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

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

於浙東學子而言,凜冽的寒風重拂過應天,蒼茫的寒冬似重臨京城。

元史之案,宛如劃破天際的閃電,咻呼之間便降落於人間。

誰能想到?

誰能料到?

誰能相信,竟有狂徒,猖狂至此,造下這等大孽之事,毫不掩飾,大膽如無人之處呢?

可轉念一想,此事真就三十四年不爲人知。

若非要重修元史,怕是要永埋於紙堆之中,無有見青天白日的時刻。

現在真相大白於天下,陛下降下了雷霆之怒,要以謀大逆之罪治所有參與其中之人。

宋濂、王禕的血親已然被拿入獄中問罪,待驗明正身便秋後問斬,這等落定之罪,除了唏噓與痛恨之外,沒什麼可討論的餘地,絕大多數人的目光皆落到了刑冬之司之中。

還有誰牽連到其中,這纔是幾乎所有人都關注的,這可是謀逆大罪,一旦沾染,三族不保!

大理寺中,李祺、鄭賜、陳英三人正商議着如何辦案,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亦在屋中,等候差遣。

鄭賜和陳英因爲紀綱的存在都有些坐立難安,洪武年間幾位錦衣衛指揮使帶給人的壓迫實在是太大。

很多人都覺得錦衣衛指揮使是皇帝的刀,皇帝指哪打哪,秉持的是皇帝的意志,這麼想就對太天真了。

錦衣衛指揮使也是臣子,也是人。

錦衣衛更像是一條惡犬,他大多數情況下的確聽主人的話,可他亦有自己的想法,會主動的去撕咬政敵,甚至會因爲主人對他的信任,而利用主人的權勢去做事!

鄭賜和陳英生怕自己那句話得罪了紀綱,而後就被下了獄,然後死在詔獄中。

“紀指揮使、鄭尚書、集英。

宋濂、王禕皆是東明精舍學派的領頭人,方孝孺亦是東明精舍之人,修史之人中,大多數出生浙江的士子,都出自這一脈。

依我之見,這個學派的人問題很大,我們的查探的第一目標就是這個學派,應當立刻派人前往浙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將其書籍等扣押下來!”

陳英是河北人倒沒太大感受,鄭賜是南人,雖然是福建人,但對於廣有盛名的東明精舍如何不知呢?

他躊躇了一下後道:“景和公此舉,不擔心被人詬病公報私仇嗎?”

李祺知道鄭賜爲何這麼說。

東明學派乃是浙東派的干將,但凡瞭解些明朝前期歷史的都知道。

這是個以劉伯溫爲首,曾經在大明朝呼風喚雨的強大政治派系,後來被李善長的淮西派打壓了下去。

或許不應該說是李善長打壓的,而是朱元璋。

因爲朱元璋感覺到劉伯溫看不上他,畢竟劉伯溫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是進士了!

後來劉伯溫失勢,其中便有朱元璋放縱之緣故。

淮西派在藍玉案後煙消雲散,浙東派反而憑藉着強大的儒學實力再度崛起,甚至成爲左右國家社稷的力量。

穿越而來的李祺還知道,浙東派在明朝一直都非常強大,王陽明也是浙東文人,到了明末的時候,還能搞出齊浙楚黨,通過利用魏忠賢把東林黨文人整的死的死、廢的廢。

以李祺的出身來看,現在他打壓浙東派,怕是會有人覺得,這是淮西和浙東的老恩怨局。

李祺微微眯起了眼,淡淡道:“能說出這種話的,還是不要入仕爲好,以免家破人亡之時,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紀綱聞言頓時沒忍住直接笑出了聲,這是李祺在譏諷,淮西勳貴的灰都被揚了這麼多年,淮西派連後人都沒幾個了,誰還在乎那玩意。

鄭賜也覺得有些尷尬,知道自己失言,連忙補救道:“景和公方纔所言,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從東明精舍開始查,紀指揮使和陳尚書覺得呢?”

紀綱瞧了面無表情的李祺一眼,抿了抿脣,最終還是擺擺手謙虛道:“聖上讓三位主審此案,我不過是奉命配合而已,三位決定即可。”

李祺聞言眉目稍緩。

若是讓錦衣衛參與其中,免不得擴大牽連,那不是他所求,他這次是要精準打擊,真要是牽連甚大的話,有礙於名聲,畢竟他不是幹髒活的廠衛,而是如同天上白雲,高潔不染塵埃的聖人,不能背上那等惡名。

紀綱察言觀色的能力自然是一絕,捕捉到李祺的這一絲情緒變化,心中大定,他對李祺確實有幾分畏懼,身爲皇帝的狗,有一些親隨大臣都不知道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這位長公主駙馬,極其得聖寵,最重要的是經常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讓皇帝判人生死!

