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我就當個名譽教授吧
卻說楚公劉表用自己當了十五年荊州牧的威望,強行壓服衆人。
賭上了自己多年的名譽,要求出兵廬江,征討孫氏。
好在孫氏本身就與荊州有仇,兼之淮南富庶。
所以當劉表擺出堅決的態度時,並未招來羣臣的強烈反對。
於是,楚國上下開始動員,籌備征討廬江的戰役。
話分兩頭,
此時的劉備大軍已經行至青州的臨淄了。
青州乃是關羽的地盤,關羽身爲青州牧,亦是親率文武出城三十里相迎。
兄弟相見,敘禮各畢。
算上關羽的青州兵,劉備此時手上已經有四萬兵馬了。
其餘各郡還在整備軍馬,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劉備卻喊停了。
劉備下令,讓各郡太守暫時按兵不動,不必繼續往他所在的位置增益人馬。
之所以喊停,是因爲在魏國的細作,向劉備及時傳回了兩個重要的消息。
第一,夏侯淵接替曹仁,總領了東線戰事。
第二,魏國與楚國聯繫密切,疑似相約出兵。
這兩個消息,向劉備透露了兩個重要的信息。
一是曹魏很有可能向徐州發起進攻,二是楚國有可能奪取廬江,威脅到齊國的淮南。
徐州是老劉的總部,不可不防。
淮南是後方的糧倉,肯定也不能受到威脅。
從曹操的人事安排來看,
夏侯淵督東線戰場,曹仁是南方軍區總司令。
兩人皆是曹操的心腹重臣,說明曹操對這兩條戰線是極爲重視的。
而曹操本人呢?
他並沒有離開北方,而是選擇留在鄴城,與李翊對峙。
劉備是想跟曹操在北方打一場大會戰的。
可看曹操的意思,是想分兵多線作戰。
所以劉備經過一番考慮過後,決定讓各郡太守暫時按兵不動。
他的四萬人馬,也暫時停留在了青州。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劉備可以同時顧及到北方和南方。
萬一南方戰事頂不住了,他可以馬上南下支援。
若是北方李翊取得了戰略優勢,劉備也能第一時間入場,給予曹魏致命一擊。
做下這個決定以後,劉備又召集了王府裡的大臣商議,徐州戰場的事宜。
“夏侯淵深諳兵法,善曉兵機。”
“公等以爲,若曹魏當真要入侵徐州,當取何處?”
劉備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衆人身上。
一人出列,拱手道:
“稟大王,愚以爲魏人極有可能從魯地掠過,然後入侵東海。”
說話之人,乃是幕僚陳宮。
陳宮本爲呂布舊臣,呂布被派到遼東去後,陳宮並不願意跟着去。
便一直賦閒在家。
且不論後人怎麼評價陳宮的人品,但當時人是認可陳宮的人品。
就是,“性情剛直,足智多謀”。
是當時有名的名士兼縱橫家。
而劉備之所以徵辟陳宮爲幕僚,還是出於欣賞他的才能。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齊國目前已經與魏國關係破裂,兩邊爭鋒相對。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誰幹曹操,陳宮都要出來幫幫場子。
當然了,最爲重要的原因。
還是陳宮作爲東郡名士,在兗州很有名望。
幾乎代表了兗州士人的利益。
要知道,兗州雖然被稱爲是四戰之地。
但它縣一級的城池足足有八十一座。
如果算上縣城下面的軍事城堡,那麼兗州就有百餘座城池。
整整百餘座城池,要是硬啃不知得花多長時間。
而陳宮與張邈在兗州掀起叛亂時,曹操還剩幾座城池呢?
答案是,只剩三座了。
曹操只剩三座城池,這是連如日中天的袁神都未嘗做到的。
這也意味着兗州當時幾乎是郡郡叛亂,縣縣響應。
其叛亂規模之空前浩大,可想而知。
雖然曹操後來平息了兗州的叛亂,但曹操並未跟兗州士人達成和解。
而是選擇了把治所遷到潁川,重用豫州士人。
這就使得兗州士人與曹操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了。
但兗州人也無力再掀起一場當年的叛亂,也承擔不起叛亂失敗的後果。
所以就這麼跟曹操僵着,湊合着過。
就在這時,劉備拋出來了橄欖枝。
在諸葛亮等人的建議下,王府需要幕僚。
劉備立馬派人攜重金,徵辟了當時賦閒在家的陳宮。
以這種“千金買馬骨”的方式,向兗州士人示好。
常有人好奇,當年陳宮攜呂布入徐州時,爲什麼不跟劉備?
