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

就在商家軍的艦隊以鉅艦重炮轟開了曰本國門的時候商毅在南京正式招開了江南四方會談制訂南方的四個政權同時存在的規則

參加四方會談的代表是南京方面的代表是李巖、李鬆晨;永曆朝廷的代表丁時魁、吳貞毓;永安朝廷後代表張煌言、尚之孝;紹武朝廷的代表鄭鴻逵、顧元鏡另外還有三名中立方的代表吳甡、史可法、黃宗羲付責從中調停協調各方的關係

整個會談足足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過程也十分曲折四方代表爲了自己一方的利益全部都盡力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多次中斷了會談的進程在整個會談其間一共發生了七次休會暫停甚致還有兩次有代表威脅要退出會談而在桌面下的暗箱操作威逼利誘拉隴分化等等手段更是不計其數

不過現在南方的四個政權一強三弱的事實是不可改變三個南明朝廷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但本身都不思進取不能勵精圖治奮發作爲而且在互相之間還都不能相容難以組成一個聯繫緊密的同盟來對抗南京因此在會談的大趨勢上也只能被南京zhèng?fu牽着鼻子走

但經過了艱距的反覆協商扯皮拉筋之後終於在十月五日這一天達成了一致的意見簽定了協議

協議首先規定正式承認永曆、永安、紹武這三個明藩朝廷的合法地位互相併尊如遇會議、會盟、簽定協議則以各朝廷皇帝的輩份、年齡來分列位次;各朝內部的內政自主官員任命、歲賦役徵其他各方都不得干涉;南京方面也承認奉立三個明藩朝廷爲正朔在公文來往方面以臣屬自居而三個明藩朝廷也共用正式策封商毅爲靖北王將湖廣、江西、浙江、南京四個地區確定爲商毅的封地

這一點是確定現在南方秩序的大原則也是經過了最激烈的爭吵由其是永曆朝廷因爲永曆朝廷的皇帝朱由榔是祟禎、弘光兩個皇帝的堂弟從血緣來說算是最近的因此一直都以正統自居當然不甘心和其他二個朝廷並列相比之下永安、紹武兩個朝廷因爲血統較遠到是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結果以三比一的優勢爲壓永曆朝廷

爲此永曆朝廷的代表還鬧出了第一次退出但南京方面對此也早有準備通過私下的渠道警告永曆朝廷一但爲此而退出那麼等南京、永安、紹武三方達成一致之後將聯合出兵同伐永曆朝廷後果很嚴重自己看着辦結果永曆朝廷的代表果然害怕了也只能服軟

不過商毅表示仍然奉立這三個明藩朝廷爲正朔也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儘管誰都知道這僅僅只是在名議上但回去之後也能夠自圓其說而對南京方面來說重視的是實利而不是虛名何況南京zhèng?fu本身就是一個**的政權基本上也不會和三個明藩朝廷有什麼官方來往

而三個明藩朝廷承認商毅靖北王的稱號和封地也不過是順水推舟因爲商毅己經稱王了封地也佔領了承不承認也都一樣

協議的其次內容是正式確定三個明藩朝廷的疆土範圍以邊境並且規定發生摩擦事件只能用協商解決或請第三方調解但在互相之間不得無故興兵襲犯否則其他各政權將聯合對其進行打擊而除目前各方所擁有的地區之外其他的地區將由各方自己搶佔誰打下來歸誰

在承認了第一條的大原則之後這一條是爭議最小的因爲三個明藩朝廷都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之輩能夠守着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當幾天太平皇帝過幾天舒坦日子就心滿意足了別人不來打自己就謝天謝地誰都沒有興趣再去打別人致於統一天下還是算了吧而各朝廷內部的官員也都忙着爭權奪利能夠在一個外部穩定的環境中爭權奪利當然也受各方的歡迎

協議的最後內容都是針對清廷的包括的內容有:南方各朝廷都與清廷勢不兩立以收復失地爲己任 並且約定首先收復北京的一方將爲天下共主;與清廷發生任何官方來往、簽定和約、南方都必須以一個整體進行任何一方都不得私下與清廷簽定任何協議、和約;任何一方遭受清廷或其他勢力的攻擊其他三方都有義務出兵支援;而三個明藩朝廷如果要出兵北伐商毅將爲其讓路

關於這部份內容其他的到沒什麼因爲現在長江中下游都是商毅的地盤除了永曆朝廷有一部份和四川接壌之外其他都和清廷沒有直接相鄰 誰都不擔心清軍會打過來因此簽定四方攻守同盟永曆朝廷也很滿意而其他兩方也都沒有意見

