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大朝會上
一些從宮中流出的小道消息讓不少人帶上了幾分焦躁不安。
自李顯穆回京後,京中局勢恍惚間就在漸漸偏轉,可這實在不符合常理,位卑職低又憑何能攪動風雲?
大朝會召開在即,五府六部都察院的長官皆在整肅內部,以免被部中之事牽連。
南邊傳回了消息,新城侯張輔已經安定了交趾事務,正整軍準備返回京城,屆時朝中必然升任一大片公侯,而皇帝威勢將借軍勢再次大漲,那時遷都之議必然大大偏向皇帝,是以反對遷都的官員,已然決定要在這次大朝會上,再次向皇帝發動進攻。
臨安公主府。
天不曾亮,府中點着的燈青光灑滿了已然綠意盎然的庭院,繁花自亭臺處連綿而生,落在了走廊的盡頭,匾額上列着“綠玉春紅”四字,盡顯肆意瀟灑。
“晴兒,今日乃是大朝會,需及早上朝,母親身體不好我便不去打擾了,待寅時後,你去母親房中替我告一聲。”
李顯穆正吩咐着,卻聽外間有敲門之聲,而後丫鬟杜鵑的聲音響起,“小公子,主母遣人過來說,公子起牀後先往前堂去。”
李顯穆聞言無奈一笑,兒行千里母擔憂,他第一次上大朝會,母親這是不放心啊。
待收拾完,穿上要上朝的官服,李顯穆踏上正堂,便見到母親臨安公主端莊坐着,恭恭敬敬給臨安公主請安磕頭後,便聽母親溫聲道:“穆兒,你回京數日,奔波四方,定然是要做下大事,母親知道你身負繼承你父親遺志的作爲。
但朝廷兇險萬分,做事之前,萬望顧念家中還有老母親。”
臨安公主說着已然有感懷之色,到了他這個年齡,纔算是明白蘇東坡洗兒詩中之意。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李顯穆沉默了一瞬,又叩了首,“孩兒不孝。
母親,請容兒子一說。
父親的一生幾乎是完美的,唯一所缺憾的只剩下後輩兒孫,父親曾說他是兒子的踏腳石、登雲梯,要送兒子直入青雲,成爲真正的聖人。
可做聖人太難,其難不在於道傳之天下,而在於要耗時養望,縱然學問獨步天下,世人也絕不會認可一個二十歲的聖人,縱然是孔孟復生,四十歲前也成不了事。
兒子不欲行那條路!
父親已將兒子直送入青雲,兒子便要昂揚獨步天下,成就前人難成的偉業,造下前人難成的功名!
功名、權力、聲望,兒子全都要,寧鬥而敗,不屈而活!”
說罷便往府外而去,只留下臨安公主怔愣在原地,彷彿回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她的丈夫李祺也說過相似的話——“我志在萬世功業,名揚天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李顯穆方纔道完慷慨之詞,出了前堂後腳步很快,好像在逃。
天不曾亮,星月無光,小廝在前打着燈籠,照亮腳下一方光亮,他心中有無盡的意氣,又有無盡的鬱氣。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他在心中唸叨着這句話,“謀定而後動,卻不能失了進取之心,這世上的東西你不去爭,便只會一點點從指尖流走!”
小廝掀起馬車的車簾。
而後轟隆隆離去,只餘下公主府前的燈籠依舊微微晃着光,驅散門前黑暗。
宮門外的城牆下已經列着一羣提着燈籠的大臣,勳貴們熱議着安南的戰事。
“此番新城侯回京定然是要封國公了,咱們靖難勳貴中的執牛耳者,日後便是張家了。”
“嘿,當初陛下麾下第一戰將便是故榮國公張玉,現在新城侯又進封國公,這後輩子孫有出息果然是一等一的重要啊。”
“聽說陛下有意要選新城侯的妹妹進宮,日後張氏姻婭帝室,其顯貴可遠非其他家所能比擬了。”
“可惜新城侯的嫡長女,才三歲就被李景和給小兒子訂走了,這等眼光可真是絕,難不成那時便能看到現在不成?”
