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功名去罷

第155章 功名去罷

【系統版本更新結束,當前版本2.0.1(永樂天下),請接收。】

李祺打開了在他剛更新完成的2.0.1版本系統,打開了更新信息界面,開始瀏覽。

【當前2.0.1版本主要更新內容如下:

1.針對永樂時期明朝統治階層權勢,對家族等級進行了詳細的劃分。

2.增加了主角家族在當前等級的權勢程度。】

李祺望着這兩條,大概知道爲何系統先更新這兩條了,因爲明朝是個家族地位波動巨大的社會,而李氏恰好處於極快的上升期中。

新更新的家族系統非常詳細,由低到高分爲三等九級:

最低一等:

賤籍(社會地位最低,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不得參加科舉,不能做官,不許購置土地產業,不能和普通民衆通婚,永世不得翻身。)

罪族(出身不清白,幾乎喪失上升渠道)

庶族(無知識傳承,三代以內不曾出過讀書人的家族)

中間一等:

寒門(家境貧寒、普通,但能接觸到並供養起至少一個讀書人,且有能力考中秀才級別,能以授課等知識爲生)

豪強(家境富裕,在縣、鄉級別社會上頗有勢力的家族,家族中缺乏科舉官更進一步)

士紳(府、縣級別社會上頗有勢力的家族,至少出現過一位進士或舉人,且享受特權)

上層一等:

世家(連續三代出現封疆大吏、六部堂官等三品及以上高官,所謂世代簪纓之族。)

貴族(擁有世襲爵位保證階層不大幅下滑,天然靠近皇權保證權勢不徹底消失,擁有大量僅次於皇室的特權,並享有除謀反外的大部分司法豁免權,家族中有世襲一品、以及一品之上的超品存在,所謂鐘鳴鼎食之家。)

皇族(秩序、規則、法律的創造者、解釋者、修改者、裁決者並凌駕於它之上而不接受任何審判)

李祺看完後暗忖道:“按照這三等九級來判斷的話,即便是同一等級內部,差異也很大,怪不得需要權勢等級來判斷。”

比如同爲賤籍,乞丐、伴當、世僕和奴隸差不多,樂戶是娼妓,但胥吏社會地位就高的多,甚至很多都是當地豪強。

再比如同爲罪族,有的人在海南挖野菜,在遼東啃冰雪,可李祺能高居廟堂之上,和皇帝坐而論道,在罪族裡面,李祺的含權量絕對是100%。

時間拉長來看,世家和貴族誰高誰低,還真說不準,不過在永樂年間,貴族明顯勝過世家,系統的排名倒也沒錯。

【族長:李顯穆(正四品文官,內閣大學士含權量較高。)

家族等級:貴族(臨時)(受益於臨安長公主而得以躋身皇親國戚一列,但家族本身沒有世襲爵位,外戚身份會伴隨着臨安公主和李顯穆的逝去而跌落)

家族權勢含量:70(在當前明朝衆多皇族藩王、公侯伯、外戚等一衆貴族中,排名中等偏上)】

從李祺穿越到現在差不多二十年,憑藉着臨安公主的身份,攀上了大明朝外戚最後的餘暉,李氏在權勢上發展的速度可以說飛速。

但家族威望方面……

李祺看了一眼,才52。

從一個家族角度看來,現在的李氏依舊純粹依附於皇權和大明體制,甚至包括家主李顯穆,依舊依賴於皇帝信任,並完全沒有制衡皇帝的能力,和魏晉隋唐那種世家門閥是完全不能比擬的。

況且,一個家族的威望,最需要的是時間,累世高門的關鍵在於累世,五姓七望的聲望也是數百年才建立起來的。

“任重而道遠啊。”李祺感慨着,“朱祁鎮和朱見深都是幼主繼位,恰好這兩代皇帝和顯穆權勢巔峰期重合,希望能爲家族撐起登神之路!”

說罷,他轉而重新將目光投向正沸騰如岩漿流火的江南。

……

江南,沸騰如火!

在法不責衆以及有心人的煽動之下,許多人都懷着僥倖之心選擇了觀望,想要看看李顯穆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如此之多的生員出手嗎?

