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

大明的武官階級從正一品到從六品,一共有十二品二十四級。

黃來福原先是從二品的山西鎮總兵,本身就是鎮國將軍級。後平河套後,雖還是總兵,不過資歷己升爲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級。

等他此次平朝鮮回來,山西鎮總兵的同時,還加封都督府右都督,加爲太子太保銜,他現在的武官級別己是直接跳過正二品的驃騎將軍、金吾將軍與龍虎將軍,直接升爲從一品的榮祿大夫。

按黃來福現在的勢頭髮展下去,很快他便會從榮祿大夫熬到光祿大夫的級別。

如果再立下如朝鮮戰爭一樣的大功,便會被授爲正一品的特進榮祿大夫。如果運氣好,從特進榮祿大夫熬到特進光祿大夫的話,將來等着黃來福的,便會是封伯封候甚至是封王了。

現在黃來福旗牌儀仗上的頭銜己經是“誥贈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右都督指揮使、總理山西鎮兵務官黃來福”,十年前,黃來福只是個品級爲正五品的衛所千戶,軍銜也只是武德將軍,十年過去了,黃來福己身居從一品的榮祿大夫高位。

以不到以而立之年取得如此成績,自然是讓無數人羨慕嫉妒。

在現在的大明,就算是總督加大學士銜,也只是從一品,巡撫只是正二品。如果巡撫加上左都御使的頭銜,纔是從一品,黃來福己經是與他們平起平坐了。

不但如此,萬曆皇帝還將下旨在五寨堡給黃氏家族設立牌坊,而且武職有功,還會封贈其祖父母,父母與妻室者。

依洪武年欽定的封贈資格,一品官可封贈上三代一品,其曾祖父、祖父、父都是各照見授職事、對品封贈!其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爲夫人!

如此一來,黃來福的父親黃思豪,母親楊氏,妻子顧雲娘都是享受從一品的待遇與銜頭,就是黃來福的嫡長子黃大郎,等他一成年,就可以就任錦衣衛指揮使之職。

這就是古時武人最渴望的封妻廕子,光宗耀祖。

五月十八日,在東征大軍凱旋迴京後不久,黃家各人的封賞己是下來,父親黃思豪與母親楊氏親自被宣進宮內封賞,黃來福在旁相陪,他妻子顧雲孃的誥命封賞,當日起,禮部與中官使者便從京中出發宣封。

從這天起,京中的黃府內每天都是賀者如雲,六部百官與各鎮在京武將,還有京師內各種不知名的功臣顯宦都是紛紛到來,這讓黃來福老父老母黃思豪與楊氏整天樂得開懷,老父黃思豪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當年只是讓兒子出門遊歷一年,他回來後會有這麼大的成就吧?他只得歸功於列祖列宗的保佑了。

除此之外,京中各茶樓酒肆中,還有衆多的說書人紛紛將東征各將之事寫成評書,特別是黃來福的事蹟更受歡迎。他如何在蔚山之戰扭轉敗局,又如何指揮十萬大軍攻入倭國,給小倭國一點顏色看看,而且還有黃來福與倭女澱方氏的風流韻事,也是讓人津津樂道。

當然了,此次東征大捷回來,許多武將們都到了很高的封賞,特別是山西鎮總兵黃來福,萬曆皇帝對他的極高褒獎更是引起了許多人的非議,特別是許多文官們,在眼紅之餘,也是更多地對黃來福等武人產生了極高的警惕性。

不過這也是萬曆皇帝朱翊鈞所願意看到的,他對來說,文官勢力的越來越大,甚至大到讓他有心無力之感,這己經引起了他的反感與嫌惡。現在引入武人勢力與文人抗衡,己經是很有必要了。

當然,萬曆皇帝需要的是平衡,文官勢力太大,需要武將鉗制。如果將來有一天武人勢力過大了,他又需要引入文人來平衡了。

……

以黃來福現在的能力與封銜,似乎只是一個山西鎮總兵的職務不妥,特別是萬曆皇帝想起了以前黃來福與他提過的經營塞外,復設東勝衛等地的事,便讓內閣與兵部去商議一下,該如何安排纔是。

