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雨戰(二)

在泥寧的地面上前進, 速度至少要比平常慢了一倍。因爲到處都是積水,也很難看清壕溝的位置,有時趟着水走着走着,忽然一腳踏空,就掉進了壕溝裡,緊接着就看見血水冒了上來,因爲在壕溝底部插着利刃,一但有人掉進去,基本就起不來了。

而更艱難的,卻是被穆陵軍推起了幾道矮牆。如果是在平時,對於一個士兵來說,這一米多高的矮牆根本就不算什麼?前腿一擡,後腿一蹬地,就能跳上去了。但在雨天裡,地面溼滑,根本就無法借力,而且皮靴裡也灌滿了水,粘滿了泥,擡擡腿都十分費力。本來並不算高的矮牆,卻成了極難逾越的障礙,許多清兵都在這裡受阻,也滑了好幾跤,摔得滿身滿臉都是泥水。

有的清兵雖然機靈,把木梯架到矮牆上當跳板,但清兵們的皮靴上沾滿了溼泥,踩在木梯上,一不留神也會被滑倒。樣子也十分狼狽且又滑稽。

再加上關城上的火炮還在連續不斷的發出憤怒的轟鳴,將鉛鐵砂石不斷噴散在清軍的頭上,也給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就在距離城牆五十步到一百五十步的距離範圍之內,橫七豎八,以經倒下了超過千數的清軍屍體。而鮮血混在黃泥水中,變成了一片紅褐的顏色。還在繼續的擴大和蔓延開。

阿巴泰雖然預計到了,在雨天攻城會對清兵帶來一些麻煩,但現在出現的局面還是令他有些始料未及。儘管阿巴泰雖然身經百戰,也打過一些雨戰,但因爲雨天路滑,而且弓弦沾水也無法使用,對善於騎射的清軍來說,並不是戰鬥的好時機。因此有限的雨戰也多半是以奇襲戰爲主,在雨天打攻城戰的經驗幾乎沒有。

雖然現在戰死的都是漢軍的人馬,並不心痛,但局面畢竟並不樂觀,白白損失了這麼多的兵力,還是令阿巴泰有些鬱悶。

不過雖然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在清軍的積威之下,由其是出戰之前斬了額古納,也對全軍起到了相當大的震懾作用,因比漢軍的士兵還是咬牙硬撐着的通過了這一片死亡的地帶,逐漸都進入了火炮顧及不到的死角。雖然阿巴泰並不計較漢軍的生死,但也不禁鬆了一口氣,總算是越過了火炮的攻擊範圍,下面就該輪到淸軍攻城了,這下看明軍還有什麼辦法。同時阿巴泰還下令,命蒙古軍作好準備,去支援漢軍。

就在這時,忽見城垛口處伸出了一排黑洞洞做銃管,對準了城下,只聽一連串爆豆般的靂霹聲響轉來,轉服之間城頭上就被大量的煙霧籠罩,但馬上就又被風雨吹散。

而城下的清軍猝不及防,一下子被打擊了幾十人,隨後穆陵軍的第二排、第三排火槍手也都相繼開始發射,如此周而復始、輪流射擊,槍聲始終沒有停下來。城下的清軍原以爲到了這裡,就可以安全了,那知依然還是受到的打擊,因此也有些混亂起來。

連阿巴泰和圖爾格也吃驚不小,因爲他們兩人看得很清楚,穆陵軍的火槍手都是在毫無遮擋的情況下開槍射擊的。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在淋着雨進行的。

阿巴泰的心裡也不禁心出了一些恐懼,難到說明軍使用的火銃不怕風次雨淋了嗎?這怎麼可能呢?但現實以經擺在了眼前,明軍現在確實是在大風大雨中使用火銃啊。

事實上,穆陵軍用的是燧發槍。現在商毅手頭上有三百八十多支燧發槍,在這個時代,燧發槍的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和火繩槍相比,在正常的情況下,燧發槍的優勢也並不十分明顯,但在這和風雨天氣中,燧發槍就顯示出了比火繩槍的先優勝之處,因爲打火方式的不同,使燧發槍能夠抵禦一般的大風大雨,雖然還時常出現啞火的情況,依然能夠正常的進行射擊。

而且同樣是因爲下雨,清軍無法使用弓箭,也使穆陵軍的火槍手們可以毫無顧忌的站在城垛口前,向城下的清軍射擊。雖然三百八十多支燧發槍並不算多,但這時的淸軍依然是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根本就沒有還手的能力,只能一個接一個的躺倒在泥水中。

剩下的清軍只能拼命向城牆邊前進,因爲這時退是退不回去了,只能繼續向前衝,直到靠近城牆邊,展開攻城。

而這時在清軍陣中觀戰的阿巴泰和圖爾格只能相對苦笑,誰曾想到明軍居然會有這樣的火銃呢?

圖爾格道:“貝勒,明早既然能使用不怕風雨的火銃,那麼我們趁雨進攻之策恐怕是難以奏效了,是不是撤軍回營,等雨停了以後,再來進攻濟南?”

