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

聽完幕僚所言後,胡英臉上頓時升起疑色,而後又升起喜色,在屋中不住踱步。

“李顯穆不是這般不知輕重的人,怎麼會這麼衝動,其中會不會有什麼陰謀?”

“屬下以爲不至於,李顯穆再穩重也畢竟年輕,年少得志後衝動是很正常的,且他一向以李忠文公爲神,來禮部任職就是爲了此事。

那幕僚沉吟後,侃侃而談道:“屬下聽聞李顯穆曾寫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詞句,所謂以詞抒情,從中可看出他性格便是如此。”

胡英亦開始回憶自李顯穆入仕以來的諸多事件,良久緩緩睜開眼,眉宇間的凝重散去了幾分,“你說的沒錯,李顯穆入仕以來幾乎每件事,都爭先而爲,這便是他的弱點!

此事所影響的人極廣,將此事播散出去,聯繫我們的人,共同反對李顯穆。”

幕僚離開後,胡英透過窗櫺,見到有吏員來來往往於李顯穆屋中,一時間李顯穆屋中門庭若市,自己這位尚書這裡卻被冷落,他本就狹隘極易嫉妒,此刻更是深恨之。

“李顯穆,這次本尚書要讓你嚐嚐失敗的滋味。”

歷史上類似於胡英這類人從來不少,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句俗語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爲大部分宰相的度量都不大,不符合世人對宰相的想象,越缺什麼就會越強調什麼。

若是李顯穆知道陳英心中所想,一定會反問他一句,“讓我失敗後呢?”

嫉妒和痛恨已經侵蝕了胡英的理智,讓他忘記了政治鬥爭目的不是單純的反對,而是要解決掉敵人。

之所以大部分的政治鬥爭都會進入到爲了反對而反對的地步,是因爲這是最省事的做法。

可李顯穆不同,他來禮部是奉了皇帝的旨意。

胡英若是找不到合適的緣由,只爲了反對而反對,一旦這件事捅到皇帝那裡,而胡英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那最後離開禮部的人,只會是胡英自己。

……

自永樂元年以來,胡英就擔任禮部尚書,到如今已經十年,正常來說稱得上樹大根深,桃李滿天下。

但可惜永樂三年、永樂九年的會試主考官都不是他的人,而是心學一系。

不過擔任了十年的禮部尚書,基本上各省中的提督學道,即王艮所擔任的那個職位,有一半都是他的人。

大明朝的每一塊區域上,都有無數的條條快快,那裡面都是權力。

王艮在禮部中,正是看到了胡英在各省尤其是江南學道體系中的影響力,纔會主動前往浙江,以身斬斷胡英在江南學道體系中的一隻觸角。

這龐大的力量此時一經發動,立刻便讓整座大明爲之風雲變幻。

“在明年的鄉試中,通過心學傳世錄的內容?”同爲內閣同僚,而且漸漸站到李顯穆陣營中的楊榮驚呼,“明達,你瘋了?一十三省的學子學了那麼久的朱子語錄,現在你突然改成了心學,那些憤怒的學子會把你撕個粉碎的。”

改考試內容這件事太過於可怕了,現代社會讀書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即便如此,對高考的每一次改革,一旦導致不能復讀,都會被罵上熱搜,更別提科舉,這可是改變一個家族的大事,怎麼能隨便改呢?

“不是改,而是並行!”李顯穆又沒瘋,怎麼可能冒天下大不韙,別說禮部侍郎,就算他是皇帝也不敢那麼做。

楊榮也算是關心則亂,竟然沒有注意到,瞬間將心放到了肚子裡,“並行的話,雖然還是會引起些騷亂,但應該還能控制。”

李顯穆冷笑道:“那可不一定,就怕有些人要藉着這件事攻訐我,故意生亂。”

不久前才經歷過艱險的奪嫡之爭,楊榮的鬥爭意識相當高,立刻就意識到李顯穆在說什麼,肅然道:“陛下讓你保留內閣大學士銜去禮部,定然是對禮部尚書胡英不滿,他怕是也意識到了,你是覺得他會出手?”

這就是李顯穆和楊榮高看胡英了,他還真沒意識到皇帝對他有所不滿,不過因爲他是真壞,所以倒讓楊榮預判出了他的行動。

“一定會,而且應該已經在路上了,那日在禮部中,我沒有避着人,就是故意說給他聽的。

我父親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要順利推行一項改革,有兩個辦法能夠大大減少反對的人。

第一個辦法是你先展現出什麼的強大,讓他們不敢反對。

第二個辦法就是在推行的時候找一個足夠大的祭品,然後把它幹掉震懾其他人。

我如今剛剛進入禮部,再也沒有比干掉打擊胡英威信而更好的辦法了。”

楊榮聞言沉吟道:“明達你說的有理,你準備怎麼做,又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

“稍後我會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將我的改革計劃發到內閣中。”李顯穆從懷中取出一份奏章,“就是這份計劃,我需要你幫我一起說服內閣同僚,向禮部尚書胡英發回詢問函件。”

