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

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

內閣大學士大多身兼翰林院之職,黃淮亦然,自文淵閣而出,入翰林院當值。

甫一入翰林院,便有官吏上前,通稟今日院中大小之事,咻而又有一人走出,道李顯穆今日已入翰林院,翰林侍講解縉請黃淮過去議事。

黃淮一聽李顯穆竟已回京,頓時眉間一挑,連忙隨小吏而去。

翰林院內室,李顯穆和解縉正對立而坐,解縉臉上已然頗染風霜,帶着一絲憂鬱之意。

李顯穆知曉解縉爲何如此。

因解縉已然漸漸失了聖心,當初在永樂初一起入值文淵閣的七人中,他和胡廣去年末相互攻訐,而後雙雙被踢出文淵閣,翰林學士之職亦被降半級,爲翰林侍講。

若非他身兼著作國史之責,又奉命修撰大典,怕是早已被踢出京城,貶謫地方了。

李顯穆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父親生前對解縉的評價,“有大才而難知權變事”,現在看來說的是真的準確。

“陛下爲你賜字,足見對你多有看重,我如今只添居小小翰林,卻不能爲你再做什麼支撐了。”

“人生於世上,但凡有一二能與人道之事,便已然是幸事,國史與大典,都是註定要名留青史的大事,叔父能將這二事做完,便足以了,有些事太過於謀求,反而遭來災禍。”

望着臉上尚有幾分清稚之色的李顯穆侃侃而談,解縉竟然有種李祺坐在自己對面的錯覺,當初李祺也是這麼和自己說的,甚至在李祺人生的最後階段,還在勸自己急流勇退,不要一直待在皇帝身邊,只安心著國史即可。

解縉知道李祺是認爲他不擅長權鬥之事,常伴於皇帝之側,難免出事,當時他春風得意,卻不曾預料到聖心之變,如今卻是全被李祺說中了。

“如今已然知矣,日後再不謀求那等煊赫之事。”

解縉長嘆一聲,轉而又憤然道:“不過我落到今日這般,和胡廣那廝脫不了干係,近日聽聞他竟然又有入閣之機,真是讓人憤然。”

“早日認清其人面目,亦是好事一樁,這等人猶如毒蛇,若不發覺,日後或許便落井下石,那時才真的是悔之晚矣。”

對於胡廣和解縉之事,京中也多有風傳。

須知這二人乃是同鄉,包括王艮都是江西吉安人,在永樂朝建立後,論文章之事,除去李顯穆這等小輩外,再除去李祺這位不在三界五行中的大能,便以解縉、胡廣爲先,王艮都要稍差半籌,解縉是早在洪武朝就出名的大才子,胡廣是建文二年的狀元。

這二人本是好友,當初在朱棣打進應天后,還一起去投奔朱棣,甚至相約結爲兒女親家。

李祺知道胡廣的爲人,是以一直沒有和胡廣相交之意。

胡廣這兩面三刀之人,平日裡裝的再像,一到大事上,立刻便暴露本性,在意識到解縉已然惡了皇帝,他很擔心未來解府遭致災禍後,牽連到他,幾乎沒有絲毫猶豫的選擇了退婚,讓解府丟盡了臉,這纔有了二人相互攻訐之事,最終被朱棣雙雙責罰。

可解縉卻搖搖頭道:“我和他爭吵雖說有此人無恥退婚的緣故,可這等私事還不至於讓我在陛下面前和他爭吵,究其根本是我和他已然道不同,甚至在內閣中,我亦是少數人,離開內閣不過是遲早的事,你師兄王敬止是不是沒有與你說過,他在內閣中的境遇,並不容易啊。”

李顯穆是何等聰慧之人。

解縉一說他立刻就猜出了些東西,畢竟解縉和王艮現在都是心學派的大將!

道不同,能有何等不同?

他眉頭幾乎瞬間凝起,眉宇間帶上了厲色,胡廣是什麼狗東西,竟然敢做心學的阻道之輩?

還不等李顯穆細問,二人同時聽到有急切的腳步聲走進,擡眼一看,是黃淮。

李顯穆腦海中還在想方纔解縉所說之事,見到黃淮後,便不由有幾分意氣,朗聲道:“學士,三年不見,別來無恙乎?”

