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哀榮

第99章 哀榮

生死之間是何等場景?

是介於真實與虛無。

是睜眼爲耀耀光明,閉眼則沉沉黑暗。

李祺在天與地的縫隙中竭力外望,他高升於天,俯瞰人間。

今日是正月十五,上元節,有天官賜福。

目之所至,遍數絢爛。

無數的花燈自秦淮河畔升起,將漆黑的夜映襯的煊赫明亮如白晝,花船之上燈火熾明,脂粉香隨風飄散至滿城之中。

男男女女穿行於燈會之上,燈紅衣綠,翩然其間,商販着紛然叫賣着,恍然間竟回到了北宋汴京的夜市之時,應天府尹的衙役在街頭巷尾輕輕打着瞌睡,有孩兒穿行於巷道之中,陣陣歡聲,處處笑語。

公主府前高掛着大紅燈籠,燦燦輝光映襯着燈籠呈橘,灑落在府門前一片欣然祥和,府中諸亭、臺、樓、閣的檐下掛着串串風鈴,隨風而動,悅耳清靈,落盡綠葉後只餘森森枝幹的樹梢之間,掛滿了花燈,外罩諸色,喧囂動人。

時間好像在飛速的流逝,似乎只不過是一個眨眼的時間。

紅變成了白。

公主府中好似落下了一場大雪,豔麗欣然的紅妝褪去,素淨如雪的縞素纏滿了門楣高啄之地,下人扶着梯子將大紅燈籠取下,白燈籠高高掛起,諸色花燈已然零落,只餘白紙白布。

人羣如潮水,涌入前院,不知何時那硃紅的狀元服已然褪去,孝服披掛卻不若臉色慘白,亦有火焰升起,卻不是歡欣之狀,而是亡者之念。

喧囂紛然逸散,哀然悲慼頓生。

幾道壓抑的痛哭之聲響徹。

白綢覆滿,亡人爲安,喪服於身,輓聯高懸。

大雪落此間,人寒世亦寒!

……

“明日穆兒你隨我親自進宮將此事告知皇兄以及太子殿下。”

臨安公主一改往日於李祺身前的溫婉柔順,她眼中深含悲慼,語中卻帶着深深的威嚴,在此時,世人或許纔會想起來,她是大明太祖高皇帝的長女!

“芳兒你帶着李管事將發往諸王處的訃告斟酌一番,爲諸親破孝之事,你也擔起來。”

李氏雖早已無人,可李祺是臨安公主的丈夫,亦是宗室中的長輩,諸王要麼是他的小舅子,要麼是他的子侄輩,自然要前來弔唁,縱然諸王不能離開封地,亦要派人來京,關係親近、或是有意交好的自然是派世子奔喪,一般的則譴管事前來弔唁。

“茂兒你往京中諸友人處去送訃告,告知諸人爾父已然仙逝之事。”

“王艮你明日去國子監尋諸心學子弟,喪服一應事務去尋芳兒。”

古代師生關係之嚴格,遠不是現代所能想象,李祺和王艮這種正經備案的師生,老師去世後,學生要守心喪之禮三年,所謂戚容如父而無服也!

三兄弟和王艮皆點頭應是。

“你們父親生前乃是鴻儒,死後亦不能讓人覺得我家失了禮數,一應之事,便按照他生前遺願,停靈之時,諸人輪換,先依此數,再有雜事,稟到我這裡來,今夜芳兒你來守靈吧。”

“是,母親。”

場中氣氛壓抑深沉。

外間京城的喧鬧和公主府的悲慼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愈發生哀。

一夜無事。

翌日。

天光拂曉,清風吹散了昨夜的喧囂與煙花硝石之氣,偶爾捲起藏在街角中的幾顆如鹽雪粒,路上行人拍拍繼續趕路。

而後便見到公主府前掛上了白幡。

駙馬李祺去世了?!

