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請重修史

第75章 請重修史

李祺從宮中回府後,王艮恰好從國子監休假,過府來拜見李祺。

“有些清瘦了,以你的學識高中是沒有問題的,把身體養好纔是要緊。”

王艮近來苦讀愈繁,準備參加永樂三年的會試,算算時間,只剩下一年四個月了。

“弟子擔心給老師丟人,若是列到三甲去,真是愧對師門。”

“那怎麼可能,數遍京中,哪有與你能爭鋒的,你必然高中一甲。”

王艮給李祺奉上茶,“顯穆纔有那等自信,弟子只能再努力一些,方不負平生之學。”

“你呀,就是太過於死心眼,方孝孺都死了,何必和他置氣,虧了自己的身體。”

王艮聞言沒說話,只是露出一個憨厚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

知子莫若父,李祺作爲王艮的老師,自然知道他的性格,歷史上王艮一言不發,轉頭就給建文殉難,這是一個認死理的人。

王艮參加了建文二年的會試,但是卻被黜落,心中自然引以爲恥,這是要卯着勁的考一個好名次,給自己、給老師正名,當初方孝孺黜落他,並不是他王艮沒有才華,而是方孝孺以權謀私,沒有容人之量!

“老師,弟子此番過來是有大事要告,國子監的監生中,多有傳胡惟庸案之事,弟子暗中試探探查後,確認此事的確就是方孝孺的門生、以及那些出身浙江諸縣的人所爲,那些在府中的猜測是沒錯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公府平反昭雪。”

明明那日王艮已然知曉了元史之事,爲何他還特意去查這件事呢?

這便是王艮的性格,他是真正的實幹之吏,雖然相信諸位親長的判斷不會錯,但還是要自己確定一下,以免誤傷無辜之人,現在確定真的如此,那便無所謂了。

這種性格其實是有些不太適合官場的,官場需要的是左右逢源之人,可李祺最欣賞的就是他這一點。

王艮有才華必然前途大好,又忠正剛直,可爲李顯穆的良友,日後若是能夠執掌都察院,必然是大明朝的神劍,可爲李顯穆的良佐。

“最近京中有了許多傳言,老師可要回應一下?”

京中的傳言的確很多,有說李祺以江南之血顯貴的,有說李祺早就暗通燕王才得以被重用的,還有說李祺是藉助臨安公主的佞幸之人,總之各種風言風語,目的皆是衝着毀掉李祺名聲而去。

李祺不僅不生氣,反而輕聲笑問道:“相信的人多嗎?”

王艮回憶了一下,“徹底相信的人不多,皆是一些愚夫,京中百姓大多是半信半疑,至於士子中,但凡是拜讀過您經典的,基本上沒有相信的,至少其他人,本就對您嗤之以鼻,有沒有此事,都沒有什麼區別。”

“這便是了。”

李祺輕抿一口茶,淡淡道:“爲師乃是天下鴻儒,存身立命的根本乃是學說,所謂託物言志,終究不若以言明志。

真正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是那些閃耀着光輝的經典,願意從我之人,自然不會受到干擾。

其餘之人,多說無益,人心如同流水,現在是方黨的聲音更大,是以人心好似在他們那邊,可一旦元史案發,人心便會流到我們這邊。

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有在最關鍵的時刻纔有用。

一拿出來就要能克敵制勝,亦或者反敗爲勝。

現在他們既然不能置爲師於死地,那搞出這些陣仗來,不過是爲人哂笑而已。”

……

京中的紛紛擾擾,並沒有對朝廷造成任何的影響。

永樂元年的兩個月很快就過去了,永樂二年的元月初一,乃是大朝會之日。

這等朝會是官員最多之時,通常這種朝會都是禮儀性的,不會有大事發生。

但若是在這種朝會上發生了事情,波及面亦是最廣,因爲人實在是太多了,即便是爲了朝廷的體面,也要完全乾乾淨淨的處理掉。

李祺侯在宮門前時引來了很多注意,他是近日京中的風雲人物,皇帝要爲韓國公府翻案。

不少官員都上前來套近乎。

畢竟一旦真的翻案,李祺就不必侷限於身上的正五品大學士之位,可以名列顯爵。

雖然因爲他是外戚,按照國朝規定,不能擔任九卿的高位,但若是擔任一部侍郎,再能參贊機務,那威勢也不是如今能比。 更何況,他可不是孑然一身的孤臣,而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方孝孺死後,以當今儒林而論,再沒有其他人能望其項背,他振臂一呼,響應者定然衆多。

至於結果如何,便要看雙方角力的結果了,不過大多數人還是看好李祺獲勝,畢竟有強力皇帝的支持,一旦李祺處於不利的結果,皇帝立刻下場拉偏架,浙江那一脈是必輸的。

自古以來,只要是有實權的皇帝,角力就沒有一個會輸的。

嘶。

想到這裡的大臣皆不由自主的倒吸一口冷氣,這不對啊,這難道不是包藏禍心嗎?

