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

中軍營帳內,昏黃的燭光微微跳動着,照耀着兩個對立而坐的身影。

“七哥,你這麼晚了來孤的營帳卻是爲何?”

在沒有旁人之時,李存勖習慣稱呼張承業爲“七哥”,這也能使兩人關係顯得更加親善一些。

“大王,老臣此來乃是有些事情想與大王商議。”

李存勖頓時來了興趣,他舉起酒壺,給兩人身前的酒杯滿上,這才問道:“不知是什麼事情讓七哥如此急切?”

張承業神色有些肅然,他並沒有繞圈子,而是直奔主題道:“不知大王有沒有注意到,近些年來我軍屢次擊敗樑軍,聲勢大振。”

“在此期間,不管是岐王還是蜀王,甚至還有燕王都有對樑國趁火打劫的舉動;不過之前曾經多次北伐的吳國卻始終沒有什麼動靜!”

李存勖飲了一口酒,笑了笑,這纔有些不以爲然的道:“這有何奇怪的?那吳王楊渥如今一心想要平定南方,所以沒有對樑國用兵。孤覺得,說不定楊渥暗中都有可能與朱溫和談了!”

他雖然不知道具體的情況,不過這麼幾年下來,李存勖也算是看出了楊渥的打算,所以才能猜到兩家之間或許存在勾連。

不然楊渥不可能放過這幾年的多次機會,甚至對李存勖派去的請求聯手討伐朱溫的使者都是一副冷淡的態度。

“不錯,正是因此老臣才感到擔心。那吳王楊渥明顯是想要讓我軍與朱溫對耗,他正好坐收漁利啊!”張承業嘆道。

李存勖聽了臉色也不怎麼好看。

當初朱溫最爲強盛的時候,兩家聯手對付朱溫,配合還算密切。

在楊行密時代,淮南軍就曾經多次北伐,光是對宿州就曾多次用兵。

到了楊渥時代,淮南軍也曾經發動過兩次大規模的北伐。

其中第二次也就罷了,不過是爲了給危全諷設陷阱,同時爲楊渥自己撈取名聲而已。

但楊渥的第一次北伐卻是實打實的和樑軍打了幾場,取得了重大勝利,並且奪取了宿州。

可以說正是這一戰,直接結束了朱溫的鼎盛時期,使得樑軍開始走下坡路。

而那時候的晉軍卻剛剛從最衰微的時代走出來,開始走向復興。

若是接下來吳軍還能夠像當初那樣積極北伐,與晉軍一起進攻樑國,只怕如今朱溫早就被打殘了,哪裡還能有現在的實力。

“就算知道吳王的打算,但孤又能怎樣?且不說我河東與朱溫之間近三十年的交戰,仇怨實在太深,不可不戰;就算孤能放下這仇恨,但我河東除了向南與樑軍征戰外,還能向哪裡發展?”李存勖嘆道。

的確,從地理位置上講,楊渥的吳國可以先吞併南方各國再北上中原,但晉國卻明顯沒有這樣的選擇。

如今整個北方的各大勢力中,除了燕王劉守光外,岐王李茂貞的地盤並不與晉國接壤,而且關中久經戰亂,如今並不比晉國的地盤富裕,即便奪取了也沒多少收益。

再加上李茂貞是出了名的又臭又硬,極爲難纏,想要將其擊敗不難,想要將其消滅卻很難。

當初朱溫最強盛時都不能辦到的事情,李存勖也不覺得自己就能輕易辦到。

反觀樑國,樑國目前的地盤都是天下最爲富庶的地區,人口衆多,土地肥沃,開發程度較高,若是奪取了能有巨大收益。

再加上如今晉國與岐國的關係也不錯,沒必要在此時鬧翻。

所以在這次撤軍之後,李存勖打算先徹底消滅劉守光,以消除側翼的威脅;不過之後就只能全力南下與朱溫征戰了。

總之,不管楊渥是不是打算坐收漁利,但李存勖也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與朱溫對耗:這是一個陽謀,即便知道了也沒用的陽謀。

“大王,我軍繼續南下與樑軍交戰,這既是爲了擴大晉國的實力,同樣也是爲大唐報仇。”

“此乃道義之所在,大王不可不爲!所以此事倒也沒什麼。”

