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掛冠而去

殿中沉靜至極,幾乎落針可聞。

李祺的聲音並不如同先前呵斥方孝孺時那般憤怒,而是很平靜,帶着一絲明顯的失望。

“陛下,臣李祺,本是先朝罪臣李善長之子,身負大罪,因高皇帝憐惜公主,而苟且存活於世間,後又召回京城,委以重任,可嘆高皇天不假年,山崩賓天,高皇臨終前託臣以大事,乃至於賜下手諭,以衛翼大明江山。

臣追高皇之殊遇,而欲報之以陛下,故而有周、湘王之請,此中之事,臣無有私心,只爲大明江山社稷,此乃天地可鑑也!”

爲臣之道,首在忠謹,李祺乃是先帝半個顧命之臣,甚至有先帝手諭,此言一出,朱允炆憤怒已然消散至半。

而李祺,則順利的三言兩語便將自己放在了一個弱勢的地位,這世上有太極以柔克剛之道!

“於公,臣是陛下的臣子,有勸諫之責,於私,臣是臨安大長公主的駙馬,乃是宗家之屬,陛下潛邸之時,也曾喚臣一聲姑父,臣不願見陛下被有心之人引上歧路。

湘王亦是如此,他比臣年小很多,臣與公主自幼照看,知道他乃是宗王之中的異類,可爲大明之福。

如今他被人所害,公主與臣皆痛斥心扉,湘王臨終之前,曾說要親自去黃泉向先帝、孝康皇帝陳情,臣聽聞只覺肝膽欲裂,先帝以情活臣,臣卻不能照看先帝之子,是以殿上有激然之語。”

此乃以情動人之道,亦是忠正之道,李祺乃是宗家之長的身份,這本就是宗家之內之事。

可此言卻直刺朱允炆這個皇帝,你的叔叔被你逼死了,現在他要去找你爹和你爺爺去告狀了,看你怎麼辦!

“如今陛下既然已有公論,臣便不再置喙,以傷聖上顏面。

只是臣探究聖人之道,已入至境,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臣依舊不同意議罪湘王,臣不同意爲湘王上惡諡,臣不同意如此苛待諸王,此乃取禍之道。

臣依舊認爲方孝孺等乃是禍國的庸臣,臣請斬之,陛下不願,臣無奈,但忠臣豈可目視奸臣而不動怒乎?

臣決不與之立於同一青天之下!

臣有悖先帝信重,不能匡扶社稷,此乃臣的罪過,然臣已然三番五次,若今日臣死諫,恐陛下揹負不親之名,至今日,臣無愧於先帝也。”

方孝孺臉色鐵青至極,想他這一生,聲望卓著,享譽四海,乃是大明讀書人的脊樑,真正的天下儒宗,縱然是先帝也重視他,將他選入太孫潛邸。

可偏偏遇到這個李祺後,流年不利,三番五次被其羞辱,現在更是直接被斥爲奸臣,自古以來哪裡有他這麼憋屈的大儒。

或者,更應該說自古以來哪裡有李祺這樣的儒宗?

朱允炆臉色更是難看,這才登基多久就有一位先朝顧命,還是他的親姑父要離開朝堂,而且是這麼光明正大的失望離開。

他現在是真的有些後悔先前的選擇了,早知道上次就直接禁足幾年,哪裡還有今日之事。

他想要說些什麼,可李祺那些條件,他是一個都不能答應的,此事根本無解!

對於李祺而言,這場戲已然唱到了最後,該是落幕了,他根本就不會給朱允炆任何反應的機會!

李祺沒有起身,而是依舊跪在殿中,他的神色很平靜,先是將笏板放在面前,而後將烏紗帽取下,同樣平放,最後他站起身來將公服於當殿之中褪下,疊好後與烏紗帽放在一起。

不疾不徐。

而後,他公服之下,只剩下了薄薄的一層常服。

殿中諸臣已經震驚的說不出來了,一時之間竟然沒有人反應過來去阻止他,就這麼眼睜睜的看着他褪去公服!