在等待內閣的決議中安排中,加上這些時間萬曆皇帝每天都是興高采烈地招黃來福進宮宴飲,所以黃來福就暫時逗留在京師內,以待後續,隨便察看一下自己在京畿之地的產業。

有渠源銳掌控,倒也不用黃來福操心,不論是京畿各地的超市,還是玻璃廠,水泥廠,各地的皇莊屯田等,都頗爲興旺。他只是看看相關的帳冊,就將這些事情略過了,將興趣轉向其它。

在黃來福出國的這兩年內,京中沒什麼大事,還是那些言官文官們攻擊萬曆皇帝開礦榷稅的事,每個月似乎都有那麼幾個人跳出來做悲天憫人狀,萬曆皇帝一概留中不報,也讓他們無可奈何。

由於黃來福的建議,此次開礦榷稅比歷史上多了個礦務總局與稅務總局,所以對徵稅的事,比較有系統。

歷史中從萬曆二十五年一直到萬曆三十三年八年中,礦監稅使們上交皇帝的礦稅銀僅爲300萬兩,一年纔不到五十萬兩,是他們私下收入的十分之一。

開設了礦務總局與稅務總局後,眼下徵上來的商稅礦稅銀一年己有一百餘萬兩之多,而且歷史上那些囂張跋扈之極的礦監稅使們行動也略爲的會收殮些,大部分人的精力轉向了真正的找礦開礦等活動,使地方上的小民受到的騷擾會少些。

當然了,就算如此,因爲萬曆皇帝的開礦榷稅主體是那些大商人與大礦主等,所以就算一年收這些錢,還是受到了他們的瘋狂反對的。他們在朝中的代言人,如各地言官,各個京官等,每幾個月都要醞釀一次大規模的上書。

當然了,以前他們的輿論力量是一統天下,在他們的筆下與宣傳下,似乎他們是正義一方,萬曆皇帝的所作所爲是昏庸的所爲,是萬民所指的。

不過現在有黃來福的《五寨堡新聞報》在京中瘋狂爲萬曆皇帝政策唱讚歌,這種美妙的情況己經一去不回了。由於黃來福避開文人市場,專走低端路線,言論生動活潑,又買一送一,每張報紙價格極爲低廉。《五寨堡新聞報》的論調,至少在普通老百姓與小民中,還是很有市場的,這讓那些文官們恨恨不己。

對於《五寨堡新聞報》,黃來福是專門撥款,每個記者都是待遇豐厚,而且不求盈利,加上館內有強悍的打手做護衛,在京中還有各個權勢太監,錦衣衛等人的支持,所以雖然很多文官們對《五寨堡新聞報》恨之入骨,但卻是對之無可奈何。

對於萬曆皇帝的開礦榷稅,黃來福是強烈支持的!歷史上到了明朝中後期,商業與礦業己經非常興旺,商稅與礦稅的徵收應該要佔到大明稅收的半壁江山,而不是將所有的稅收壓力都放在可惜的小老百姓身上。

黃來福態度很明白,寧可對商人與礦主多欺壓些,也不能讓普通的農戶失去最基本的活路而走上絕路。中國歷史己經寫得很明白,從來都只有農民造反讓天下亡國的,沒聽說過有商人造反而讓國家滅亡的。

而且商稅與礦主的徵收完善,才能讓國家更爲的富強。

中央保持一個強大財政核心還是必要的,過份藏富於民,特別是藏富於大商民,在亡國後,只是被別人收割的份,這種事,大明己經是個明顯的教訓。明亡後,清兵只在江南一個普通的商人之家,便抄到白銀二十萬兩,不過這又如何,這些巨大的財富,都是爲他人做嫁衣。

