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北伐

周青臣是一個怕死的人,他曾經也覺得他或許不會在咸陽得到重要的官職,沒想到被髮配長城,當他真正見過匈奴人的大軍,他纔會覺得丞相李斯遷民戍邊的決策是有多麼的重要。

曾經,周青臣跟隨蒙恬去過草原,他也見過那些匈奴人的大軍,他們與中原的人不同。

對,這就是周青臣的感覺,如果說當年的列國征伐,打來打去,或許都是一樣的人,甚至齊國的人在楚國有遠親,還有的親兄弟也會分別在兩國爲生,甚至可以走動。

不論怎麼打,不論列國中哪一國稱霸,到了最後都會得到重建,到最後都會恢復民生。

但匈奴人不會。

匈奴人就像是天生就是來劫掠的,他們就像是另一種人,與耕種爲生的中原人,有着天生的敵意,掠奪是他們的本能,當他們要掠奪,要搶奪財富與糧食,他們不會有但凡片刻的猶豫。

這幾乎就是他們的天性,就像是一羣沒有開化的野獸,對着中原正露出了獠牙。

周青臣跟隨蒙恬去看過被匈奴人掠奪過的雲中,那時的雲中幾乎沒有人倖免,那時他望着遍地的屍首,痛罵匈奴人不是人。

是的,哪怕當年列國征戰,也會有戰俘的,可匈奴人眼中沒有戰俘。

所以,即便周青臣怕死,也能夠在秦任職博士,因秦將他當一個人看待,他即便是苟活,也能夠像個人的活着。

但是在那些草原上的匈奴人而言,周青臣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先前,周青臣聽說了淳于越的死訊,他覺得淳于越死得不可惜,當初他在離開咸陽之前就勸說過淳于越,不要與李斯爲敵,可惜淳于越不聽。

儘管周青臣很痛心,可事已至此。

長城的夜裡很冷,寒風呼嘯。

對長城來說其實入秋與入冬沒有區別,都是這麼冷。

長城的烽燧內點着火能夠取暖,蒙恬最關心的還是從關中而來的文書,以及運送而來的糧草。

從始皇帝東巡迴來之後,送來長城的糧草就沒斷過。

烽燧裡的廚夫帶着一筐熱乎乎的餅而來,而後分給在場的衆人,餅內夾着一些鹹乾菜。

蒙恬平日裡吃得與軍中士卒一樣。

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長城的城牆壁上還有結着一層雪,將士們將雪刮下來,放入鍋中煮着。

到了冬季的之後,城牆壁上還會結着一層薄冰。

長城的生活都是晝舉烽,夜燔薪。

枯燥又安靜,周青臣在這裡有好幾年了,早就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現在若讓他回咸陽,反而不舒服了。

他走在長城上還能看到戰士們低聲的議論,聽戰士們議論的是戰馬的事,如今蒙恬大將軍依舊覺得戰馬不夠。

蒙恬大將軍還要拿下河套,現如今上郡存有箭矢上百萬支,加上城牆上的青銅弩機,給人極大的安全感。

其實長城的戰馬並不少,但蒙恬大將軍覺得一個騎兵只有一匹戰馬是不夠的。

近來送消息來說,西邊還有白羊部的五萬騎與樓煩部的三萬騎兵,想要攻打河西走廊。

以及一些頭曼城或者是別的地方,周青臣以前沒有聽也沒聽過的事與人,或者是他沒聽過的事蹟。

當寒冬襲來,城牆邊上結了厚厚的尖冰,蒙恬整日訓練那些刑徒兵與騎兵,在寒冬天一隊隊士兵揮動着長戈,反覆用着弩機。

冬至日的這天,有一駕駕馬車從南邊而來。

城牆上的士兵看到車駕上已堆滿了積雪,趕車的車伕披着蓑衣身上落滿了積雪,要不是呼吸時還有熱氣吐出來,還以爲人已經凍死了。

“將軍,咸陽城來人了。”

蒙恬正在看着各地烽燧送來的軍報,聞言走出烽燧,見到了車駕大雪中的車。

車伕已抖落了身上的積雪,走下馬車的正是從丞相府而來的吳公。

他見到蒙恬的大將軍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行禮道:“大將軍。”

蒙恬急忙讓人將車伕與吳公迎進了城,除了帶咸陽的文書而來,吳公還帶了餃子,他道:“這是公子讓我帶來的,特意等這些餃子都結冰才運送而來。”

現在將這些餃子倒出來,一個個還是硬邦邦的。

待水煮沸,吳公纔將餃子放入鍋中,陶鍋的水正在沸着。

一邊等着鍋中的餃子煮熟,又拿出一卷文書,他解釋道:“這是公子讓我交給大將軍的。”

蒙恬接過文書,看着其中內容。

吳公將手放在火邊取暖又道:“公子說不僅僅要防備匈奴人,還要奪走牲畜。”

蒙恬疑惑道:“賀蘭山在何處?”

