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大風起兮
皇宮。
朱棣聽聞禮部之事,亦有些愣神,咧了咧嘴呲牙,“竟然能鬧的這麼大。”
“洪保。”
“微臣在。”
“這些讀書人可不是好相與的,把東廠的人也撒出去,若是局勢失控速速來報。”
自誅殺紀綱後,朱棣就設立了東廠來監視錦衣衛,如今內廷權勢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是,陛下。”
洪保肅然應聲,若是以前他也瞧不上只會誇誇其談的文官,可隨着朱棣登上大位,他見識多了,便愈發覺得文官可怖,殺人於無形中。
待洪保出了華蓋殿,朱棣一邊批着奏章,一邊在思索此番禮部之事,他沉吟了一番,甚至墨滴都落在了奏章上,還是說不出哪裡不太對。
京城中一股微徹的清泉,落在地方上便是足以掀翻山河的巨浪,伴隨着禮部巡查諸省學道,其真實的目的,路人皆知,風暴狂聚,可這就是陽謀,禮部有巡查學道的權力,無人可指摘,這便是在規則範圍內,讓人無話可說。
若是有人指摘說:“這豈不是脅迫嗎?”
李顯穆便能堂而皇之的回覆——“如諸位所言,但凡爲心學發聲者,便是諂媚阿諛之人,但凡爲理學發聲者,便是正義剛直之人,那這等辯論宴也不必再開。”
這一招可謂是攻守兼備,讓那些保守派明知李顯穆要做什麼,可卻阻止不了,只能硬生生吃個啞巴虧。
……
浙江提督學道衙門。
一個小廝侯在後堂中,屁股只坐着半個,桌上的茶水動也沒動,稍傾,王艮匆匆走進堂中,小廝立刻起身拜道:“李九拜見王老爺。”
“坐。”
王艮一指,而後肅然道:“師弟讓你千里迢迢親自來,可是有要事?”
按理說有事修書一封即可,可現在卻派了心腹親自過來,這是不願意紙上留痕,那事情可就大了。
“回王老爺話,主人派小的來,是擔心消息走漏。”李九湊上前去,低聲道:“主人從禮部發往諸省的使者都在路上,其中江南乃是重中之重,主人想請王老爺在浙江把這件事鬧大,若是能鬧出大亂來,是最好的。”
鬧出大亂?
王艮聞言頓時大驚失色,可他亦是絕頂的聰明,立刻就明白了李顯穆的想法。
他師弟李顯穆只是單純要將心學推上科舉教材的位置。
從禮部尚書胡英下臺後,禮部已經落在了心學一脈的手中,只要皇帝首肯,推行這件事便算是成了。
可現在問題來了,皇帝不願意讓這件事停下,他要利用心學打擊理學。
但是李顯穆在搞掉胡英後,想要見好就收,現在還並不想和理學真正全面開戰。
如今的局面表面上是心學和理學在爭,實際上卻成了和皇帝在爭,李顯穆想停下,皇帝不願意。
那就只有一個辦法,把事情徹底鬧大,鬧到皇帝都覺得過火的地步。
這就叫——“廢掉一件事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反抗,而是極端化、擴大化它。”
“如果浙江做的事太明顯,會被察覺,你家主人怎麼說?”
“回王老爺話,主人說除了浙江外,還有五個省會同時發動,但規模一定比不上浙江,只是爲了給浙江之事做掩護。”
王艮沉着臉,眼底深處有一絲擔憂,沉吟片刻後,還是下定了決心,對李九沉聲道:“你回去和你家主人說,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李九毫不耽擱,在一拱手轉身就走。
王艮坐在堂中,桌上的茶水漸漸轉涼,他一動不動,深深寒意逐漸從眼底浮現,繼而佈滿了全臉。
端起那早已涼透沒有一絲熱氣的茶,一飲而盡。
……
自李祺在浙東初成聖,其後又有黃淮入心學一黨,這個當初理學最頑固的大本營,就漸漸向心學敞開了懷抱,其後李顯穆坐斷江南,雖然重點打擊了南直隸,但浙江也被清理了一遍。
而後王艮入浙江,在浙江地面上,他自然權勢不如三巨頭,可誰都知道他背景深厚。
理學雖然強,可卻分成各個支脈,而心學是擰成一團的。
作爲心學領袖之一,他官職較低,卻不意味着地位低,是以浙東三巨頭也對王艮不敢呼來喝去。
這諸般緣由之下,心學早就在浙江遍地開花,隱隱有蓋過理學之勢,王艮當初和李顯穆所說的——“於理學核心的江南之地破開桎梏”算是初步達成。 這也是如今李顯穆選擇在浙江搞事的緣由,這裡已經不僅僅是理學的大本營,同時也是心學最強的一個省。
正如戶部尚書夏原吉所猜測的那樣,即便有禮部衙門派人強壓,可依舊有超過半數的省,那些省學道選擇不屈從禮部。