若是皇帝真的下場拉偏架,必然對李祺和皇帝的威望都是一種打擊。

皇帝暫且不提,李祺這種大儒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聲望,若是他的聲望受到影響,那事情可就大條了。

李祺自然想到了這一點,只能說方黨之中也不都是泛泛之輩,畢竟是人傑地靈之所在。

即便是李祺一直瞧不上的方孝孺,也只能說是用錯了位置,若是讓他主管禮部之事,那必然是人盡其用了。

李祺同解縉交談着,今日大朝會註定不會平靜,待宮門大開,羣臣列隊進宮,解縉低聲道:“景和放心吧,今日便是他們死無葬身之地的開端。”

天依舊是灰濛濛的,有些暗,一列列宮人提着燈籠走出,在通往宮中的宮道上,亦是高掛着許多燈籠,爲羣臣照亮前行之路。

這等大朝會都有禮官引導,該要如何走,該要何時行禮,但凡是組織過團建活動的人都知道,讓數百人一起做事是很難的。

尤其是沒有通訊的古代,讓數百個官員同時喊萬歲,都需要再三訓練。

大明朝還發生過一件頗有趣的事情,一直以來朝臣上殿都是三呼萬歲,便是影視劇中常見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朱元璋喜歡搞些標新立異的東西,而且他覺得哪裡有人能活萬歲,這種祝賀詞太虛了,於是就改掉了。

將三呼萬歲改成了四個字的詞彙,第一呼“天輔有德”,二呼“海宇咸寧”,三呼“聖躬萬福”,結果就這麼加了兩個字,朝會上立刻就稀稀拉拉起來,後來朱元璋只能又改回了三呼萬歲,往後便再也沒有皇帝閒的沒事幹去改這個東西了。

待羣臣上了殿,重臣可以站在殿中,還有不少就只能在殿外,此時恰好是深冬寒月,若是穿的不厚,站上幾個時辰,甚至可能直接病倒也說不定。

李祺單論官職自然是不高,但大學士有優待,再加上他畢竟是長公主駙馬,是殿中很多宗家的長輩,是以他不僅在殿中,而且還站位很靠前,他的身邊並不是其餘大學士等文官,而是其他的駙馬,諸如懷慶公主的駙馬,在永樂朝被封侯。

殿中人頗多,除了九卿以及諸部的堂官,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給事中這些大明朝的關鍵官員之外,還有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等宗王,不過他們現在還不曾加封,因爲皇帝還沒有定下太子,是以漢王、趙王也不曾冊封。

等了不多久,皇帝陛下終於上了殿,羣臣三呼萬歲後,便開始了正常的議事流程。

大太監“有事啓奏,無事退朝”之言剛剛落下,殿中便有兩道聲音同時響起。

“臣有本奏!”

羣臣皆將目光投過去,頓時目光一凝,方孝孺的學生林嘉佑,這是衝着李祺而來的啊。

而另外一人乃是翰林學士解縉,永樂朝後頗受陛下重用,最重要的是,舉朝皆知他乃是李祺的好友,建文朝因爲李祺而被貶黜。

現在他在這等大朝會上突然出言,難保不是和李祺相關。

真不愧是近日京中的風雲人物,大朝會一開始,便以他爲漩渦而動了。

衆人將目光投向李祺,卻見李祺眼觀鼻、耳觀心,彷彿殿中的一切都和他不相關一樣,一絲多餘的表情都沒有,倒有些像是廟宇中的石像。

“解愛卿有何事要奏?”

果然不出衆人所料,皇帝選擇了讓解縉先進言,另外一人頗有些遺憾憤然,但還是無奈只能退回朝列中,他可不敢在君前失儀。

解縉在衆人好奇的目光下走出列中,而後在地上叩首,朗聲道:“啓奏陛下,臣添爲翰林學士,掌史籍之事,前日偶見前朝史書,心中頓生不忿之色。

古來爲前朝記錄史冊,一是爲其蓋棺定論,其國祚已然亡故,二是承襲統序,以示我朝正統。

我大明有恢復中華之功,太祖高皇曾言,繼承宋朝國祚,爲何卻要爲蒙元作史,且堂而皇之的寫作《元史》,臣請重修史冊,並將其更名爲《宋末以來中國百年記史》,以明我大明恢復中華的煌煌功績!”

——

PS:又是一萬字,兄弟們求月票!明天繼續!

(本章完)

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46章 當廷爭辯第31章 尊位大成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86章 奪嫡之爭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0章 五年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3章 聖朝以孝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6章 當廷爭辯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18章 斬九卿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49章 國有名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24章 諫言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5章 統合!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46章 劍指漢王6月底病中隨筆第76章 有三問罪第72章 永樂天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40章 李祺教子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
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46章 當廷爭辯第31章 尊位大成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86章 奪嫡之爭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0章 五年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3章 聖朝以孝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6章 當廷爭辯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18章 斬九卿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49章 國有名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24章 諫言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5章 統合!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46章 劍指漢王6月底病中隨筆第76章 有三問罪第72章 永樂天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40章 李祺教子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