其實陳宮就是東漢標準的士人形象,他只和跟他一個圈子裡的士人混。
就跟劉繇說自己用太史慈,會被圈子裡的人笑話是一個道理。
當時起於草莽的劉備,陳宮壓根兒看不上。
即使是呂布,陳宮也只當他是一個邊地劍客,是自己復興兗州的工具人。
但如今不同了,
劉備早已經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在徐州立足。
不僅如此,滅袁術、敗袁紹。
是天下當之無愧的第一諸侯。
被劉協認了族譜,封了王。
當年跟着劉備打天下的一幫老兄弟也全都吃香喝辣。
李翊得了冀州,關羽得了青州,田豫、牽招得了幽州。
張飛、趙雲、陳到、糜竺、簡雍在齊王府裡的最高層用事。
反觀陳宮呢?
一再追求完美,君主換了一屆又一屆。
可兗州卻與他漸行漸遠。
連續多年的失敗蹉跎,也讓陳宮產生了嚴重的頓挫感與自我內耗。
他開始思考自己這些年到底在做什麼?
當年來徐州時,沒有跟隨劉備是不是一個錯誤?
雖然很不想承認自己的眼拙,但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
陳宮在當時就是站錯了隊。
此前你對我愛答不理,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
陳宮已經錯過了投靠劉備的最佳時機。
當年的劉備纔剛剛坐穩徐州,正是求賢若渴,急需招募人才的時間段。
彼時的陳宮若是放棄呂布,留在徐州,肯定能夠得到重用。
說不定現在已經混上個太守級別的高官了。
但現在,
已經位極王侯的劉備,多陳宮一個不多,少陳宮一個不少。
面對劉備不計前嫌,再次拋出橄欖枝來。
陳宮肯定不能“一錯再錯”,果斷抓住了這個機會。
進了齊王府當了一個幕僚。
剛入職的陳宮,也是想要積極表現自己。
兼之又是幹曹操,陳宮也是踊躍發言,爲劉備分析曹操可能的用兵方向。
“……魏軍並無水師之利,故不敢用重兵於淮南。”
“前既割泰山郡與大王,必不敢逾嶺犯徐。”
“故臣料其東線之師,必自魯出而寇東海。”
“蓋東海鄰下邳,魏欲速戰而下之,以脅大王。”
陳宮本身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兼之又是兗州人,對兗州的地理熟悉。
更對曹操這個人瞭如指掌。
他斷定曹操肯定會走魯國,然後入侵東海,奇襲下邳。
這對於曹魏想要快速取得齊國國都,佔據主動而言,是最佳的進軍路線了。
劉備順着地圖上的淮泗沂幾條河流,沿線摸挲了一番。
沉吟半晌,對一旁的關羽說道:
“雲長,汝即刻前往下邳。”
“徐州之衆,交予你來調遣。”
言外之意,劉備把南線戰場交給了關羽。
這在大夥兒的意料之中。
畢竟一個片區的總司令,肯定是在李翊、關羽、張飛這三人中選。
李翊已經總督北方了,南方戰區不是關羽就是張飛。
“喏!!”
關羽當即領命,帶了一萬青州兵,便趕去徐州赴任了。
“讓元龍將淮南的舟師分一部到徐州前線,供雲長調遣。”
考慮到徐州也有不少河流,兼之邗溝河道的竣工。
劉備又下令分撥給關羽一批水師。
好方便他運輸糧秣器械。
劉備創業至今,手上能夠直接動員的兵馬大概在十七萬人左右。
這十七萬人是在不傷國本,穩定國內局勢,所能動用的極限。
但不到迫不得已,劉備肯定不會舉國動員到這種地步的。
因爲動用十七萬軍隊,就意味着還要動用至少四十萬到五十萬民夫。
這個代價是劉備很難承受的。
目前徐州能直接參戰的兵馬有五萬,淮南有兩萬。
算上雲長帶去的一萬青州兵,所以南方戰場投入的兵力大概是八萬人左右。
八萬直接上戰場的兵,這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劉備望着統計上來的數字,雖然已是久經沙場。
但還是忍不住寫信叮囑了關羽一句:
“雲長如晤:”
“徐州之重,託於賢弟。”
“今以八萬之衆付卿,非輕也。”
“夏侯淵乃曹營虎將,深諳兵法,切大意不得。”
“願卿察地形險易,量敵而後進。”
“但有不明之處,可與孔明相商。”
“慎之,慎之。”
待寫完這封信後,劉備這才稍稍寬心。
就在臨淄靜靜觀望局勢。
又過兩日,人報丞相李翊自北方而來。
劉備頗感震驚,即命李翊來見,問:
“……丞相不在渤海守冀州,怎麼獨自來青州了?”
