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

衆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李祺,都想聽他接下來要如何應對。

殿中氣氛熱烈,依照大明朝的風氣,便是上演全武行也是有可能的,衆人皆想看李祺會不會直接語氣激烈的懟回去。

李祺環視了殿中一遭,他看到了衆人眼中的期待、戲謔、敵意、嘲弄。

李祺早就想過,真的到了這一天,他該要作出何等姿態。

從穿越後,他心中便鬱結着一口氣,這口氣壓着李氏的生死、成敗,他謹小慎微,戰戰兢兢。

他從回京後沒有拜訪過任何親友。

他始終緊緊守着朱元璋詔書中定下的三條規矩,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直到楊靖死後,他才能微微鬆一點點氣。

他溫潤、和氣、知進退,挑剔的皇帝和太子也稱讚他遭逢大變後,有大儒君子之風,是國家的棟樑之材。

正是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才讓皇帝願意將這等大事交在他的手中。

直到今日,他終於要徹底功成了。

可那不是他!

李祺想過,既然公府覆滅之事即將了結,既然三個幕後黑手都要死了。

那就在這殿上將這些歲月以來所受的鬱氣一泄而出,他從來不是溫潤如玉的性子,他是山上嶙峋的怪石,是雨季磅礴的虐洪,是刺人心脾的利劍。

他也想肆意一次。

只是……

想到大明將來的風風雨雨,想到高居明堂之上多疑的老皇帝,想到世上之人多尊崇儒雅之士。

他想到他還不曾出世的孩子。

出一時意氣容易,招來狂風摧折了枝幹便不是好事。

今日一展風華意氣,便要累及後人,不智亦不慈也!

李祺捏緊拳頭又緩緩鬆開。

他氣勢依舊如若沉淵,身姿依舊挺拔如鬆,頗有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從容。

他隨意的輕撣了下衣袖,像是聽到了一個笑話,見到了一個跳樑小醜。

“資善先生方纔爲諸位大臣講述了何爲聖道,恰好不才也對聖道有一番見識,藉着這九天之上的殿堂,爲諸位大臣點評一二。”

早先李祺的文章便多在京中流傳,對李祺鑽研聖道且有所小成之事,他們自然都是知道的。

“駙馬竟然敢在這等場合說出這等話,這是有自信與資善先生相較一二啊!”

“資善先生乃是鴻儒學者,舉世聞名的大宗師,李祺就算是頓悟後有些許天資,短短一年半時間,又如何能越的過去?”

“公府劇變後,這位駙馬性情大變,今日敢做出這等姿態,怕是有所把握。”

“前日傳出的善惡四句教你們沒聽說嗎?李祺有天縱之資,縱然政途受限,但翌日成就不可限量。”

朝堂之中,幾乎所有人都在觀望李祺和李原名鬥法,無論誰勝誰敗,對他們有益無害。

“既然資善先生方纔多用自古以來,恰好在下最是擅長史學,便爲諸位臣工講一講這朱子之學的源流所出以及這百多年的發展。”

“朱子之學,蓋出於程子的洛學,其時共有兩派,……”

“直到宋朝末年,朱子之學依舊不爲世道所容,只在極少數人家流傳……”

“朱子之學席捲華夏,蓋起於蒙古踏破中原,……”

殿中早已寂靜無聲,只剩下李祺一個人的聲音在迴響,在廊柱間縈繞。

他的聲音不疾不徐,宛如江面之上拂面而過的春風,溫暖而和煦,絲毫沒有爭辯的急切。

但殿中許多文臣的臉已經開始黑了,有些歷史不能翻,一翻大家都沒面子。

“若是將一塊白布置於油污中,它便不再幹淨,稱不上潔淨無暇,再也不能對外說它是‘白布’了!

從唐宋之時,到如今的大明,我漢人的風俗變化這麼大,相比較唐人、宋人,我們豈不是和元人更像?

