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

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

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陽皇宮德陽殿內,晨曦初照。

劉備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肅穆。

階下文武分列兩側,文官以首相李翊爲首。

武將以漢壽公關羽居先,皆肅立待命。

“衆卿平身。”

劉備擡手示意,聲音沉穩有力。

“今日召諸卿前來,乃爲商議南征孫吳之事。”

“子玉,可將內閣所擬章程詳細道來。”

由於滅吳的戰略計劃,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花了將近一季的時間,纔將之敲定。

滅吳的計劃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內閣才擬出具體的滅吳章程。

因爲其動員的兵力、甲冑、器械,以及戰後的百姓安撫,都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禮: “臣遵旨。”

他轉身面對衆臣,展開手中竹簡。

“自陛下龍興以來,已歷六載。”

“今國勢日盛,兵精糧足。”

“正當興兵南下,掃除吳寇,復我大漢舊土。”

殿中頓時一片肅靜,唯有李翊清朗的聲音迴盪。

“臣與兵部、戶部諸公反覆覈算,伐吳需調大軍二十萬。”

“其中河北出兵三萬,淮南出兵八萬,再從青徐地區徵調兩萬人。“

“豫州出兩萬人,荊州出五萬人。”

伐吳之戰,畢竟是以水戰爲主。

所以主力還是從淮南與荊州調。

河北軍、河南軍、青徐軍更多是打輔助。

而關中軍由於要防備曹魏,所以不敢調動。

必須得留在那裡拱衛京畿。

可饒是如此,二十萬大軍,依然是一場耗費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話方一落下,麋竺便執笏出列,寬大的朝服袖口隨着他的動作微微顫動。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聲音沉穩卻透着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萬大軍,按制需配四十萬民夫轉運糧草。”

“以當前國庫所儲,恐難支應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頓時一片譁然。

劉備眉頭微蹙:

“子仲可詳細道來。”

麋竺展開手中賬冊,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數字間遊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計,二十萬大軍日耗糧萬石。”

“若加上民夫,則日耗三萬石。”

“遠征江東,往返至少半年,需糧五百四十萬石。”

“而當前各地官倉存糧合計不過四百萬石,尚有百萬缺口。”

唔……

饒是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當聽到伐吳所需的糧草後,劉備還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萬人吃馬喂的正規軍,其所耗費的糧草那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主要還是因爲古代的糧食,不能夠長期保存。

又沒有超長保質期的罐頭類食品。

麋竺頓了頓,擡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萬民夫非小數,去歲青徐大旱。”

“荊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強行徵調,恐傷農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着手,也需到來年開春方能備齊。”

李翊不慌不忙,說道: “子仲所慮極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時。”

他轉向劉備,“陛下明鑑,江東春汛未至。”

“江水尚淺,利於我軍舟師行動。”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盡數徵調,不至耽誤農時。”

這……

魯肅有些遲疑,已插話道: “若按李相的意思。”

“等待春耕後方才用兵,則秋收前難返,豈不兩誤?”

“這是必要的犧牲,打仗又豈有不耗量的。”

“倘若事事都顧及兩全其美,反會受到掣肘。”

李翊直言解釋。

打仗本來就是傷國傷本傷民的。

要按孫子兵法的理論,孫武是堅決反對打仗的。

他的觀點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如果非打不可,那一定要往死裡打。

中間不管付出的代價有多大,都是應該的。

因爲在孫武看來,你一旦跟別人打起來了,那你就已經是輸家了。

如果你接下來打贏了,那你只是輸的更少而已。

所以李翊也是這個觀點, 既然已經決定伐吳了,那就竭盡全力。

至於中間需要調動的民夫、傷到的民本,都是不可避免的。

劉備敲了敲案几,說道:

“……好了,既然如此,那即刻照李相所議之事辦理。”

“爭取明年開春,徵調到四十萬民夫。”

“好了,若無別的事,諸位都退下吧。”

退朝後,暮色漸沉。

洛陽皇宮的廊柱在夕陽下投下長長的影子。

劉備遣退左右,獨留李翊在宣室殿議事。

“子玉啊,“劉備輕撫案上竹簡,語氣似閒談卻暗含深意、

“伐吳資費雖已敲定,卻還有一事未定。”

“愛卿可知朕所指何事?”

李翊目光微閃,執禮回道: “陛下深夜相召,莫非是爲伐吳主帥人選?”

