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重賞

飛虹谷一戰,李光弼率劍南軍大獲全勝。河北軍全軍覆沒,主帥李歸仁僅以身免,灰溜溜地逃回了靈寶。

“啓稟將軍,此戰殺敵三萬,俘虜八千,繳得戰馬一萬六千與匹,糧草三萬石,兵甲三萬餘件。”

一戰之後,郝廷玉奉命清掃戰場,仔細盤點一番後回稟道。

“好!如此一來,安賊先鋒破矣。”李光弼聽到這個數字,撫掌道。

站在李光弼一旁的衛伯玉,聽到郝廷玉口中說出的數字,知道必然不會參假,當即露出了驚訝的神情。

朝廷二十萬大軍駐守潼關,與安祿山廝殺了幾日,不過殺敵八千有餘,最後還落得自己全軍覆沒的結局。李光弼不過以區區萬餘劍南精騎,竟然殺敵近四萬,繳獲無數,叫他不得不刮目相看。

十大節度中劍南鎮本非強藩,可劍南鎮能在短短十年內後來居上,位處前列,除了李瑁帶來的特權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李光弼這些將領的扶持。

世人皆言李瑁乃當世伯樂,有識人只能,今日一看果然半點不虛。李瑁敢以四萬精銳相托,將自己的左翼完全交給李光弼,果然不是隨意爲之。

李光弼之才,縱覽隴右諸將,恐無能與比擬者。

“今日之後,方知薊州侯用兵如神。”衛伯玉由衷感嘆道。

李光弼謙虛道:“王爺帳下將帥如雲,馬璘、崔乾佑、武彥平等俱是良將,李某不過中人之姿罷了。”

衛伯玉笑道:“靖王殿下威名,在下自然如雷貫耳,來日若有機會,自當拜見。”

衛伯玉想要求見李瑁的原因李光弼自然清楚,無非就是希望李瑁能上表爲哥舒翰求情。

靈寶西原一戰,哥舒翰喪師辱國,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然是犯了死罪,李隆基也是非殺不可,衛伯玉暫時率軍靠於李光弼,一方面是因爲哥舒翰入獄,他們無處可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求見李瑁,請李瑁爲哥舒翰求情。

李光弼道:“今日一戰只是初勝,真正的硬仗還在後面,只要衛將軍能助我守住閿鄉城,滅了安祿山,我必與你一同面見殿下,請殿下上表爲哥舒大帥求情。”

普天之下若還有誰能爲哥舒翰求情的話,那個人就只有李瑁了,更準確地說是擊敗了安祿山的李瑁。

只要李瑁擊敗了安祿山,黃河以南之地便以李瑁爲尊,到時李瑁兵臨長安,提什麼要求,李隆基敢不答應呢?

此舉雖有犯上之嫌,但哥舒翰於衛伯玉有恩,而潼關兵敗錯不在哥舒翰,衛伯玉豈能坐視不理。

“如此便有勞薊州侯了。”衛伯玉拱手拜道。

李光弼道:“當今天下,能救哥舒大帥的只有殿下了,哥舒大帥在隴右有開疆之功,我等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

長安城,大明宮。

自打李隆基自潼關逃回長安,整個長安城都陷入了終日的恐慌之中。

高仙芝雖是當世名將,但他麾下不過是東拼西湊來的一萬雜軍,戰力有限地很,更兼唐軍新敗,士氣低落,士卒皆無戰意,潼關城到底能守到何時誰都沒有底,就連大明宮中也是惶惶不安。

就連李隆基自己都不知道,他在長安的龍椅到底還能坐到何時。

就在整個長安內外都人心一片雜亂的時候,卻突然從潼關的方向加急送來了一個消息。

“陛下,好消息。”高力士手中拿着一封急報,匆忙走進了紫宸殿。

一聽到高力士的話,李隆基嘴角的苦色隱隱淡去了幾分,自打哥舒翰出關,他已經很久沒有收到任何捷報了。

“什麼消息,可是郭子儀大勝了?”

自打朔方郭子儀攻到河東後,便彷彿陷入了泥潭一般,被史思明一直拉扯在河東,一直沒有打到河北,李隆基聽到高力士的消息,只當是郭子儀大勝,即將打到范陽了。

高力士將急件交到李隆基的案前,回道:“啓稟陛下,是潼關傳來的消息,今日午間,駐守閿鄉城的薊州侯李光弼率軍于飛虹谷大敗叛軍主帥李歸仁,殲敵四萬,叛軍暫且退了。”

“原來如此。”李隆基聽到這個消息,一時間也不知是喜是憂。

喜的是潼關暫時保住了,長安的安全也自然無虞,但憂的是李光弼是李瑁的人,李光弼獲勝,李瑁的聲望便會猛增,越發地威脅他的地位。

李隆基的臉上並未露出太多的喜色,反倒淡淡地問道:“你以爲靖王忠心否?”

高力士沒想到李隆基會突然這麼問,一下子被噎住了。高力士雖是天子近臣,但天傢俬事他仍舊不便開口。

李隆基也看出了高力士的難處,於是道:“你儘管將來,朕赦你無罪。”

有了李隆基這句話,高力士這纔回道:“靖王殿下恐怕忠心有限。”

高力士的回答顯然也正是李隆基心中所想,李隆基道:“不錯,朕也擔心靖王坐大,將來有逼宮的一天,這李光弼獲勝,着實談不上好壞啊。”

“陛下之言有理,不過靖王畢竟不比安祿山,安祿山乃逆賊,做事自然膽大妄爲,靖王乃皇子,行事自然不能太過難看,只要殿下尚在長安,難道靖王敢攻城嗎?”

高力士的話,讓李隆基的眉頭舒展不少,高力士說的一點不錯,天地君親,父子綱常,只要李隆基尚在,李瑁就不敢當着天下人的面攻打長安。

李隆基道:“縱然李瑁不敢攻城,難道就這樣任由他在關外坐大嗎?”

李隆基的話,沉思了片刻,回道:“靖王忠心與否,心中所想如何,興許難以改變,但天策府那幫人卻是陛下可以收買的。”

“你的意思是要朕拉攏他們?”李隆基凝眉問道。

高力士回道:“靖王雖手握兵權,但畢竟只是一個親王,能給他們的東西實在是不多,如何能與陛下相比?陛下可對天策府麾下將士大加封賞,總有人願意爲陛下效力的。”

李瑁乃是親王,縱然再想封賞他麾下的將士,無非就是一些府內的官職,若想賜爵,還需請旨朝廷,這是李隆基相比李瑁極大的優勢。

聽着高力士的話,李隆基緩緩地點了點頭,當即下令道:“傳令下去,李光弼屢立戰功,冊封爲河南節度使、薊國公、驃騎大將軍,食邑一千戶,賞金萬兩。”

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危機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六章 封后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章 逐鹿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五章 提點第八章 瑛娘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九章 密謀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章 韋清兒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九章 劍舞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五章 退封
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危機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六章 封后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章 逐鹿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五章 提點第八章 瑛娘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九章 密謀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章 韋清兒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九章 劍舞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五章 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