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天能跟曹操堂堂正正打一場!
卻說李翊組建考察團,在幽州大辦特辦。
只爲全力振興東北的經濟。
幽州之民,皆感李翊之德,爲其修築廟宇。
時間來到了建安十年五月。
李翊至開春時北上,五月方回冀州。
期間延誤,少說有小半年的時間。
這段時間,曹操其實並未發動總攻。
理由也很簡單,就是魏國不想耽誤春耕。
齊國也是同理,雖然關羽總督南方軍事,已經與曹仁前後歷經十數場戰役了。
雙方互有勝負,總體上也是以齊國佔優。
但這些戰役還不至於對兩邊傷筋動骨,因爲規模不大。
眼下春耕結束,李翊書信一封給劉備,請他催促雲長快速奪取汝南。
沒錯,李翊希望雲長在南線戰場發力,就代表他打算在北線戰場對曹操發起進攻了。
劉備得李翊書,知他北方事情已經辦妥。
即下王旨,命令關羽迅速攻打曹仁,奪取汝南。
關羽領命,便令趙雲爲先鋒,甘寧爲副將。
自總中軍,用陳元龍爲行軍司馬,陳矯爲行軍參謀。
會集人馬八萬衆,號二十萬。
揚旗鼓譟,正式對汝南發動總攻。
時日,關公祭了“帥”字大旗,假寐於帳中。
忽夢見一條赤龍,蟠於青龍刀上。
俄而化作青雲,繞其身,不久散去。
關羽驚醒,心中甚疑。
乃召陳登備言此怪夢,又問他吉凶之兆幾何。
陳登乃撫掌對曰:
“龍者,君象也。”
“蟠青龍刀者,正預兆將軍之威德,感念上天。“
“青雲繞體,乃《易》中所謂‘雲從龍’,主得士民擁戴也。“
“昔光武夢乘赤龍登天,遂興漢業。”
“今將軍得此夢,又代齊王出征,正應克復中原之兆也!”
於是,關羽又聚衆官於帳下,將此夢兆告訴衆人。
衆人紛紛拜伏於地,稱賀道:
“此大吉之兆也!”
“將軍此行,必重挫魏軍,殺一大將!”
關羽一捋長髯,喜道:
“……善,聞丞相前撫定幽州,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齊王命我出兵,正合時宜!”
於是命人殺牛宰羊,大饗軍士,隨後向汝南進兵。
卻說曹仁前在沛地築城,打算威脅徐州側翼。
奈何遭到趙雲、甘寧的連續打擊,只得退回汝南堅守。
曹仁正在城中,觀摩地圖,察覽軍報。
忽有人報,關雲長親自領兵,來犯汝南。
曹仁驚問關羽有多少人馬,答曰號二十萬衆。
曹仁心想,他汝南兵馬本有五六萬衆。
因前徵沛地,折損萬餘人。
纔回到汝南改攻爲守,如今齊軍將士士氣正旺,如何好與他正面交鋒?
便下令道:
“齊軍來勢兇猛,命各級將校守住本寨城邑。”
“若無我軍令,不許出戰。”
衆人正欲領命,副將秦琪拱手諫曰:
“今魏公令將軍堅守汝南,約會荊楚,共取淮南。”
“關羽匹夫,主動前來送死,將軍何故避之?”
“豈不聞未戰而先退,是爲怯戰示弱乎?”
衆將本都遵從曹仁軍令打算死守。
唯獨秦琪力勸曹仁主動迎戰。
原來,秦琪乃是大將蔡陽的外甥。
半年前,蔡陽在與齊軍的交戰中,爲齊將趙雲所斬。
秦琪一心要想報仇,故力勸曹仁接戰。
“……不可!”
