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

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

天光拂曉,曦光方一灑落,李祺已然再入宮中,面見即將成爲天下之主的燕王。

這一次,只有他一人,所商議之事,則是先前所議的方孝孺之事,見到燕王如此迫不及待,李祺便知道燕王對方孝孺實在是深恨之。

李祺自然不會勸解朱棣,他又不是魏徵那種以直邀名之輩,非要事事和皇帝對着幹,他的策略一向是隻在關鍵時刻施加一些影響。

況且方孝孺之事,本就是他早已計劃好的,他在洪武年間就磨出了一把利劍,早就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斬下去。

現在時機終於到了!

他又怎麼可能放棄!

“殿下應當知曉,父皇曾經命臣爲風俗察查大使,糾察蒙元風俗影響我大明社稷之事。

在建文元年時,微臣曾發現了一件驚天之事,涉及太祖高皇,乃是方孝孺之師宋濂所爲,乃至於遍及他這一脈。

可卻苦於當時方孝孺正於建文之前得勢,微臣是以不敢聲張,便將此事按在心中,如今正是將其道出之時了。”

朱棣一聽涉及先皇,頓時一驚,急聲道:“景和速速道出,自有本王爲之張目。”

於是李祺將其事緩緩道出,朱棣一聽,先是大怒,而後又大喜,待李祺說罷,撫桌笑道:“方孝孺之脈將死絕矣!”

“殿下,自您掌控天下,此事便再逃不脫,您方纔在宮中大赦天下,若太過急於操弄此事,雖是方孝孺之事,可累及學生,還是會被人詬病,寬赦之語,不過迷惑人心。”

李祺沉聲道:“待天下略安穩後,再行此事。

臣有一好友名解縉,殿下當亦有耳聞,那是名聞天下的才子,在建文朝被臣所連累,不能一展才華,早有侍奉殿下之心。

待時機成熟,臣將其邀入府中,以此事告之,他是江西人,由他來做此事,既不至於挑起南北紛爭,又不至於連累殿下的名聲,豈不是兩全其美之事?”

朱棣得了李祺之計策,心中已然頗爲滿意,不再急於一時,正要答應,卻只見李祺突然重重咳了一聲,而後竟涌出一口血來。

他大爲震驚,急聲道:“景和,你這是……”

李祺連忙下拜道:“微臣驚擾燕王聖體,罪該萬死!”

朱棣無語道:“你都吐血了還說這等屁話,本王這就給你傳太醫來。”

“殿下不必了。”

李祺制止了朱棣的舉動,而後在朱棣不解的神色中解釋道:“臣洪武二十三年被流放江浦,而後於江浦嘔心瀝血研究經典、終於悟道,從那時起,這身體就每況愈下,至建文元年起,已然是殘破不堪,無力迴天,至多再強撐一兩年,便不成了。

微臣本以爲會在建文朝一直賦閒死於家中榻上,心中還甚是遺憾,沒想到殿下靖難功成,微臣又有了施展之地。

如今只希望能拖一日是一日,以微薄才智,爲殿下將建文朝的亂象梳理一番,也爲自己創造一番青史留名的功績,武將皆願馬革裹屍而還,微臣也想要死於任上,爲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還望殿下不要嫌棄微臣這半殘之人才是!”

朱棣的神色一開始還是震驚,而後只剩下深深的感動,他仰天長嘆,而後把着李祺的手臂感動道:“景和,唉,你是我的妹夫,我心中實在是悲痛啊。

建文不能用你,這是我朱棣的福分啊,否則我哪裡有今日呢?

父皇憐惜你,饒恕你的性命,這是爲我大明積福啊。

現在你做了我的臣子,縱然只有短短的歲月,又有誰能不說,這是我們的緣分呢?

若是你真的已然不治,而只願意爲大明鞠躬盡瘁,本王定然將天下矚目之事交予你啊,以你的忠正、才能、品德,若是不能留在青史之上、熠熠生輝,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唉。

景和,本王心中實在是悲傷,今日你便先回府吧,待登基前日再攜臨安入宮,本王自有賞賜,給予宗家。”

李祺叩首後便離開了華蓋殿。

待走出華蓋殿,感受着溫暖的陽光灑落在身上,李祺沉吟着方纔在殿中之事,在燕王朱棣的面前暴露出他命不久矣,是李祺早就計劃好的。

他不是燕王的潛邸舊臣,而是通過獻策驟然顯貴的外臣,現在朱棣看重他的才華,所以非常欣賞信任他。

可雙方間的感情畢竟非常脆弱,李祺又太過於聰明,幾乎一手打造了燕王朱棣如今面對天下的人設。

一旦日後朱棣思慮此事,難免不會心中升起忌憚,若是再有什麼變故,立刻就會君臣相疑。

李祺做事便是如此,未慮勝,先慮敗,一個大臣不想和君主走到相看兩厭的地步,那就要步步爲營纔是。

正如他方纔對朱棣所言的那一番話,最讓朱棣感動的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任何一個君王都喜歡聽到這番話,事實上朱棣也的確是非常感動,後面對李祺所說的話也都是真情流露。

但等到情緒褪去,李祺那番話中最重要的反而是“命不久矣”,這四個字會始終讓朱棣無比心安,甚至放心的將莫大權力交給李祺。 而這就是李祺要的東西。

在這場永樂初年的權力爭奪戰中,他已然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

燕王於宮中問罪天下的影響,如同狂風,向着天下州縣呼嘯而去,觸及了官府可以到達的每一個角落。

而應天之中自然是首當其衝,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人闔族被處死、流放、充入教坊司,除了這三人外,幾乎所有人,無論是官吏、學子、百姓,都認爲燕王殿下的寬仁,幾乎可以比擬古代的賢君了!