而爭意最大的是收復北京者爲天下共主因爲誰都知道現在的南方有實力收復北京只有商毅因此這一條等於是爲商毅量身定做但誰也無法提出反對意見來畢竟不能說自己收復不了北京

而對南方除商毅之外唯一一個真心想和清軍作戰的鄭成功集團商毅也在私下答應他們下一次與清廷作戰一定會叫上他們一起出兵並且在長江北岸的沿海地區也讓出一個地方供鄭軍駐軍屯積糧草物資因此鄭成功集團也全力支持這項協議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次要內容比如各方都將開放各自的邊境地區互相通商往來降低關稅流通商品貿易;允許[杭州時報]在其他三個朝廷內自由發行;南京zhèng?fu也邀請三個明藩朝廷派遣官員留駐南京以便於互相聯絡溝通等等因爲這些事項並不涉及各方的根本利益到也並沒有引起多少爭議很快也就確定下來了

這份在後來被稱爲是南方抗清統一戰線形成的標誌性文件也就是這樣被搗鼓出來了而在後來的檔案、曆書中將這件文件稱爲【南方聯盟協議】

各方代表在協議上籤好名之後也都帶着各自的一份協議離開南京返回自己的朝廷不過在各自的朝廷中又都引發了一場爭論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不過各方的實權人物心裡都清楚現在南方三朝廷根本無法與商毅相抗衡而且這協議對自己來說也多少有一些好處而不利的地方似乎在目前還真的沒有一但不承認這協議萬一把商毅給遭惱了真的打過來怎麼辦?

另外其他三方的不少大臣們也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反正有商毅在前面擋着清廷就讓他去和清廷硬拼等到他們拼個兩敗俱傷自己也好坐收漁利因此在這多重因素之下雖然也經歷了一番爭吵但最終還是認可了這份協議而隨後各方又都各自投入到權力鬥爭當中去了至於協議也沒人再理會

三個明藩朝廷內部的事情商毅從情報部門那裡也都陸續知道一些大體的發展並不出他的預料雖然從理論上說簽定的協議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約束力隨時都可以被撕毀但三個明藩朝廷肯派人到南京來參加會談就基本表示了各方對會談結果的主要態度而且協議也充份照顧到各方的現實利益因此在時局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之前各方也都不會輕易違反這份協議至少也可以維持一段時間

那麼在短時間內自己也不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南方而是可以將大部的注意力放在北方的清廷以及海外

同時第二次琉球戰役以及進攻曰本襲擊江戶的戰鬥消息也都陸續傳回到南京戰事的進展也十分順利一直都按照商毅預定的計劃進行也讓人十分放心因此現在商毅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自己內部的調整上現在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安排一直排到了今年的年底

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舉行稱王儀式雖然現在商毅己經稱靖北王已經有三個多月了在南京zhèng?fu的文件上也己經使用靖北王的稱呼而且也得到了三個明藩朝廷的正式承認但由於四方會談的進行以及其他的事務商毅始於都沒有舉行一個正式的加冕儀式雖然只是稱王但也仍有一套十分複雜的程序和儀式在中國古代 對這一套程序是非常重視的 因此從理論上說商毅這個靖北王還不算是名正言順

現在其他事情都告一段落四方會談也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因此周世奇、王夫之、李巖、李格非等人也向商毅進言應該在南京築臺祭天選擇一個良辰吉曰正式登臺進冠冕 璽綬訖 面南背北稱王

商毅雖然不喜歡這些繁瑣的儀式但也不好弗衆人的意願因此也只好同意但要求一切儀式都儘量簡進行

第242章 勸降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68章 重逢(下)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46章 內外夾攻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4章 趕集(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67章 雨戰(三)第73章 阻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402章 北境第56章 火船(二)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403章 新年第145章 迴歸第29章 計劃(下)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91章 勸進(上)第135章 天命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36章 林家會議第64章 破局(四)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04章 海商(下)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5章 強盜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46章 親情第134章 勸說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55章 民嘯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章 應對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62章 剃髮令(上)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369章 交易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9章 政治平衡
第242章 勸降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68章 重逢(下)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46章 內外夾攻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4章 趕集(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67章 雨戰(三)第73章 阻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402章 北境第56章 火船(二)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403章 新年第145章 迴歸第29章 計劃(下)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91章 勸進(上)第135章 天命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36章 林家會議第64章 破局(四)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04章 海商(下)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5章 強盜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46章 親情第134章 勸說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55章 民嘯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章 應對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62章 剃髮令(上)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369章 交易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9章 政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