行軍參謀滿寵當即出聲反對,他此前也與齊兵交過手。
深知齊軍的單兵素質很強,正面硬碰硬,魏兵根本佔不到什麼便宜。
考慮到齊軍人數佔優,那麼正面交鋒,魏國肯定是吃虧的一方。
“吾素知雲長勇而有謀,是齊國大將。”
“兼之其帳下又有趙雲、甘寧等猛將,周泰、蔣欽爲其爪牙。”
“陳元龍之智爲其參謀,諸葛孔明爲其總督糧秣。”
“齊軍顯然已經做足準備,是有備而來。”
滿寵不愧是一位精明幹練的參謀員。
將齊國的情報打聽的一清二楚。
“……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我聞李翊已經撫定了北方,幽州之患已平。”
“今關羽來犯汝南,必是李翊要與魏公交戰。”
“好使關羽在南方戰場,爲其分擔壓力。”
“將軍切不可中了李翊奸計。”
“不如堅守,助魏公拖延時日。”
“待北方有變,再作決斷,此爲上策也。”
又是李翊……
曹仁蹙起眉頭,暗想他人已經來到南方了,李翊人在北方。
可怎麼卻感覺,這傢伙總是無處不在。
哪哪都是他的身影?
驍將孔秀當即出聲反駁滿寵:
“滿參謀此言,乃書生之見。”
“豈不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我軍在汝南深耕多年,本土作戰,熟悉地利。”
“自從沛地退軍以來,將士們前後休整也有四月有餘。”
“可謂以逸待勞,彼大軍遠來,自投羅網。”
“我軍若能主動迎頭痛擊,必能取勝。”
曹仁沉吟許久,最終覺得秦琪、孔秀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畢竟他們人數雖然更少,但是是本土作戰,以逸待勞。
此前在沛地跟齊軍交鋒時,齊軍不也是因爲本土作戰佔了優勢麼?
於是,乃令滿寵守汝南新息。
他自率一軍,來迎關羽。
關羽見曹仁敢主動迎戰,急聚文武商議對策。
陳登獻計道:
“曹仁知我軍遠來,想以逸待勞,挫我軍銳氣。”
“不如將計就計,於明日交戰之時,先詐敗兩場。”
“誘曹仁來攻,將軍卻領一軍,繞襲魏軍後路。”
“兩軍夾擊,曹仁可破也。”
關羽從其言,即吩咐周泰、蔣欽明日引軍去搦戰。
許敗不許勝,專欲誘曹仁大軍來追。
二將受計而往。
次日,天明。
齊軍與魏軍兩陣對圓。
周泰拍馬舞刀,出陣搦戰。
秦琪報仇心切,舞雙刀出陣,高聲叫喊:
“……誰是趙雲?”
周泰以刀尖指曰:
“……黃口小兒,欲尋趙將軍報仇,且先問過周某這口大刀再說。”
秦琪大怒,拍馬直取周泰。
戰不數合,周泰詐敗,撥馬而走。
秦琪趁勢率兵掩殺,齊軍敗績,連退二十里地。
魏軍繳獲軍械糧草輜重若干,回到營帳。
曹仁大喜,即賞賜秦琪黃金十斤,已示嘉獎。
秦琪首戰大勝,自以爲傲睨得志,謂衆將道:
“前滿伯寧言齊軍兵銳,難與之正面接敵。”
“今日之戰如何?”
衆將紛紛稱善,言小將軍勇猛過人。
曹仁亦不吝讚美之詞:
“汝舅父蔡陽有萬夫不當之勇,只因年老,才爲趙雲所殺。”
“今日觀將軍之勇,則不遜色於汝舅父矣。”
秦琪更覺自滿,傲睨道:
“來日當再殺齊軍一場,齊軍連敗兩場,士氣崩解。”
“關羽首級,不難取也。”
曹仁隨曹操北征袁紹時,是親眼見過關羽於萬軍中取首的。
當時曹軍將士,皆呼爲萬人之敵,名震河北。
於是提醒秦琪道:
“今日雖勝了一場,然不可輕敵。”
“那關羽雖已年過四旬,勇力未必就減當年。”
“小將軍來日更當小心纔是。”
秦琪嘴角翹起,擺手道:
“都督權且寬心,不斬關羽,某勢不還軍。”
曹仁壯之,賜其羊肉一盤、美酒一瓶。
次日,秦琪再去搦戰。
蔣欽率本部部曲,出來迎敵。
如昨日一般,秦琪與蔣欽大殺一陣。
蔣欽敗走,魏軍喊打喊殺,一路追擊。
齊軍又後退二十里地。
眼看就要退回到沛地了,曹仁急忙喊停,命人鳴金收兵。
秦琪正殺得盡興,聞得金鼓,只得收兵回來。
找到曹仁,埋怨道:
“吾適才擊敗蔣欽,正欲進軍,直搗關羽中軍大營。”
“梟其首級,爲都督建功。”
“都督何以命我撤軍?”
