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世子

楊玉環產子的消息在最短的時間被便傳到了外面,咸宜公主李淑是李瑁的嫡親長姐,她的府邸距離入苑坊極近,咸宜公主方一得到消息便連忙趕了過來。

“十八郎,怎麼樣了?”咸宜公主方一看見李瑁,便連忙問道。

李瑁看着眼屋內,焦急地搖頭道:“已經進去快半個時辰了,還沒有動靜。”

咸宜公主見李瑁一臉急色,安撫道:“當娘母妃生你足足生了一個多時辰,這才進去不到半個時辰,你急什麼。”

李瑁全部的心思都在楊玉環的身上,哪還聽得進咸宜公主的安慰,一邊不停地走着,一邊道:“我這不是在外面幫不上忙,煩地慌嘛。”

咸宜公主看着李瑁來來回回地走動,晃的她也心煩意亂的,於是拉着他道:“你就不能消停會兒嗎?虧你還是堂堂親王,見過許多世面的,怎麼連這點定力都沒有。”

李瑁被長姐訓斥了一番,無奈地搖頭道:“這當爹我也是頭一遭,和見沒見過世面有什麼關係。”

“雲姨呢?”

咸宜公主見問李瑁也問不出什麼東西,於是想向武雲娘詢問。

李瑁指了指裡屋道:“雲姨一直都在屋內,估計是跟玉環一塊進去的。”

咸宜公主知道的武雲孃的位置,撒開了李瑁地手,自己便想要進去詢問。

咸宜公主也不等宮女前來侍候,自己掖起長裙便要往內室走去,不過咸宜公主剛走到內室的門口,便聽得屋內傳出一聲嬰兒的哭聲。

“哇...”

聲音響亮,頗有力氣,就算李瑁在門外也聽得清楚。

“生了,生了。”緊接着,屋內便傳出了一陣歡呼聲。

房門打開,穩婆當先跑了出來,滿臉喜色地跑到李瑁地身前恭賀道:“恭喜殿下,賀喜殿下,是個小世子。”

世子,那就是男孩兒了。

“菩薩保佑,壽王府後繼有人。”咸宜公主激動地說着,快步走進了門內。

“玉環怎麼樣?”李瑁緊接着問道。

穩婆忙回道:“殿下放心,母子平安,母子平安。”

這時,李瑁地臉上才露出滿滿的喜色,對府中的管事吩咐道:“賞,穩婆助玉環生產有功,賞錢千貫。”

一千貫,那便是白銀千兩,聽到這個數字,穩婆笑地臉上的褶子都擠了出來。

“殿下賞賜,謝殿下賞賜。”

穩婆早知李瑁必有重賞嗎,但沒想到竟這般豐厚,她跪在李瑁地腳邊連連叩拜道。

壽王府的婢女將生育所用的一應物品撤走,大致做了一遍清掃,武雲娘這才准許李瑁入內。

李瑁方一入內,便看到咸宜公主抱着一個裹着襁褓的男童站在牀邊,武雲娘則在一旁照顧這楊玉環。

“十八郎你快看,這孩子的眉眼與你幼時真像。”咸宜公主笑着低頭看着嬰兒,對李瑁道。

李瑁從咸宜公主手中接過嬰兒,將他抱到了楊玉環的跟前,柔聲道:“娘子你看,這是我們的孩子。”

楊玉環靠在背墊上,面色蒼白地看着手邊的嬰兒,眼中流露出濃濃的母愛。

她十七歲嫁入壽王府,到現在已經二十有七,十年的時間裡,李瑁雖然始終待她如一,並未因爲子嗣問題有絲毫苛責於她,但她自己卻內疚了許久,如今她終於爲李瑁生下了男孩,肩膀上的壓力也放了下來。

