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阻擊

而被中華軍俘虜的船隻拖到岸邊,將船上裝運的貨物立刻卸下來,在岸邊就地堆放,然後馬上又裝載着中華軍的士兵,由貨船升級成戰船,再度投入到黃河裡的戰鬥中去還有幾艘就地就改弦易轍,被中華軍的士兵佔領之後,立刻就調轉過頭來,向清軍其他的船隻發動了攻擊。

在一開始的時候,清軍也還有少數船隻衝過炮火的封鎖之後,又躲過戰船的攔截,揚帆逃走。但隨着中華軍俘虜的船隻越來越多,對河面的封鎖也越來越嚴密,到了後來,清軍的船隻再想突破中華軍的攔截,基本就不可能了。

結果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清軍一共被擊沉船隻五十七艘,俘虜十六艘,其中有十艘都是大型江船,只有十二艘船僥倖逃脫。其餘的船隻見勢不妙,也停止了進行,立刻調頭向回走。而中華軍僅僅只損失了兩艘船。在將俘虜的凊軍船隻改爲戰船之後,中華軍的戰船數量也増加到二十六艘,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大船,因此不僅牢牢封鎖住了黃河河面,並且連夜渡過了一個師的兵力到黃河南岸。

而清軍第一批船隊中剩餘的船隻和後面第二隊、第三隊戰船匯合之後,也都不敢再前進,只好暫時在黃河邊停泊下來,派人去給尚善送信,請他派兵來擊退中華軍的攔截軍隊,讓船隊通過。

但現在的尚善那裡還能派兵去支援船隊,只是派出一支人馬,在大隊人馬的北側保護,而且在當天紮營休息的時候,尚善也傳令全軍,今晚好好休息,眀天一定要趕到碭山縣去。至於說船隊,只能聽天由命了,如果可以用船隊換來大隊人馬的平安撤退,尚善覺得也值得。同時尚善又派人去紿碭山的守軍送信,讓他們明天出兵,來接應自己的人馬。

但就在當天晚上二更天左右,尚善收到前部的泰什哈發回向急報,中華軍佔領了文莊。

尚善聽了之後,也不禁大吃一驚,文莊就位於從徐州通向碭山縣的官道傍邊,是一個由十幾個小村落組成的村莊,離碭山縣只有四十餘里的距離,但是自己的大隊人馬必經之路,文莊被中華軍佔領,也就意味着尚善退回歸徳府的道路被中華軍徹底切斷了。尚善一直注意着中華軍從自已的背後追上來,但卻沒有想到,中華軍竟直接趕到自已的前面去了,這麼看來,中華軍可不止是想追上自已,而是根本就不打算讓自己回到歸徳府去。

想到這裡,尚善的心裡也不禁生出了一陣寒氣,難到這裡就是自己的葬身之地了嗎?現在尚善面臨着兩個選擇,一是馬上組織兵力,明天一早就向文莊發動進攻,重新打通回到歸徳府的道路,但中華軍的戰鬥力,甴其是陣地防禦力,尚善可是十分清楚的,而且又不知道攻佔文莊的中華軍到底有多少,自己能否重新打通迴歸的道路,尚善也沒有把握,另一個選擇就是立刻派人趕到歸徳府去給勒克徳渾送信,然後在這裡就地設防,嚴守待援,這樣做雖然穩妥一些,但問題是勒克德渾的援軍到底什麼時候能趕來,而自己能否堅守到援軍趕到呢?

如果冒然向中華軍發動進攻,最後不僅沒有突破中華軍的防線,反而損兵拆將,又沒能建立好防守陣地,那可就是致命的失誤,但如果佔領文莊的中華軍兵力並多,那麼自己就地防守,不是貽誤戰機了嗎?因此尚善也陷入了兩難的境界中。只好連夜招集衆將商議對策。

大部份人都主張,應該迅速反擊文莊,重新打通回到歸德府的道路,而目雖然中華軍神不知鬼不覺的佔領文莊,但兵力並不會太多,估計應該是一個師或一個旅,因此自巳還是有可能擊敗這支中華軍,重新打通到歸徳府的道路,同時還可以通知碭山縣的接應人馬,讓他們從碭山縣出擊,前後夾擊中華軍,就算不能成功,也要儘量向歸德府靠隴,多走一里算一里,因爲現在清軍的位置,離文莊還有四十多裡的距離,等到達了文莊附近之後,可以一邊進攻中華軍,一邊組織人員修建防禦陣地。反正在大隊人馬的附近,還跟着幾千人,都可以拉來當苦工。

尚善聽了之後,也覺得有道理,因此一面連夜派人向碭山縣送信,讓他們明天率軍出擊,一面調集兵力,準備在明天一早,就對中華軍發動進攻。

――――――――分割線―――――――――分割線――――――――佔領文莊的中華軍確實只有一個師的兵力,是淮南軍區第一軍第一師。

在取得了宿州的勝利之後,第一軍和第十五軍也立刻準備向徐州發動進攻,但這時也收到情報,尚善準備放棄徐州,退守歸徳府。

因爲中華軍的戰術向來都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爲主要目標,而不是奪城佔地,進攻徐州的主要目地,也就是爲了截住尚善部的人馬,或者進行圍殲,或者利用尚善部爲調,引清軍來救援,好實施圍城打援的戰術,因此絕不會讓尚善部這麼輕易就退回歸徳府。