劉備眼中精光一閃而逝,含笑點頭:

“……子玉知我。”

“此次伐吳,朕調動河北、河南、青徐、荊州、淮南五軍,合計二十萬之衆。”

“五軍統帥各有所長,卻需一人總領全局。”

“否則出現將帥不合之事,反倒容易出事。”

“只是你也知道,伐吳一事牽扯到了許多人的利益。”

“這主帥人選,尤其得慎之又慎。”

“故朕適才沒有在朝堂上說這件事,單獨留下你。”

“就是想聽聽你的意見,說說看罷。”

“愛卿以爲,誰是這次伐吳的最佳人選。”

李翊緩步至殿側江東地圖前,手指劃過長江沿線。

“伐吳之戰,以水軍爲先。”

“故主力必然是荊州軍與淮南軍。”

微微一頓,又接着補充道: “荊州軍黃漢升老當益壯,淮南軍陳元龍深諳水戰,此二人確爲伐吳主力。”

“只是……”

“只是什麼?”

劉備目光如炬。

“黃老將軍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只是年過七旬,恐不足以統領五軍。”

李翊話說的很委婉。

說黃忠年紀大了,恐怕沒有精力能夠同時管轄五軍了。

但劉備其實知道,李翊想表達的意思是老黃忠根本不能服衆。

說白了,黃忠加入的時間很晚,全靠劉備捧他。

儘管後面確實有陣斬夏侯這樣的赫赫之功。

但說難聽點,劉備麾下那些將軍哪個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 單論累積的功績,比你黃忠有過之而無不及。

畢竟他們比黃忠多打了很多年。

後期也沒有那麼多戰役可以打了。

況且黃忠年紀確實是大了,七十多的人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黃忠在前線真有個閃失,那南征軍士氣不立馬崩了嗎? 古人可是很迷信的,出征死主帥,非常不吉利。

更別說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了。

“那從河北軍、河南軍、青徐軍裡面選呢?”

劉備刻意避開淮南軍,其心中所憂,溢於言表。

李翊沉吟半晌,緩聲道:

“青徐軍主帥是臧霸,他雖然也是功名赫赫,但恐怕很難讓五軍心悅誠服。”

“河南軍呢?”

“河南方經重創,本就不是伐吳主力。”

“讓河南軍當主帥,如何使衆軍士信服?”

“河北軍?河北軍有沒有可能?”

“河北軍也不是伐吳主力,況河南軍素來與河北軍不睦。”

“真讓河北軍當了主帥,河南人又有不高興了。”

河南軍河北軍的矛盾,是歷史遺留問題。

最早在袁紹手下,他底下的黨爭主要就是河南士人與河北士人的內鬥。

後來曹劉盟軍伐袁,官渡一役,殺了近二十萬河北人。

當時河北人可以說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經過多年的努力,纔在河北慢慢站穩腳跟的。

又是給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賦,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討好袁氏門生故吏。

好不容易讓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來又爆發了一統中原的河南大戰。

當時曹賊這個畜生,大量強徵河南民衆。

拿他們當炮灰,想着就算打輸了,也能夠摧毀河南的戰爭潛力。

這就導致河北人又殺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聽到這兒,劉備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長地問道: “子玉,你有沒有想過重新出山呢?”

話落,又覺得用詞不當,改口道:

“或者說,你有沒有考慮過南征呢?”

李翊搖了搖頭,笑着說道:

“……我已經離開軍隊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戰,五軍必然心悅誠服。”

劉備一臉誠懇地說道。

作爲內閣第一首相,凌煙閣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論是功績、資歷、還是威望,都是羣臣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更別提李翊人緣兒還很好了,跟大部分軍隊首領關係都錯的不錯。

縱然有那麼幾個不服他的人,資歷擺在這兒。

你縱使有氣,也沒處撒。

李翊卻搖了搖頭,提醒劉備道: “陛下似乎忘記了還有一人。”

劉備眉頭一皺,嘆氣道: “愛卿說的是元龍吧。”

“元龍豪氣,天下聞名,朕亦甚愛齊才。”

“他又爲朕守了二十多年的邊境,勞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虧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陳元龍一人還好,朕必然能夠善了。”

“可在元龍背後,還有一整支淮南軍。”

“還有不計其數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飯。”

“這人牽扯的一多,事情就會變得複雜。”

“若牽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會變得嚴峻。”

