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太子危矣!
會稽縣令飽讀詩書,自然不會相信這些妖術之言,直接把王老漢打了幾板子,就將他放了回去。
吳石匠也滿意地離開了縣衙,按理說這件事情到此便結束了。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件事情卻突然傳開,不僅僅是會稽縣,其他紹興府的縣中也都傳開了,甚至到了隔壁的府都傳言在會稽縣這裡有一個石匠要修橋,需要很多人的魂魄來打生樁。
而隨着往其他各縣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那便是事件的主角從一個石匠變成了雲遊要飯的和尚!
和尚道士在古代通常深度參與神神鬼鬼的殯葬行業,而且大多數的民間傳說都與這兩類職業有關,當主角變成了和尚之後,妖術之事便更加讓人信服。
和大多數現代人的想象不同,古代對道行圓滿的高僧高僧確實頗有敬服之心,可大多數的和尚道士在普通人的眼裡,和乞丐是沒有區別的。
朱元璋的乞丐形象就是當時人對和尚普遍的印象。
甚至現代90後、80後在小時候,應該也都經歷過有化緣的和尚推門進來要飯的事情,尤其是生活在農村之中,那個時候普遍對和尚有一種恐懼之心,認爲他們是來抓小孩的拍花子。
在古代社會中,普通的百姓對和尚的恐懼之心只多不少。
這種完全解決不了的恐懼,很快就蔓延到了衆多的人心之中,在整個浙江之中迅速颳起了一股恐慌的風氣,而這種風氣迅速地傳到了浙江布政使等省官員的耳中。
這些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們當然對妖術之事持之以鼻,可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順從民間的說法,用迷信的手段來整治迷信。
浙江提刑按察使負責司法,很快就將此事調查清楚,證明妖術之事純屬子虛烏有,便將此事結案,不再作爲追究。
但是他同時也沒有向朝廷上報,因爲如果上報給皇帝,此事會牽連到整個省的官員。
爲何會如此呢?
這就不得不提大明建立與宗教勢力有關,所以自大明建立之後,對宗教事例管控極其嚴格,尤其是在洪武末年時,先帝對和尚道士又進行了新一輪的管控,而妖術被認爲是宗教的勢力範圍。
尤其是明教白蓮教等不爲朝廷所認可的宗教,廣泛分佈在大明的大地上,這些宗教皆是藉由妖術所興風作浪,是以如果被朝廷知曉,整個省的官員考覈,最多隻能拿一箇中等。
無論是浙江布政使還是提刑按察使,都不敢也不能將這麼荒謬的一件事情上報給朝廷,既讓朝廷不滿,認爲這等小事何必上報,又讓省中的官員不滿害了他們的前程。
可很快浙江按察使便要爲自己的選擇付出慘痛的代價!
因爲布政使衙門給出的解釋,讓百姓深爲不滿,他們甚至圍攻了衙門,認爲是官員和叫魂的妖人相互勾結,只是爲了更大的陰謀。
表面上看來非常的可笑,但實際上這是官員和百姓互相之間極其不信任的一種表現。
而這種表現,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洪武時期的餘毒,因爲在洪武時期,朱元璋藉由他極大的政治權威發動了無數次政治運動,導致民間互相舉報攻訐成風,以至於蔓延到了現在。
妖術之勢迅速傳遍了整個江南地區甚至往更遠的福建、湖廣,以及往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傳去。
在互相沒有串聯的情況下,各省的官員幾乎採取了一模一樣的處理方法。他們經過調查發現這些事情純屬子虛烏有。
而後便紛紛將這件事壓在了省裡面,沒有再往上上報,這實在說不清是大明糾錯體制的成功,還是大明中央地方分權的失敗。
總之在妖術之事已然在南方以及北方不少地方風起雲涌兩個月之時,朝廷還完全不知道此事。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太子朱高熾,竟然來到了妖術之事鬧得最大的南京!