劉備見李翊也沒帶多少人,知他肯定是有什麼事情要辦。
李翊乃道:
“聞大王大軍停駐於臨淄觀望,翊身在河北,特來拜謁。”
劉備鬆一口氣,又道:
“雖然如此,然丞相身兼北方軍務。”
“曹賊隨時可能用兵,丞相還是先回河北去爲好。”
李翊微微一笑,柔聲寬慰劉備道:
“大王勿憂,臣已遣張郃、高覽兩位將軍守鉅鹿、甘陵。”
“至於渤海,有徐晃、張遼,荀攸、徐庶。”
“不會有失,願主公勿憂。”
北方的大臣不在少數。
但李翊重用的武將,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張郃、高覽等河北老將,一種是張遼、徐晃的徐州舊將。
同理,荀攸是老臣,徐庶是新人。
讓新老達成平衡,是李翊一貫的用人風格。
“曹賊集重兵於淮南、東線,其志不獨在北疆。”
“是故北境守備空虛,兵不足以當我。”
“賊素畏我,若我不先動,彼必不敢輕舉。”
李翊進一步爲劉備分析當前的局勢。
他在河北的人事安排已經妥當,曹操沒有往北方繼續增派人馬。
既然沒有兵力優勢,那李翊便敢斷定曹操不敢向動手。
也正因爲如此,李翊懷疑此前曹操舉國動員,往河北增益軍馬是魏國細作放出的假消息。
從種種細節上來看,曹操在東線戰場與南線戰場上投入的兵力,是要大於北方的。
其實這樣也更合理。
爲何?
曹操現在的治所就在河北,他的魏郡根本沒有什麼縱深。
真打起來,基礎設施破壞必然極爲嚴重。
所以想把戰線往東線移,反過來威脅劉備的治所,便是曹操打得如意算盤。
“依照丞相之意,魏國爲將兵力集中在東線戰場?”劉備問。
“臣此行,正爲巡徐州,以籌攻守之策。“
“若魏果舉國伐徐,可使雲長固守。“
“願大王益臣偏師,臣當北上取曹氏河北餘土。“
“如此則河北可定,天命必歸於齊矣!“
好罷……
劉備揹着手,蹙起眉頭,又問:
“那丞相在河北想要多少人馬?”
“兵勢未明,或一二萬,或三四萬。”
“方今戰端初啓,勝負難料,未可遽斷也。”
李翊十分坦誠地向劉備表示,現在還不能確定。
如果只是讓李翊在北方擊敗曹操,那他不需要劉備給他增益人馬。
只有河北兵就夠了。
但問題是他不是要打敗曹操,而是要侵吞佔領曹操的領土。
如果要完全消化,並控制北方的魏土,使之不會反撲。
那就必須找老劉多要點兒人。
“此外,近聞幽州豪族屢弒長吏,樹叛旗以抗王命。”
“然大王勿憂,臣已遣國讓往鎮之,必不使其亂。”
“目今幽州稍安,惟欲益豫萬騎,以靖邊患。”
“既可弭內亂,兼御鮮卑之擾。”
李翊一面給劉備彙報幽州的工作,一面又解釋了爲什麼要找老劉繼續要兵。
不單單是給自己要的,也是爲幽州田豫要的。
幽州本來就是苦寒之地,需要靠冀、青二州的錢糧賦稅來填補每年的空缺。
劉備忍不住調侃道:
“幽州新附,增兵鎮撫,固其宜也。。”
“然丞相何獨惴惴於北狄乎?”
“寡人觀鮮卑,歲遣使貢,執禮甚恭。”
“以丞相百戰之威,竟畏此撮爾小虜耶?”