“朕一直沒能收回江南的兵權,若再使元龍吃了這吞併江南的頭等功,只怕事情就會更加難辦。”

“一邊是兄弟,一邊是江山社稷。”

“朕夾在兩者之間,也甚是爲難吶。”

一般像這種話,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說的。

劉備居然坦白說了出來,可見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實在沒辦法了。

這纔不得已,來聞訊李翊的意見。

其實真要說的話,河北勢力的威脅遠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動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權力。

他現在也僅僅只是名義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門生故吏,包括張郃這些河北將領都認他。

所以是名義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權力,是已經被劉備收回中央的了。

現在就江南問題比較棘手, 陳登還保持着劉備當諸侯時期的“封疆大吏”特權。

以前羣雄割據,諸侯混戰時,可以有“州牧”這種封疆大吏。

但現在王朝建立,這種封疆大吏就有點威脅中央集權了。

只不過江南還沒滅掉,不論是陳登還是劉備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權。

同時,劉備自己也不想被後世人指責他卸磨殺驢。

所以江南之功,劉備不想讓陳登當主帥。

並非是討厭他,恰恰相反,劉備是真的想保護陳登。

不想讓他的風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領神會,近前低聲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憂。”

“講。”

“可在五軍之上,另設“五軍都督”一職。”

李翊手指在地圖上畫出一個無形的圈子。

“五軍統帥仍各領其兵,但重大決策需聽都督節制。”

“都督只管戰略大略,不干預具體戰術。”

“如此既可統一號令,又不至挫傷各將銳氣。”

五軍都督的設立,它有點類似於司馬昭定的滅蜀系統。

司馬昭滅蜀時,出動了四路軍馬。

雍州刺史諸葛緒,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魏興太守劉欽。

這幾位將領彼此牽制,互不統屬。

而他們全部直接歸司馬昭指揮,沒有上下統屬關係。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有效杜絕某位將領缺乏監督,兵權集於一身的情況。

所以李翊提出設立五軍都督,其實就是爲了防止有一軍兵權太過集中。

劉備眼中精光暴漲,旋即恢復平靜。

“……五軍都督,好一個五軍都督。”

他起身踱步,錦袍下襬掃過青磚。

“那麼依卿之見,何人可當此任?”

李翊深深一揖: “此乃陛下聖斷,臣不敢妄言。”

殿內一時寂靜,只聞燭芯爆裂的細微聲響。

劉備忽然大笑,拍着李翊肩膀說道:

“既然是愛卿提出來的,自然得有愛卿你來擔任。”

“除了你以爲,誰能鎮住五軍將領?”

李翊乃伏地而拜:

“臣蒙陛下厚恩,位居首相。”

“今國家有需,豈敢惜身?”

“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

其實,李翊提出五軍都督一職,就是打算重新出山。

但這並不是說李翊要去前線打仗。

也不是說李翊要在後面微操。

正如李翊所言,他是直接節制五軍將領。

他只在大戰略、大方向上下達命令。

比如,讓你先打丹陽還是先打吳郡。

過江之後,哪一軍跟哪一軍負責配合,哪一軍跟哪一軍負責策應等等。

再比如, 如果哪個校尉級別的軍官犯了錯,那麼該將領是沒資格直接殺他的。

必須先提前報到李翊這兒,由李翊決出具體的處置辦法。

至於其他細節上的東西,都是將領們自由發揮。

具體怎麼打,也全靠將領本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非常好的消化滅吳的軍功。

不會讓某一家獨大,包括李翊本人。

畢竟他也沒有真的上前線指揮。

只是在後方,對軍隊的大戰略提供一些方針上的建議罷了。

劉備扶起李翊,意味深長道:

“朕記得當年討伐袁紹時,愛卿就曾擔任盟軍都督。”

“今日伐吳,正需如此毅勇之臣。”

說着從腰間解下佩劍,遞給李翊,

“當年伐袁紹時,朕賜給你一把雙股劍。”

“今朕登九五之尊,將這天子劍賜予愛卿。”

“卿可代朕節制五軍!”

李翊雙手接過,只覺劍鞘冰涼沉重: “臣……定不負陛下重託!”

微微一頓,李翊又接着補充說道:

“臣雖領了五軍都督一職,但臣畢竟不上前線。”

“所以私以爲,還是需要另設監軍。”

“監軍?”