願意投降、沒有造下傷天害理之事的全部赦免,不願意投降的自殺即可,不追究家族,甚至還表彰忠貞之事,別說局外人,縱然是當事人,都認爲燕王這次仁德的不像他。

歷史上舉家赴難的黃觀回到府中後,便將全家都召集起來,對着正低聲啜泣的妻子和兒女道:“我先前心中存了讓你們隨我赴難之意。”

“願隨郎君(父親)而去!”

黃觀卻搖搖頭道:“此一時,彼一時也。

聖人說忠臣不事二主,我雖然不堪大用,可這份忠正之心總還是有的,陛下既然死難,爲主殉之,是我的應有之意。

可你們不必如此,燕王……”

黃觀對朱棣的稱呼,在不知不覺間,已然從燕逆變成了燕王,他沉思良久,閃過痛恨、憤然,而後腦海中浮現出最後那一幕躍馬揚鞭的身影。

黃觀神色複雜的緩緩道:“燕王可能是個賢明的、能夠清平天下的君主吧,若是能夠侍奉這樣的君王,亦無不可。

就這樣吧,待我死後,收斂我的屍身,而後上報燕王,待驗明正身後,你們便徹底安全無事了。”

說罷轉身緩緩走向屋內,夕陽西落,將他的影子拉的極長,當屋門被重重關住,將所有的光都擋在門外,院中那低低的啜泣之聲,陡然化作杜鵑泣血般的啼鳴之音。

讓人不禁心生悽然之意,陣陣生寒。

京中又豈止一家啼哭,何止一家死難,片片白幡在漆黑的夜中悄然掛在一座座府中。

相比於早已被穩定控制的應天,那些逃逸在外州縣的建文孤忠反而是不穩定的因素。

鐵鉉、盛庸、平安三人聚在一起,望着燕王朱棣所下發的教令。

鐵鉉似笑非笑道:“燕王朱棣真是好手段啊,問罪天下讓自己站在天下至高,如今發下教令,我等卻不得不從了。”

他們如何能看不出,朱棣所發的教令中,實際上隱藏着極大的惡意,“願意爲建文盡忠的赦免家屬,而且可以入建文殉難碑”。

朱棣根本就不去專門抓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選,要麼投降,要麼就爲建文死節,還能得到表彰。

這不是什麼陰謀詭計,而是赤裸裸的陽謀,這一切都建立在,朱棣已經徹底佔據大勢和大義的前提下。

“本以爲會被綁縛到朱棣之前,還能厲聲呵斥他幾句,如今看來,已然大勢已去,朱棣已經不在乎我們這些人了。”

“京中傳來消息,已經有許多人爲陛下殉節,若是我們苟且於世間,只能是徒然揹負一個貪生怕死又沽名釣譽的罵名罷了。”

盛庸說罷,長嘆一聲。

世道的變化之快,簡直讓人目不暇接,他們明明是皇帝的忠臣,可卻不得不以死來向天下人證明忠誠,否則便要捱罵,甚至還要向反賊來祈求身後名。

甚至他們自己都覺得,反賊朱棣竟然頗爲寬仁,沒有牽連他們的家族。

何其荒謬?

可這就是現實!

平安靜靜地聽着二人說完,望了望湛藍的天,疲累道:“事已至此,還有何可言的呢?

早日回家見過家人最後一面,便隨陛下而去吧。”

說罷轉身便走,毫不猶豫,盛庸和鐵鉉亦是如此,各自往家而去。

烈烈秋風之中,三人曾於山東聚首,共克燕軍,事敗若此,分道揚鑣,各自赴死!

亦可稱烈烈焉!

還有一章

(本章完)

第50章 慨然赴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52章 殿中抗辯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94章 傳承的故事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24章 諫言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4章 東宮相邀第25章 儲君之位第63章 聖朝以孝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6月底病中隨筆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33章 英雄狗賊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35章 統合!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68章 日本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68章 日本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63章 入宮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7章 李祺收徒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75章 推位讓賢
第50章 慨然赴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52章 殿中抗辯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94章 傳承的故事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24章 諫言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4章 東宮相邀第25章 儲君之位第63章 聖朝以孝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6月底病中隨筆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33章 英雄狗賊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35章 統合!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68章 日本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68章 日本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63章 入宮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7章 李祺收徒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75章 推位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