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

成都是整個蜀中,乃至西南的中心,成都糧價暴漲,連帶着整個蜀中都不安穩,有司也不止一次地向李瑁彙報這個問題,他們講地都麻木了,也不見李瑁有絲毫的異常。

李瑁雖然沒有那些世家家主年紀來的大,但他見過的世面卻比他們來的要多,更何況他還有李泌和楊慎矜這兩位智囊相助。

譙爲周在譙府沒能等來李瑁服軟的消息,卻等來了另外一個消息——靖王殿下在節度府宴請蜀中世家,世家實力中排名靠前的幾位都在李瑁地邀請範圍之列,但卻偏偏漏掉了譙氏。

此次哄擡糧價譙氏本是主導,但此次宴請偏偏將這個始作俑者給漏掉了,誰都猜不透李瑁的意思。

糧價大漲本就是蜀中世家甩給李瑁的下馬威,如今李瑁宴請他們自然不會是爲了犒勞他們。

李瑁軍旅出身,近十年來死在他手中的吐蕃人近三十萬,聽去過西境的商旅所言,現在鬆洲城外的山谷中還能看到昔年鬆洲一戰的皚皚白骨,世家家主們對於靖王李瑁這個殺星自然是希望能夠敬而遠之。

家主們本想着稱病推脫,婉拒掉李瑁的宴請,但靖王府的人的一句話便讓他們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若是閣下不能準時前來,殿下當親自帶着御醫來府上爲閣下診病。

靖王親至,而且還是帶着御醫,這若是被當場揭穿了無異於是欺君啊,這不等於是將自己送到李瑁的刀口嗎?

衆位家主這時無論是忙的,還是病的全部都好了,當着靖王府的人的面一口應了下來,風雨無阻,必定按時前往。

--------

李瑁回到成都的第三日,傍晚,劍南節度府門外。

李瑁常駐劍南,出來征戰時期外一直都是遙領的劍南節度使一職,故而李瑁在劍南並無王府,水災時期也沒有興建的打算,所以一直暫住在劍南節度府中。

劍南節度使屬軍職,李瑁官拜天策上街,又有上柱國之稱,威勢盛隆,劍南節度府的勳門外立戟十六,以彰殊榮,普天之下獨此一家。

衆位世家家主走在節度府的門前,看着冷意森森的一十六支大戟,看着兩列手持利刃,目光冷峻的王府親衛,心中猛地泛起一陣寒意。

此時他們覺得李瑁就像門外一對栩栩如生,張着大口似欲擇人而噬的石獅,而他們則是自己送上門的野兔。

未見其人,士氣便已先弱三分,這些家主的底氣已經不似之前那般足了。

這十六支大戟是李瑁昨晚連夜命人擺出的,爲了就是威懾他們,李瑁倒也是深諳用兵之道。

“衆位可算是來了,李某可是在此處等會已久了。”節度府的門外,專程接待的李泌一見衆人來次此,便迎面上去笑道。

李泌極少來劍南,成都識得他的人並不多,這些世家家主大多連李泌一面都沒有見過。

老辣的董易見李泌身着一身青衣,不滿三旬,於是盯着李泌看了片刻,似乎想起了什麼,連忙上前拱手問候道:“有勞大人在此久侯,大人看着面生地很,願請教大名。”

董氏乃成都世家之首,董易本人更是西南大儒,以他的名望,就算是見了益州刺史也是足可分庭抗禮的人物,今日竟會對靖王府一個迎客之人如此禮遇,衆人見了不禁覺得驚訝。

就算靖王強勢,堂堂董氏家主也不必如此恭謙吧。

董易自然不必向他們解釋什麼,董易能在家族子弟中脫穎而出,成爲董氏家主,這份眼力自然是了得的,他只是通過李泌的裝束和模樣便猜出了李泌的身份。

一身青衣布袍,三十上下,能有這般氣度的其實尋常的迎門小童?

李泌對於董易的禮遇倒是沒覺得什麼異常,他只是微笑着點了點頭,拱手回道:“董老客氣了,在下李泌,蒙殿下不棄,腆爲靖王府文學。”

李泌之言一出,方纔還面有不解的衆人立刻醒悟了過來,紛紛上前道:“原來是文帥,失敬失敬。”

靖王府文學,區區從七品官職,尋常衆位家主都不會看在眼裡的人物,但偏偏李泌就是例外。

李泌之於李瑁,無異於郭嘉之於曹操,他雖無實權,但李瑁卻對他言聽計從,府中人稱之爲文帥。就連鎮南大都護馬璘和劍南節度留後崔乾佑見了李泌都要客客氣氣的,他們又豈敢輕慢。

李泌知道他們的心思,與他們一一還禮後便引着他們入了節度府。

節度府中,李瑁正在正堂中設宴款待,李泌坐在李瑁身旁的次席,衆人也紛紛落座。

李瑁當先舉起酒杯對衆人道:“承蒙諸位擡愛,應本王之邀來府一敘,本王在此謝過了。”

衆人都是被李瑁脅迫而來,不禁在心裡腹誹了幾句,嘴上還是客氣道:“殿下嚴重了。”

李瑁拍了拍掌,示意上菜,對衆人道:“粗茶淡飯,簡單地很,委屈各位了,還望各位將就一下。”

衆人原以爲李瑁尊貴,嬌生慣養的,能吃得慣什麼粗茶淡飯,無非也就是謙虛一下罷了,可當飯菜端上來時,他們才明白了過來,原來這真是粗茶淡飯。

十個人,面前加起來統共擺了八道菜,而且都是素菜,沒有半點葷腥,連配菜的米飯都是糙米,難以下嚥。

衆人看着眼前的飯菜,不禁面露苦色,這哪是什麼親王午膳,就連尋常百姓都吃的比這個好。

李瑁倒是一本正經地指着面前的飯菜對衆人道:“蜀西水災,百姓食不果腹,就連父皇都爲此降低了御膳的規格,本王爲表與民同受,理當追隨父皇之後。”

李隆基貪圖享樂,衆人都是知道的,要說李隆基爲了蜀西百姓節衣縮食他們是萬萬不信的,但李隆基的餐桌上吃什麼,衆人都不知道,他們也不可能去求證,自然是任由李瑁分說,他們只是紛紛附和道:“殿下愛民如子,有殿下在此真乃劍南百姓之福,我等佩服。”

李瑁擺了擺手謙虛道:“愛民如子不敢當,只是恪盡職守罷了。本王身爲大唐皇室,又兼劍南節度使,自當上報父皇,下安黎民,衆位以爲然否?”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衆人紛紛附和道。

就在衆人紛紛附和的時候,李瑁卻突然話風一轉,環視這廳中的衆人冷冷道:“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偏偏有人與本王爲難,與父皇爲難,與百姓爲難,衆位以爲此人可殺否?”

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七章 入城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章 胡兒第十七章 論志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章 叮囑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八章 回府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三章 軍情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五章 授首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章 決策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八章 議政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章 請封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七章 入城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
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七章 入城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章 胡兒第十七章 論志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章 叮囑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八章 回府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三章 軍情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五章 授首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章 決策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八章 議政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章 請封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七章 入城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