得罪了這位,或許不經意間在皇帝面前說一句話,他紀綱這條小命就沒了。

“那便按照景和所言,從我大理寺、刑部以及錦衣衛中分別派人出來,然後奔赴浙東。”

這三波人一起去抓人,那是絕不可能出任何問題的。

幾人又商議了一下具體的步驟,便直接下令開始拿人,須知這是古代,可不是現代還需要和你商議緝拿,涉及到謀逆大罪,能把你抓進去後,再放出來,就已經算是好結果了,就算是直接在牢里弄死,那也只能算你倒黴。

……

三個衙門的官吏往浙東而去,京中則是風起雲涌,許多浙東學子和出身浙東的官員皆心有慼慼焉。

但是這時又不能去拜訪李祺,否則豈不是有種不打自招的境遇,只能等着元史之事告一段落。

話說三個衙門的人飛馬到了浙東後,立刻便將東明精舍圍住,而後先是將涉及到修元史衆人的家眷全部押往京城,而後再命當地官府,將闔族都控制住,不得走脫一人。

這個架勢自然震住了幾乎所有人。

宋濂、王禕皆出身浙東大族,乃是禮儀昌盛之族,可今日卻驟然遭此大難。

錦衣衛的緹騎將人綁縛起來,而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則是直接入族中抄檢那些書籍這元史之事,不是偶然,在東明精舍的書院中,李祺斷定其中定然有大逆之書詞。 這等抄家之事做的自然極快,浙東距離應天又近,不過一兩日便做完覆命。

李祺從公主府到大理寺中,剛剛進了衙門,就見到陳英興奮的走過來,臉上是毫不掩飾的笑意,“景和,你猜我們從東明精舍中抄出了什麼?”

衙門中前前後後走進的人已然不少,李祺一邊往堂中走,一邊笑道:“可是一些說本朝賦稅過重,而前朝寬容之語?”

陳英一愣,轉瞬又想到這可是李景和,“正是啊景和,你簡直就是神了,元史之事尚且不算,可這深藏於東明書院中的言語,你又是怎麼知道的?”

二人已然進了堂中,左右分坐等着紀綱和鄭賜,李祺飲了一口茶後,淡然笑道:“因爲元史之事不是偶然,這些浙東文人是真的懷念前朝啊。

集英,你終究是北人,不明白這南人之事,北人在元朝的生活可謂艱難,是以廣袤千里之土上,稀少人煙,進入大明後,北人的生活比起元朝時,可謂是好了太多。

可南人不同,或者說是對南人大族不同。

這裡曾經是宋朝的國土,蒙古人在滅宋後,沒有如同屠殺西夏、金國那樣大搞屠殺,甚至沒有在這裡建立真切的統治,蒙古人連收稅都不會。

在那一百年間,南人大族活的太滋潤了。”

陳英奇道:“可南人在元朝時地位很低,賦稅很重,甚至就連進士名額都是最少的。”

李祺搖搖頭道:“可那和大族又有什麼關係呢?受苦的是普通黎民百姓罷了,那些大族將稅賦轉移到百姓頭上,朝廷只要稅收夠數即可,所有的官吏都是大族擔任,長江以南他們就是一個個的土皇帝。

集英難道忘記了洪武年時的野皇帝之案嗎?”

陳英被李祺一提醒瞬間想了起來,當初一個胥吏在偌大的應天府中來回逃竄,朝廷派去捉拿的人卻遲遲抓不到,就是因爲應天府縣中的大族在庇護。

“元朝時雖然中進士很難,但是律法寬鬆,朝廷對他們放任不管,而進入大明後,他們一下子要和普通百姓一樣,遵守律法,一旦有過就要被懲罰,甚至宋濂這種鴻學大儒,都會被流放、坐死,這在元朝時都是不可想象的。

你說,他們能不懷念元朝嗎?”

陳英想了想,別說宋濂他們,他都有些羨慕了,恨不得以身代之,那瀟灑的生活,誰過誰知道爽。

“雖說是情理之中,可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世上不僅僅只有他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那些普通的百姓亦是如此。”

李祺明白在這個封建社會之中,或者說在任何一個社會之中,食利者總是要壓迫勞力者的。

尤其是在生產力不足的封建社會中,只要是脫產讀書,就一定意味着有佃農在勞作供養,現在的李氏、未來的李氏,耕讀傳家也都是如此。

誰能改變?