……
本來南京的守備官員並不打算將這件事告知太子,因爲這並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可太子朱高熾因爲李顯穆臨行前的提醒,導致他對所有的事情都懷有疑心,而在這種故意的觀察之下,他很明顯的發現了南京官員的慌張以及不正常。
他立刻就意識到在南京果然有事情發生。在他的連番逼問下,南京守備官員本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既然太子已然察覺到,那此事就算彙報,也最多吃一個掛落而已。
於是便將妖術之事的前因後果都告訴了太子。
朱高熾初聽此事,頗覺詫異,而後他很快就意識到了南京官員爲何隱瞞,雖然生氣,但他卻放下了心,因爲此事與他並無太大關係,但他既然到了南京,又發現了這等事,自然不能任由這等妖氛繼續在大明的龍興之地傳播,安撫百姓本也是他的職責之一。
“孤既然來到了南京,知曉了此事,當然不能再讓這等妖邪之勢,滋擾百姓,速速將此案的要犯,帶到南京之中,孤要親自審理而後廣佈四方,爲我大明的龍興之地,還一片朗朗乾坤!”
朱高熾完全沒有想到,妖術之事不僅僅是在江南一地,而是已經遍佈到半個大明,若他知曉此事,恐怕早已上報給朝廷而不敢獨自處置,可就是這一點點的信息差,讓他險些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他太想爲天下做一些事情了!
他也將百姓太放在心中了,而這在此刻卻成爲了他致命的缺點。
如果他僅僅是一個南下的大臣,此事或還有轉圜的餘地,可他偏偏是太子,這天下誰都能愛民如子,可唯有他,卻只能這麼想,不能真的去做,否則便是在搶奪皇帝的權威!
……
京城,天光初亮,東方拂曉。
李顯穆匆匆往宮中而去,天雖然已然大亮,可卻一絲陽光,都不曾照下,在遙遠的天際,有一層朦朦朧朧的灰霧籠罩着,灰霧之下,這是往日巍峨的皇宮。可今日的皇宮宮殿雖依舊錯落其間,卻彷彿隱含着一種壓抑之事。
皇帝突然召他幾人入華蓋殿中,他立刻便意識到發生了不得了之事,且皇帝的心情極差。
踏入華蓋殿中,那冰然冷肅的氣氛讓他的心再度往下沉了幾分。
隨着太監徹底走入殿中後,當先進入眼簾的依舊是高掛的匾額,而後是臉色陰沉高高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往日不怒自威,而今日眼中已然是怒極。
君王一怒,伏屍百萬,絕不是一句虛言。
這華蓋殿中,如凝滯淵的恐怖氣息,皆來自於上首已然即將暴怒的皇帝。
只見地上已經跪了數人,其中還有一人,乃是漢王,李顯穆走進之後,他還回頭望了一眼,從李顯穆走進的這個角度,恰好能夠看到漢王嘴角所壓抑的笑意。
李顯穆只覺心中警鈴大作,到底發生了何事?
殿中另外幾人望向李顯穆,眼中皆帶着深深的絕望,以及一絲希冀。
李顯穆收斂起心中所有的思緒,上前恭恭敬敬的行了禮,而後望了一下殿中拱手肅然道:“陛下,不知這是發生了何事?這般匆匆召臣等進宮。”
朱棣目光陰沉的望了李顯穆一眼,李顯穆從來沒有從皇帝的眼神中見到過這樣詭異的神色,他渾身打了一個寒顫,漢王轉過身來對着李顯穆,嘴角微微勾起,好以整暇,聲音中卻帶着深深的憤然朗聲道:“好叫表弟知道,太子在南京尋找會妖術的和尚,欲要詛咒陛下聖體安康,被錦衣衛回報,陛下忿然,纔有今日之事。”
妖術、詛咒!
太子還是中了漢王的奸計!
李顯穆眼前一黑,眉頭一皺。
聽到漢王所說之語,李顯穆立刻就反應過來,漢王果然對太子前往南京之事早有謀劃,恐怕這是早已設好的一個陷阱!