曹仁皺起眉頭,分析道:
“我軍與關羽連戰兩日,卻未見着關羽本人。”
“只恐其中有詐,不如先退回汝陰。”
正說間,
忽聽得背後喊聲大震,鼓角齊鳴。
曹仁大驚:“禍事矣!”
急命前軍速回,背後周泰、蔣欽引軍殺來。
曹仁只命撤軍,將渡渠水時,只見一隊扁舟攔住去路。
爲首之人,乃甘寧也。
甘寧腳踏船板,大笑道:
“曹仁哪裡走!”
“汝命休矣!”
曹軍見之大驚。
前有水軍攔住去路,後有追兵撕咬不放。
很快,周泰、蔣欽之軍殺到。
曹仁軍倉促迎敵,被齊軍驅趕至河裡。
人馬俱下河吃水,嘶鳴聲不絕。
甘寧急命人乘小船,用艄公水手,驅船掩殺過去。
砍殺水裡溺水的魏兵,痛打落水狗。
曹兵大亂,潰不成軍。
曹仁心知中計,先掣一軍,飛回汝陰。
離城數裡處。
只見前面繡旗招颭,關羽勒馬橫刀,引一軍攔住去路。
原來,雲長得了陳元龍的水軍。
一面使蔣欽、周泰與魏軍正面接戰。
他卻乘船,走水路,過潁水,繞襲至曹仁後背。
曹軍潰逃一路,以爲終於可以歇息。
不想在此又逢着一軍,且是關羽本人。
衆士兵皆膽戰心驚,不敢與之交鋒。
曹仁無奈,只得舍了汝陰,奔新息而去。
雲長也不趕他,只在此處等候大軍。
他此戰的目的,是奪取汝南全境,而非是殲滅曹軍。
現在已經佔領了汝南東部,眼下第一要務是消化既得的戰果。
曹仁軍退走未有多久,孔秀引一軍至。
見着關羽,未見着曹仁,乃問道:
“曹將軍何在?”
關羽橫刀立馬,答曰:“已爲吾所敗也。”
孔秀大怒,挺槍縱馬,直取關羽。
兩馬相交,只一合。
刀鋒起處,孔秀已屍橫馬下。
衆軍便走,關公急止之曰:
“軍士休走,吾殺孔秀,是因兩國爲敵,不得已殺之。”
“關某大刀不斬小卒,爾等權且留下。”
“隨我入城,某自有酒食款待。”
衆人奔逃半日,皆是又乏又困又餓。
失了主將,只想着逃命。
見關羽並不爲難,乃紛紛投降。
關羽率軍入汝陰,賞軍撫民。
與此同時,秦琪在亂軍中被混殺了一陣。
正欲奔往逃走,迎面逢着一將。
白袍銀甲,威風凜凜。
手持一杆亮銀槍,吼聲如雷:
“常山趙子龍在此!”
趙子龍?