“公子希望大將軍能夠奪下賀蘭山。”吳公想了一會兒道:“公子說過賀蘭山也就是現在匈奴人所稱的卑移山,也有人稱呼爲阿拉善山。”

蒙恬收下這卷文書,又道:“末將領命。”

眼看還有一袋袋的凍餃子被擡了進來,吳公又道:“把這些都煮了給將士們分着吃。”

“是。”

蒙恬撈起一個餃子,一邊吃着道:“有勞了。”

吳公並不想吃餃子,他這一路來盡吃餃子了,在這寒冬時節,餃子都可以當作軍糧運輸,一邊喝着熱水回道:“公子說了,這點勞累不算什麼,大將軍戍守北方纔是國之柱石。”

蒙恬長長一嘆,道:“但願不負公子所託。”

烽燧內溫暖,吳公依着城牆而坐,坐着坐着就睡着了,等他再醒來時已是第二天的早晨,他還要繼續丞相交給他的事,需要巡查長城的城防。

在這個過程中,吳公也得知了蒙恬在長城的部署,他們在這裡建設了一座朔方城,朔方城是蒙恬的大營,而且此地還造有戰車。

一邊陪着吳公巡視邊防,蒙恬還介紹了匈奴人作戰方式。

蒙恬拿了一柄匈奴人的短刀送遞給了吳公。

吳公很不喜這柄短刀,還有匈奴人的箭鏃,他甚至看到了用石頭做成的箭頭。

匈奴人的生產落後,比不上大秦。

其實大秦的兵器在當年的列國之中,那也是拔尖的。

吳公覺得秦弩只要在城牆上排列而開,騎兵斷然不是對手。

守長城的確更穩妥,有秦弩加長城,匈奴人不見得是秦的對手。但蒙恬不這麼想,他覺得匈奴人這些年壯大得太快,爲了對付這些匈奴人,長城的城防就需要一直擴大,所徵的兵員與勞役就會越來越多,加之糧食運送,成本實在太大。

因此,蒙恬覺得必須要出去打,將匈奴人殺得數十年都喘不過氣,現在的大秦北伐是爲了給以後爭取時間。

如果你的家被強盜環伺,只是修高圍牆是沒用的,如今是能抵禦匈奴人,但幾十年後呢?一百年後呢?

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要讓匈奴人大傷元氣,如此北方纔可安定。

吳公將蒙恬的話語全部寫了下來,讓人送去了咸陽城。

在朔方城內,蒙恬在這裡有一個住處,不過蒙恬在這不常住,這位大將軍常住在長城。

吳公臨時被安排住在了蒙恬的住處,在這裡他見到了蒙武老將軍的靈位。

當冬日裡最冷的季節就要度過,當陽光重新照在這片長城上,穿着羊皮大氅的一個年輕將軍看到了遠方的地平線出現了一條黑線。

他定睛看了片刻,這條黑線由遠而近,正在越來越粗,視力極好的他看到了黑線的起伏,那是成羣的騎兵。

他大聲道:“點狼煙!匈奴人來了!”

喊叫聲在長城上回響,一個烽燧的狼煙被點燃,各處的烽燧狼煙相繼點燃。

周青臣急急忙忙來到了長城上,蒙恬早已站在了長城上,長城往來甲士衆多,一駕駕秦弩早已準備好了。

而放眼看去,周青臣嚇了一個激靈,黑壓壓的匈奴人正在朝着這邊的長城而來。

匈奴人的戰馬呼嘯而來,眼看到了近前,蒙恬舉着手中的青銅劍大聲道:“放!”

秦弩的呼嘯聲響起,還有弓箭的箭矢如雨而下。

箭矢紮在匈奴人的皮甲上發出一聲聲悶響,直到有一支箭矢刺中了這個匈奴人的脖子,這才翻落下馬。

數輪箭矢齊下,長城下已積起了一片屍首,還有戰馬到處跑動。

半個時辰之後,後方的匈奴人騎兵打了一個迴旋,開始後撤。

大概是眼看秦軍守着長城,匈奴人見久攻不下,紛紛後撤。

匈奴人沒有秦軍那樣有着不怕死的勇氣,秦軍手中的青銅劍每斬首一個首級是能夠論功行賞。

匈奴人見到久攻不下就會就會後撤,在每年的冬季這是隔三差五都會發生的事。

正蹲在城牆一角的周青臣正在吐着,儘管他已不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可現在一看,他還是忍不住想吐。

當吳公急匆匆趕到長城,他聽說是匈奴人來攻,忙來詢問。

當他到了烽燧裡,蒙恬與幾個將領正在商議着眼前的形勢,其中就有王離。

長城下,稂翻找着匈奴人的屍體,並且撿着秦軍的箭鏃與匈奴人的兵器。

一個匈奴人忽然從屍堆中伸手,抓住了稂的腳踝。

稂提起腰間的青銅劍,砍斷了手腕,並且四周的秦軍當即圍上來,用長戈將這個匈奴人刺死。

經過幾次與匈奴人作戰,現在的稂已成了一個伍長。

最後,稂拿着火把將這些屍體都燒了,火焰燒過之後會在這裡留下一些骸骨,骸骨還有餘溫的時候,骸骨是泛紅的,之後就會變黑。

“將軍召見!”