抗稅抗糧之音,不絕於耳,響徹江南。

江南巡撫衙門。

氣氛頗爲凝滯,諸官吏不安肅立,不時微微瞧向上首的撫臺。

李顯穆正翻閱着此番江南抗糧稅之事,語氣聽不出什麼態度,“自宋朝以來,便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流傳,我朝亦仰給江南,果然這抗糧之事,也以蘇州府、常州府最爲積極,這應當就是心虛了。

聖人曾言,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再發一次告示,下月初一之前,這些欠朝廷糧稅的,都要補齊,若是膽敢有所推諉,必不饒之。”

聽李顯穆之言,衙門中氣氛頓時一鬆,而後又頗爲疑惑的望向李顯穆,心中打起了鼓,撫臺爲何沒有直接抓人呢?

即便是又給一次機會,那些人也不會交糧,何必多此一舉呢?

李顯穆則嘴角含着冷笑。

唐朝的時候,李世民也能直接把李建成拿下,爲何還要一讓再讓。

在握有絕對主動權的情況下,咄咄逼人有時候反而不如略微向後退一步更有用。

江南三省人口稠密,可地域不算大,李顯穆的命令自南京而出,很快就發往各府縣之中。

士紳們看到李顯穆竟然退卻,將交糧的最後期限延後,頓時大喜過望。

“果然色厲內荏!”有人斷言李顯穆只敢言語。

更多的鼓譟之聲,甚囂塵上。

人羣的集體意志是一種可怖的力量,當這股力量凝結在一起後,便足以震動一切,身處其中的人會受到它的鼓舞,繼而失去畏懼和恐懼。

李顯穆的退讓幾乎點燃了江南豪紳的熱情,他們好似找到了應對李顯穆的辦法,積極的四處奔走聯絡。

沉醉於自己幻想中的世界已然不可自拔。

可他們卻沒看到隨行而來的軍士、錦衣衛開始頻繁出行於江南諸衛所,鎮守江南的勳貴也多番進出巡撫衙門。

真正能接觸到巡撫衙門的江南高層文武早已如同鵪鶉躲了起來,只剩下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還在狺狺狂吠。

從新時代而來的李祺,見過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崇高、最神聖的人民子弟兵,所以他很厭惡大明如同土匪一樣的兵丁,李顯穆承接李祺的思想,也不喜歡兵丁。

但該用還是要用,惡人還需惡人磨。

單憑各府、縣衙門的衙役,抓不了上萬名有功名的生員,必然要衛所配合才行。

當東方拂曉的晨光掙脫黎明的黑暗,萬千金影躍然而至衆人眼中。

伴隨着萬千金影而至的,是腰挎着繡春刀,身着黑雲衣的錦衣衛,其後則是衛所的士卒,個個凶神惡煞。 強撐鎮定的士紳,實際早已兩股戰戰,洪武的時代方纔遠去不久,那血腥的一幕幕,好似從記憶深處歸來。

只在一瞬間,便不知有多少人後悔。

“你們……”

方說半句話,士卒便已然上前將其擒住,布團往嘴裡一塞,於衆人當前徑直帶走。

這一幕發生在南直隸的各處。

李顯穆的確不可能把十萬生員都抓起來,可抓那些最具有聲望的、欠糧最多的卻沒有問題。

得益於江南官員的投效,他手中有一部分名冊,雖然不完整,但足夠用,細細挑選後,抓了這三百多人。

其中大多是縣中的豪紳,無一例外,身上皆有功名,在大明朝,縱然是商人,想要坐大,也都通過各種辦法弄來功名,何況這些地主豪紳。

“撫臺可是準備將這些人皆殺掉嗎?”幕僚下屬皺眉愁道:“若是全部殺掉,怕是……”

李顯穆擺擺手道:“拖欠糧食而已,還不至於把人殺了。

況且江南十萬生員都拖欠,殺了這些人,其他人難不成都殺了嗎?

哪裡能那麼做。

縱然陛下給了我處置四品官員以下的權力,可也不能真的在江南大開殺戒,若真如此,否則隨便派個錦衣衛過來就行了,哪裡還用得着我。

陛下登基後連建文舊臣都沒有清算,素來在意仁義之名,他知道我有分寸,才讓我來,我自然不能把差事辦砸了。”

李祺聞言微微點頭,李顯穆還是很有分寸的,僅僅拖欠糧稅這個理由,真不至於殺人,就連一向被認爲嗜殺的滿清,對欠稅的也僅僅是革除功名而已。

而且滿清對江南的壓制,更多的是因爲針對江南士紳勾連鄭成功意圖反清復明的政治報復,要打擊懷念明朝的江南文人,這和朱元璋、李祺打擊懷念元朝的江南文人是同樣的道理。

李顯穆又寒聲笑道:“可若是他們真的犯了殺頭的大罪,那就怪不得我了,總不能徇私枉法,而放任國法不存吧。”

這一句話,讓巡撫衙門中衆人皆面面相覷起來,方纔那口還沒來得及松下去的氣,又提了起來。

撫臺想要做什麼?