劉備揹着手,目光如炬。

“……嗯,子玉倒是思慮周全。”

李翊拱手道: “……陛下明鑑。”

“臣雖爲都督,然坐鎮中軍,難親臨前線。”

“荊州、淮南二軍乃伐吳主力,若無心腹監察,恐貽誤戰機。”

劉備指尖輕敲案几,發出有節奏的輕響: “依卿之見,這監軍當如何設置?”

“監軍二人,各領陛下符節,專司監察軍紀、傳達軍令。”

李翊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呈上,“監軍不干預具體作戰,但有權直達天聽。”

“如此可保軍令暢通,又免掣肘之弊。”

劉備展開竹簡,只見上面詳細列明監軍職權——

可閱軍報、查糧餉、劾將領。

卻無直接調兵之權。

更不能直接參與軍事決策,干擾將領們的判斷。

而兩名監軍,也是直接聽命於五軍都督。

也就是受李翊指揮。

劉備看罷,嘴角微揚: “監察不掣肘……嗯,子玉這是要讓朕的眼睛長在前線啊。”

李翊低頭:

“……臣不敢。”

“只是爲陛下分憂耳。”

“監軍人選.……”

劉備話鋒一轉,眼中精光閃爍,“卿可有推薦?”

李翊略一沉吟,恭敬道:

“此乃陛下聖斷,臣豈敢妄言。”

“只是……”

略一沉吟,“監軍最重要的是忠心不二,必須得是陛下的耳目心腹。”

“或可從陛下舊部中遴選。”

嗯……

劉備微微頷首,“知道了,監軍人選朕會慎重考慮的。”

“你是河北軍的老大,先回去把河北軍的主帥人選確定了吧。”

“監軍之事,朕下來自會慢慢斟酌。”

“喏。”

……

暮色沉沉,相府門前燈籠高掛。

李翊剛換下朝服,回府準備歇息,便聽僕從來報——

“張郃、徐晃、張遼、孫禮等一衆將軍聯袂求見。”

李翊眉梢微挑,嘴角浮起一絲瞭然的笑意:

“這些人來的倒是快。”

“請至西花廳奉茶,說我即刻便到。”

西花廳內,數名河北系將領正襟危坐。

“讓諸位久候了。”

李翊身着素色深衣步入廳中,腰間御賜寶劍隨着步伐輕輕擺動。

衆人齊刷刷起身行禮: “參見相爺!”

李翊擺手示意衆人落座:

“諸君夤夜來訪,想必是爲河北軍主帥一事?”

孫禮性子最急,抱拳道: “相爺明鑑!”

“伐吳在即,我軍不可一日無帥。”

“不知……”

話到此處卻嚥了回去,只拿眼瞟向張郃等人。

論資歷,張郃、徐晃、張遼這些人比他高上許多。

而同爲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覽,則是已經病逝了。

李翊輕啜一口茶湯,緩緩道: “此番伐吳,我河北軍非主力,不必爭那先鋒之位。”

張遼聞言,手指在膝上輕輕一敲: “那相爺的意思是?”

“我意已決。”

李翊放下茶盞,目光掃過衆人。

“就由張俊乂統領河北軍,諸君可有異議?”

孫禮與徐晃對視一眼,同時拱手:

“俊乂兄沉穩持重,末將等心悅誠服!”

張遼等一衆河北將領見狀,也紛紛起身道:

“我等皆無意見。”

要說沒個人都沒有意見,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們不敢當衆打領導的臉罷了。

一般來講,只要領導威望足夠高,安排一個資歷稍微夠格的將領。

基本都能服衆。

張郃這才睜開雙目,起身行禮: “相爺擡愛,郃一定效犬馬之勞。”

說着,他眼中精光一閃。

“就是不知道淮南軍那邊,相爺打算怎麼安排?”