李顯穆強行控制住思緒,讓自己冷靜下來,這讓漢王有些失望,他沒想到李顯穆並沒有大喊什麼冤枉。
皇帝明顯是已經相信了這份回報。 方纔殿中的這幾人想必也已經和皇帝說過一些話,但很明顯都沒有奏效,所以纔有絕望之色。
李顯穆深深的呼了兩口氣,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徹底暴露出他站在太子一方,對於暴怒的皇帝而言,只能是雪上加霜,他必須另闢蹊徑。
首先他要看一下回報的奏章中到底寫了什麼。
“陛下,可否容臣先看看太子到底做了何悖逆之事,竟然能夠讓君父憤怒至此!”
他剛剛說罷,朱棣便將手中的一份奏章扔出,劃過一道漂亮的弧線,直接扔到了他的眼前。
李顯穆不慌不忙地將地上奏章撿起。他氣定神閒的姿態,讓漢王忍不住皺了皺眉。
這些年來,漢王一直在積極地拉攏太子身邊的官員,可他從來都沒有去拉攏過李顯穆,因爲當初李祺去世前說的那些話,就讓他知道他們不是一路人,李顯穆對他父親的崇拜,舉世皆知。
雖然所有人都說李顯穆並不是太子黨的一員,但漢王那敏銳的直覺,察覺到了一直以來,李顯穆都站在太子的一邊幫助太子。
李顯穆將手中的奏章拆開,看到了裡面的內容,他面上雖然不顯,可心中早已掀開了驚濤駭浪。
他說爲何一個妖術之事竟然能讓皇帝憤怒至此,畢竟朱棣雖然不是那種完全不相信鬼神的皇帝,可也不至於被這麼一條消息而影響到這種地步,原來其中竟然有其他的內情!
這件在江南以及大半個大明所流傳的妖術之事同時觸到了皇帝三個底線。
其一便是各省官員知情不報,讓皇帝深深的感覺到了威脅,而太子知道此事後同樣沒有上告皇帝,這讓皇帝直接將太子劃到了臣下之中,他認爲這是太子和文官的勾結。
尤其是朱棣一向知道太子在文官中威望甚高,此事更是觸到了他心中的逆鱗,讓他本對太子已經稍有減弱的懷疑,再次提高到了比第一次北征歸來時更加嚴重的地步!
而在這件事情之中,甚至有太子本不該接觸的官員主動前來請太子主持公道!
這在政治中是極其可怕的事情,天下之中只有皇帝纔有無限的權力,無限的職責!
其餘任何人都絕不可越權。而太子私自接見不該接觸的臣子,這就是真正的在僭越皇權,而太子僭越皇權是最爲嚴重的政治事件!
其二,妖術之事難道真的是假的嗎?
到底有沒有妖術?
太子又有沒有在接觸調查這些擁有妖術的和尚之時,使用這些妖術來詛咒他這個君父呢?
皇帝是不確定這一點的,畢竟如果他這個君父真的出了事情,太子便是唯一的受益人,朱棣從內心深處還是不相信會有一個太子不想登上皇位,他始終將皇帝和太子放在對立的位置上。
從本心來說,朱棣是不願意相信有妖術之事的,但讓他完全不相信又不可能,這個時代的人普遍還是相信世上有靈的。
其三,妖術之事所牽連的和尚,讓朱棣產生了極其不好的聯想,這些年來,各地時常有白蓮教等地下邪教出現信徒蹤跡的痕跡,妖術之事的背後有沒有這些人的推動呢?
太子在這其中又有沒有故意參與乃至於放縱呢?
畢竟發生了這種事情,會沉重的打擊他這個皇帝的聲望。
朱棣表示深深的懷疑。
這三條理由,加上皇帝的多疑,構成了皇帝如今的這個狀態。
這三條理由幾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絡,一環解開,還有一環一環嵌套的一環,甚至其中任何一件事拿出來都足以讓太子在這場風暴中無法倖免。
即便是李顯穆也感覺到了深深的棘手。
他再次望了一眼漢王,他深深的懷疑,這麼完美無缺的計劃真的是漢王所想出來的嗎?