所謂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隨便一個割據軍閥,都能暴揍周邊的異族政權。
甚至被李翊剛剛滅掉的公孫度,一個人揍周邊所有人。
也不怪劉備輕視這些異族了。
李翊頓首對曰:
“昔匈奴冒頓單于亦曾納貢於漢,而白登之圍,幾傾社稷……”
“方今海內鼎沸,兵連禍結,生民疲敝。” “四夷梟獍,虎視邊陲,此其勃興之機也。。”
“設若天下一統而丁壯盡喪,胡騎乘虛南下。”
“則宗廟傾覆,豈非社稷之厄乎?”
“是故臣佐大王,務在休養生息以固國本,輕徭薄賦以蓄民力。”
“外則絕其互市,以弱其貨殖。”
“亦或離其部落以分其勢,築塞置戍以遏其鋒。”
“如此則中國可安,夷狄不能爲患矣。”
劉備頷首,又問李翊除了去徐州進行戰略部署之外,還有別的什麼事要做。
“……呵呵,大王明鑑萬里,臣豈敢有所隱瞞?”
“然實無他故,惟欲赴徐州,與孔明共議軍械革新之事耳。”
此前攻打鉅鹿時,李翊見識到了純科技碾壓,與時間差帶來的戰場優勢。
從前弱小,不敢使勁往科技上懟。
如今齊國強大,李翊認爲可以在科研技術上更上一層樓了。
但李翊平時太忙了,要做的事情太多,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在科研上。
李翊是個工作狂,這事兒衆人皆知。
相府裡的人都評價李翊是“事必躬親”。
事必躬親,倒不是說李翊每件事都要親自參與。
而是大小事務都要參與和把關。
直白點,就是什麼事都要管。
說好聽點兒,叫事必躬親。
說難聽點兒,叫掌控欲強。
所以後世也有很多人吐槽,說李翊看似是事必躬親,實際上就是捨不得放權。
但不管後人怎麼猜想揣測,劉備是非常讚賞李翊勤勉精進的精神的。
當下也同意撥一筆款,在徐州搞一個科研所。
所長便由李翊推薦的諸葛亮擔任。
至於李翊麼,就當個名譽校長吧!
“那不知丞相,有何想法?”
劉備也是飽享李翊的科研成果。
什麼精鹽、雙鐙、曲轅犁、高橋馬鞍、木流流馬等。
甚至是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做飯用的鐵鍋,李翊都有設計。
這還是李翊在平時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用空餘時間發明出來的。
別看李翊是踩在先人的肩膀上,但真說完全靠他自己整出這些東西也不可能。
李翊是有自己的科研團隊的。
相府的西曹櫞、督軍等,都是李翊的得力助手。
李翊提供想法和思路,大夥兒在根據本時代的生活經驗,完成實踐。
所以可以理解爲,這是大家集思廣益的成果。
這些年,李翊也培養了一批有腦洞、有想法的科研人士。
也將他們全都了帶過來,爲的就是親手交給諸葛亮。
希望把齊國的科研重任,交到亮亮手中。
“……主公且看。”
李翊取出一個木匣子,輕輕推至劉備身前。
劉備打開來看,裡面存放着的是一塊鐵。
“此何物也?”
“……此爲馬蹄鐵。”
“馬蹄鐵?”
“……是,臣觀戰馬疾馳,蹄甲易損。”
“每行百里,廢者二三。”
“今鍛此鐵環,覆蹄如鎧。”
“利涉險,耐久行。”
“可踏碎石荊棘而不傷,日馳三百里而蹄不潰。”
馬蹄鐵主要就是用來保護馬的蹄子。
在自然環境下,馬的指甲每天都會被磨損。
更別提戰場上的馬兒還需要面對到刀槍劍戟,深陷人羣中衝陣了。
就算不上戰場,馬兒如果沒有釘馬蹄鐵,在負重前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小石頭或者其他障礙物。
這也有可能會導致馬蹄受傷,從而報廢。
這種保養馬匹,即插即用,功能性極強的鐵塊,其實李翊早該拿出來的。
畢竟它沒什麼技術含量,發明起來並不困難。
但也正因爲發明它不困難,李翊纔不敢將它拿出來。
太容易被周邊諸侯抄作業了。
彼時袁紹雄踞北方,騎兵部隊強大。
李翊只恐發明出來後,反爲袁氏做了嫁衣。
率先拿出高橋馬鞍和雙馬鐙,也是一直藏着掖着。
只爲在倉亭戰場上,這種極爲關鍵的戰役中拿出來,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但那場戰役過後,幾乎每個諸侯的戰馬都給配上了雙馬鐙與高橋馬鞍。
畢竟這些東西不像配重式投石機,用完了就拆。
它們的使用太廣泛、太頻繁了。
如今的老劉,不僅得了大半個冀州,還收復了幽州、遼東。
戰馬資源可以說是根本不缺,甚至可以說是衆諸侯中馬最多的。
最沒馬的就是孫權。
既然馬匹資源是最多的,那麼拿出馬蹄鐵後,獲益最高的自然也是齊國。
所以李翊這時候拿出來,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劉備將馬蹄鐵拿在手中,反覆觀摩,又問:“何以用?”