“誰知道呢,也沒聽說過李景和會相面推測啊。”
一衆勳貴俱是不解,諸文官亦正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低聲說着些什麼。
李顯穆到了後,吸引了周圍一羣人的注意。
“那便是李顯穆,昨日宮使入吏部,他被調進了東宮,陛下還親自給他賜字,三年不見,陛下和太子依舊很是信重他啊。”
“一回京就支持皇帝遷都,如何能不信重?”
“李景和的兒子和他還真是像,當初李景和剛從江浦流放回來時,亦是這般持刃向前,滿是少年銳氣。”
“李景和當年已然而立,況且那是洪武年間,和現在又大爲不同。”
那日李顯穆和胡廣之事已然漸漸傳開,而後宮中又傳出了旨意,他被調入東宮,如今算是京中的風口人物。
不過他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帝遷都。
對李顯穆的立場衆人都不奇怪,因爲他父親李祺在時就是支持遷都的,李顯穆進入官場後繼承父親的政治主張和政治遺產纔是正理。
只是很多人都帶着懷疑和探究之色,李祺是一棵參天巨木,足以抵禦絕大多數的狂風暴雨,而李顯穆不過是個未曾加冠的少年,位卑望低,如纖細草梗,怕是一場小小的風雨便足以讓他伏而倒地!
如何膽敢參與遷都之議這等堪稱狂暴的政治漩渦,在許多人看來,李顯穆此舉,頗有些心比天高之意!
李顯穆下車後便束手而立,解縉等人走過來同他閒敘。
“明達,那些人便是此次最爲反對遷都之人,爲首的那個便是李時勉,大朝會上,若你旗幟鮮明,定會攻訐於你。”
李顯穆頭也不轉,微微點頭道:“我知曉,這幾日我都查過了,其中不少人可頗有趣啊。
我甚至有些期待李時勉在得知了真相之後,會不會繼續堅持遷都之議。”
解縉和陳英對視一眼,真相?
什麼真相?
李顯穆沒再說話,很多人都被那些大而化之的言語矇蔽了知覺。
他父親教導過他,“有時候政治鬥爭這種事,根本就不必往那麼大去看,從一些極其細微的小事上,就能夠分得出勝負”,是以李顯穆有別樣的視角。
不待再行發問,宮門已然大開,諸臣在禮官和內侍的協調下列隊入宮,而後便是堪稱漫長的等待。
直到天光拂曉,天際第一縷朝霞灑落在宮中明耀的琉璃瓦上,折射下大片金黃璀璨的光,落在羣臣眼中,躍動其間,浮光朱紫,明明生輝。
“升殿~”
內侍一遍遍的傳唱着,諸臣各列入殿,三呼萬歲後大朝會便依禮漸次而開。
“有事啓奏!”
殿中一時寂靜,大朝會上文武百官分列,王公勳親俱站在左側最靠前的位置,望向文官隊列之中,遷都之事鬧得沸沸揚揚,這大朝會上,怎麼能少的了此事呢?
“臣有本奏!”
李時勉當即從隊列中走出,朱棣一看見他就覺得腦子開始嗡嗡響,又想起被他氣的吃不下飯的事情了。
“京中盛傳陛下有意遷都,臣請陛下昭示,此乃謠言,遷都有害於天下社稷,絕不可行!”
李時勉中氣十足,一上來就對着皇帝開炮,畢竟京中的那些流言,明眼人都知道就是皇帝傳出來的,現在讓皇帝自己闢謠,那不就是把皇帝的臉抽起來打。
若是平日朱棣的臉上早已充斥怒氣了,但今日他不過是來看戲而已,目光已經不自覺的落在了李顯穆眼中。
李顯穆手持笏板,出列慨然道:“恰逢李學士提出遷都之事,臣亦有本奏,大明定都應天,對社稷邦國有害,臣請陛下遷都北京,以衛我大明江山!”
這針鋒相對的上奏,頓時讓一衆勳貴大臣振奮起來,這下可有好戲看了,這文官內部的爭鬥讓他們只覺有趣,至於遷都與否,他們是無所謂的。
李顯穆偏頭掃過一衆勳貴,眼底閃過一絲嘲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想要置身事外?一會兒就把你們逼下場來!