但那些本就是煙霧彈,李顯穆真正的目光只放在浙江省,在京城中等待着派往各省的幹吏送回消息。
距離京城比較近的北方諸省已經開始,而南方諸省則落後一步,京中關注此事的雖然極多,可大明朝事務繁雜,卻不可能因這一件事停下。
臨近年關,內閣極其繁忙。
因爲又到了各個衙門彙總一年支出的時候,再加上要提前申報一些明年需要用到的大型支出。
於是各衙門不得不和李顯穆接觸,可京中以及天下諸省的風波愈演愈烈,幾乎每一日都會有許多失真的消息通過各個渠道傳到京城。
從這些消息中看來,各個省的士林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各種攻訐的亂象層出不窮。
即便沒有李顯穆故意讓事情擴大化,沒有故意去點火,也已經漸漸有些失控的跡象。
東廠方面已經向皇帝彙報過各地的亂象,朱棣笑的很開心,認爲完全達到了他要的效果,狠狠地殺了殺士紳銳氣,並且一切都還在掌控之中。
於是沒有太過於在乎地方上的各種亂象。
朝廷中有些大臣看不過去,希望能早日停止這種相爭鬥之事,也都被忽視。
形勢到了這種地步,不加速到極點,怎麼能停下?
永樂十年的大明財政會議就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中召開了。
依照慣例第一個彙報的依舊是戶部,而後是海道漕運衙門。
戶部尚書夏原吉從一開始臉上的笑容就沒停下,頗爲輕鬆的說道:“今年是個豐收年啊,從去年開始江南的糧食走海運以來,運到京城的糧草便多了兩百萬石,永樂七年和八年欠的京官俸祿,今年初算是全部補上了,同僚們都感激着聖上的恩德,今年能過個好年。”
現在已經沒人再敢多說一句海運不好的事了,朱棣也頗爲高興,“當初是顯穆力主推行海運,讓京城再不缺糧。
還舉一反三,在交趾設置了港口,用海運來爲大軍運輸糧草,這次張輔征討安南,省卻了三分之一的糧草。
朕就需要這樣的臣子,不僅能看出來問題,還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爲國家分憂,你們都要學習一番。”
“微臣不敢當陛下盛讚。”
“自永樂八年開始,除了征討安南外,朝廷沒什麼對外的戰爭,只有前幾個月往日本派兵,支取了兩百萬石糧食。
因糧食走河運較少,去年工部修繕運河的費用也少了很大一筆,今年頗有些盈餘。”
夏原吉心中滿是感慨之意,真是不容易啊。
從永樂元年開始他就擔任戶部尚書,到現在整整十年,終於有了盈餘,他都不知道過去那些年過的都是什麼苦日子。
封建王朝最大的開支無非就是以下幾項:戰爭、修宮殿修運河修長城、賑災、皇子公主大婚就藩。
恰好從永樂八年後,這幾項基本上都沒有,所以大明的財政纔能有盈餘。
望着夏原吉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李顯穆暗暗搖了搖頭,他真想和夏原吉說一句,你高興的太早了。
當初皇帝答應三年之內不開戰,現在朝廷國庫有盈餘,那估計北征又要提上日程了,上次把韃靼打的太狠了,導致瓦剌現在又跳了起來。
以皇帝的脾氣自然不可能忍,而且也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很有可能,皇帝會等開春後就出發,那時恰好是遊牧剛剛度過冬天,最虛弱的時候。
朱棣果然手指開始輕輕敲打着椅子把手。
他是真的好戰,喜歡那種在戰場上馳騁的感覺,哪怕帶着軍隊去外面巡視一圈,也比待在京城更讓他快樂。
過去三年,因爲朝廷的財政撐不住,所以才強行按捺住躁動的心思。
現在夏原吉一說,他就已經有點忍不住想要出去了。
畢竟休養生息,就是爲了有錢可以打仗!
他就是這麼一個純粹的人。
想到這裡,朱棣望着其他人的神情都緩和了幾分,恰好今年各部的工作也都比較順利,聽的朱棣不住點頭。
“我的大明正在蒸蒸日上,比洪武朝強了不止一星半點,更別提建文朝,果然當初父皇不選我繼承皇位是錯的。”朱棣心中暗道。
正當禮部左侍郎鄭歡要開口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而後有人跪在簾子外,急躁顫聲道:“陛下,東廠有江南急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