如果漢王真的有如此強大的政治頭腦,那奪嫡之事還有什麼可作爲的呢?
再看地上跪着的楊士奇楊榮等人,幾乎個個臉色蒼白,明顯是想通了其中的一些關雖然可能沒有李顯穆想得如此深如此安全。可僅僅只是一兩條也足以讓他們爲之驚懼,這次太子可能真的要出問題了!
“看完了?”
皇帝冷漠的聲音從上首傳下,聲音之中彷彿藏着刀山血海,他縱然穿着一身布衣,可卻彷彿盔甲在身、刀劍在手,依舊是那個剛剛從死人堆中走出的將軍。
“這就是你李顯穆一向所說的仁孝的太子!
這世上再悖逆的兒子也不如他!”
皇帝這番話說的就太重了,漢王嘴角的笑意幾乎要壓抑不住,只能深深的垂下頭去,“陛下,兒臣以爲太子殿下此舉實在是太過悖逆,請立即將其召回京問罪!”
李顯穆不知道漢王爲此事究竟準備了多久,這件妖術之事,漢王恐怕早已知曉。
畢竟在大明傳播如此之久,朝廷卻全然不知,在太子南下南京,不過短短時間之內就突然捅到了御前,若說這不是漢王早有圖謀他是決計不會相信的。
不對!
妖術之事來的偶然,誰也想不到會發展到如此地步,不可能是早就有的算計。
當初漢王可能只是想將太子調到南京,而後讓太子私謁朝臣,這也是相當犯忌諱的事,並沒有想如此之遠。
這殿上的楊士奇楊榮等人一向素有急智,若僅僅是這件事,他們不至於讓形勢落到如此地步。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李顯穆從不會覺得太子的身邊沒有了自己便真的會一敗塗地。
可誰知恰好在江南地區爆發了妖術之事,竟然讓漢王的謀劃變得如此的圓滿無缺,如虎添翼,幾乎就要成爲一步真正能夠將太子將死的死棋!
這下僅憑楊士奇等人是真的,無法將太子從泥潭中拽出了。
李顯穆知道絕對不能讓太子以罪臣的身份回到京城,否則萬一在路上的時候,太子來一招畏罪自殺,那便萬事皆休。
太子的身體本就不好,經歷這等事之後,心力憔悴之下出點事,也是很正常的,事後即便皇帝再憤怒,去查其中隱秘之事,又有何用處呢?
一念至此,李顯穆立刻跪在地上,深深叩首道:“陛下,臣有關於此事之稟!”
可朱棣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是直接憤然道:“你李顯穆一向能言巧辯,可今日朕不想聽你說任何的狡辯之語,立刻現在,朕只問你,這件事你有沒有參與其中?”
李顯穆心中大震,事情的嚴重性遠遠超過了任何人想象,他來不及多加思考,立刻叩首道:“臣只知事君以忠,萬萬不可能參與任何悖逆之事!”
“好,既然你也不知道這其中之事,那今日便看着!”
朱棣說吧,向着立在殿中的紀綱怒聲道:“立刻將東宮官屬全部下獄!
太子回來之前一個也不能走脫!
立刻向諸省官員下令,讓他們徹查妖術之事!”
皇帝憤怒至極的聲音在華蓋殿中幽幽迴響,李顯穆等人皆只覺如墮冰窖。
太子此番,着實危矣!
——————
永樂八年,有妖術訛傳於江南,旬月之間,廣播四海,諸士首稱其謬也,亦有墜墜之意,而不告於上,時帝爲太子,幸江南,而理其事、辨其明,江南得安,漢王常有不軌,藉以誣告,而太宗信之,株連廣佈,時東宮臣屬,多有下獄,死者衆,餘者多畔,帝之儲位岌岌可危矣!——《明史·仁宗本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