皇帝頗有些愜意的聲音從上首傳下來,“二位卿家的奏章竟如此不合,朕倒是不知道如何做了,不如二位卿家且先爭辯一番,再論如何?”
李時勉摩拳擦掌,他那日在大道之上,就想要和李顯穆辯論一番,可李顯穆留下兩句莫名其妙的話就徑自離開了,今日終於算是有了機會。
李顯穆則完全不着急取出先帝旨意,而是施施然道:“李學士既然說遷都有害於社稷,又比顯穆年長,那便由李學士先說吧。”
這語中有明顯的譏諷,衆人從語氣中就能聽得出來,李顯穆根本就沒把李時勉放在心上。
李時勉倒是不在意李顯穆的態度,他是個剛直的人,只認道理、對錯、是非、黑白。
李顯穆話語落罷,他便上前一步,向皇帝以及滿殿大臣慨然道:“遷都北京首要之害,便是糧草之難,天下之糧,仰仗江南、湖廣,定都應天,不日及達,而立都於順天,轉運千里,難以爲繼,路途損耗,卻不知會有多少,這等空耗之舉,豈非有害於天下乎?”
一語落罷,李時勉便緊盯李顯穆,若李顯穆敢說運河已通,運糧便宜,他立刻就會將後續之語填上。
李顯穆自然不會去提那運河之事,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尤其是楊廣的粉絲,都認爲運河一通南北轉運就通暢了,船隻就可以順流而下,那簡直和做夢一樣。
事實上,運河即便開通,但很多路段甚至需要縴夫幫助船隻陸地行舟,因爲河牀太高通不了。
而且運河的維護之艱難,甚至讓朝廷專門設置漕運總督來管理,其中所需要的人力更是號稱“百萬漕工”,李時勉故意挖坑在這裡等着他跳罷了,李顯穆自然不可能上當。
他毫不在意李時勉的質問,只淡淡說道:“南朝的宋、齊、樑、陳想必沒有轉運糧草的艱難,宋朝南渡後,仰及蘇湖之糧,京城號稱不夜,更是沒有轉運至北邊的艱難,想必這些王朝都很是繁盛了。” 李時勉頓時一滯,沒想到李顯穆竟然不按常理出牌。
殿中甚至響起了一陣低低的鬨笑聲,尤其是一衆勳貴笑的都很是開心,聽兩個讀書人吵架,比在園子裡聽伶人唱戲都有趣。
李時勉立刻從愣神中回過神來,梗聲道:“李翰林莫要以爲說些奇言怪語就能反駁,我朝一統天下,豈是那等只有半壁江山的王朝所能比擬?”
李顯穆微微眯起眼,“既然李學士知道我朝不僅僅有半壁江山,那爲何對將糧草轉運至北邊如此牴觸?
難不成我大明北境上的百萬大軍,竟都是銅頭鐵臂,不需要吃糧食便能抵禦強敵嗎?”
“太祖高皇帝實行衛所之制,百萬大軍自有軍屯,無需朝廷供給錢糧,而遷都北京後,糧草所供給者不過是京城十萬禁軍,是以禁軍在應天遠勝於在順天,若李翰林連這等事都不知道,還是莫要在此自取其辱了!”
李時勉這一大段話幾乎是一口氣道出,慨慷激昂,似有揮斥天下之意,朝中頓時響起陣陣呼喝壯威之聲。
李顯穆要如何應對?
面對衆人的視線,李顯穆依舊平靜,“永樂二年三月,蒙古叩遼東,擄民一萬,掠諸衛所。
永樂二年七月,蒙古入喜峰口,繞行而後,掠民數千。
永樂三年五月,蒙古再叩遼東。
永樂四年……
永樂五年九月,蒙古叩北京行在,不克,掠民五千,揚長而去。
李學士口中的衛所大軍何在?”
什麼言語在血淋淋的數字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禁軍不隨陛下遷往北京行在,誰來抵禦蒙古?”
奉天殿中,李顯穆的聲音在迴盪,帶着少年的清越激鳴,“待蒙古一次次叩關,最終北方淪陷嗎?”
“荒謬!只需選一……”
“咳咳!”
