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廢帝而立
“若不是建文猜忌,朝堂之上有爾等這般奸佞,禍亂邦國,離間宗家,本王又如何會舉數萬之衆,志存死意,一路南來。
若不是天命垂青,本王怕是早已做了孤魂野鬼,乃至於被冠上如湘王一般的惡諡,鎮壓於黃泉之下了!
本王爲何不能指摘?
若建文無過,這難道是湘王的過錯嗎?這難道是本王的過錯嗎?
若建文無過,隨本王起兵的諸將以及十萬將士,那些死於遼東、河北、山東、河南的將士,難道都是反賊孽徒嗎?他們流出的血難道都白流了嗎?
若建文無過,本王轉戰三千里,血戰百萬師,無數次的險死還生,難道都是虛妄嗎?
告訴本王,建文怎能無過!建文如何無過!”
秋風烈烈,王旗飄飛,燕王一紓胸臆,諸臣被燕王氣勢所攝,一時竟無話可說。
眼見着方孝孺等人訥訥無言,羣臣百姓伏而拜之,朱棣扶刀四顧嗤笑,今日他不僅要權,還要堂堂正正。
“靖難之事,今日便徹底明瞭了,這又有何難呢?
不過是建文踐祚,心胸狹隘,不能容人,忘卻了先皇帝教導,忌憚我等這些手握兵權的叔叔,心中那一點鬼祟心思被齊泰、黃子澄這等奸佞發覺,於是狼狽爲奸,踐踏親族。
大明天下本頗爲安穩,諸王守邊抵禦蒙古,天子臨朝,四海昇平,可就因爲他的鬼魅心思,而致使戰亂四起,骨肉相殘,河北、山東殘破不堪,多少百姓流離失所,乃至於死於路途,化爲悽然白骨。
若本王真是個如董卓、爾朱榮那等大逆不道的反賊,上天何以屢屢助我破敵,諸王爲何不尊朝廷號令而助我南下,擁有天下萬方的朝廷又何以敗於我手?
若不是士卒、百姓、父老、諸將皆憐本王之冤,如何能同心共濟,三年以來,不曾叛我,矢志南下呢?”
朱棣的聲音響徹諸人耳邊,喝問之聲愈發盛隆,自高臺之上,有若聖諭落下,“建文之罪,罪莫大焉,今日若踏破京城的是異姓之人,大明豈非二世而亡乎?
他有罪於天下,有負於社稷,違先皇遺志,背宗家之願,故人雖死,罪不可赦,着廢其帝位,去其帝號,貶爲庶人,葬於荒野,以向天地祖宗神靈,贖其罪罷。”
在方纔燕王將皇帝比作桀紂時,他們便心中有了預料,此刻聽其言從燕王口中道出,階下羣臣一直之間竟不知對於建文而言,是加惡諡更慘,還是被廢除帝號更慘。
方孝孺眼見宮中諸臣百姓皆已被說服,心中大是不甘,燕王明明謀逆,可卻將自己摘的這麼幹淨。
“燕王是要以小宗入繼大統嗎?陛下雖沒,大宗仍有嗣子諸王,如何也輪不到燕王殿下僭越,燕王數日前曾言周公輔成王,如今正合時宜!”
前幾日朱棣說周公輔成王被方孝孺被恥笑,如今方孝孺卻自己提出,真是風水輪流轉。
只可惜方孝孺註定不可能達成任何目的,有關於今日可能發生的所有事情,李祺都已然做了準備。
況且朱棣本也是極聰慧之人,李祺盤完邏輯後,他自己也能出言。
是以聽方孝孺此言後,朱棣持刃勃然怒道:“周公輔成王?誰堪做成王?
是早已被先帝所認定不堪的吳王,還是那幾個父親不過是庶人的稚子?
成王之父乃是定鼎邦周天下的周武王,武王的天下自然應當傳給武王的子孫,當今呢?” 燕王之言,縱然有些強詞,卻也不無道理,朱允炆被廢黜帝位,他的兒子們便不在統序之中,而孝康自己的皇帝位尚且是追封,他的兒子,自然統序就更落後一籌。
方孝孺面容慘白,若今日他是被朱棣以暴力所強逼,他亦是能慨然赴死,可如今他卻輸在了天道綱常上!
他實在是難以接受這個結局,竟鬱氣攻心,徑直吐出一口血來。
朱棣見狀心中只覺快意,這等快意過去只在他率兵出塞時纔有過,他現在終於明白了爲何在父皇統治後期,對李祺如此看重,有李祺在,面對士林便能處處佔據上風。
“秦朝二世爲胡亥,於是其卒亡也;漢朝惠帝不堪,險些爲呂氏所奪,幸賴文帝入繼大統,乃有四百年江山;晉朝惠帝不堪,遂有永嘉之亂;隋朝楊廣禍亂天下,亦是二世而亡;唐朝太宗天縱之資,遂有貞觀;宋朝太宗雖不善軍略,亦有文治天下之能。
自古以來大朝建立,開國之君總是神武英明,而大朝能否延續,便在於二代,二代君王英明國朝統序便足以延續百有餘年。
當今大明,以文韜、以武略、以年長、以統序、以威勢、以尊望,宗家之內,難道還有勝過本王的嗎?
爲大明計,這大位若是本王不坐,難道還能交於他人而不生亂嗎?”
朱棣是如此的坦然,他甚至不屑於三推三讓,他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論情、論理,如今這皇位本就該是他的!
就連方孝孺等人甚至都說不出話來了,在這等場合中,強詞奪理是沒有用處的,只會徒然爲天下笑罷了。
黃子澄慘然道:“何其荒謬,忠奸之間,竟能如此,上不能爲君謀國,下不能爲主正名,當死矣,當死矣!”
可朱棣卻不會讓他就這麼去死,因爲今日之事,還沒有完。
“既然論完了本王與建文間的功過是非,論完了大位歸屬何方,接下來便來論一論諸臣的是非對錯,以及歸處吧!”
朱棣往階下走了兩階,隨意將手中寶刀遞到朱高煦手中,而後才負手道:“本王的靖難詔書中,寫明瞭要討伐的是齊泰、黃子澄,他二人自然是罪不可赦,方孝孺力主爲湘王上惡諡,亦是罪不可恕。”
階下一時噤聲,從沒人想過燕王竟然還要責問諸臣,可當時各爲其主,是否責全求備?
朱棣卻知道此事非做不可,李祺說過,大朝新立,必須要重建道德之教,重立忠孝仁義,這樣朝廷在天下人心中,纔有正統氣象,才能服膺天下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