原本還想尋趙雲報仇的秦琪,此時聞着趙雲之名,被嚇得肝膽俱裂。
全無戰意,撥馬欲走。
被趙雲趕上,一槍刺死於馬下。
餘衆解散,趙雲收聚降兵,入汝陰與關羽會合一處。
關羽謂衆將道:
“目今曹仁新敗,我軍可一鼓而下,直取汝南。”
“曹兵喪膽,絕非我軍敵手。”
“關某正欲在此立功,以報齊王之殊遇。”
衆皆從其言。
汝南多水,便命淮南加緊置備船隻。
在船隻足備之後,便走水路,直奔汝南郡治新息。
……
這邊曹仁折了二將,又遭於敗績,失了汝南東部。
退守新息,找到滿寵,自責道:
“前不聽公言,故有此敗。” “如今兵敗將亡,汝南東境盡數全陷。”
“如之奈何也?”
滿寵說道:
“關羽世之虎將也,乃萬人之敵。”
“今齊軍大勝,銳不可當。”
“且一面發書於魏公,一面堅守不戰。”
“待魏公援軍至後,另行商議。”
曹仁從其言,急差人去魏地求救。
將書呈上給曹操,言道:
“關羽新破了汝南東境,現在新息甚急。”
“惟望魏公急撥大將,來我汝南救援。”
曹操得曹仁書,皺眉道:
“汝南若陷,李翊必對河北發起總攻。”
“屆時孤首尾不能相顧,魏國危矣。”
於是,便問衆將,誰敢去解汝南之圍。
話甫方落,一將應聲而出。
“末將願去汝南,協助曹仁將軍,擊退關羽。”
衆視之,乃虎威將軍于禁也。
于禁是曹營軍中,地位最高的異姓將軍。
也是曹營裡唯二有資格獨自指揮一個軍團的異姓將軍。
除他之外,另一個人是張遼。
張遼在白狼山斬踏頓時,曹操曾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他。
張遼便在這次戰役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權指揮獨立一軍。
而於禁與張遼不同。
張遼那次是因爲情況特殊,事發突然。
于禁則完全是靠自己的資歷與戰功,實打實的磨出來的。
他投靠曹操的時間本身很早,個人能力亦屬曹營頂尖。
被評爲時之良將,五子爲先。
曹操也稱讚他是,“武力既弘,計略周備。”
等於是說于禁有勇有謀。
這樣一個能力傑出的人,即使是在曹營也能混到高位。
曹操思考再三,乃同意了于禁的請戰請求。
“……也罷。”
“汝南之困,非文則不能解也。”
“只是自關羽威震河北以來,未逢對手。”
“文則須小心應對,不可輕敵。”
于禁拱手道:
“臣定效犬馬之勞,解汝南之圍。”
曹操大喜,即加封于禁爲徵南將軍。
命他督各路兵馬,共計三萬人,火速前去解汝南之圍。
于禁領命去了。
曹操望着他的背影,長舒一口氣,顧謂羣臣說道:
“只盼文則能退了關羽,否則孤在北方心不能安。”
要說壓力,曹操可謂是自面袁紹以來,第二次感受到壓力山大。
趁着李翊北上撫定幽州之時,曹操其實是想趁機來奪取東冀州的。
正是李翊只是率了幾十人離開,大軍都留在冀州。
守將基本是張郃、高覽、徐晃、張遼、黃忠等輩。
兵力充足,將猛多謀。
曹操也不敢輕進,只能先按住陣勢,等李翊先出招。
正說之時,人報李翊興軍五萬,命張遼、徐晃、黃忠爲先鋒。
分兵三路,直奔魏國而來。
曹操聞之大驚:
“李翊來的如此快耶!”
