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

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

這解縉頗有野心啊!

一向對道統這方面敏感的一衆文臣都已經品出味來了。

概因自太史公司馬遷著作史記創造紀傳體以來,歷朝歷代的史書都是紀傳體,已經成爲了定例。

司馬光寫下煌煌資治通鑑,那是一部完全爲了教育君王而寫下的史書。

而現在解縉想要寫的這部《宋末以來中國百年記史》,亦是如此,記錄歷史只是順便,最重要的是藉此表達著史者的觀點。

資治通鑑畢竟是私人著史,所以表達的都是司馬光個人觀點,而解縉要寫的是官方史書,這就代表着大明對過去百年的歷史蓋棺定論!

這可就不簡單了。

這是要討論大明到底從哪裡而來,又是以何立國的問題了,這種道統之事,一向牽動極大。

儒門衆人對此自然不陌生,在儒門發展的兩千年中,道統便好幾次變動過,最大的變動就是孟子。

在一千年前,孟子的地位還沒有這麼高,是從唐朝的時候開始,儒門領袖韓愈認爲孟子纔是孔子真正的道統傳人,開始拔高孟子的地位。

很多人只知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都不知道韓愈在儒門中的顯赫地位,韓非之所以不被稱爲韓子,是因爲韓愈纔是韓子,所以韓非就只能稱爲韓非子。

從韓愈開始擡高孟子,一直到宋朝,孟子才從諸子之一,變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亞聖,這其中便經歷了數次道統的輪轉。

儒門道統尚且如此,更遑論一個王朝的道統來處!

這時殿中諸文臣皆將目光投向了站在外戚行列中的李祺,若說解縉此事的背後沒有李祺,打死他們都不信。

解縉的確是有才,可李祺纔是舉世公認的史學大家,而且李祺的學說中,有非常多的名實之辨,非常注重名正言順,是相當正經的大道。

朱棣也大概猜出這是李祺所爲,他對於大明道統實際上沒有太多的要求,大明江山穩固,那些東西有什麼重要的。

但他沒忘記自己要配合李祺演戲之事,於是出聲問道:“李卿,你是舉世公認的史學大家,又是鴻學大儒,解縉所言之事,你以爲呢?”

李祺施施然從朝列中走出。

“啓奏陛下,解縉所言之事,臣亦有思量過,方纔又統籌諸面,如今正值元月初一的大朝會,共襄盛事之日,當有一番言語,上秉於陛下,而下告於臣民。”

“李卿儘管暢所欲言,這等國朝大事,正要與諸公卿勳親、鴻學大儒商議。”

“大明之天命乃至於統序源自何處,臣一人之言,明顯不足以說服天下,是以臣暫且不說,只說說其餘往昔諸王朝,皆是如何得命而據有天下的。”

李祺不疾不徐,殿上羣臣竟然有種幼年時跟着夫子讀書時的錯覺,再一想李祺本就是當今天下最負有盛名的大儒,入室弟子雖少,可座下學生卻如天上繁星。

一衆文臣自然是緊緊盯着李祺,而勳貴之中諸如張輔這一類自然亦是靜靜聽着,還有如同淇國公、高陽郡王朱高煦這等純武夫,從解縉三問時,就已經開始打哈欠了。

“自三皇五帝以來,天下有德者居之,可真正以德而立朝的唯有夏。”

李祺不等衆人反駁便接着說道:“因爲只有夏是不經過戰爭而立朝的,禹王治水,挽救九州萬方,所以夏乃是以德而立朝,九州皆賓服,自願臣服於夏禹。

這是最上等的立朝之法,所以夏朝得國最正!”

這下沒人能反駁了,禹王治水定九州,國祚綿延四百年,這是三代之治,豈容置喙?

不戰而天下賓服,的確是最上等的立朝之根,夏朝最正無可辯駁。

至於歷史是不是真的如此,那太久遠了沒人知道,反正孔子是這麼說的,歷朝歷代都是這麼供奉的,太祖的帝王廟裡,還放着大禹呢。

朱棣亦笑言道:“李卿所言沒錯,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夏禹有德而得天下,實爲最正!”

“再次一等,乃是商湯、周武、漢高、光武、唐宗這五君,這五位君主,誅夏桀、商紂之暴,而除秦、新、隋之亂,有大功於萬方臣民,加以冠冕,自承天命,得國亦正!”