良久衆人才回過神來,方纔還凝神靜氣的殿中,幾乎在瞬間嘈雜的如同要掀翻屋頂,一道道厲喝聲傳來:“李祺!你這是要做什麼?這是君前失儀!這是大不敬!”

掛冠而去!

誰都沒想到李祺竟然剛烈至此,要掛冠而去!

西漢末年,王莽的兒子王宇擔心王莽樹敵太多而進行血諫,被王莽大義滅親而殺掉,逢萌看出了王莽的用意,認爲這樣的君王不值得忠貞,於是摘下頭上的烏紗帽掛在都城東門外,悄悄地離開京城,攜家逃到遼東,後來不久,王莽自殺新朝滅亡。

在場文官都是飽讀詩書的讀書人,誰會不知道“掛冠而去”的典故?!

朱允炆更是臉色大變,今日若真的讓李祺就這麼走了,天下人會怎麼看他?

李祺沒有迴應方孝孺等人的厲色呵斥質問,而是從懷中取出一份聖旨,只一瞬間,殿中便寂靜了下來。

“這便是先帝交給臣的手諭。”

“這不是什麼懲治奸臣的聖旨,而是先帝的一道遺願。”

“臣不會打開這道聖旨,以臣子之軀逼迫聖上,乃是大不敬,既然陛下已然有聖意垂落,臣便帶着這封手諭離開!”

“敢叫天下人知道,李祺所言非虛,不爲功名利祿,今日辭官,此生再不復入朝!

“願大明,願陛下!萬世萬安,永昌永盛!”

李祺手中持着先帝聖旨,他昂揚着身軀,帶着縱橫交錯的意氣,以及驕傲的蔑視,而後毫不猶豫的轉身向着殿外而去。

他拿着先帝的旨意,皇帝不出聲,沒有人敢攔着他!

衆人望向那被留在殿中的朝服,在闊然的殿中顯得孤零零的。

朱允炆望着那道漸行漸遠的身影,已然邁出了奉天殿高高的門檻。

李祺身上只有一層常服,卻有如山淵滯的氣勢。

他頭也不回的離開,昂頭挺胸,光照在他的身上,如同披上了一層金甲,他像是一個得勝的將軍,而不是被逼走的政壇失意之人。

所有人就這樣望着李祺,很快他們甚至已經看不到李祺了,落在眼中的是一個小小的黑影,以及——

巍峨的宮樓與金紫宮牆!

古代的聖人便是如此吧,許多人心中突然響徹了這句話。

殿中依舊沒有什麼聲音,李祺已經不再朝堂之上,可他好像並沒有離開……

————

沒有人能夠知曉,在建文元年的那次朝會上,李祺經歷了多少內心的掙扎,最終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權勢,又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着他與皇帝對抗,他總是不厭其煩教導弟子要審時度勢,可他自己卻總是逆流而上,與滾滾大勢搏殺!

總是有人不耐其煩的講述他的驚天智慧與超絕眼光,認爲他早已看出建文帝的註定失敗與燕王的必然成功,可靖難不過是歷史的偶然,又能證明什麼呢?

或許只有那個早已記載於昭昭史冊上的答案才能解釋這一切的根源——“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從一開始,他只是想要無愧其心而已。——《明朝五百年》

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章 宗族社稷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51章 但行好事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39章 勢在必行第61章 朱允炆死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9章 新的道具!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59章 榮耀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20章 千里孤墳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63章 入宮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90章 五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54章 痛斥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21章 學府諸生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59章 榮耀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
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章 宗族社稷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51章 但行好事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39章 勢在必行第61章 朱允炆死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9章 新的道具!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59章 榮耀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20章 千里孤墳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63章 入宮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90章 五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54章 痛斥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21章 學府諸生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59章 榮耀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