眼下南方戰事撲朔迷離,北方戰場上曹操可不能掉鏈子。
當下也不敢輕敵,親自點了五萬兵馬,來戰李翊。
五萬對五萬,優勢懟平。
是年,夏初六月。
魏國東線戰場的總司令乃是夏侯淵。
他是接替曹仁的任務,來這裡防備齊國大軍。
由於已經接到消息說,曹操親自領兵來援。
所以夏侯淵選擇了堅守不戰,並命前線城邑,務必嚴防死守。
撐到曹操大軍到來。
李翊整合好大軍之後,便開始對魏地發起猛攻。
大軍過處,一路連拔數座城邑。
由於魏國與李翊的冀州毗鄰着。
所以曹操在東部,修築了大量城邑,就是爲了防止開戰時,魏國得不到緩衝。
對此,李翊便下令大軍過處,一律圍三缺一。
即圍住城池三面,留一個缺口,給魏軍逃跑的希望。
只要魏軍認爲有機會逃走,就不會跟齊軍死磕。
這樣做,僅僅是爲了追求拔城效率。
靠着圍三缺一的戰術,李翊軍幾乎是勢如破竹。
連撥數座城邑。
當然了,這些都是小城。
本來就是曹操臨時修建,也沒指望它們能擋住李翊大軍。
無非就是希望它們幫自己拖慢李翊行軍的步伐,好給自己準備的時間罷了。
真正的大城,乃是前線夏侯淵所在的館陶。
李翊差人打聽清楚之後,便欲進軍。
忽報齊王至!
李翊一驚,即率麾下文武,來謁見齊王。
“臣李翊,參見齊王殿下。”
李翊率先參拜,身後武將齊刷刷跪地,高呼:
“參見齊王千歲!”
“……衆卿平身。”
劉備一揮衣袍,笑呵呵地上前,將李翊攙扶起身。
“丞相在北境征戰,多經風霜之勞。”
“苦了你也。”
劉備執李翊手,拍了拍,嘉獎他的勤勉。
李翊當即拱手回道:
“此臣分內之事也,大王言之過甚。”
話鋒一轉,李翊又問道:
“齊王不是在青州麼?如何來我河北了,也不通知一聲?”
劉備背起手,笑道:
“當初寡人率大軍停駐於青州,正是爲了觀望南北局勢。”
“誰若先處劣勢,寡人便率軍來援哪一邊。”
此言一處,衆將皆面面相覷。
他們暗想,齊王既然來了我們這邊,豈不是說我們是處於劣勢的一方?
他們跟隨丞相在北方,多有鞍馬之勞,並無失地之過。
如今戰端方起,已是連克數座城邑。
齊王何太小覷我等耶?
見衆人面有慍色,劉備大笑:
“諸位將士不必氣惱,非是寡人小瞧爾等。”
“正如丞相所言,河北乃軍事重鎮。”
“曹魏之根基也,河北破,曹賊失其所倚。”
“況曹操在此,寡人非正面與他一較高下不可。”
徐晃乃出聲問:
“那不知關將軍那邊的戰事,進展的如何了?”
由於他們處於更北方,消息肯定是沒有劉備那裡接受的快。
劉備乃道:
“雲長已擊敗曹仁,奪取了大半個汝南。”
“現在曹仁龜縮在了新城,不敢接戰。”
參軍徐庶卻道:
“可在下卻聽說,曹操已命于禁率軍三萬,前去汝南,支援曹仁。”
“如今大王所部,乃齊國最後精銳。”
“盡帶至北方,萬一南方有變,只恐——”
齊國目前的軍團總共分三部。
一部是李翊麾下的河北軍團。
一部是劉備手上的王家軍團。
一部是關羽手裡合徐州本土兵、青州兵、淮南兵的南方軍團。
這三支軍團是戰力最強的。
剩下的兵丁,只能算是預備隊。
不到迫不得已,都不可能拉上戰場的那種。
所以當劉備被手裡的兵,拉到河北之後,徐庶有些擔心南方戰場。
畢竟劉備的到來,就意味着關羽已經沒有後援了。
萬一一個大意不小心,遭遇一場敗仗。
那手裡的兵打完就是打完了。
沒有一點容錯率可言。
並且南方戰場,關係到齊國的領土核心徐州。
一旦使魏軍威脅到了下邳這個齊國的政治中心,那麼北方的軍團不論戰況如何,都會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嗯,雲長隨寡人征戰多年,深諳兵法。”
“寡人料他斷不會有失。”
劉備相信關羽能夠獨自應付南方戰場。
徐庶則勸劉備保持一個謹慎態度。
“關將軍手中兵馬,雖有八萬。”
“然撫定城邑,尚需留人。”
“萬一有變——”
微微一頓,“依在下愚見,還是請大王分一支軍出來。”
“撥一萬人駐於琅琊,若有差池,也好接應。”
劉備有些不悅,沉聲道:
“汝何以小覷吾二弟耶?”