李祺反正是改變不了,他改變不了人性固有的觀念,他也改變不了社會自然而然的運轉,他能做的只有順從,讓自己、讓家族,在這個體系中,儘可能的往上爬,一直爬到最頂端的位置。

到了那個時候,或許就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來回饋一些東西,而且在這個往上爬的過程中做個人!

別的不說,至少把人當人看,佃農、奴婢這些活生生的人,總不能隨意打死吧,欺男霸女這種沒品的事可以不做吧,那些讓人一聽就直皺眉頭的破事,不做難道就會死嗎?

太貪、太絕、太壞,這不都是那些大族爲人所詬病的嘛,吳越錢氏傳承那麼多年,怎麼就沒幾個人說不好呢。

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對世家大族不是生來就帶有偏見的。

實在是爲富不仁的太多,讓人一提起來就恨得牙癢癢。

“若是浙東這些家族,不是完全壓榨普通百姓的話,我也不會如今苦心孤詣的置其於死地。”

李祺嘆息道:“元朝時的黎民百姓生活有多困苦,你我都是知道的,我大明朝雖然法度嚴苛,可對於百姓來說,這纔是生活安定的根本,宋濂這些人,爲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而至萬千百姓於不顧,又如何能放得過他們?”

陳英咬着牙道,“這羣浙東文人是真該死啊!”

“他們的確是要死了。”

一道頗爲陰翳的聲音從堂外傳來,陳英立刻不由自主的直起了身子,李祺笑吟吟道:“看來紀指揮使從那些人口中收穫頗豐。”

紀綱大喇喇的坐在椅子上,將桌上的涼茶端起一飲而盡,而後陰惻惻笑道:“那些文人不過是些卵蛋罷了,進了詔獄中,看到那些刑具後,基本上沒撐過三輪就全招了。

他們經常緬懷前朝,互相唱和,不僅僅是抓住的這些人,還有不少朝中的官員、國子監的士子,其中八成都是浙東那邊的。”

李祺微微頷首後問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在詔獄中沒打死人吧?”

“駙馬放心,你親自交待的事情,自然不會出事。”

“那就多謝紀指揮使了,待這些人寫下罪狀後,還要經由刑部和大理寺複覈一番,將所有人的時間、地點、文章等對應上,決不能讓任何人從中挑出任何毛病,以免損傷聖上之德!”

紀綱心中暗自腹誹李祺做事麻煩,面上卻不顯,依舊笑吟吟道:“駙馬謹慎,正當如此。”

李祺能猜出紀綱肯定在罵他,但他不在意,錦衣衛這種鷹犬懂什麼,依仗着權勢抓人,身上到處都是黑點,最終死於非命是唯一的下場。

他要的是鐵證如山!

讓所有人都啞口無言,即便是那些因他而死的人,也怨不到他的頭上,這纔是真正的無懈可擊。

“景和此番功成後,浙東東明一脈盡滅,其餘的浙東學派亦是要一蹶不振了,真是如同夢幻一般。”

面對着陳英的感慨,李祺卻搖搖頭道:“非也!

我並沒有誅滅浙東之學,而是重造了它,從此後浙東之學便能擺脫蒙元的桎梏,成爲真正的大明之學了。”

前提是——

他們放下所有曾經的驕傲,向李祺這個當世聖人祈求!

(本章完)

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24章 諫言第43章 前奏之曲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18章 斬九卿第40章 李祺教子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3章 前奏之曲第90章 太子尊位第45章 燕王世子第69章 何爲忠臣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41章 三十一年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75章 請重修史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4章 當問何罪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20章 千里孤墳第42章 皇帝所託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4章 諫言6月底病中隨筆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6月底病中隨筆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0章 太子尊位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59章 榮耀6月底病中隨筆第45章 燕王世子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60章 皇帝后悔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66章 陛前問罪第64章 當問何罪第35章 秋闈之事
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24章 諫言第43章 前奏之曲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18章 斬九卿第40章 李祺教子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3章 前奏之曲第90章 太子尊位第45章 燕王世子第69章 何爲忠臣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41章 三十一年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75章 請重修史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4章 當問何罪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20章 千里孤墳第42章 皇帝所託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4章 諫言6月底病中隨筆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6月底病中隨筆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0章 太子尊位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59章 榮耀6月底病中隨筆第45章 燕王世子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60章 皇帝后悔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66章 陛前問罪第64章 當問何罪第35章 秋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