黃淮一眼便看到了灼灼奪目的李顯穆,相比較三年前尚稚嫩的模樣,如今的李顯穆體態修長,身着冠服,基本脫去了童稚之氣,已然是大人模樣。

眉宇間盡是少年意氣風發,三年的守喪沒能讓他有絲毫磋磨,神光自斂於瞳眸之中。

黃淮一聽李顯穆這句話,便知道他無事不登三寶殿,讓解縉請自己過來,不是單純敘舊的。

這正是正理,畢竟是最像李祺的兒子,一言一行皆有深意,縱然是個少年郎,可這是十二歲就中了狀元的少年老成之輩,豈能輕視?

“勞小公子記掛,這些年身體尚顯康健。”

黃淮面上苦笑一聲,擡手一指,“不介意在下同飲一壺茶吧。”

“請。”

解縉和李顯穆對視一眼,方纔李顯穆的那句話是試探,黃淮沒有客套的轉身就走,而願意坐下來談,這本身便是一種良好的態度,是以二人的眼神也軟化了些許。

“小公子……”

“昨日在下進宮面聖,陛下賜了我字,還不曾昭告諸家。”

黃淮眼神又微微一變,甚至腰桿都不由自主挺直了些,“未曾請教?”

“乃是明達二字。”

“寓意深刻,弘而有顯,明達簡在帝心啊。”

黃淮帶着些感慨,而後緩緩飲茶品茗,眉宇間的愁緒亦散去了些許。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昔日李氏否?”

這問的便不僅僅是李氏,畢竟李祺過世不過三年而已,又怎麼能用得上昔日二字!

黃淮知道這是問自己,還記不記得當初在李祺臨終前說過的話,那些話是否還作數。

而這番話背後所折射的東西——

這位李忠文公的三公子,看來是不滿足於如今的局勢,不甘於在翰林院中默默修史養望,欲要攪動一片風雲!

真不愧是李忠文公最傑出的兒子,這父子二人簡直是一模一樣,俱是不驚人誓不休的性子。

只是當初乃是洪武年間,除了皇帝之外,天下沒有一處安定,六部九卿與販夫走卒可能旦夕之間便移形換位,所以李忠文公才能縱橫捭闔。

而如今政局穩定,大朝已然步入正軌,累層相壓,天下局勢以及京中局勢,哪裡還能容得下那等人呢?

心中雖想着這些頹喪之語,可黃淮沒有絲毫猶豫,他的眼神明亮,一字一句擲地有聲道:“自然一日不敢忘,李忠文公於我等浙東有大恩,當初既然許下了承諾,縱九死亦不改其志也!”

聽着黃淮之語。

李顯穆彷彿再次聽到了父親的聲音耳邊響徹——“黃淮是個真正的信守承諾的赤誠君子,日後可以引他作爲你的盟友”。 父親所選擇的這些人,大多是人品貴重,縱然有些瑕疵,可在信守承諾這方面,皆堪爲良人。

“介庵公實乃君子也,顯穆實在佩服!”

“明達莫要給老夫戴高帽了,你和縉紳今日請老夫來,前邊還搞出那麼一大堆陣仗,是有什麼要事吧?”

李顯穆肅然道:“方纔顯穆已然說過了,不知介庵公還是否記得當初在先父臨終時說過的話,在下聽聞這三年間,浙東又有不平之聲?”

黃淮聞言臉色頓時一變,有些憤然又有些無奈,“看來明達已然知曉了,當初李忠文公怕是已然預料到了這一幕吧,我沒能真的控制住浙東局勢。”

見黃淮語中帶着些頹喪,李顯穆神情更顯凌冽幾分。

黃淮嘆息道:“當初李忠文公和浙東和解,求來聖旨免去浙東之難,可短短三年,人心便已然流散,在浙東之中,已然多有不軌之人,舊態復萌。”

“何等樣的舊態復萌?難道又心向故元了嗎?”

李顯穆的聲音帶着些許質問和寒意,似乎只要一等黃淮答是,那頭頂三尺的刀便要重重揮下了。

“自然不是!”