消息如秋風掃落葉般瞬間便傳遍了京城,而後京中百姓皆見到公主府的管事戴孝往京外而去。

臨安公主親自往宮中而去。

所有人都確定駙馬李祺真的去世了,在上元之夜。

“李顯穆剛剛纔中了狀元吧,據同住公主一條街的鄰居說,李顯穆剛到公主府門前,父子只見了一面,沒有說上話,景和公就直接堅持不住了。”

“唉,那口氣大概也是硬撐着,若非有此事,早在上次見衆考生時,景和公怕是就堅持不住了,當時我就在旁邊的牆上看着,景和公當時就已經昏昏沉沉,甚至就連手都在微微顫抖。”

“臨終之際能看到兒子高中狀元,可謂不幸中的大幸,看不到兒子跨馬遊街的煊赫之景,亦是不幸,人生於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縱然這等富貴的顯赫之家,亦是如此啊。”

“景和公去世,府中只剩下公主一婦人,李芳李茂皆是平庸之輩,李顯穆雖然才高可卻太年輕,又要守喪三年,這偌大的李氏方纔有了一絲復興之相,便又陷入這等境地了。”

“畢竟是天家貴種,且景和公遺澤甚厚,不僅有陛下和太子殿下的舊情在,文淵閣中,朝堂之上,皆有親朋故舊,李顯穆縱然守喪三年,同其他人是不同的,總還是前途大好。”

“正是如此,實乃幸事!”

街頭巷尾,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士子官吏,皆議論紛紛,李祺威望或許不足,但名聲卻極好,是以多數人都對他有一絲關切,言語中也大多是遺憾之意。

這等紛然的議論不曾入臨安公主和李顯穆耳中,一大早二人便駕車往宮中去,到宮外時已然列着百官和今科的進士。

百官和諸士子見臨安公主和已然欽定的今科狀元李顯穆竟然身着孝服進宮,頓時大驚失色。

還不及細問,臨安公主已然自小門進了宮,衆人只能按耐住心中之意,但消息陸續傳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李景和去世了。

雖然早已知道就這幾天,可真的聽到這個消息,依舊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尤其是諸多前來參加傳臚大典的新科進士,更是心中五味雜陳,天下士林的領袖人物,就這麼逝去了。

來不及讓他們多加細想,禮官已然要帶着他們進宮。

奉天殿。

臨安公主和李顯穆跪在殿中,朱棣負手站立,臉上神情複雜交織,徐皇后帶着悲慼之色,太子朱高熾亦是頗難過不住的嘆息着。

“逝者安息,生者已矣。”

朱棣恢復了平靜後,轉過身來安慰臨安公主道:“保重好身體,景和大概也希望你能夠長命百歲,況且顯穆還小。”

臨安公主微帶着哽咽道:“皇兄,妹妹明白。”

“顯穆,今日是傳臚大典,你身爲朕親自點的狀元,不能缺席,一會兒便隨禮官入列之中,朕準你穿孝服。

這亦是你的大日子,萬衆之前,行於御道,乃是人生最爲榮耀之刻,景和在天有靈,見到你這般榮耀顯赫,定會心懷大慰!”

朱棣滿是欣賞的望着李顯穆,不僅因爲他是親近的外甥,還因爲他從李顯穆的身上看到了李祺的一絲影子,他相信李顯穆日後定然會是大明的棟樑之材,縱然在永樂年間用不上,亦可以留給後來的皇帝,甚至一人傳三代,輔佐朱瞻基。

“微臣叩謝陛下隆恩。”

朱棣轉身向朱高熾問道:“太子,閣臣到了沒有,速速讓他們入奉天殿。”

這些時日以來,尤其是自李祺不能視事後,內閣的權勢大漲,雖然比起六部九卿還差得遠,但已然是大明政壇中不能忽視的一股力量,畢竟能夠常伴於皇帝身側,本就是一種殊榮和莫大的權力。

畢竟那些沒文化的太監都能夠因爲靠近皇帝而獲得權力,更何況本就是人中龍鳳的閣臣呢?