聞言,稂與手下的幾個士兵交代了幾句,他跟着傳令兵走入了烽燧。

烽燧內的人剛走出來一隊,稂纔跟在自己的百長走入其中,見到了蒙恬大將軍。

在稂的印象裡,蒙恬大將軍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大將軍的判斷就沒有錯過。

蒙恬看着眼前的將士道:“先前攻打我們的匈奴兵是匈奴王頭曼麾下,這人是白羊部與漠北諸部共同推舉出來的匈奴王。”

看着衆人,蒙恬接着道:“他們的東邊是東胡人,他們的西邊是月氏,他們南邊就是我們腳下的長城,他們的騎兵這一次佯攻長城是爲了奪取河灣地,如今他們就在那裡,這是極好的機會。”

稂看着掛在牆上的北疆土地,大將軍所言的河灣地是匈奴人稱爲的養馬的牧馬場。

聽大將軍這麼一說,稂也明白了匈奴人的戰略意圖。

河灣地是當年趙武靈王在變法時提倡胡服騎射,卻未能拿下的地方。

趙武靈王沒有在東胡手中拿下的河灣地,後來被林胡樓煩的部落掌控。

現在,蒙恬大將軍就要去拿下這片,當年趙武靈王沒有拿下的河灣地。

稂抱着的青銅劍,他蹙眉很好奇,爲什麼當年趙武靈王沒有拿下這片河灣地。

當天夜裡,衆人吃了一頓餃子,而後在身上裹緊了羊皮襖,稂不想在行軍時被凍死,在琅琊縣還有等着他的學生,商顏山下還有等着他的家人。

因此,稂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提着青銅劍準備開拔。

長城的城防暫時交給了王離。

大將軍此刻要北上,在始皇帝下北伐詔命的半年後,蒙恬等了半年,終於等到了匈奴人冒進的機會。

此戰沒有動用秦軍的主力,蒙恬帶五千騎兵就出了長城。

始皇帝三十年伊始,這應該是新年的第一天,吳公在長城上,記錄下了這北伐的第一仗。

稂策馬在隊伍中,夜裡急行軍二十里地,耳邊是寒風呼嘯聲,與五千戰馬的馬蹄的轟隆聲。

稂踩着比精銳騎兵更差一些的木馬鐙,在馬背上俯低身體。

匈奴人不會想到長城駐軍敢在酷寒的夜裡行軍。

就連匈奴人他們都不會輕易這麼做,可能在匈奴人看來,長城守軍只會躲在長城裡。

騎兵看到了遠方的火光,隊伍中響起了唿哨,是各隊的百長在行軍中打信號,隊伍分散開來,以包圍之勢展開。

當戰馬的馬蹄踩起一片片積水,積水落在了靴子上,稂這才猛然驚覺,河灣地的河開始解凍了。

匈奴人過河時河面還結着堅冰,現在竟然開始解凍。

稂擡頭看向天,此刻夜空十分乾淨,星羅棋佈,明天若是晴天,這片河灣地一旦解凍,匈奴人就會被河流困在這片溼地。

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68章 金車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50章 重聚第64章 選擇第72章 佩劍第72章 佩劍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4章 墨子有言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3章 老秦軍第26章 一老一少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58章 秋獵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23章 冷流雪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47章 踐行者第148章 書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48章 書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17章 徐福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41章 上架感言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48章 書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149章 “還價”第68章 金車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135章 北伐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64章 選擇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6章 立夏第112章 權與利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47章 踐行者第30章 共同經歷第72章 佩劍第70章 臘日之前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7章 兩年南征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20章 登山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58章 秋獵第150章 重聚第77章 棗第87章 田與棗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第40章 渠中骨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08章 再發上郡
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68章 金車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50章 重聚第64章 選擇第72章 佩劍第72章 佩劍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4章 墨子有言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3章 老秦軍第26章 一老一少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58章 秋獵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23章 冷流雪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47章 踐行者第148章 書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48章 書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17章 徐福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41章 上架感言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48章 書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149章 “還價”第68章 金車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135章 北伐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64章 選擇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6章 立夏第112章 權與利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47章 踐行者第30章 共同經歷第72章 佩劍第70章 臘日之前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7章 兩年南征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20章 登山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58章 秋獵第150章 重聚第77章 棗第87章 田與棗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第40章 渠中骨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08章 再發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