“吾二弟有萬夫不當之勇,自隨寡人征戰以來。”
“戰必克,攻必取。”
“前破曹仁,魏兵鼠竄而行,未敢接戰。”
“況足足八萬人馬,何言收不得一小小汝南。”
這……
徐庶一時默然,只向李翊投去一個求助的眼神。
似乎暗示李翊,這時候應該勸劉備分一支兵出來接應關將軍的,對吧?
李翊略作沉吟。
心想,曹仁、于禁,對上關羽。
這個劇本他好像在哪見過。
不過人生中許多事情,它並不一定就會按劇本走。
李翊便走至劉備身前,勸慰道:
“……大王,其實元直也是出於好意。”
“吾在北方尚有五萬人馬,算上大王的軍隊,足有七、八萬有餘。”
“依臣之見,可納元直之計。”
“分撥兩萬人馬出來,一萬駐守琅琊,一萬駐守濟南。”
“如此一來,曹軍除了南北兩線之外,必不敢對其餘郡縣發動進攻。”
“我等便能安心應付南北戰場,無後顧之憂也。”
其實,劉備就是想堂堂正正的跟曹操打上一架。
爲何?
劉備是什麼脾氣?
當初剛來徐州救陶謙時,在郯縣被曹操虐慘了。
可是劉備不服啊。
當時他手上纔多少人,你曹操多少人。
這麼多年過去了,兩家有過蜜月期、有過冷戰期。
唯獨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全面戰爭期。
劉備等了十年,整整十年。
就是爲了等一個跟曹操正面對決,公平競爭的機會。
十年啊,
你知道我這十年是怎麼過來的嗎!
劉備心裡憋着一口氣,結果徐庶說讓他分兵,他因此不高興。
而李翊看出了老劉那點心思。
便換了一種說法,說現在讓你分兵,是爲了防止曹軍從其他郡縣搞偷襲。
我們分兵駐紮琅琊、濟南,就把戰場給堵死了。
老劉你也能夠堂堂正正地跟曹操一較高下了。
同一個目的,不同的說辭。
劉備顯然更喜歡後者。
“……善,丞相之言,言之有理。”
“寡人且分兵兩萬,派去琅琊、濟南。”
分兵過後,李翊也非常識趣地將大軍指揮權交給了劉備。
現在劉備便是北方戰場的總司令了。
他當即下令,全軍進駐館陶。
館陶是魏國邊境的第一個重鎮,可以算是魏國的門戶。
它左傍清河,右邊是重要的農田帶。
不論是戰略位置,還是經濟生態位,都十分重要。
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當即,玄德下了寨。
召諸將過來商議,說道:
“魏國館陶,乃魏地門戶,糧草積聚之所也。”
“若得此邑,清河沿水之路,可暢通無阻。”
“只是寡人聞館陶守將,乃魏國名將夏侯淵。”
“此人乃曹操連襟兄弟,作戰勇猛,深諳兵法。”
“不知諸位將軍,有誰敢爲寡人先取館陶?”
話音方落,衆將皆欲欲躍試。
“末將願往!”
“末將願往!”
“……休要與我相爭!”
衆將士爭得頭破血流,一度快要拔劍相向了。
畢竟這是齊王劉備親自來前線。
立了什麼功,封賞啥的都能馬上兌現。
劉備對這個氛圍還是很滿意的。
行軍打仗嘛,這是他想要的精神氣。
“夏侯淵乃魏之名將,依吾看來,須遣一經驗豐富的老將。”
“纔看是夏侯淵的敵手。”
李翊在一旁說道。
“老將願往!”
聽到李翊的話,一將應聲出列。
衆人視之,乃黃忠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