眼見李時勉腦子發昏竟然要說出些大逆不道之語,立刻有咳嗽聲響起,這下殿中是真的寂靜了下來。
李時勉這麼剛直的人,也不由冒出冷汗,就連一直在笑的勳貴們都安靜了下來。
北邊的防禦如此之弱,該去找誰的問題?
自然是坐在皇位上邊的皇帝的問題,大明建立初期有九大塞王防禦蒙古,在遼東有寧王、遼王,再加上燕王、谷王,應對蒙古綽綽有餘,可現在都沒了。
北京即所謂燕地,真的能再封一個人嗎?
唐朝的時候,安史之亂就是從燕雲十六州掀起,宋朝的時候,遼國佔有燕雲十六州,然後壓着宋朝打了一百年,元朝以燕雲十六州鎮壓天下,本朝今上更是從燕藩奄有四海。
歷史已經證明了,燕地無論是封大將還是封王,都是禍亂之源,誰敢提這件事,那真的就是要找死了!
李顯穆竟然在這裡挖坑,這也太陰了!
但李時勉亦或者諸大臣明顯不可能這麼簡單就被說服,他很快就反駁道:“安南造反大軍平之,討伐蒙古亦可如此,且自捕魚兒海後,蒙古早已不復元時之風,我大明也可開互市等,不必非與其諸部爲敵,僅爲防備而遷都,堪稱因噎廢食之舉!”
“況且遷至北京行在,皇城之北便要直面北虜,豈非使聖上尊座陷於不利之地!”
“聚天下之兵至京城,若尚且有艱難之意,那我大明可真的就要只剩半壁江山了!”
這番話道出後,便已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孰輕孰重,難以言明,李顯穆自然還有後手,可卻不急在一時,僅僅李時勉還不夠。
“李翰林方纔言稱國朝居於應天不利於社稷,方纔北京行在之利弊一經辯駁,卻不知應天有何不利之處?”
李時勉開始反擊。
“自古都城所擇,乃決於後世垂範,都長安,則控西域;都洛陽,則控四方;都北京,則鞭及遼東、蒙古。
長安自唐後已然廢弛,其轉運之艱難更甚於北京百倍,且玉門關外風沙封塵,早已無昔日絲綢之路的輝煌;洛陽雖居於中,可如今之勢,不在於東西,而在於南北;應天所在,雖據有長江,有虎踞龍盤之險,可卻是自古王氣黯然之地,以南控北,難之又難,以北控南,則輕而易舉。
若有朝一日我大明亡於外敵,其必出於草原、遼東,而不會是交趾,諸君以爲然否?”
這是必然的。
若非有原始叢林、瘴氣和山川的保護,大明早就把南洋那邊的灰都揚了。
殿中衆人這下是都看明白、聽明白了,李顯穆說來說去,只說了一件事,爲了大明的長治久安,必須要和北邊分個高低上下,不解決北邊,大明永遠都別想安穩下去。
爲了長久的軍事目標,錢、糧都是次要的東西,一切都應該爲這個大局服務。
這就已然涉及到一個人的執政方向,而不僅僅是討論一件事的對錯!
李時勉意識到了這一點,一下子就失去了辯論的興趣,對於這種有一整套邏輯的人,是不可能被說服的!
朱棣知道該自己上場了,沉聲道:“二位卿家方纔所言,諸卿都聽到了,不知諸卿如何之想?”
皇帝這話一出,頓時讓殿中幾乎所有人都驚住了,皇帝這是要做什麼?
他難道不知道,如果他這麼問,這滿朝大臣之中,八九成都會反對遷都嗎?
他不盡量避開這種場景,竟然還主動迎上來?
瘋了?!
果不其然,朝中幾乎瞬間便嘩啦啦跪下了一片人,齊聲道:“請陛下昭示天下,遷都不可行!”
無數人如同潮水一般,手持着笏板,跪伏在地上,讓朱棣也不由爲之戰慄,這便是人海的力量,無數道聲音匯聚起來,便能驚天!
但讓李時勉以及所有人爲之震驚的則是,不算勳貴等武官,朝中請求遷都的文官,大約只有勉強七成,還有三成竟然沒有沒有表態!
