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山東戰役(五)

?進攻泗水縣第二天的戰鬥,就明顯比第一天的戰鬥激烈得多。《》?.淸軍一共陣亡了一千二百餘人,另有八百餘人受傷,而中華軍的陣亡人數也達到了一千餘人,另有一千五百餘人受傷。

雙方的傷亡人數都比第一天大幅増加,雖然中華軍陣亡的人數要比清軍略少,但受傷的人數卻是清軍的兩倍多,好在是和第一天的情況一樣,中華軍的傷兵大數都是皮肉輕傷,休養幾天之後,也就都能傷愈復出了。而清軍設在城外的防線雖然沒有被完全崩潰,但也被中華軍突破了五六個缺口,也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了。總體來看,戰局開始朝着有利於中華軍的一面在發展。

但第五軍的軍部成員也都承認,淸軍的防守水平和以前比起來,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由其是使用戰壕防禦戰術,差不多已經有了中華軍的七八成火侯。之所以最後還是不敵中華軍,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戰術運用上,而是武器的差距,這依然是雙方無法彌補,弓箭和火槍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由其是淸軍使用的弓箭,大多都是十分粗糙的。假如清軍的火槍裝配率和中華軍大體相當的話,那麼這一戰的難度也就大得多了。因此衆人也都一致認爲,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仍然還是要發揮中華軍武器上的優勢。

於是就在第三天,己經摸透了清軍弱點的第五軍再度向泗水縣發動了猛攻,而這一次清軍的伎倆都已被中華軍識破,再也無法抵擋中華軍的進攻,戰鬥進行了不到半天的時間,淸軍設在城外的防線就被中華軍給打穿了。等到全天的戰鬥結束之後,淸軍的城外防線已被中華軍撕開了四個大缺口。而且在這一天,清軍又一次付出了陣亡千餘人的代價。而中華軍的陣亡人員銳減到不足六百人。戰鬥的局面也再一次回到雙方以前的軌道上來。

第四天的戰鬥中,清軍終於徹底放棄了城外的防線,將全部的兵力都撤回到泗水縣城裡面,戰鬥進程也已完全納入到中華軍的控制中。直到這時,第五軍的軍部纔有了必勝的把握。

但就在第五天,下起大雨,雖然中華軍的火炮、火槍都可以在大雨中使用,但這個時代的火器,在雨中使用還是要大打拆扣的,而且如果要進行攻城戰,還是需要火器發揮作用,另外在大雨中也不方便士兵進行攻城戰,因此喬克裕也只能停止進攻。

但這場大雨一下就是三天,因此第五軍一直也得不到再次向泗水縣發動進攻的時間。但就在這時,喬克裕收到了童大勇的命令,原來是濟南的阿巴泰終於給兗州府發來了援軍,因此童大勇下令喬克裕,暫時停止對泗水縣的進攻,將人馬撤回到費縣駐紮休整,等侍下一步的命令。

因此這一次對泗水縣的進攻,就這樣暫時告一段落,第五軍有兩個師一個旅,一共約二萬八千左右的兵力,對泗水縣發動了四天的進攻,雖然沒有能夠攻下泗水縣,但也殲滅了淸軍約三千六百多人,而自身的傷亡也在兩千人左右。這個結果,也並不是不能接受的。

而在另一路進攻鄒縣的第十軍,也沒有攻下鄒縣,接到童大勇的命令,撤回到滕縣駐守。不過沒有攻下鄒縣,到是在預料之中,因爲第十軍裡包括有一個騎兵師,真正能用來擔任攻堅任務的,只有兩個旅而且,鄒縣並不是這一次出兵的主攻目標,只是作爲牽制袞州府的兵力所用。

不過讓童大勇徹底停止對袞州府的進攻,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周少桓對進攻山東的進軍計劃,作出了一個大的調整。

――――――――分割線―――――――――分割線――――――――

就在童大勇帶領第五軍,第十軍向袞州府發動的進攻的時候,北線的周少桓也指揮着第四軍和第九軍,對濟南發動了全面的進攻。

由於在此前,中華軍已經攻佔了濟南府的東北部地區,濟南也和兗州一樣,在北面和東面四五十里的地方,各有一座縣城,北面是位於大淸河邊的濟陽縣,和從水道直通濟南,而東面是章丘縣,有官道和濟南相通,因此這兩個縣也都是濟南的屏障。

早在周少桓出兵清掃濟南府東北地區的時候,阿巴泰就已經開始加強濟陽和章丘縣的防守,而且判斷中華軍對濟南的進攻,應該是在章丘方向。因爲這時濟南東部的高苑到湽州一線已經都被中華軍佔領,因此進攻章丘,中華軍不必擔心自己的側翼遭到清軍的襲擊。

清軍在濟南府的兵力,可要比兗州府雄厚得多,僅常規的兵力就有五萬以上,阿巴泰統領二萬人馬,坐鎮濟南,兩面接應;由博洛帶領兩萬人馬, 駐守濟陽;由鑲藍旗梅勒額真譚布,帶一萬二千人馬,駐守章丘。而且這時阿巴泰還決定,調動駐守泰安州的神威營,駐守章丘縣。

