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所向披靡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九,平壤大捷!

李如鬆憑此一戰,威名大振,各地日軍則是聞風喪膽。連他們中最有戰鬥力的小西行長都被明軍大敗,他們拿什麼來戰?一時之間,各地日軍紛紛不戰而潰,連明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跑個一乾二淨。

僅在三天之內,黃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軍盡數棄城而逃,在他們敗逃的路程中,又沿途被朝鮮義軍截殺。日軍在朝鮮燒殺搶掠,朝鮮人早己恨他們入骨,只要落隊的日軍散兵遊勇被朝鮮人抓獲,都全部被折磨至死。

當明軍大捷的消息傳到義州時,在這裡的朝鮮君臣一片歡騰,而經略宋應昌也急報萬曆帝,言其平壤大捷之事。朝鮮大臣柳成龍也奉朝鮮國王之令,急往平壤城犒勞明朝大軍。

在平壤城整兵數日後,李如鬆又乘勝出擊,他留下張世爵率軍數千鎮守平壤,自己親率餘下明軍主力,還有朝鮮軍八千多人渡過大同江,從冰封的江面向東邊而去。滾滾的大明軍隊,不斷出城,最前面的是騎兵大隊,後面則是隆隆的戰車火炮輜重等,隊伍一眼看不到邊。

在這個過程中,平壤城內城外的朝鮮人一直用敬畏的眼神看着大軍,列隊街的兩旁嚮明軍歡呼。說實在的,在這個時代,朝鮮人不論是君臣百姓,對大明的敬畏仰慕倒是發自內心,特別是在這大捷的背景下,各人更是對明軍光復整個朝鮮,充滿了信心。

大軍一路過去,沿途不斷傳來倭人畏懼大明軍隊的強大,己經紛紛棄城而逃,只有朝鮮舊京開城,還駐紮有倭人第二軍兩萬餘人,主將爲倭將加藤清正。

李如鬆在平山駐下大軍,令其弟李如柏。率八千騎兵,急取開城。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開城。

開城曾長期爲朝鮮國的國都,稱爲開京。14世紀末,李成桂將都城遷移到漢城,稱爲王京。不過就算開城爲朝鮮國舊都之一。仍是建築房屋低矮,與平壤比起來,還差得遠。

此時的開城城頭雖是飄揚着日軍的軍旗,不過在開城低矮的府尊官邸中,這裡卻是一片慌亂的情形。不單如此,整個開城內的日軍都是人心慌亂,隨着逃到開城的日軍越來越多,明軍地戰力被渲染得越來越高,恐懼的心理。也在開城內蔓延。

只有開城內地朝鮮百姓們私下興奮地相互轉告。天朝大軍就要到來了。倭人地好日子就要到頭了。

守衛開城地是侵朝日軍第二軍團軍長加藤清正。他今年三十餘歲。長得又矮又壯。是豐臣秀吉地養子。在曰本以勇猛善戰著稱。在幾個月前對朝鮮地戰爭中。確實也是所向披靡。戰功顯赫。有“虎加藤”之稱。

不過眼下這位“虎加藤”卻是在官邸中呆呆出神。他想不通。以小西行長如此地能力。爲什麼會被唐人打得大敗?在幾個月前。他和小西行長各領一軍。可是打得高麗人聞風喪膽。破敵千里地。

小西行長地領軍能力。是他深深不如地。平壤城地堅固。也是開城遠遠不如地。連小西行長都被唐人打得大敗。更不要說他了。

是朝軍太無能。還是唐軍太厲害?“虎加藤”來不及分辯。只是聽聞唐人大軍繼續前來。他心下越發地惴惴。

此時他心下有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正沉思中。一個心腹武士。步急衝進來府邸來。驚慌地叫道:“閣下。斥候回報。唐人大軍主力。己至平山。離開城不到一日路程。我軍該如何應對。請閣下示下!”

他這一叫,他旁邊侍立的隨從武士都是個個眼露驚惶之色。可見全軍上下,毫無鬥志戰心。

加藤清正色厲內茬地叫道:“任他唐人大軍前來,我也要領軍與他們決一死戰!”

