胡柳坡之戰,以及後來滅樑之戰,都是他的冒險嘗試;只要他看準的事情,即便是冒着再大的風險他也會堅定不移的去做。

然而面對眼前的兩個選擇,即便是李存勖也難以做出決斷,只能在宮殿中反覆遲疑。

“大王,有信使從晉陽而來,說是監軍使所派來的。”就在這時,李紹榮進來稟報。

“監軍使?七哥?”李存勖聞言頓時愣住了。

今年年初他派人在魏州求購玉石,開始爲稱帝做準備,張承業聽說後親自從晉陽趕到魏州來勸阻,李存勖置之不理;自那以後,深感痛心的張承業就臥病不起,並且不再爲李存勖出謀劃策。

沒想到如今他竟然又派人送信前來,難道是爲了當前的局勢而獻策嗎?

李存勖心中一動,連忙道:“信使在哪?快讓其進來,孤要親自問話。”

不久,信使獻上張承業的親筆書信,望着熟悉的字體,李存勖不由得感慨萬千。

他能有今日,張承業居中出力頗多,但這老傢伙爲人耿直,而且一心想要復興大唐,甚至對李存勖封給他的官職都全部拒絕,這一點讓李存勖尤爲不喜,這也是導致他與張承業漸漸疏遠的重要原因。

但如今局勢危急,在面臨着事關晉國前途興衰的重大時刻,李存勖真的沒想到遠在晉陽的張承業居然還會派人送信來勸諫。

放下書信後,李存勖久久不語。

一旁李紹榮見了連忙問道:“不知監軍使在心中說了些什麼?可是關於當前局勢的建議?”

李存勖聞言瞥了李紹榮一眼道:“你自己看吧。”說完便將書信遞過去。

這李紹榮原名元行欽,原本是燕王劉守光的心腹大將,作戰極爲勇敢,當年劉守光與其兄劉守文爭權,兵敗不敵;後來劉守光與劉守文兩人在兩軍陣前會面,元行欽突然殺出來,將劉守文生擒,戲劇性的助劉守光取得了勝利。

之後晉國滅燕,元行欽也順勢投降晉國,成爲晉軍中一員驍將,被李存勖倚爲腹心,並且賜名爲李紹榮。

兩年前,李存勖在潘張戰敗,被樑軍包圍,形勢危急。

關鍵時候,李紹榮望見晉王旗幟,單馬馳來,砍斷敵軍長矛兩支,斬首一級,將李存勖救出。

從那以後,李紹榮深受寵信,長期跟隨李存勖身邊。

看過張承業的信後,李紹榮驚訝道:“看來監軍使也是主張先平定鎮州,安穩後方局勢,然後南下與吳國爭鋒的。不知大王打算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李存勖沒好氣的道:“雖說孤有心南下與吳軍爭鋒,但這樣做實在太冒險,極有可能讓我等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除了按照七哥所說的做,孤還能如何?”

“這?大王真打算和樑國議和?”李紹榮更加驚訝。

原來,張承業在信中指出,吳軍北伐來勢洶洶,動用的兵力衆多,至少都應該有二十萬以上。

而晉軍一方雖然總兵力同樣衆多,但因爲晉國面臨的敵人衆多,尤其是北方的契丹人,更是牽制了晉國的大量軍力。

真正能用於黃河沿線的晉軍兵力不過是十五萬左右,其中還包括了數萬鎮州和定州的軍隊。

如今鎮州背叛,定州那邊態度不明,還有契丹人隨時有可能入侵,若是現在就渡河南下與吳國爭奪中原的話,晉軍真正能動用的兵力或許只有十萬人左右。

以十萬久戰疲憊之軍去對付有可能高達二十多萬,而且養精蓄銳多年的吳軍,這怎麼看都太過冒險。

一旦渡河後戰事不利,河北的動亂又沒有平息,若是再加上契丹人入侵,只怕晉國覆亡近在咫尺。

這可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的事情,河北之地征戰這麼多年,百姓負擔沉重,多有逃亡,其內部早已積蓄了各種不滿。