“秋郎,你是聞名長安的才子,你覺得我兒該起什麼名字好。”楊玉環摸着嬰兒的小手,向李瑁問道。

李瑁看着自己的孩子,心中正是感慨萬千,他兩世爲人,沒想到如今終於成爲人父,心中既有些彷徨,更多的卻是充實。

李瑁稍加思索了片刻道:“我兒乃爲夫嫡長,當爲壽王世子。按照我大唐宗室的族譜,我兒當取人字爲旁的單字,就叫李儴吧,取其因循,沿襲之意,希望他將來能承襲本王之志,繼我大唐偉業。”

李瑁地意思已經非常明顯,已經擺明了要將李儴當做自己的繼承人,將來李瑁若爲王,他便爲王,李瑁若爲帝,他便爲帝,這也是李瑁早先許諾楊玉環的事情。

楊玉環滿意地笑着,輕輕摸了摸李儴粉嫩嫩的臉蛋,問道:“儴兒,你喜歡阿爹給你取的名字嗎?”

李儴極幼,連話都不會聽,哪裡分得出名字的好壞,只是他被楊玉環摸得發癢,竟也“咯咯”笑了出來,似乎對這名字很是滿意一般。

楊玉環生得男嬰,李瑁有後的消息很快便如旋風般傳遍了長安城。

李瑁位高權重,又是帝位的人選之一,不同於尋常皇子,楊玉環生子不過一個時辰,長安城中的許多官員士紳已經紛紛送來賀禮,與李瑁交好,尤其是壽王黨的一衆人更是親自攜重禮上門道賀。

壽王黨重臣,深受李瑁知遇之恩的新晉兵部尚書章仇兼瓊第一時間就帶着早先就定做好的玉鎖前來拜見。

“恭喜殿下喜得麟兒,這是下官爲小殿下專門打造的玉鎖,還望殿下收下。”

李瑁從章仇兼瓊手中接過玉鎖,笑道:“大司馬客氣了,小兒方一出世便如此興師動衆,實在勞煩了。”

章仇兼瓊搖了搖頭,認真道:“殿下嚴重了,小皇孫乃是殿下的嫡長子,便是世子,亦是我等少主,我等理當前來道賀。”

如今的章仇兼瓊雖然已經貴爲兵部尚書,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官位是從何而來的,他能有今天既是朝中勢力權衡,也是李瑁爭取的結果,所以他一直對李瑁以門人自居,不敢有絲毫怠慢。

章仇兼瓊有立場,又不缺乏才幹,而且資歷足夠,這也是李瑁爲何願意提攜他的原因。

李瑁和章仇兼瓊正在前廳說話,一個身着宮內中官服侍的太監徑直走了進來,李瑁認得此人,正是李隆基身邊負責傳旨的黎敬仁。

李瑁迎上笑道:“黎公公可是父皇身邊的要人,公公不在父皇身邊侍候,怎麼有時間來本王府上拜訪啊。”

黎敬仁朝着北邊大明宮的方向拱了拱手,笑道:“自然是喜事呀,老奴奉陛下之命前來傳旨,冊封小皇孫爲溫江王,指爲壽王世子。”

溫江隸屬蜀郡,在CD府治下,位於CD腹地,平原廣闊,物產豐饒,乃是一塊不折不扣的寶地,李隆基將溫江封於李儴,可見對壽王府的重視了。

其實封地的好壞倒還是其次,最關鍵的封王的時機。

太子的長子,皇太孫李俶也是在束髮之後才封的郡王,而且敕封的封地還是在河北廣平,想比起來,李儴的待遇要好上許多。

章仇兼瓊與李瑁對視了一眼,臉上一副與有榮焉的表情,似乎在盤算這這道封旨背後的意義。

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六章 請帖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贈禮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心機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六章 謀退第七章 救人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二章 誤闖第六章 名將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章 賑災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四章 請戰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九章 寧王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八章 鎖拿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四章 密信第二章 稱帝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激將
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六章 請帖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贈禮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心機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六章 謀退第七章 救人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二章 誤闖第六章 名將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章 賑災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四章 請戰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九章 寧王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八章 鎖拿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四章 密信第二章 稱帝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