一個旗本走上前去,低聲道:“閣下,不可輕敵啊,唐人勢大,連小西君都擋不住,我軍若在開城堅守,就是玉石俱焚的下場。不若我們轉進王京,集合主力,再與唐人決一死戰!”

加藤清正臉色鬆了下來,環顧左右,一干心腹將領都是連忙點頭,他道:“也好,就暫時放這些唐人一馬,我軍轉進王京再說……”

很快,他又提高聲音,惡狠狠地道:“這些開城的高麗人,個個都是心懷鬼胎,爲了絕後患,免得將來他們資助唐人,我們先將他們清除了再說!”

清除是什麼意思,加藤清正身旁地將領都是明白,立時個個大喜,發出了一片如狼般的嚎叫。加藤清正爲人殘忍,經常殺人屠城,自攻入朝鮮時,死在他刀下的朝鮮平民不計其數。有上必有下,加藤清正如此殘忍,他手下的將領們,也個個都是以殺人爲樂。

當下加藤清正集合隊伍,開始了撤離開城的準備,又緊閉城門,在城內殺人放火,屠城爲樂。城內的數萬朝鮮百姓,盡數死在他們的刀下。

一直到第二天的下午,聽聞唐人先鋒己離開城不遠,加藤清正才慌忙領着兩萬多日軍,驚惶地逃離開城,往王京而去,留下一個煙火滾滾,屍首滿地的城鎮。

李如柏聽聞日軍逃跑,又在開城內屠城,不由大怒,領着八千騎兵緊追不放。加藤清正雖有兩萬人,卻是不敢回頭迎敵,一路只是逃竄。最後李如柏斬殺加藤清正留下地後衛五百餘人,自身僅傷亡六人。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

李如鬆領着大軍進駐開城,觸目所見的,是一片的狼藉。城內房屋,己盡數被焚燬,滿地的朝鮮平民屍體。特別是城中女子,盡數被日軍姦殺,還有許多小孩嬰兒,也是被日軍以種種殘酷的手法殺死。

看着這一切,明軍上下,都是一股寒氣從腳底直升頭頂。這樣的行爲,真是喪盡天良啊。幸好皇上英明,發兵援救朝鮮國,否則讓這些倭人從朝鮮攻入大明,後果不堪設想。而朝鮮國備邊使李鎰領的朝鮮軍,更是個個痛哭流涕。發誓要殺盡倭人,爲開城的百姓報仇。

收復舊都開城後,李如鬆並不停留,繼續向南迅速開進,日軍全線崩潰,退往南方。明軍入朝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

自平壤之戰後,日軍自封的所謂猛將英豪,與明軍交戰時往往是舉陣驚駭奔散,日軍被吹得神乎其神地所謂戰國名將們,不過爾爾!

收復了平壤,開城二都後,擺在明軍面前地是最後一個目標----王京。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朝鮮國王京。

王京又稱漢城,乃是朝鮮國的都城。向有“小中華”之稱。萬曆二十年五月二日時,日軍攻陷朝鮮王京,進城後大肆屠殺劫掠,又將王京付之一炬,使王京元氣大傷。雖說曰本人爲了裝點門面,佔據王京後,又對城內進行修葺,不過己經恢復不了舊觀,一副破敗的景象。

此時王京城內己經成爲一個大兵營。來來往往的都是日軍兵將,街上幾乎見不到一個朝鮮國百姓。明軍佔據平壤,開城的消息傳己經傳來,每一個消息,都帶來一陣恐慌。

特別是幾日前,小西行長及加藤清正率領一干旗號零落的敗軍退至王京時,這種恐慌就達到了頂點。

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身爲豐臣秀吉地親信,其部下裝備良好,戰力卓越。連他們對上明軍時都是不堪一擊。餘者部隊。又如何能擋住明軍的攻擊?此後平安道,黃海道。江源道各道日軍紛紛敗逃回王京,日軍地軍心,己經下降到冰點。