“臣贊成李顯穆遷都之奏!”
站在諸臣之中的胡廣嘆了口氣,可想一想未來的榮華富貴,還是堅定的從行列中走出,從無數江西同僚要殺人的眼神中,站在了李顯穆身後。
wWW _TTKΛN _c o
不過他直呼李顯穆的名字,還是能看得出他心中的不忿之意。
他雖然自絕於江西,但也不是全無威望,畢竟建文二年就考中了狀元,亦有一批人始終追隨他,一同出列!
“臣亦贊成李翰林遷都之奏!”
解縉、陳英、王艮等心學派以及北邊的官員皆站在了李顯穆身後,這其中大多數都是低級官員。
這些人的選擇是早已知曉的,這是李祺留給李顯穆的政治遺產,是他天然的盟友。
黃淮嘆口氣,在所有人包括內閣同僚震驚的眼光中站了出來,“臣也贊成李翰林遷都之奏!”
隨之而出列的還有一衆浙東文人,此舉瞬間震驚了那些跪在地上的浙東文人!
其餘各地域的大臣亦震驚莫名!
浙東竟然分裂了,浙東的領袖之一黃淮竟然會同意遷都,李顯穆給了他什麼好處?
自黃淮出列後,殿中文官站在李顯穆身後的便已然有兩成!
相對於反對遷都的七成,依舊很是羸弱,可這已然是遠超所有人想象的結局!
而且這些人都說贊同李顯穆遷都之奏,這便是明顯在給李顯穆張勢啊!
“咳!”
一道重重的咳嗽響徹殿中,在萬人之前,坐着一個黑衣和尚,他緩緩站起身,“李翰林所奏甚合大明境遇,當遷都!”
李時勉簡直要麻木了。
黑衣宰相姚廣孝怎麼會在這種事上發表意見?
這個世界上,人的位置是不同的,像是姚廣孝這種人,他一個人的聲音就要勝過千萬人!
他一出聲,便有磅礴的勢匯聚在李顯穆的身上。
“李翰林所言有理,兒臣亦請遷都!”
兩道石破天驚的聲音同時在殿中響徹,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竟然是太子和漢王同時出聲!
這下就連朱棣都驚住了,太子他是知道的,可漢王這是什麼情況,李顯穆這麼神通廣大的嗎?
一衆東宮屬臣都愣住了,太子從來沒和他們說過今日會在朝上同意遷都之事。
可此刻已然來不及細想,楊士奇等人連忙應聲,在一衆同鄉同僚異樣的眼光中,齊聲贊同遷都之議。
這下就連反對遷都的人之中,也有一些後悔了,他們萬萬沒想到會出現這種詭異的局面。
朝中幾乎沒有任何中立之人!
反對遷都的人不如想象中多,贊同遷都的人則遠超想象。
三七開雖說依舊算是大優勢,可先前的預料乃是一九開,甚至零十開的!
李時勉有些懵的望向了李顯穆。
此刻的李顯穆身後有無數人,身形依舊單薄,還是少年郎的模樣,可他已然有騰天而起的氣勢!
李時勉沒說話,可表情卻又說的很清楚,“我不明白。”
李顯穆指着那跪了滿地的大臣,慨然厲聲道:“李學士,你懷着滿腔報國之心,在這裡阻止陛下遷都,以爲自己是天下的救星,可你知道跪在你身後這些人爲何而阻止遷都嗎?”
李時勉昂然道:“自然是爲國朝社稷!”
“國朝社稷。”
李顯穆好似聽到了什麼好笑的東西,聲音之中滿是譏諷,“今日我就讓你知道一下,這些立在朝中的官員,嘴裡滿是國朝社稷,肚子裡到底是些什麼東西!”
————
自五代時期,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已有約500年不在華夏朝廷的中央政府統治之下,而自北宋靖康之變後,整個華北地區也已經有近250年由異族統治,甚至出現了“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的殘酷現實,明朝積極實行南北合流之策,明太宗遷都後,北京及其周邊一躍而出“王者之地”,自然而然成爲明朝的核心統治地域,對華北、東北、草原歸於漢人統治,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大明五百年》
還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