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北征!北征!

第123章 北征!北征!

蜿蜒迤邐的遷都隊伍在廣袤的大明疆域下前行。

朱棣騎乘着駿馬,手持馬鞭,滿是驕傲的望着這座巍峨的城池。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而他朱棣,還鄉兩次,真可謂人生巔峰了。

自蒙古高原而來的、裹着砂礫的乾燥的風拂在他臉上,沒有南京那般潮溼輕柔,帶着絲絲生疼,卻讓朱棣有種險些要落淚的感覺。

這纔是他所夢寐以求的東西。

李顯穆望着這座大明新的都城,腦海中卻出現了三個圈,那是李祺曾經給他畫出來的以北京爲中心,草原、漁獵、農耕交匯的三種文明交匯的圈。

他曾問過父親爲什麼一定要遷都北京?

他永遠記得父親說的那句話,“北京是唯一能夠讓大明永遠偉大的都城。”

因爲在這個最後的古典時代,只有北京才能同時控制草原、中原、遼東,是當之無愧的陸權帝國的中心點!

在控制這三個點的同時,北京還靠海,天津衛就在一百里外,船隊可以從天津衛啓航,輻射朝鮮、日本,繼而一路南下控制江南和南洋。

這裡就是作爲都城的天選之地!

西安、洛陽不靠海,南京則控制不了草原和遼東。

遷都北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要一直贏!

在面對北邊蒙古的戰爭中獲勝,在文明的積累達成代差之前,在火器取代冷兵器之前,牢牢守住!

歷史上大明沒能守住,被落後的奴隸制滿清取得了天下,但這一世,有李氏在,絕不會重蹈覆轍!

李顯穆同樣一揚馬鞭,他的父親在南京創造了功業,而他的功業則在這座新的都城之中。

且聽龍吟!

……

遷都的爭議很快就在韃靼試圖統一草原的野心中徹底停止了。

當蒙古草原上響起黃金家族的馬鞭聲和刀劍聲,大明朝廷中早已是寂靜一片。

歐洲人不曾忘記蒙古人帶來的災禍,中原人更不可能忘記,尤其是現在的大明,神州陸沉的悲劇絕不能再發生。

“至高的蒼天降下了天命於大明,朱氏的子孫將負起責任,使漢人重新振作,這是太祖高皇所立下的誓言。

如今草原竟然有了竊取天命的打算,朕是絕不能容忍的,北征之事,刻不容緩!”

在煊赫的宮廷之中,大明皇帝威嚴沉重的聲音響徹九天。

諸靖難勳貴俯首,北征是必然的,唯一的問題只有一個,派誰去?

朱棣掃視而去,微微皺起了眉頭,張玉死了、朱能死了,他麾下兩個足以作爲統帥的人,都去世了。

漢王自然不可能。

剩下的諸如淇國公丘福,能夠承擔起這樣的重任嗎?

現在已然不是開國之時,那時有常遇春,有魏國公徐達,有曹國公李文忠,甚至藍玉也是足以作爲統帥的。

“張輔……”

只有這一個名字出現在朱棣的腦海中,而後很快就抹去,交趾不一定平靜,張輔要盯着南邊。

“淇國公……”

朱棣剛想選擇丘福,但很快腦海中就回想起一段對話,這段對話發生在五年以前,那時他進南京不久,和李祺聊起遷都之事。

二人都心知肚明,蒙古一直以來都是大明最大的威脅,日後總是要開戰的,當時便盤點起當世諸武將,誰能承擔這份重任。

當時李祺很明確的點出了兩個人,“朱能和張輔。”

朱能死在了平安南的路途上,而後張輔果然沒有讓他失望,有大將風範。

“淇國公丘福呢?靖難之中,身經百戰,屢次擔任前鋒,爲我克定難關,靖難功臣中名列第一。”

“爲帥在謀,爲將在勇,先鋒就是先鋒,敢打猛衝,就是一把刀子,可帥是握刀子的人。”

朱棣不得不承認,李祺說的非常正確,丘福的確不是穩重的性子,就是個二愣子,況且李祺和丘福無冤無仇,甚至根本就不認識,沒必要故意說他壞話,既然這麼說,那就真的是不行。

“唉,大明廣袤,竟至於如此無人乎?”

“陛下怕是已然蠢蠢欲動想要親自去了吧,比起在皇宮裡做個皇帝,您更喜歡馳騁沙場的那些時光。”

朱棣愕然。

回憶在這裡戛然而止。

“朕將御駕親征!”

