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勸進

靖難元年一月末,天下兵馬大元帥、靖王李瑁自洛陽起兵靖難,自戰起後一路勢如破竹,敵軍遁逃,一月後乃破潼關,平長安,入主西京。

李瑁和李亨之間乃皇子相爭,不同於安祿山的謀逆,自然不會對對朝中的臣子大家殺害,就算是撤離長安,也不會縱火焚城,所以當李瑁踏進大明宮的時候,整個大明宮的模樣還是與李瑁記憶中的樣子一般無二。

“李亨雖然敗退,但皇城內外各處都還保存尚好,倒也算是他一件功德了。”李瑁走在大明宮前的龍尾道上,看着皇宮內的情景,對身旁的李泌笑道。

這一次李瑁再回長安,與之前的心境卻大不相同了。

以往他在長安,他只是一個皇子,雖頗有權勢,但這長安卻不屬於他,可他這一次再回長安,他卻是以一種全然不同的姿態,這一次他是長安的主人,也是這大明宮的主人。

李泌自然知道李瑁的意思,李泌對李瑁笑道:“李亨雖有謀逆之舉,但他畢竟還是皇家子弟,太宗之後,他無論是爲了自己的後路還是僅有的名望,都不敢亂來。”

李瑁笑道:“太子的性子向來如此,雖有些畏首畏尾,思慮事情倒也還算周全,這種損人傷己的事情,李亨還是做不出來的。”

李泌跟着李瑁的身後往雲階之上走去,一邊走一邊問道:“太子逃往隴右,憑藉着隴右的兵力想要反攻自然不易,但眼下李亨雖不成氣候,但殿下仍不可輕視,尚需遣人捉拿。”

除惡務盡的道理李瑁自然清楚,李瑁聽了李泌的話,贊同地點了點頭道:“本王欲以仁杰爲隴右節度使,統兵五萬西進,同時命崔乾佑代安思順爲河西節度使,一同捉拿李亨,如何?”

李瑁心中鎮守西北的屬意人選是馬璘和崔乾佑,而不是李光弼,至於李光弼和武彥平等人,李瑁自然有他的想法。

李泌笑着回道:“區區一個李亨,還用不着殿下麾下兩員大將前往吧,殿下恐怕是在擔心北地和吐蕃那邊的戰事吧。”

李瑁點頭回道:“長源所言一點不錯,我大唐內戰,吐蕃早欲趁虛而入,如今李亨在隴右,兵力不足以守備,吐蕃勢必會趁機攻佔西北,李亨不足爲慮,吐蕃決不能輕視。”

如今隴右的領土都是昔年哥舒翰一寸一寸從吐蕃手中奪來的,吐蕃自然一直虎視眈眈,所以說李瑁的擔憂絕非多餘。

“那殿下準備如何處理河北的安祿山?”李泌接着問道。

李瑁回道:“去年征戰,各處糧草損耗殆盡,就連劍南也是如此,如今正值農時,大唐各地尚需稍作休整,緩些元氣,待到今年秋高馬肥,新糧入倉之後,本王自當親自提兵北上,滅了安祿山。”

“殿下英明。”聽了李瑁的安排,李泌站在李瑁的身旁,躬身拜道。

龍尾道前的雲階之上便是含元殿,大明宮第一正殿,朝廷用以朝會之所,“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說的便是此處。

以往李瑁還是皇子,想進含元殿自然不易,可如今整個長安內外都是李瑁的人,大明宮中更是如此,李瑁再想進殿,自然無人膽敢阻攔。

李瑁當先踏入含元殿,看着大柱上的金龍紋飾,看着滿眼雕樑畫棟,眼睛最終還是定格在了大殿上首,正中的那把龍椅上。

那把龍椅金光閃閃,在大殿的燈火的照射下散發着迷人的光澤,似乎總能吸引着天下英雄爲了它前赴後繼,甘願賭上自己的性命,而李瑁也正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皇宮內外都是李瑁的人,李瑁盯着龍椅看了片刻,似乎有些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內心,竟緩緩地,毫無顧忌地走了上去,面帶微笑地看着這座龍椅,伸手輕輕地摩挲了起來。

這座龍椅由赤足的純金打造,李瑁伸手摸了上去,觸指微涼,這溫度似乎有一種奇妙的魔力,牢牢地吸引着李瑁的注意力。

“此處左右也無旁人,殿下何不坐上去試試。”李泌看着李瑁的樣子,對李瑁建議道。

李泌的話彷彿一雙有力的手臂,竟緩緩地推着李瑁,想要將李瑁推上這個龍椅,李瑁知道,這個臂膀的名字叫做野心。

野心越大,這副臂膀的力量也就越大。

“當真可以嗎?”李瑁的聲音極小,似乎是在叩問着自己。

李瑁看着這座龍椅十多年了,他總想嘗一嘗他的滋味,可到了眼前,卻又有些躊躇,因爲他知道,一旦他坐了上去,他就是另外一個人了,另外一個全然不同的人。

這個龍椅不僅僅是榮耀和權力,更是重擔,一旦坐了上去,李瑁便要扛着整個大唐前進,披荊斬棘。

可李瑁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他已經經歷了那麼多,麾下那麼多同生共死的兄弟,他已經是天下至強,他已經坐擁幾乎整個大唐。

“我乃太宗皇帝玄孫,大唐正統,天潢貴胄,有何不可!”李瑁一邊堅定地說着,一邊自己緩緩坐上了龍椅。

李瑁坐在龍椅之上,輕輕地觸摸着龍椅上的扶手,這個扶手已經被大唐歷代皇帝所撫摸過,從高祖到太宗,再到高宗,歷經幾次輾轉後又到了李隆基,現在輪到了李瑁,數百年的摩挲已經將龍椅的扶手打磨地異常光滑,彷彿最美麗的姑娘的後背。

李瑁正坐在龍椅上,感受這這種奇妙的感覺,殿中,原本侍立在李瑁身旁的李泌卻突然移步到了殿下。

“臣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泌參見吾皇,願吾皇萬壽金安。”李泌走到殿下,突然行禮拜道。

李瑁沒想到李泌會突然來這麼一招,也是一驚,連忙擡手道:“本王只是稍坐,長源這是做甚?”

可李泌聽到李瑁的話,絲毫沒有起身的意思,而且就在此時,大殿兩側的內門突然大開,李光弼、馬璘、崔乾佑、高適、章仇兼瓊等一干天策府門下紛紛出現。

“臣等參見吾皇,願吾皇萬壽金安!”衆人紛紛隨着李泌拜道。

到了這時,李瑁才醒悟過來,難怪李泌要勸他坐上了這龍椅,原來是要勸進啊。

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七章 新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五章 官學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章 交易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激將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章 籌糧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六章 請帖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六章 謀退第六章 兵敗靈寶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四章 請戰
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七章 新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五章 官學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章 交易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激將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章 籌糧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六章 請帖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六章 謀退第六章 兵敗靈寶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四章 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