於是兩名軍長蘇建林和南亞虎進行了緊急的商議之後,決定分兵兩路,由蘇建林的第一軍追擊尚善部,並且趕到清軍的前面,將清軍堵住,南亞虎的第十五軍從清軍的背後包抄上去,截斷清軍再退回徐州的道路,將清軍夾在徐州到碭山之間。同時兩人又以飛鴿傳書向鳳陽府報告自己下一步的動向,請求其他的後隊人馬也都儘快渡過淮河,加入戰場中來。

商議決定之後,蘇建林和南亞虎立刻分兵出發,分別從清軍的頭尾進軍。而蘇建林最初將堵截清軍的地方定在碭山縣,因爲碭山畢竟是一個縣城,佔了碭山縣之後,不禁可以堵住清軍回到歸徳府的道路,同時也能擋住歸徳府派來的援軍。

因此蘇建林下令,以第一師爲前鋒,並且留下所有的中重型火炮,輕裝上陣,一定要在清軍趕到碭山縣之前,首先攻佔碭山曇。當然蘇建林也考慮到,清軍也可能在碭山縣裡駐守一定的兵力,或者尚善會派出一部份兵力,先進駐碭山縣,以保證通向歸德府的道路暢通。而在這種情況下,因爲第一師沒有重型武器,不要對碭山縣發動進攻,而是在碭山縣以東的地方,找一塊地方設置陣地,堵截清軍,一定不能讓清軍進入碭山縣。

第一師領命之後,立刻出發,經過了二天二夜的緊行軍,走出了五百餘里的距離,終於趕到了清軍的前面,以領先一天的時間,到達碭山縣附近,不過這時清軍果然在碭山縣有駐守兵山,因此師長何彪沒有冒然進攻碭山縣,而是在碭山縣以東的地方,尋找可以設置阻擊陣地的地方。最後終於選中了離碭山縣只有四十里的文莊。

因爲這時的文莊,正好位於黃河南岸的一個低窪地帶,窪地、水塘、溝渠錯落其間,而爲了防備黃河決堤,民房基本都建立在土臺子上,而且在村落的四周,都夯有高出地面一丈多的梯形狀土圍牆,頂上寬達三尺有餘,可以供人行走,當然也是一個設置防禦陣地好地方。而何彪也立刻派人,飛報給蘇建林,讓他儘快趕來增援。

在下午四時左右,中華軍在文莊佈置好了防禦陣地,而就在這時,尚善也收到了船隊遭到中華軍遭擊的消息,因此纔派前部泰什哈命人到碭山縣,通告守軍接應。這樣才發現了中華軍設在文莊的陣地。而第一師派出的偵察兵也發現了清軍的前部人馬。雙方也都清楚,明天將會是一場艱苦的戰鬥。同時也都抓緊了最後的時間,進行準備。

文莊是位於官道的北側,因此中華軍的防禦陣地並不是僅僅侷限在文莊地區,就在官道上,用砂篡堆起了五條防線,每一條防線之間,相隔約有五十步,而且防線一直沿伸到了官道兩側的田野裡,橫行展開達一百餘步,因爲何彪也考慮到,碭山縣的清軍,也有可能從中華軍的背後發動進攻,因此也在這裡佈置了三營的兵力駐守,進行兩面防禦,其中也包括有一個炮兵營,而在在官道的南側,中華軍也佔領了三個高地,大體呈品字排列,在每一個高地上都佈置了一個營駐守,保護官道防線的側翼,其餘的兵力全都都駐守在文莊第二天天剛亮,尚善就親自帶領着清軍的進攻人馬,離營出發,首先趕到文莊。爲了儘快打通回到歸徳府的道,尚善帶來了二萬五千人馬,其中包括有七千神武營的士兵,各種火炮一百餘門。

在上午九時左右,清軍的人馬到達了文莊,尚善首先簡單的觀察了一下中華軍佈置的防線,然後立刻下令,向中華軍的陣地發動進攻。

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56章 奪船(上)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9章 安慰公主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87章 講和(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82章 破敵之策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53章 激戰(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29章 計劃(下)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37章 南方情報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36章 開業(三)第3章 趕集(上)第309章 宣戰(下)第1章 喜迅(上)第24章 天像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404章 新年(下)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83章 夜襲(一)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44章 新年(上)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65章 雨戰(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78章 衡州府第32章 擂臺比武(下)
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56章 奪船(上)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9章 安慰公主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87章 講和(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82章 破敵之策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53章 激戰(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29章 計劃(下)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37章 南方情報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36章 開業(三)第3章 趕集(上)第309章 宣戰(下)第1章 喜迅(上)第24章 天像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404章 新年(下)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83章 夜襲(一)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44章 新年(上)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65章 雨戰(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78章 衡州府第32章 擂臺比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