入值文淵閣的內閣閣臣紛紛踏進奉天殿,各自行禮站定之後,目光忍不住的朝跪在地上的臨安公主以及李顯穆身上望去。

朱棣徑直道:“想必你們都知道了,景和已然於昨夜去世,他的身後之事,諡號之類,該要怎麼辦,你們都說說吧。”

身爲李祺好友的解縉立刻開口沉聲道:“陛下,請先爲景和公追封,他如今的官職還拿不到諡號,待陛下追封后,一應流程禮部皆可按部就班呈上,而後陛下便可或拔擢、或貶斥。”

其餘諸閣臣同樣齊聲,“解學士所言極是陛下,請先爲景和公追封。”

大明朝的各項制度相當完備,比如想要獲得諡號需要三品以上,在大明朝的文官中,只有省部的正從官員,才能獲得這項殊榮,但實際中,四品及以下官員,也是有機會的,那就是得到皇帝的特恩賜諡,但明顯解縉不希望李祺走這條路,正好藉着這個機會得到一個追封。

“追封……”

朱棣有些遲疑起來,他並不是不想給李祺追封,而是在糾結追封什麼,因爲這決定了將來的諡號範圍。

“朕其實之前就想過爲景和追封,可卻實在糾結。”

解縉等人提出爲李祺追封,根本沒想過皇帝竟然會猶豫,這又有什麼可糾結? 無非是追贈禮部尚書,若是覺得李祺以子壓父不好交待,那便爲他追封吏部尚書。

若是再恩寵的話,就追封太子太師亦或少師這等從一品的職位,至於正一品的三公,那自然是不可能,李祺一生都是正五品的大學士,按照規矩來看,追封正二品的官職,已經屬於極其恩寵,正常來說最多追封到侍郎。

只是一方面衆閣臣和李祺的關係都不算差,解縉更是至交好友,沒必要在這方面和李祺過不去,一方面李祺和皇帝關係好,說的太低,皇帝那裡過不去,甚至背上一個“嫉妒大臣而心懷奸刻”的罪名直接被貶斥,那不是倒了大黴。

朱棣負手行於殿中,衆人皆帶着好奇的目光望過去,陛下的心中到底在想什麼呢?

“你們說若景和追封禮部尚書的話,他能得到什麼諡號?”

皇帝踱步幾下後,突然轉回身來,望向諸臣。

自周朝創立諡號體系以來,早先的諡號多是根據人的生平以及諡法解中的解釋而定,是以諡號分不出個高低上下,後世之人都根據獲得諡號的人,來確認諡號本身的含金量。

但從宋朝大興文治以來,諡號便成了等級體系的一環,有高低上下之分,進入大明之後,文臣諡號等級很是完備,第一自然便是文正,而後是貞、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

其中前四的正、貞、成、忠是有極明確排名的,後面的則差不太多,當然,若是惡了皇帝,那就很慘了,比如高拱只拿到了最差的文襄,而張居正至少該是文貞,可卻只得到了文忠。

現在皇帝問李祺能得到什麼諡號,那自然是前四個。

衆閣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按照功業和生前的官職來看,文忠恰當,若顯恩寵的話,文成亦不無不可,畢竟李祺雖然在當世聲望卓著,可士林中的名聲,不能當作朝堂上的依據,他沒有轉遷外縣州府,也沒有擔任五府六部的實職,這是天然的缺陷。

縱然解縉和李祺的關係好,但有些話他也不願意胡說。

“朕知道,怕是連文成都要朕拔擢恩寵了。”

朱棣見衆人不說話,於是自己嘆息道出此言,“景和於國家朝政的功績雖然不多,可你們都不知道景和爲我宗家做了多少事,他實在是宗家中的翹楚,文成諡號,朕心難安。”

衆人皆心中帶上了一絲好奇,這麼一說似乎李祺還有許多事是世人所不知道的。

雖說家國一體,可皇帝有私庫、國庫之分,國家大事自然亦有宗家、國家之分,衆人都知道李祺曾經爲諸王仗義執言,乃至於爲燕王而辯,難道還有其他之事嗎?

“陛下若真有意……”

“不必多言,朕若真的拔擢景和爲文正,怕是不能爲他增光添彩,反而要讓他爲人所詬病了。”

見皇帝並沒有因爲個人感情而失去理智,諸臣都微微鬆了一口氣,有時候皇帝的太過於恩寵真不見得是好事。

“擬旨吧。”

不待衆人再想,朱棣突然開口道。

嗯?