朱棣在金鑾殿上站起,衆人都仰頭望着他,殿中輝光照下,皇帝的臉上帶着縱橫意氣。

在這一刻,每個人都清晰的感受到了,這位馬上皇帝胸膛中所躍動的好戰之心。

江南的溫柔小意、細雨春風,那些足以侵蝕人意志的溫柔鄉,絕不能讓這位英雄有片刻的止歇。

他會是個好皇帝,但他更是個優秀的將軍。

他的歸宿只有戰場和血火!

“勝利將屬於您!至高的大明皇帝陛下!”

羣臣萬呼。

……

呼嘯如山海的徵兵令,從北平向着整個黃河以北的衛所傳去。

皇帝親征,除了京城最精銳的三大營外,還需要無數的民夫和軍隊,大明所建立的軍戶制度,在動員方面是絕對沒問題的,浩浩蕩蕩的無數人馬,向朝廷所頒佈的集結地集中。

太子朱高熾被任命監國。

在離京之前,李顯穆趁着進東宮爲太子講課之時,入了東宮一趟。

將之前和楊士奇說過的那番話,仔仔細細又講了一遍,幾乎是手把手的將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都和朱高熾講了一遍。

聽的朱高熾冷汗涔涔。

“竟能如此兇險。”

李顯穆喟然嘆道:“殿下,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這又算是什麼呢?至少只要殿下謹守規矩,漢王的機會就不大,當初李建成面對唐太宗的時候,那纔是真正的絕望。”

雖然李顯穆舉的例子很怪,但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

李建成面對李世民纔是真的絕望,而他的弟弟與之相比,機會的確不大。

“姑父當初扶我登上儲君之位,現在顯穆你又爲我事事謀算,我能有今日,全賴你們父子之功,若是有朝一日,有九五之尊位,我必還今日之恩。”

朱高熾頗爲感動。 李顯穆聽着這番話卻只覺腦門上的青筋都微微跳動起來。

雖然他知道朱高熾是真心實意的,但這話聽着太嚇人了。

“殿下謬讚了。”

“殿下乃是嫡長,仁善有爲,朝野共贊,乃是儲君的不二之選,臣父和微臣,能夠爲太子殿下盡一份力,這是李氏的榮幸,方纔那等感激之語,日後請萬萬不要說了,實在折煞微臣。”

朱高熾更感動了,多好的臣子啊,明明對儲位的歸屬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居功不自傲,甚至還反過來安慰他。

“若是日後有九五之位,必使李氏榮耀歸復!”

朱高熾這次說話很是肅然,這是莊重的政治許諾,李氏的榮耀歸復,何等榮耀,自然便是李氏的爵位!

李顯穆亦肅然起來,“臣雖愧不敢當,可卻實在不敢拒絕。”

“孤明白。”

朱高熾拍了拍李顯穆的手,“任誰也不能拒絕爲祖先榮耀之事。”

……

在京城積極備戰之時,發生了一件大事。

下西洋的船隊返回了江南劉家港。

江南劉家港,乃是元明之際的天下第一港,無數漕運、海運的船隻在此匯聚,傳說中沈萬三就是劉家港人。

歷史上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劉家港。

遠航歸來,京城已然遷徙到熟悉的北平,鄭和這等人,一時也覺得有些恍惚。

但他還是匆匆率領着海外而至的各國使團,前往北京拜見皇帝,他知道皇帝即將北征,再不去拜見,就見不到了。

此時的鄭和,還不知道他願意爲之奉獻終生的事業,就快要擱淺了。

此時的皇宮之中,正發生着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文淵閣諸閣臣齊齊跪在地上,衆人的眼角餘光都望着跪在最前邊的李顯穆。

所有人都神情複雜,想過誰出問題,也沒想過李顯穆會出問題。

“停下西洋事?”

朱棣的神情有種暴風雨前的寧靜。

“是陛下,臣上奏,請停下西洋事。”

朱棣沉聲道:“顯穆,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不是朕的外甥,現在朕就把你踢出殿外,讓你跪上一天。

下西洋!

你知道下西洋意味着什麼?”

“臣知道,外邦屬國遠至萬里,沒有下西洋事,他們便不能至京城入貢,我大明威名就不能遠播萬里。”

“你知道,你知道你還敢說停下西洋事,朕萬萬沒想到這番話會從你的嘴裡說出來,要知道你父親生前可是非常支持朕下西洋的!”

朱棣的聲音中已經染上了濃濃的疑惑,李顯穆不是腐儒,爲何明知這些事,還上書要停下西洋呢?