“……嗯。”

李翊頷首,沉聲說道: “正欲與諸君言此。”

他站起身來,在廳中來回踱步。

“淮南軍陳元龍,性情豪邁,治軍灑脫。”

“所以常常縱着手下人。”

“我這兄弟性情便是如此,只有性子對他胃口,其人縱有不是,也常慣着他。”

“這便使得其麾下將領多驕橫之輩。”

“當年淮南諸將與雲長將軍鬧矛盾,還是由子敬出面調解的。”

話到此處,戛然而止。

李翊轉身,凝視張郃。

“所以老夫特選俊乂,正是知你處事最是穩妥,明進退,知分寸。”

“希望你能協調好手下人,莫要節外生枝,以大局爲重。”

論功績、資歷,其實張郃、徐晃、張遼差不多。

而且三人都是標準的職場人。

擇優錄取,李翊選擇了最會來事兒,情商最高的張郃。

因爲他要的,不是你此次南征打出多麼漂亮的勝仗。

而是要你協調諸將,妥善處理同事們的關係。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以齊漢目前的國力,滅一個吳國不在話下。

怕就怕你們內部不合,還沒打贏就半場開香檳。

甚至開始幻想滅吳之後,怎麼開始瓜分軍功了。

這些思想都是要不得的。

李翊把衆人單獨叫到廳裡面來,其實就是給他們做思想工作。

張郃肅然起身,甲冑鏗鏘: “郃必約束部衆,不與淮南軍生隙。”

“善!”

李翊重重拍了下張郃肩膀,忽又正色道:

“諸君切記,此番伐吳,五軍協同爲要。”

“淮南軍雖驕,然水戰確是其長。”

“我河北鐵騎,當用在刀刃上。”

“不要老想着出風頭,記住老夫的話。”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你們當中有不少年紀比我小的軍中新銳。”

“我作爲一個長者,將我畢生總結出來的經驗教給你們。”

“希望你們能夠牢記於心。”

衆人全都全神貫注,豎起耳朵聽着。

窗外秋風掠過,吹得窗紙沙沙作響。

李翊走回主位,聲音忽然轉沉: “今日之言,出我口,入君耳。”

“陳元龍此人,陛下另有安排。”

“現在是多事之秋,老夫就是不想節外生枝。”

“你們都跟了我許多年,我也不想讓你們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不必要的爭鬥。”

“所以我醜話說在前頭,此次南征——”

“誰要是違反軍規,違反紀律。”

“到時候別指望老夫來替你擦屁股!”

唉……

說到這兒,李翊忍不住又嘆了口氣。

“說千句,道一萬。”

“其實是我盼着大家都好。”

“諸君只需記住——”

“遇淮南軍,退讓三分。”

“見江東賊,奮勇爭先!”

“喏!”

衆人齊聲應命,聲震屋瓦。

李翊滿意點頭,從案頭取過一道兵符。

“俊乂,明日你便去兵部交割。”

“河北出步騎三萬人,務必要在臘月前抵達河南。”

“遵命!”

張郃雙手小心翼翼接過。

“如果沒有別的事,你們可以回去休息了。”

“相爺!末將……末將還有一事相問。”

徐晃遲疑了半晌,還是決定開口。

李翊耐着性子,柔聲道:

“公明可還有不解之處?”

“並沒有,相爺諸事安排都甚爲妥當。”

“只是相爺提到的,要設置監軍一事,不知這監軍人選是誰?”

徐晃倒不是覬覦監軍的位置。

而是害怕出現之前關羽與淮南軍矛盾的事。

李翊眼中精光一閃,旋即恢復如常:

“此事陛下自有聖斷,爾等只管整軍備戰便可。”

微微一頓,還是決定多說幾句。

“我知道你們在憂慮什麼。”

“只是這監軍不同於當年雲長將軍假節。”

“他只負責閱軍報、查糧餉、劾將領。”

“並不參與軍事決策,更無權調度各軍將領。”

“還有,老夫已經反覆強調過很多遍了。”

“我河北軍此次不是主力,爾等不要想那些有的沒的。”

“……可萬一,中有變故,我河北兒郎難道就作壁上觀,視而不見嗎?”

徐晃遲疑地問道。

(本章完)

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356章 魏國出了個百年奇才,正是相爺敵手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383章 百里長街送孔明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340章 設立內閣,羣相併治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355章 一句久違知是我,卻問當年狂客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355章 一句久違知是我,卻問當年狂客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338章 劉備:朕剛當上皇帝,你便要抗旨嗎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學作文得獎,作文的題目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295章 劉備:爲什麼不學曹操?爺們要臉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
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356章 魏國出了個百年奇才,正是相爺敵手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383章 百里長街送孔明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340章 設立內閣,羣相併治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355章 一句久違知是我,卻問當年狂客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355章 一句久違知是我,卻問當年狂客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338章 劉備:朕剛當上皇帝,你便要抗旨嗎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學作文得獎,作文的題目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295章 劉備:爲什麼不學曹操?爺們要臉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