內閣權力大大提升的一個標誌就是可以用內閣整體的名義,向六部發函件詢問一些政策以及具體事例。

因爲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讓皇帝知道,從縣、府、省,再到六部,一層層機構,都會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攔截下來。

現在有了內閣,地方報上來的事務多了幾倍,這些事務自然不可能落在皇帝身上,那就只能落在內閣身上。

內閣既然處理這些事務,那自然就要有詢問的權力,內閣問六部也不敢不答,否則內閣往皇帝那裡一捅,說“禮部不配合內閣工作,此事原委怕是要陛下親自去問了”,那禮部不就完了。

不過這種發完禮部尚書這種高官的信函,都要內閣集體通過才行,因爲內閣大學士本質上是正五品,而且不是正式衙門,合法性始終不足,內閣集體還算像個樣。

“沒問題。”楊榮一口答應下來,“如今明達你升任侍郎後,內閣同僚也不會再攔着你,即便士奇也是如此,你大可放心。”

整個內閣都是太子黨。

他們都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太子登基之後,而李顯穆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李顯穆至少在永樂年間沒有爭鋒的心思。

最排斥異己的楊士奇,也不再有心思和李顯穆相對抗。

不過李顯穆始終對楊士奇懷着一份警惕。

因爲他始終沒忘記,楊士奇曾經對他出過手,後來是因爲太子的關係,雙方纔漸漸緩和下來。

類似於楊士奇這種在底層摸爬混打過,卻初心不改的人,心智早就堅不可摧了,說得難聽點,這種人認死理,這麼大的年紀,根本就不可能再改變。

只希望楊士奇能知道什麼纔是對天下最有利的,別爲了曾經的恩情,走上歧途。

……

內閣果然很快就通過了決議,而後這份詢問就飄進了禮部衙門中,落在了禮部尚書的書案上。

禮部衙門。

禮部尚書、左右侍郎以及郎中等一衆官吏,皆屏氣凝神分別列於左右兩側。

胡英將手中的信函扔到桌案上,當着衆人的面,對李顯穆質問道:“右侍郎,不知這是何意?若是對本尚書不滿,亦或有什麼問題,大可當面來問,不需要這麼麻煩。”

李顯穆將信函取過來看過,而後露出瞭然之色,“下官還以爲是什麼,原來是這封函件,胡尚書可能沒在內閣待過,所以不知道,這是正式的內閣流程。

至於尚書說下官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問。

下官卻有話要說,下官的確是禮部右侍郎,是尚書的佐貳官,但科舉之事乃是正經朝廷公文,不是私下之事。

所以下官要先把正經的公文送到內閣去,然後內閣以正經公文再發回禮部,尚書同樣要以奏章蓋印的形式再次將其發回內閣,最終交給陛下,這纔是一整套正式的流程。

如今經過衆多人之手,再加上各個衙門的大印,最終所能夠達成的政策纔是切實可行的政策。

若是下官就這樣私下和尚書交談,那豈不是將國家的公務,置於尚書和下官的私人之間,若是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可見人的勾當,豈非讓人所詬病?”

好惡心人啊。

內閣這東西不就是你李顯穆發出來的,說什麼正式和私人。

君主專制時代,對程序正義這種東西是不太在意的,因爲皇帝經常會帶頭破壞程序。

現在李顯穆就用程序噁心胡英。

李顯穆這一連串拗口又邏輯清晰的話一經說出,屋中其餘衆人頓時紛紛低下了頭,尤其是禮部左侍郎,深深垂着頭一言不發,生怕這兩人鬥法把自己捲進去。

身爲正三品的高官,他真不是怕,但問題是真沒必要捲進去,有什麼好處嗎?

當然他還是期盼着李顯穆能把胡英整下去,這樣他恰好能夠升一級,他卡在禮部左侍郎的位置上,也許多年了。

就連旁人都覺得噁心,更別提胡英這個當事人了,他臉色變了又變,紅了紫,紫了黑。

最後重重留了一聲重哼就要離開。

“胡尚書別忘了內閣的質詢,一日內就要得到回覆的。”

李顯穆好心提醒。

胡英快步離開的身影頓時又是一個踉蹌。

“內個大學士加侍郎還是太強了,尚書怕是鬥不過右侍郎啊。”屋中其他人互相對視着,傳達着相同的意思。

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18章 斬九卿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66章 陛前問罪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20章 千里孤墳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40章 李祺教子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47章 不足與謀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76章 有三問罪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8章 廢帝而立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45章 燕王世子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47章 不足與謀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35章 秋闈之事第27章 深藏功名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9章 飲馬長江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37章 李祺收徒第30章 分省定額第76章 有三問罪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22章 心、理之學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58章 道衍和尚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90章 太子尊位6月底病中隨筆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
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18章 斬九卿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66章 陛前問罪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20章 千里孤墳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40章 李祺教子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47章 不足與謀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76章 有三問罪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8章 廢帝而立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45章 燕王世子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47章 不足與謀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35章 秋闈之事第27章 深藏功名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9章 飲馬長江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37章 李祺收徒第30章 分省定額第76章 有三問罪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22章 心、理之學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58章 道衍和尚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90章 太子尊位6月底病中隨筆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