李翊答曰:“將馬蹄釘在馬掌之上即可。”
劉備觀摩許久,撫而嘆道:
“鐵礦難得,遍飾馬蹄,豈非奢費?”
李翊當即回道:
“一馬覆鐵,可增三載之用。”
“千騎裝之,可省萬金之費。”
“又何惜焉?”
誠然,馬蹄鐵何時發明的一直飽受爭議。
但能確定的一定是,馬蹄鐵發明之初,一直運用不廣泛。
畢竟古代的冶鐵技術不發達,又是國家的壟斷資源。
生產農具刀槍尚且不夠,還要給馬兒穿兩雙鞋子。
的確會使很多統治者望而卻步。“
“河北鉅鹿,鐵山如林,臣已遣工開鑿。”
李翊的話還在繼續。
“曹氏邯鄲,冶坊晝夜不息,此天賜王業之資也!”
“此戰若勝,割趙地取鐵,必得鉅萬。”
劉備大喜,即命人先按照李翊提供的樣本,打造五千副。
給幽州騎裝了再說。
隨後邀李翊飲酒敘談,兩人聊了半日。
於次日清晨,李翊接着出發,奔徐州而去。
由於關羽是率大軍出發,雖是先走兩日,但不如李翊輕車簡行快。
李翊先至徐州,諸葛亮親往見之。
與劉備一樣,諸葛亮對李翊會出現在徐州同樣感到震驚,問道:
“丞相身兼北方軍務重任,怎會突然來徐州?”
李翊解釋道:
“北方事務,吾已安排妥當,不會出錯。”
“翊竊度之,曹賊或詐稱北線之兵,實欲圖我徐州。”
“故不辭星夜,親臨察勢,以籌戰守之策。”
孔明微微一怔,嘆道:
“丞相之所想,與亮相同。”
“亮亦覺曹操想要將主戰場選在東方,而對北方則是以防守爲主。”
整個曹營軍事能力最爲傑出的,當屬曹操本人。
而曹操卻選擇了留在北方,何也?
必是想由他親自來抗住李翊的攻勢,好爲東線、南線的戰場拖延時間。
畢竟曹營之中,唯一能夠跟李翊掰掰手腕的,只有曹操了。
曹操還與李翊共事過,對他的用兵習慣與行事風格相對熟悉。
“……嗯,孔明且隨我來。”
李翊執孔明之手,拉他去驛館。
驛館中站滿了人,都是相府中的科研人員。
李翊一一爲諸葛亮介紹。
“此皆隨吾多年之匠作學士。”
“……孔明啊,汝雖與吾相交未久,然吾深知卿巧思絕倫。”
“卿在徐州數載,當知吾所創制諸器否?”
諸葛亮連連頷首,“丞相所制之器,亮已觀之。”
“其構造之精妙,實在令亮汗顏。”
諸葛亮是打心眼裡兒敬佩李翊。
甚至覺得,李翊就是理想中的自己。
容貌甚偉,才華出衆。
謙遜有理,善於巧辯。
能治農、能掌兵、能定戰略方針。
還能發明實用的工具。
並且,自己也跟李翊一樣勤勉精進,事必親躬。
在讀了李翊的《徵遼出師表》後,諸葛亮對那句:
——“臣本布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簡直是感同身受!
諸葛亮反覆研讀,時時感慨,這不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嗎!