巡撫衙門中被抓的三百餘人以爲會見到江南巡撫李顯穆,可沒想到來見他的只是一個記書吏,並且帶來了一個堪稱晴天霹靂的消息,“撫臺下令,着爾等諸人,於南京西市堂中,各打四十大板,剝奪功名,再限期不交糧,流放交趾,恰好朝廷大軍將要前往,能捎帶上你們。”

剝奪功名!

幾乎所有人都只聽到了這句話,這簡直和殺了他們沒什麼區別了,在這個吃人的世道中,沒了功名不就是任人宰割的賤民!

“李顯穆有什麼資格剝奪我們的功名!我們的功名都是朝廷欽賜的。”

“我是進士,我是天子門生,李顯穆他還沒有資格剝奪我的功名!”

本來就對被抓深感不滿的一衆人再次鼓譟起來,甚至就連押送的士卒都有些按不住,一時監牢中頗有些糟亂起來。

記書吏沒回應,只是冷冷道:“諸士卒聽命,撫臺有令,敢有異動者,先打一頓,不死即可!”

自然有人不信區區胥吏和士卒敢動自己,然後就被身側的錦衣衛舉起繡春刀的刀鞘狠狠砸在背上和腿上,一見這些丘八真的敢動手,衆士紳立刻秉持着好漢不吃眼前虧,安靜下來。

“既然諸位知道安靜,撫臺有一句話送給諸位。”

說着,記書吏盡力模仿着李顯穆的聲音,厲聲道:“陛下賜我尚方劍,四品以下先斬後奏,江南三千萬人,縱然死上個把人,又能如何?

爾等敬酒不吃吃罰酒,已然不可饒恕,若還要造作生事,可是要試試我寶劍,是否鋒利嗎?”

話音落罷,記書吏恢復了本來的神情,帶着一絲報復的快感,畢竟這些人,往日都是他得罪不起的,而今日卻落在自己手上。

巡撫衙門一行人匆匆而來,又匆匆離開。

“等這些人交了糧,就會放他們離開嗎?”

“你覺得呢?”

“我覺得不會,撫臺費了這麼大的力氣,怎麼可能這麼輕易放過這些人,就連我這個記書吏都知道,除惡務盡的道理,撫臺又怎會不知道呢?”

“那便是了,聽說他們交了糧,功名也拿不回來了。”

那記書吏聞言頓時一驚,“當真?”

“自然當真,不僅僅是這些人,若之後還有人不交,全部都要剝奪功名,撫臺說不殺人,儘量不見血,可此舉同殺人無異啊,這下江南要變天了。”

“你從哪裡聽到的消息,這等大事可不是你能知曉的。”

“也不算多機密,撫臺有意泄露出去,以做震懾。”

二人漸行漸遠。

南直隸省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的三百餘士紳,且皆是有進士、舉人功名在身的士紳,全部被巡撫衙門帶走的消息如同輕風般轉瞬傳遍了整座江南。

僅過不久,巡撫衙門再次傳出消息,江南巡撫李顯穆以聖意所賦予的權力,革去這些士紳的全部功名,讓他們淪爲白身。

還不等衆人驚懼迴應,又有小道消息傳來,江南巡撫李顯穆正在考慮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所有欠糧者,不問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數多寡,在籍紳衿按名黜革,秀才、舉人、進士,凡錢糧未完者,皆革去功名出身!

若是現任官,四品以下當即革職,四品以上報朝廷降三級調走,不能再留在江南。

此消息一出,四府頓時惶然!

(本章完)

第64章 當問何罪第26章 聖君無過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90章 五年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89章 立地成聖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2章 心、理之學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59章 榮耀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28章 意滅靖寧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48章 元宵之夜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25章 儲君之位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24章 喪鐘已鳴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54章 大勢人心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39章 勢在必行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18章 斬九卿
第64章 當問何罪第26章 聖君無過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90章 五年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89章 立地成聖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2章 心、理之學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59章 榮耀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28章 意滅靖寧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48章 元宵之夜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25章 儲君之位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24章 喪鐘已鳴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54章 大勢人心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39章 勢在必行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18章 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