……

關於開礦榷稅,這兩年在大明百官中鬧得沸沸揚揚,想必在此後的多年內仍會紛爭不止。

不過關於這個紛爭,在東征大軍得勝歸來後停了一陣時間,因爲百官們將注意力轉向了另外一個方面。

就是黃來福帶回來日本國首批一千萬兩白銀賠款的事,而且依大明與日本國在三月初十日簽訂的《萬曆明日親善友好條約》中,此後二十年內,每一年中,日本國都要賠付大明一百萬兩的白銀,加上利息,還不止這個錢。

而且依條約,在明年中,日本國還要交納兩百萬兩的石見銀山贖回費。

大明各部門己是窮苦了好久,所以關於這個賠款怎麼分配,衆官都是爭得厲害。雖然說很多官員們對黃來福的貪錢如命頗有非意,認爲天朝上國,打贏了就打贏了,不應該再向別人要賠款。而且也對黃來福擬定的《萬曆明日親善友好條約》這條約名字嗤之以鼻,認爲這名字太不雅觀了,如果是他們來取條約名字,肯定會比這個優雅。

而且很多官員內心中也隱隱有擔憂,大明對外開戰也多了,第一次不但可以取回所花的費用,還大大地賺了一筆,使國庫一下子充實起來。這些時間,京師內的《五寨堡新聞報》長篇大論,分析戰爭不一定會帶來害處,如果運用得當,反而可以富國強國,事實在前,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與思考。

百官們擔憂,如果萬曆皇上從此知髓食味,窮兵黷武了怎麼辦?他們倒是不在乎大明會因此花了多少錢,而是擔憂從此以後戰爭頻繁,武人地位會大大上升。

當然,不管他們是如何的嗤之以鼻,如何的憂慮,這都是以後的事,對於該爭的錢,他們還是爭先恐後的。

關於首批一千萬兩白銀賠款的分配,萬曆皇帝其實也有內心的安排,黃來福發行東征債券近四百萬兩,因爲這筆錢,第二次朝鮮戰爭纔有了勝利的基礎,所以不管如何,這筆錢要先支付給黃來福。這樣的話,黃愛卿以後纔會賣力地給自己辦事不是?

其實對於東征債券,萬曆皇帝也知道其中有近兩百萬白銀是不用償還商人的記名東征債券。不過萬曆皇帝還是決定撥出足額的四百萬兩白銀給黃來福。

黃來福辛辛苦苦爲他籌備軍餉,而且還爲他帶回了三千二百萬兩白銀的戰勝賠款,如果這些錢自己都不給他,那也太說不過去了。

對於黃來福得到這四百萬兩,百官們也知道那是他應得的,而且這些錢很快便需要償付百姓們買的東征債券,就算黃來福所得,也得不了多少。

他們雖然眼紅議論,不過也沒怎麼說,他們的目光,紛紛瞄準了剩下來的六百萬兩白銀賠款。除此之外,大明每年還會有日本國源源不斷的賠款,這些錢的數額巨大,該怎麼用,纔是他們最關注的。

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12章 老營堡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72章 神池、馬賊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68章 迎接第228章 入朝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61章 成親(1)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61章 成親(2)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7章 變化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168章 迎接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112章 老營堡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87章 大鐵廠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8章 德潤布莊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51章 軍歌(1)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00章 又震動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30章 軍糧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57章 新戰陣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83章 破家第267章 播州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38章 衛學第35章 顧家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75章 大過年第243章 對馬島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07章 糧盡第242章 毆打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68章 討價還價第61章 成親(3)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87章 大鐵廠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21章 商議第186章 商路
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12章 老營堡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72章 神池、馬賊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68章 迎接第228章 入朝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61章 成親(1)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61章 成親(2)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7章 變化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168章 迎接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112章 老營堡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87章 大鐵廠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8章 德潤布莊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51章 軍歌(1)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00章 又震動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30章 軍糧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57章 新戰陣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83章 破家第267章 播州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38章 衛學第35章 顧家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75章 大過年第243章 對馬島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07章 糧盡第242章 毆打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68章 討價還價第61章 成親(3)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87章 大鐵廠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21章 商議第186章 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