而且是選在這個西洋船隊剛剛回來的時候,這明顯就是不希望再有下一次了。

李顯穆深深叩首道:

“大唐極盛時,邊疆在萬里之外,北達北海、西在蔥嶺,這是大明也不曾觸及的領域,又有何用處呢?

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

何謂之邊疆,又何謂之藩屬。

朝鮮國、從前的安南國、烏斯藏、瓦剌順義王、日本國,這些纔是藩屬!

他們在大明的邊疆之地,對大明的存在形成了挑戰,甚至會侵犯我朝的國土,這些藩屬纔是有價值的,因爲將其納入我朝的統治體系,就可以免於刀兵。

可那些遠在萬里之外的國度,於國何益?

若是有朝一日,我大明國土如昔日蒙古,東西綿延三萬裡,其自爲藩屬,如今僅僅只有寶船抵達,而不能控制其王位更迭、不能抽調其國民爲軍、不能抽取國資爲稅,對其政治、軍事、經濟,全無控制,今日爲附庸,明日造反,又有何用之?

三萬海軍,數百艘寶船,每年靡費甚多,難道僅僅爲了這些面子嗎?

那第一次下西洋,三十餘國來朝貢,已然頗足夠!

今日陛下有天下之念,志在建功立業,而爲古往今來盛世之君,但陛下您是天縱之主,百年後的君主,還能有您今日的偉大嗎?

若不能爲西洋船隊尋一出路,不過只是一時之煊赫,而終歸寂靜,微臣並非諫言下西洋之事,而是爲長久之計,請陛下再行思量。”

不僅朱棣,其餘人也都聽懂了,李顯穆不是真的要阻止下西洋,而是希望別在像現在這樣下西洋了。

一點好處都沒有。

國家的國力白白在這其中空耗。

這麼下去,下西洋的事情怎麼可能持續呢?

朱棣神色徹底緩和,“起來吧,朕還能把你怎麼樣嗎?”

李顯穆依言從地上起身,其餘諸閣臣也都起身,心有膽寒。

朱棣略一沉吟道:“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如今國家修史、北征、還要安定交趾,靡費頗多。

此番鄭和回來後,先把下西洋停一下,待朕北征回返後,再行商議。

但西洋,朕是一定要下的!”

朱棣還是表達了自己堅決要下西洋的態度,李顯穆也沒再說什麼,只要有了這個好的開頭,那就有機會勸說。

等朱棣看到了對於國家更爲急切的軍事需求,他還能無動於衷,而執着於讓船隊白白往萬里之外而去嗎?

……

從朱棣回到北京時就開始整軍。

這一等就等到了永樂七年初!

草原上的遊牧剛剛經歷了寒冬,水草枯萎,牛羊疲憊,戰馬消瘦,這是他們最爲虛弱的時候。

漢武帝歷次進攻匈奴都會選擇春天。

朱棣和蒙古爭鋒那麼多年,自然不會不知道。

在萬馬的嘶吼聲、嘹亮的號角聲中,朱棣率領着大軍離開了北京。

旌旗飄揚!

一路北上!

————

洪武十三年,二十歲的朱棣踏足了北平,以燕王的身份,永樂六年,朱棣再次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北平,以皇帝的身份,從那日起,北平成爲了北京,“京”,這是他爲北平而冠。

永樂七年,做了七年太平天子的朱棣,爲了偉大的帝國,再次騎乘上戰馬,披掛起鎧甲,他率領着連綿如山海的軍隊,再次向草原進軍,漫天的黃沙、凜冽的冬風、潺潺而流的斡難河、金戈鐵馬的戰場、四散奔逃的蒙古人,彷彿一切都回到了過去,如醉如迷。——《明朝這些事兒》

(本章完)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33章 英雄狗賊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68章 日本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9章 哀榮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59章 榮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76章 有三問罪第44章 最後一夜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76章 有三問罪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33章 英雄狗賊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99章 哀榮第33章 英雄狗賊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68章 日本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72章 永樂天下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18章 斬九卿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43章 前奏之曲第30章 分省定額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86章 奪嫡之爭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2章 萬世一系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33章 英雄狗賊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68章 日本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9章 哀榮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59章 榮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76章 有三問罪第44章 最後一夜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76章 有三問罪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33章 英雄狗賊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99章 哀榮第33章 英雄狗賊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68章 日本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72章 永樂天下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18章 斬九卿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43章 前奏之曲第30章 分省定額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86章 奪嫡之爭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2章 萬世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