現在晉軍接連取勝,這纔將矛盾掩蓋下來,不至於立刻爆發;一旦渡河戰事不利,河北動盪,再加上這些矛盾驟然爆發,即便李存勖再怎麼能征善戰也難以平定局面。

當然,張承業除了勸李存勖先平定鎮州,等河北局勢穩定下來再渡河南下外,他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建議,那就是與樑國暫時議和。

現在樑國看上去被吳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宋州以南,輝州以東的廣闊地區都被吳國輕易奪取,但這並不是說樑國真的就這麼弱。

實際上駐守在楊村的戴思遠部兵力依舊有七八萬人,再加上已經南下的樑軍以及洛陽等各地的兵力,現在的樑國至少還能調動十五萬大軍。

只不過這其中的主力,也就是北面招討使戴思遠所率領的七萬多樑軍被晉軍所牽制,不能南下與吳軍交鋒,所以讓吳軍長驅直入,一路勢如破竹。

若是能與樑國暫時達成和解,讓戴思遠能率軍南下,到時候樑軍兵力衆多,未必就沒有一戰之力。

即便吳軍再怎麼強,要徹底擊敗樑軍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而晉國一方正好趁此機會將黃河沿線的主力調往鎮州,用於對付張處謹。

這樣一來,既能讓樑軍與吳軍打得兩敗俱傷,方便晉軍坐收漁利;同時又能爲晉軍平定河北爭取時間,可謂是一箭雙鵰。

等到河北局勢安定下來後,不管那時候的南方局勢最終是以哪方取勝,或者依舊在僵持,晉軍都能根據實際情況從容做出應對。

當然,這樣做的唯一壞處就是要與樑國議和,轉而將吳國當做首要目標,這樣做會大失民心。

“大王,咱們晉國這麼多年來都以討伐樑國,復興大唐爲己任,對於吳國暗中與樑國議和之舉更是時常鄙薄。如今難道咱們也要效仿吳國嗎?”李紹榮有些驚訝問道。

復興大唐的口號用了這麼多年,即便有部分將領對其不以爲然,但這個口號卻是晉軍討伐樑國的大義所在,讓晉軍師出有名。

現在若是與樑國議和,哪怕是暗中議和,也將意味着晉國將放棄一直以來高舉的復興大唐的旗幟,淪爲與岐王李茂貞等人一樣的軍閥勢力。

當然,這一切不管是對李紹榮還是對李存勖來說都不算什麼,復興大唐對他們來說原本就只是一個口號。

真正讓李紹榮感到驚訝的是,以張承業對復興大唐的執着,他竟然會提出這樣的建議,這實在讓他感到驚訝。

“與樑軍議和?不,孤是不會直接與樑國議和的,不過孤會將大軍主力調往鎮州,同時放棄德勝南城,只留少量軍隊駐守德勝北城,並將這個消息告訴樑國。想必只要朱友貞不傻,他應該知道該怎樣做。”李存勖沉聲道。

德勝渡乃是黃河中游的重要渡口,位於滑州境內,是晉軍控制的兩個重要渡口之一。

爲了保護渡口,晉軍在黃河南岸修築了德勝南城,同時在北岸修建德勝北城,兩城之間用浮橋相連,以相互支援,並用鐵鎖將黃河隔斷,以防樑國水軍衝擊浮橋。

而樑軍黃河沿線的主力就駐守在距離德勝南城西面不遠處的楊村。

李存勖相信,只要晉軍放棄德勝南城,並且將主力調往鎮州,減輕楊村樑軍的壓力,朱友貞自然會將樑軍主力調去對付吳國人。

這種默契甚至不需要派使者溝通,只需要設法將消息傳遞給樑軍就行。

“大王,既然做出了決定,那麼是不是現在就召集衆將,將大王的詔令交代下去?想必諸位將軍也等得很焦急。”李紹榮見他已經做出決定,當即沒有再勸說。

“也罷,你這就去傳令給衆將吧。吳軍要攻佔中原想來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的,而鎮州彈丸之地,又能擋住孤的大軍多久?最多就是契丹人有可能入侵,需要加以提防;至於王處直,想必此人不會傻到直接起兵與孤爲難吧?只要儘快平定河北,到時候再渡河南下,與吳軍一決雌雄。”李存勖最終下定決心。

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章 朱廣德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
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章 朱廣德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