此時在王京日軍總督府,府內來來往往地人,都是腳步慌亂,顯示出他們內心的驚惶。

總督府議事廳內,也是一片沉默地氣氛。

議事廳內,有第八軍團長兼王京總督宇喜多秀家,有第一軍團軍團長小西行長,第二軍團長加藤清正,第三軍團長黑田長政,第四軍團長島津義弘等人。

不過他們都是沉默無語,不知道該說什麼。也是,在去年時,他們僅用兩個月零兩天,就攻佔了朝鮮國三都十八道,還俘獲了朝鮮兩個王子。在當時,他們是多少的意氣風發啊,在他們的眼中,不要說朝鮮國,就是大唐國,也不放在他們眼裡。沒想到唐人進入朝鮮後,一個月不到,就將他們打得聞風喪膽,收復了兩京。想起當初的狂言,這真是一場諷刺。

和曰本一樣,朝鮮這個總督府議事廳內,還保留着許多大唐風格。各人都是身着吳服(日人自稱吳服,中國人卻叫和服),習地而坐,初春地陽光灑進庭院來,只帶來一股冰寒。

宇喜多秀家首先開口道:“諸君,唐人大軍己經逼近王京,該如何應對,諸君有何良策?”

見廳內衆人還是沉默,宇喜多秀家直接點名小西行長,道:“小西君,你與唐人交過手,你來說說!”

小西行長臉色平靜,他從平壤城大敗而歸時,就整日沉默不語,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今天早上,還專門向天主禱告,使得內心會平靜了些。

聽了宇喜多秀家這樣說,他恭敬地向宇喜多秀家叩首道:“閣下,鄙人之意,是我王京將士衆多,只要堅固堡壘,依城死戰,在我優勢大軍的防護下,唐人也必定會翦羽而歸!”

小西行長說得也有道理,此時聚集在王京地日軍一共有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殘部,加藤清正第二軍團一部,黑田長政第三軍團一部,島津義弘第四軍團主力和宇喜多秀家親率的第八軍團全部,總兵力約有五萬人。

此外,日將小早川隆景的第六軍團一萬六千人,還有羽柴秀勝的第九軍團近二萬人也是日夜趕來,如果他們與王京日軍主力會合,這樣王京的日軍就更多。而明軍想必最多四萬人。只要堅守,確實可以與明軍一戰,宇喜多秀家不由緩緩點頭,說實在,他也只有這一個方法了。

不過聽小西行長這樣說,第三軍團軍長黑田長政卻是道:“小西君,當日你在平壤時,也是守軍衆多,城池堅固,還不是一樣被唐人攻破?這個方法太消極了。”

黑田長政在曰本有“兵法大家”之稱,據說精通兵法,聽聞小西行長這樣說,立時出言反駁。

宇喜多秀家道:“黑田君,請讓小西閣下接着說下去!”

小西行長又是恭敬地向宇喜多秀家叩首,道:“閣下,鄙人還有一策。想那唐人的石火矢確是犀利非常,我軍若是據城堅守,在那唐人石火矢的強烈攻擊下,也必是傷亡慘重!”

“不過鄙人認爲,唐人所依,無非是石火矢一項,他們的鐵炮,刀劍等,除了少部軍伍外,皆不如我大軍,鄙人有一計……”

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32章 跋扈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93章 除夕日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75章 大過年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48章 商賈雲集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章 附身邊軍第234章 城破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233章 威力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33章 威力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65章 規劃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88章 小姨子是姐夫貼心的小棉襖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8章 轟動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7章 謀劃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67章 播州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60章 日軍圈套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186章 商路第91章 大勝、斬首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5章 火熱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119章 平叛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83章 破家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45章 交權、招兵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8章 德潤布莊第272章 大災第243章 對馬島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234章 城破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147章 面聖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186章 商路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119章 平叛第2章 家人溫馨第168章 迎接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
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32章 跋扈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93章 除夕日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75章 大過年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48章 商賈雲集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章 附身邊軍第234章 城破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233章 威力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33章 威力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65章 規劃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88章 小姨子是姐夫貼心的小棉襖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8章 轟動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7章 謀劃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67章 播州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60章 日軍圈套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186章 商路第91章 大勝、斬首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5章 火熱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119章 平叛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83章 破家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45章 交權、招兵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8章 德潤布莊第272章 大災第243章 對馬島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234章 城破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147章 面聖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186章 商路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119章 平叛第2章 家人溫馨第168章 迎接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