“不過今日老臣想與大王商議的卻不是這件事,而是另一件極爲重要的事情!”這時,張承業突然肅然道。

“不知是何事情,可是與吳王楊渥有關?”李存勖問道。

“不錯!老臣今日要與大王商議的,乃是吳國的軍政分離之策!”張承業神情極爲嚴肅,顯然對此事考慮了很久。

“軍政分離?七哥是想讓孤效仿吳國嗎?”李存勖聽了之後一驚,整個身子都不由得站起身來大聲問道。

對於吳國的這條政策,李存勖自然有所瞭解,畢竟如今天下各國的制度基本都是繼承的唐朝制度,地方刺史和節度使的權利都比較大。

唯獨吳國如今卻實行的是文武分離的政策,地方刺史的權利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更是沒有冊封節度使。

這個制度使得吳國的力量得以高度集中起來,全國的軍力、財力、人才等,都被集中到了朝廷,所以在與其他各國交戰的過程中佔了極大的便宜。

當然,這個制度更重要的好處就在於從根源上消除了內亂,使得朝廷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時刻防備着地方勢力,以至於許多實力都被用於內耗了。

李存勖當然也知道這個制度的好處,他很早之前就把楊渥當成自己對手,自然會對他實行的政策有所瞭解。

不過軍政分離可不是那麼容易實行的,尤其是如今的晉國,正在集中精力于軍務方面。

而晉國的軍隊如今基本上都掌握在那些將領們手中,若是貿然收攏他們手中的權利,容易造成將士們離心離德,甚至搞不好會讓晉國陷入內亂。

現在的晉國好不容易從衰落中走出來,正逐漸走向興盛,李存勖自然不願意冒險再弄出事端來。

所以他收拾了一下心情,重新坐下來後道:“七哥,這軍政分離之策固然有很多好處,不過若是實行不當,很可能惹出很大的麻煩啊!”

“老臣也知道此事容易引起亂子,不過大唐之所以滅亡,根本問題就是地方藩鎮的實力太強了,朝廷無力壓制,最終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如今大王若想復興大唐,就一定不能走大唐的老路。”張承業沉聲道。

其實他對於效仿吳國實行軍政分離之策的想法是由來已久的,不過以前李存勖纔剛剛繼位,威望還不足以完全壓制那些老將,所以他沒有貿然提出來。

但如今隨着多次對樑軍的勝利,李存勖已經完全鞏固了自己的位置,極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有了實行軍政分離的基礎。

所以到了此時他才找李存勖商議此事。

“如今大王的地盤還不大,再加上外部有朱溫的壓力,所以還能保持同心同德,諸位將軍都能夠齊心協力對敵。”

“但將來呢?”

“將來等到大王的地盤多了之後,若是還像以前那樣冊封節度使,這就是在走大唐的老路啊!”

“到時候那些節度使們一個個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都不將國事放在心中,而且只要讓他們稍微有所不滿意,就可能鬧出兵變等亂子來。這可不是國家長久之道!”

……

張承業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七哥,你說的這些孤都明白。不過如今顯然不是實行軍政分離的時機,這一點想必七哥也明白。所以還是等將來局勢更加穩定之後再說吧!”李存勖搖頭苦笑道。

“等到將來?等將來只怕就遲了!”張承業有些激動的道:“大王,若是等到地盤大了,各地節度使都冊封了,那時候你再想動他們,其難度肯定比現在要大了數倍不止!”

李存勖默然不語。

現在就開始像吳國那樣制定規矩,防止地方勢力坐大,這固然是好,但風險太大,容易引起亂子。

如今的晉國還受不起這種亂子。

而若是等到將來再動,到時候李存勖固然能準備得更多,晉國的實力也能夠應對地方勢力挑戰,即便出現一點內亂也問題不大。

不過那時候的地方勢力肯定會更加強大,將要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多。

到底是現在就設法削弱地方勢力還是等到將來再動手,這可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分清楚利弊的。

所以李存勖表現得極爲猶豫也很正常。

見李存勖默然不語,張承業也知道自己不能逼得太緊,所以他沉吟片刻後,又提議道:

“就如同大王所言,如今的確還不是立即實行軍政分離的時候,不過老臣覺得,有些必要的準備卻是需要做的。大王不妨先將這些事情做好再說。”

李存勖這才鬆了口氣,他也擔心張承業非要讓他搞軍政分離,那樣將會鬧得很不愉快。

所以此時聽張承業退了一步,李存勖同樣退了一步道:“不知是哪些準備,若是於國有益,孤自然會實行!”

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
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