阿巴泰搖了搖頭,道:“不,繼續進攻。” 接着傳令道:“再調五千蒙古軍,增援攻城的人馬,另外命令剩下的漢軍,立刻出動,去清除土牆壕溝障礙。督戰隊出動,凡事有敢退縮不前的人,一率當場斬殺。”

因爲阿巴泰清楚,淸軍的戰意本來就不高,而戰事進行到了現在這一步,如果就這麼撤軍,只會讓全軍的士氣更底,因此必須取得一些成果,才說得過去。因此如果能夠趁着現在,土牆壕溝障礙淸除乾淨,也算是有所收穫。而且現在對清軍來說也並不是沒有利的,致少穆陵軍沒有使用那種殺傷力很大的炸彈。當然也可能是現在還沒到使用的時候。再阿巴泰看來,穆陵軍既然能使用不怕風雨的火銃,那麼再使用不怕風雨的炸彈,也不足爲奇。不過也不妨用漢軍來消耗明軍的火藥,爲天睛之後,淸軍的主力攻城,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

隨着阿巴泰下令之後,五千蒙古軍立刻開始向城牆靠近,準加入到攻城的隊伍中去。而又有五六千漢軍衝到了土牆邊,開始揮舞着手中的刀槍,挖掘着土牆。同時五百名抱着雪亮大砍刀的清兵也在陣前一字排開,只要是有不向前進的,隨時處斬。

而見清軍又有了新的人馬出動,濟南城頭上的十五門火炮又開始了轟鳴,再一次將密集的鐵鉛砂石噴吐到清軍頭上。

這時第一批進攻的清軍冒着隧發槍的打擊,終於到達城牆邊,這時清軍只剩下三千多人了,他們利用雲梯當跳板,渡過了護城河,然後將雲梯架在城牆上,開始向城上攀爬。

應該說下雨天還是給穆陵軍帶來了相當多的困難,弓箭同樣也不能使用,一千六百多支火槍,也只剩不到四百隻可以使用,而且在近戰中殺傷力頗大的手榴彈也不能用,還有事先準備好的火油罐,澆開水等等城防措施都無法用得上了。守城的士兵除了用燧發槍之外,就只能用石塊、粗木猛砸清軍。

好在這些東西城上也準備得十分充足,因此士兵們紛紛抓起石塊、抱起粗木從城牆上扔了下去,只砸得城下淸軍頭破血流,慘叫連天。一個個只能舉着盾牌,頂在頭上。但濟南城的城牆高有近四丈,十幾斤的石塊從城上落下,力道可也不小,往往能砸得盾牌撞到腦袋上,昏倒在地。

同時,雨天對清軍攻城的影響更大,弓箭無法使用,使清軍完全喪失了中遠程還擊關城的能力,而且雲梯上沾滿了泥水,清軍穿的鞋子又是皮製爲主,被雨水一泡,又滑又軟,因此再攀蹬雲梯的時候,一不注意就會腳下打滑,而且一個人滑落,會將自己身後的其他人一齊全都撞落下去,跌到城下的泥水裡。

而且就算是靠近了城垛口,也會有穆陵軍的長槍手牢牢守住,用長槍向木梯上的淸兵亂戳亂刺,一個不留神,也會被打落下去。因此清兵也不斷從雲梯上落下。不過也正是因爲下雨的緣因,地面溼軟,摔到地面上,到是摔得不重,這到是比睛天要好得多。

儘管這時增援攻城的蒙古軍也趕了上來,加入到攻城戰中,使淸軍的攻勢增加了一倍有餘,但也沒有對局勢形成多大的改觀,清軍攻了半天,但沒有一個人能攻上城牆去。

不過這時在城下,清軍到是很有收穫,土牆本來就堆得不高,再加上被雨水浸透,土質己鬆軟,雖然清軍用的是打仗的刀槍武器,而並沒有用鎬鍬一類的工具,有的清兵甚致就用雙手刨挖,但剷除起來也並不費力,幾個人一齊動手,用不了一會兒就可以把土牆鏟開一個大口子。而剷出來的泥塊也就近扔到壕溝裡。

但就在淸軍拼命淸除這些障砠的同時,穆陵軍的火炮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斷向淸兵轟擊着,不斷噴射出一片一片的鐵砂石粒,打得這些清除的清兵不斷倒地身亡。

儘管如此,清軍依然不敢後退,只能冒着炮火,拼命的挖土,填埋。一直到自己被鐵砂擊中而喪命爲此。生死一切,只能聽天由命了。有不少倒下的清兵,甚致就和泥土一起被填埋了下去。

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224章 洞房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97章 決議南征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80章 辭職(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06章 接頭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307章 民意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180章 報紙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73章 阻擊第102章 備戰(四)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68章 重逢(下)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23章 造船(下)第44章 救援部隊第83章 游擊戰(二)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400章 國事(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47章 對策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60章 莊妃第199章 廷議(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96章 對策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59章 保薦第192章 勸進(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96章 遷移(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34章 宣戰(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90章 金陵風月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47章 對策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17章 海盜(一)第96章 遷移(三)第94章 遷移(二)第264章 調兵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54章 激戰(下)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
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224章 洞房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97章 決議南征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80章 辭職(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06章 接頭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307章 民意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180章 報紙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73章 阻擊第102章 備戰(四)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68章 重逢(下)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23章 造船(下)第44章 救援部隊第83章 游擊戰(二)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400章 國事(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47章 對策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60章 莊妃第199章 廷議(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96章 對策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59章 保薦第192章 勸進(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96章 遷移(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34章 宣戰(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90章 金陵風月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47章 對策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17章 海盜(一)第96章 遷移(三)第94章 遷移(二)第264章 調兵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54章 激戰(下)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