話說到這裡,殿中羣臣便已然知曉,大明大概便是屬於這一檔次,歷史上那麼多王朝的開國君主,能夠與這五位並列,已然值得誇耀,朱棣臉上笑意很是明顯,甚至生出一絲傲然之意。

“再次一等,便是曹魏禪讓受命,雖被詬病爲篡奪,但漢室早已名存實亡,曹操歷經艱難萬險,平定泰半天下,開創大朝,這等王朝,便已然天生有缺,不能稱正了。” 曹操的形象在千年裡一直都在變化,但總體上都承認他平定四海,只不過最後沒有還政而已,但自己打下來天下爲什麼要還,經過了混亂的南北朝、擬人的五代十國後,曹操已經算得上厚道人了。

況且這裡是大明,須知當年朱元璋也是韓宋政權的吳王,對曹操的評價自然要再高一分。

朱棣於上評價道:“漢室早已腐朽,魏武揚鞭蕩平四海,使天下無幾人稱孤道寡,也稱得上英雄,只可惜萬乘之才,終究不足而已。”

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纔不足,這是唐太宗給曹操的評語,朱棣一向以唐太宗爲目標,處處cos李世民,如今亦是發出了同樣的感慨。

殿中羣臣的注意力都已經被李祺吸引,在後世的網絡上,非常喜歡給各個王朝排名,對君主、文臣、武將排名,各家的粉絲互相撕。

李祺所說的,早已是司空見慣,若這是前世,李祺早就被噴的面目全非了,“大一統的隋朝不如割據的曹魏?隋黑罷了。”

而在古代,這還是第一次有人給王朝排名,不僅僅文臣感興趣,就連打瞌睡的朱高煦都瞪大了眼睛,就像是聽話本故事一樣。

“再次一等,便是晉、隋、宋這等以高官顯爵,不經戡亂而篡奪得命,其得到天命亦有開創之功,能混一四海,使萬民休息,這等王朝得之不正,或是短命,或是生來心虛。”

李祺的聲音一改方纔的不疾不徐,而是帶上了些許厲色,聲音明顯的加重,讓殿中衆人也隨之提起了心。

“如曹魏無過,而司馬家以臣弒君奪國,所以不敢稱忠,竹林七賢這等人深感世道黑暗,倫理綱常不存,而不願入仕,只願清談玄學,便是漢魏以來的漢儒崩潰,而道佛之學,不能擎天所致!”

晉朝那段時間是儒家的低谷期,漢儒崩潰,道佛之學甚囂塵上,曾經在漢朝強勢的經學世家,在九品之中,竟然落到了下等,一直到了唐朝,儒門才重新開始活躍。

殿中諸文臣面色皆有憤憤之色。

“再如隋文帝,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過於隋文帝,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宇文周已有鯨吞天下之象,南陳不過冢中枯骨,是以隋文帝猜忌諸臣,王公勳親具不能免死。”

隋文帝在古代的評價很低,很多同時代的人都看不上他,比如房玄齡說他“主上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基本上就是指着罵,李祺自然要順從這個時代。

“再如趙宋亦欺負孤兒寡母,宋仁宗曰狄青爲忠臣,文彥博曰太祖亦爲周世宗忠臣,宋朝行事每多有所顧忌,這便是得國不正而君主心虛的下場!”

“好!李卿之言,簡直振聾發聵!”

朱棣高聲叫好,殿中諸臣臉上亦是若有所思,宋朝已經滅亡百年,關於宋朝的弊病,他們都能說出一二,諸如老生常談的三冗問題,諸如過度崇文抑武的問題。

可今日李祺卻一陣見血的指出了最根本的問題——宋朝得國不正,生怕後人效仿,於是大大分散其官,纔會出現那些三冗。

李祺舉了這麼多的王朝例子,得國正的皆是繁榮強大、國祚綿長,而得國不正的皆是積貧積弱、國祚極短,他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已經頗爲明確。

大明呢?

經過李祺的引導,這是上到皇帝貴戚,下到普通官員都好奇的問題。

“若蒙元真是中國,那太祖高皇帝之所爲,便如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崛起於微末,而除蒙元暴政,繼而有天下,爲第二等,立國極正,至少有前漢之天命!”

李祺雖然沒有明說,可衆人都明白是何意。

漢雖四百,斷分兩截,光武之功,名爲繼承,實爲開創,這都是古人公認,再一想第二等的王朝中,商周久遠,前漢、後漢、唐皆是兩百多年的命數,那大明至少也有兩百多年。

這數字不短了。

雖然都說萬世,可就連皇帝自己都不信,真要是能安安穩穩的傳承兩三百年,朱元璋恐怕能笑出聲來。

但哪個皇帝會嫌王朝的命數長呢?

況且李祺方纔話中明顯有未盡之意,若蒙元是中國,大明爲第二等,若蒙元不是中國呢?

難道大明還能更上一層樓,比肩以德立國的夏嗎?

一想到這種可能,朱棣只覺渾身都在戰慄,而羣臣也震驚的望向了李祺。

原來李祺竟在這裡等着!

(本章完)

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24章 諫言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8章 斬九卿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32章 七星寶刀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8章 胥吏潘三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46章 當廷爭辯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67章 建文有罪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9章 勢在必行第21章 學府諸生第23章 格物大道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67章 建文有罪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
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24章 諫言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8章 斬九卿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32章 七星寶刀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8章 胥吏潘三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46章 當廷爭辯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67章 建文有罪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9章 勢在必行第21章 學府諸生第23章 格物大道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67章 建文有罪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