剛剛皇帝還在猶豫,這下怎麼突然就決定了?

閣臣本就有擬旨之責,又一個個皆是大才,解縉當即將空白聖旨攤開,執筆等待皇帝之意。

其餘衆人,內閣諸閣臣、李顯穆、臨安公主、太子朱高熾,皆凝神靜聽,想要知道皇帝最終的旨意。

尤其是臨安公主和李顯穆,都有幾分緊張,不知道李祺能獲得一個什麼諡號,千萬要是禮部尚書加文成,這份哀榮便可謂厚矣。

“追封故武英殿大學士李祺爲右宗正!”

嗯?

正要提筆寫聖旨的解縉頓時一愣,右宗正?

殿中幾乎所有人都愣住了。

右宗正?!

在愣神之後,解縉、李顯穆、臨安公主臉上皆出現了興奮之色,而其餘諸閣臣亦恍然,真不愧是皇帝啊,眼界果真不同。

在他們都侷限在李祺文臣身份上的時候,皇帝已經看到了李祺屬於外戚的駙馬身份。

大明宗人府設立於洪武三年,當時稱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稱宗人府,其中堂官之中,宗人令由藩王之首的秦王朱樉擔任,左宗正由晉王朱棡擔任,右宗正由燕王朱棣擔任,左宗人由周王朱橚擔任,右宗人由楚王朱楨擔任。

最關鍵的是,這五個堂官,皆是正一品的職位!

當今陛下即位以後,宗人府不再由親王擔任堂官,由勳戚掌事,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名存實亡,但再名存實亡,它崇高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

正如三公三孤,實權比不上六部尚書這正二品,甚至不如內閣閣臣這正五品,但誰會不願意得到三公三孤的榮耀?

皇帝追封李祺爲正一品的三公、從一品的三孤,可能會遭朝野非議,可追封正一品的右宗正,那就沒人能說什麼了,畢竟宗家之事,只在陛下一人而已!

最重要的是!

解縉越想越激動,手下的筆甚至都在聖旨之上生出了花,不僅僅他想到了,殿中大多數人都想到了,李祺不追封文臣,就能繞開文臣的諡號限制!

那皇帝會給李祺一個什麼諡號呢?

“諡號‘忠文’吧。”

果然是以忠爲首字,在這套體系中,自然以忠武最爲知名,不過得到這個諡號的大多數是武將,比如大唐的尉遲敬德、郭子儀,宋朝的岳飛、韓世忠,大明的開平王常遇春,即便是諸葛亮和王猛,那也都是領兵上戰場打過很多仗的。

是以忠文便是最恰當合適李祺的諡號了!

“臣叩謝陛下盛隆之恩!”

臨安公主和李顯穆伏在朱棣腳下,哽咽着叩謝浩蕩皇恩。

“快些起來吧,景和以誠待朕,朕自報之!”

殿中諸閣臣聽着皇帝這句話,眼中皆閃爍過一絲感動,當今陛下的性子雖然還是有些暴躁,可與先帝已然是大爲不同。

先帝視百官如豬狗,何曾如當今陛下,體諒過臣下的艱難。

追封正一品右宗正,諡忠文,諸內閣閣臣一時都有些豔羨,這在文臣體系中,相當於追封三公、諡文正,李祺的身後哀榮,可真是讓人豔

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59章 榮耀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56章 愛子情深第21章 學府諸生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89章 立地成聖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8章 元宵之夜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9章 勢在必行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29章 耆老進京第30章 分省定額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2章 永樂天下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6章 愛子情深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50章 慨然赴死第75章 請重修史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42章 皇帝所託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
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59章 榮耀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56章 愛子情深第21章 學府諸生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89章 立地成聖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8章 元宵之夜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9章 勢在必行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29章 耆老進京第30章 分省定額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2章 永樂天下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6章 愛子情深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50章 慨然赴死第75章 請重修史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42章 皇帝所託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