神威營是清廷訓練的六支新軍之一,人數爲一萬五千人,由阿巴泰的小兒子嶽樂出任神威營統領。泰安州正好位於濟南到兗州的官道之間,因此神威營駐紮在這裡,也可以隨時曾援濟南或兗州。

接到了阿巴泰的命令之後,嶽樂留下五千士兵駐守泰安州,準備增援袞州,自己帶領一萬人馬,來到濟南,給阿巴泰留下了三千士兵作爲預備兵力,然後帶着剩餘的七千士兵,趕到章丘縣駐守,而阿巴泰又給嶽樂增派了三千兵力,使一個小小的章丘縣,聚集的駐守兵力達到二萬二千多人。

在進攻濟南之前,周少桓己經通過情報人員,基本查清了清軍守衛濟南的兵力佈置,雖然周少桓對中華軍的戰鬥力有充份的信心,但也考慮到清軍在濟南的兵力確實十分雄厚,因此在制定進攻濟南的計劃時,周少桓並沒有向南線那樣,分兵兩路,同時進攻濟陽縣和章丘縣。而是把主要進攻的方向放在章丘縣。

不僅是出於進攻章丘,不用擔心自己的側翼,另一方面,由於前一階段的軍事行動都進行的十分順利,全軍上下的士氣都非常高昂,也希望能夠找到清軍的主力,進行決戰,一但擊敗了清軍的主力部隊,那麼下一步進攻濟南的戰鬥,也就容易多了。

因此周少桓最終決定,擔任進攻章丘縣的是第四軍,而第九軍第十四師、駐守高官寨、切斷濟陽和章丘的聯糸, 並掩護中華軍的側翼,第四旅進駐棗園,付責阻擊濟南方向的援軍,第九軍的特種兵旅則隨第四軍一起出戰,進攻章丘縣。這一次戰鬥,總計投入兵力達到三萬五千多人。因此周少桓也認爲,雖然淸軍在章丘縣佈置了大量的兵力駐守,但以中華軍出動的兵力,足以攻下章丘縣了。

但讓周少桓沒有想到的是,中華軍在章丘縣下,會遭遇到清軍的頑強抵抗。

嶽樂率軍到達章丘縣之後,立刻就立刻接管了守衛縣城的指揮權,並且作出了十分周密的防禦部署,然後督促士兵晝夜搶修防禦陣地。

而且嶽樂帶來的七千神威營士兵,一共有火槍五千二百餘支,各種火炮一百五十餘門,另外還有大量震天雷、霹靂火箭等火器。而駐守章丘的淸軍也有火槍八百餘支,火炮十幾門。另外全軍還有弓箭手五千多人,因此純火力來說,和中華軍己經相差並不多。

神威營按照中華軍的訓練方式,差不多進行了兩年的訓練,而嶽樂的年紀並不大,但實戰的經驗卻不少,而且對於新事物、新思維的接受也比較快,在這兩年的時間裡,也非常認真的學習中華軍的各種戰鬥方式,和戰術思想,因此這時他對戰爭的理解,己經和中華軍十分接近了。

而在章丘縣的防守佈置上,嶽樂並沒有只侷限在章丘縣城外圍,因爲這時章丘縣本來就位於一個丘嶺地帶,可以設置阻擊的地方很多,而且清軍在章丘縣有足夠的防守兵力,因此嶽樂也將防線擴大到章丘縣方圓五里以內的地區,在所有的重要據點,險要的地段,都佈置了防守陣地,並都按照中華軍的標準,依託地形,不僅挖出了十分完善的戰壕防線,同時還木樁、泥沙袋,土石等材料,修築了幾個簡易的堡壘,做爲陣地的核心。

在每一處陣地前三百步內,所有的樹木和莊稼全都砍光,並且在戰壕前還設下了一道十餘步寬的鹿砦,而且各陣地之間,都有交通壕相連,並在交通壕上面全部用樹木、門板掩蓋,並加蓋厚厚的土石,底下再支撐木柱,可以十分有效的抵擋中華軍的炮火轟擊。互相兵力支援不受外界影響。

等到是以十幾多座堡壘爲核心,章丘縣的整個防禦系統建戌之後,嶽樂也十分滿意,認爲這樣的陣地,完全可以抵擋得住二到三倍的中華軍進攻。

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27章 追擊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31章 攻城(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398章 國事(一)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332章 對持(一)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307章 民意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90章 遇刺(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41章 造船廠第94章 勸降(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86章 人材(上)第3章 各懷鬼胎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92章 合圍(三)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35章 天命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45章 貨幣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165章 出兵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
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27章 追擊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31章 攻城(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398章 國事(一)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332章 對持(一)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307章 民意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90章 遇刺(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41章 造船廠第94章 勸降(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86章 人材(上)第3章 各懷鬼胎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92章 合圍(三)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35章 天命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45章 貨幣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165章 出兵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