同時,諸葛亮也隱隱能夠察覺到。
李翊非常器重自己,是有意把他當自己的接班人培養。
雖然常有人猜測將來會是龐統接李翊的班。
畢竟龐統同樣能力出衆,而且還當過李翊的功曹,是李翊的學生。
怎麼着也得有個先來後到,比諸葛亮優先級高不是?
但面對世人的揣測,李翊對此卻回覆說道:
“士元之才,經天緯地,固一時之傑也。”
“然治大國若烹小鮮,非惟才高,更需氣和。”
“昔子產治鄭,寬猛相濟,此其宜也。”
“彼臨大事而少容物之量。”
“性疏闊,而乏朝乾夕惕之勤。”
“大事不可輕付,尚需坐觀時變,再察後效。”
李翊先肯定龐統的才能,又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不適合接替自己的位置。
當然了,硬要說龐統接替不了李翊也不至於。
只是李翊性格嚴謹,有更好的存在自然追求更好的。
他絕不會把自己,還有大家一起努力建設起來的基業,輕易託付給他人。
不過也有人猜測,李翊說這話,就是在勉勵龐統。
希望他能夠砥礪自己,持續進步。
畢竟他還年輕。
李翊雖然否定了龐統,也並未言明誰能夠當他的接班人。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李翊所提到的“朝乾夕惕之勤”。
與新生代翹楚諸葛亮,不謀而合。
諸葛亮在夙興夜寐這一塊,與李翊是最像的。
可以說,李翊對鳳雛、臥龍都是寄予了厚望的。
而士爲知己者死,諸葛亮聽說這些話之後,也是時時砥礪精進自己。
希望能努力配上自己偶像的期望。
“然吾所創諸器,實不足道。”
“以孔明之才,必可遠邁於吾。”
話鋒一轉,李翊直接將話題轉到了科研工作上。
“今齊王已頒詔,撥帑金於下邳,立格物院。”
“以孔明領院事,總其成。。”
“吾所攜之諸學士,皆聽孔明調遣。”
“冀君有裨於研精覃思也。”
諸葛亮一驚,暗想自己還在徐州籌備糧草、器械事宜。
怎麼就突然接了一個國家級的大活兒?
“……孔明毋憂,吾年若汝時,日勤十二之八辰。”
“吾輩皆如是夙夜匪懈,主上寄厚望於子,子其毋負王命哉。”
“且夫格致之學,實乃利社稷、濟蒼生之大業。”
“孔明豈不欲吾國祚日隆,六合早一,黔首速安乎?”
李翊也講清楚了,孔明你這點工作量不算什麼。
我當初剛入職時,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的情況時有發生。
咱們都是這樣熬過來的。
現在齊王對你寄予了厚望,我也承認自己在發明天賦上遠不及你。
所以這科技研究院的院長非你莫屬,你就不要推辭了。
言訖,李翊又拿出來幾件圖紙。
將它交給諸葛亮,說道:
“這是吾閒暇之餘,所繪製的圖紙。”
“便交由孔明研製,若待期成,便可爲用。”
還是那句話,李翊雖然來自現代,踩在先人的肩膀上。
但不是說他知道什麼東西,就能夠發明出什麼東西。
他必須得去設計它的結構,研究它的運作原理。
然後還要反覆實踐,才能發明出來。
這顯然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工作量,中間有大量的時間沉沒成本。
李翊一是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空閒時間用作發明。
二是在巧思方面,他自愧不如諸葛孔明。
孔明將圖紙一一展開,映入眼簾的第一張圖紙,便引起了他的興趣。
“……丞相,這是——”
“這叫損益連弩。”
李翊馬上接話。
損就是減少的意思,益則是增多的意思。
損益連弩,便是發射一種由少變多的箭。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母箭。
它還有個更加響亮的名字——諸葛連弩。
李翊甚至不想多耗腦力去研究怎麼發明諸葛連弩了。
只是憑藉自己的構想,然後加了點自己的理解,繪製成圖紙。
便交到了正主面前。
雖然內容很抽象,但相信對於正主而言,並不難做。
“此損益連弩,機巧絕倫!”
“但得運思,便知可建奇功於疆場。”
“丞相真乃天授神智,非人力所能及也!”
諸葛亮難掩激動之色,對李翊給出的圖紙讚歎不已。
於是,又迫不及待地翻看剩下的圖紙。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