本官曾經不解,後來才明白,是因爲蒙元曾經統治了天下九十七年。”

李祺的聲音明明很輕柔,但卻重重砸在所有人心頭,李原名預感到了不妙,他沒想到李祺不和他論道,而是直接釜底抽薪,往理學的身上潑髒水。

他尖聲打斷了李祺,“李祺你這是在攻訐聖人嗎?豈不聞前宋正是不尊崇聖人之道,才導致亡國滅種,豈容你在這裡信口雌黃,敗壞天下正道!”

“資善先生莫急。”

李祺依舊是不疾不徐的模樣,“這世上何曾有不經歷艱難困苦而成就的聖人呢?

昔年孔聖尚且周遊列國而不得奉聖君,乃至於有困頓於陳蔡之間的窘迫。

本官於此論史,不是攻擊程朱二聖,而是說聖人的不肖後人。

陛下在大明建極之時,說要光復漢之鼎業,興隆唐宋之制,但如今大明建立起來了,卻依舊深受那等骯髒之物的影響,豈不是極其悲哀之事嗎?”

衆人誰還能不知,李祺這番話正是在說李原名,說李原名就是那不肖子孫,一身皆是奉承元人之學。

“在元大都的天牢中,文公寫下了正氣歌,而後從容赴死,他是宋人最後的脊樑,而那些被打斷了骨頭的人,則大肆的修改經典,跪伏在蠻夷的腳下,若是朱子知曉他的學說因此而昌盛,想必會泣淚吧。”

這最後一句一出,頓時所有人都頭皮發麻,這怎麼把文天祥都搬出來了,有這位的襯托,更顯得那些心懷故元的漢人大儒,有奸人的潛質。

李祺一字字一句句,且落在衆人心頭。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資善先生可能無愧嗎?”

李祺悠然的聲音響徹,他不曾大聲的質問,卻有無盡的風景,有聖賢的風範。

好似……

好似那位文公落在他的身後,擡手按在他的肩上,有浩然正氣勃發!

所有人都知道李祺有深厚的學識,否則不可能如此信手拈來,也寫不出那些文章。

但今日……

辯經非辯經。

論理非論理。

這一劍刺的是要害,爲的不是逼死李原名,而是將他逼到絕境。

這是無解的難題,白紙上落下了墨漬,你說它是白的,沒人會相信。

李原名從沒遇到過李祺這樣的對手,總是能一擊刺到最薄弱的地方。

李祺卻不再看李原名,眼角餘光落在站在衆臣之前的吏部尚書詹徽身上。

形勢到了如今地步,詹徽,你還能站得住嗎?

————

理學是將儒家從學說轉變爲儒教的理論,理學家通過一系列規範性的儒家儀式,建立了一個以年齡、地位、性別爲核心的等級森嚴的秩序。

在這個秩序中,國家社會的最基礎單位是宗族,爲了適配這種社會制度,理學家們發現,必須要消滅私人財產製度,轉化爲宗族公有制。

但這樣極度保守的理論與宋朝寬鬆自由的現實大相徑庭,理學被排斥在社會主流之外,直到蒙古人進入了中原!——《宋元時代的儒學與蒙古人》

第118章 斬九卿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4章 當問何罪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23章 格物大道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41章 三十一年第32章 七星寶刀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63章 入宮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89章 立地成聖第50章 慨然赴死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54章 痛斥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62章 面見朱棣第99章 哀榮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63章 入宮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7章 艱難困苦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50章 慨然赴死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2章 七星寶刀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56章 愛子情深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2章 殿中抗辯
第118章 斬九卿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4章 當問何罪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23章 格物大道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41章 三十一年第32章 七星寶刀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63章 入宮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89章 立地成聖第50章 慨然赴死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54章 痛斥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62章 面見朱棣第99章 哀榮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63章 入宮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7章 艱難困苦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50章 慨然赴死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2章 七星寶刀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56章 愛子情深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2章 殿中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