黃淮不等李顯穆說完便利聲打斷,說完後才覺得聲音太大,“明達這話便有些嚴重了,當初故元之事讓浙東幾乎覆滅,如今天下對此事最爲看重的便是浙東之地,若是不信你可以去浙東的大族中詳查,每家每戶都對所有的後輩子弟千叮嚀萬囑咐。”

“所謂故態復萌,不過是當初李忠文公南北彌合之願景,在浙東漸漸消散了,我自己的門人以及左右親近受我影響尚且算得上還好,但那些本就不太願意的,因李忠文公仙逝,便逐漸開始出現了其他苗頭,這麼短的時間便如此,真是羣忘恩負義之輩。”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南北彌合在南方人看來就是用南方的財富去補貼北方,太過於繁華的經濟讓他們眼中只剩下了錢,卻不想想沒有北邊在擋着遊牧,南方拿什麼去歌舞昇平!

黃淮語氣中帶着明顯的憤然之色。

“若這世上不是忘恩負義者多,又如何能顯得出守信重諾、知恩圖報之人的可貴呢?”

出乎黃淮意料,李顯穆竟然不是特別生氣,甚至還能淡然的說出這句帶着些開脫的言語,可下一瞬他就知道自己感覺錯了,李顯穆的聲音中陡然帶上了厲色,明明是清稚之人,可卻陡然之間有若山嶽崩塌,利刃出鞘寒光凜凜之色!

“李氏一向重諾,願爲之赴刀山火海之難,可李氏絕不是冤大頭,敢違李氏之諾,豈能讓他們這般如意?”

黃淮聞言頓時心中一凜,有微徹寒意閃過心間,知道方纔的猜測果真沒錯,這位李氏公子,真的要再次挑起紛爭了!

“明達,我年長你二十餘歲,又受了你父親的大恩,便有些話說給你聽,無論行與不行,總是一番心意。”

“介庵公請講。”

李顯穆不介意聽聽黃淮所言,畢竟是一份好意,與人相處不能一味以強御之。

見李顯穆願意聽,黃淮臉上閃過一絲喜色,略一沉吟道:“明達,你心中所想,我已然知曉。

你願意繼承父輩遺志,而爲大明計,實在是忠臣孝子,老夫亦不能有絲毫指摘。

只是過剛易折!

縱然李忠文公在時,亦曾有建文時蟄伏之事蹟,若一意銳意向前,怕是沒有永樂朝時冠絕諸臣之事了。

如今情勢與洪武時大相徑庭,陛下雖寵愛於你,可想必多是公主爲你而來的舅甥之情、以及你父親的些許餘澤。

江南形勢大變,你年紀太小,聲望遠不如李忠文公,卻身負心學傳人之勢,本就朝野俱有強敵阻之,若是再要強行效仿前人故事,多加樹敵,難以成事尚且不算什麼,只怕甚至會累及自身。

你天賦卓絕,十二歲便中了狀元,又爲父守孝三年,結廬而居,這等深厚的跟腳,在同齡人中,已然是前無古人的態勢。

不若先在翰林院中養望,以你的天賦,日後在士林之中,甚至能夠位居於李忠文公之副,而冠卓於當世!

待聲勢大成,攜滾滾大勢,再行大業,豈有不成之理!”

黃淮這番話實在是老成之談,甚至解縉都不由自主的點點頭,這是一條堂皇大道。

畢竟李顯穆實在是太年輕了,十二歲的狀元,十五歲的翰林修撰,他哪怕是養望十年,也才二十五歲!

二十五歲啊,大多數人那個時候還沒有中進士呢,他已經養了十年望,等到他三十歲的時候,再把王艮、解縉等人的政治遺產一統合,怕是真的要有五分李忠文公的威勢了!

到了那個時候,便是大勢煌煌,何必如現在這般束手束腳

第30章 分省定額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18章 斬九卿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6章 愛子情深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7章 艱難困苦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99章 哀榮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24章 諫言第44章 最後一夜第36章 閱卷若何第40章 李祺教子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48章 元宵之夜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51章 但行好事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29章 耆老進京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54章 痛斥第168章 日本第35章 秋闈之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36章 閱卷若何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0章 五年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68章 日本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63章 聖朝以孝第61章 朱允炆死第90章 太子尊位第86章 奪嫡之爭第43章 前奏之曲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69章 何爲忠臣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9章 國有名王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75章 請重修史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25章 儲君之位第54章 大勢人心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35章 統合!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
第30章 分省定額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18章 斬九卿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6章 愛子情深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7章 艱難困苦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99章 哀榮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24章 諫言第44章 最後一夜第36章 閱卷若何第40章 李祺教子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48章 元宵之夜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51章 但行好事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29章 耆老進京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54章 痛斥第168章 日本第35章 秋闈之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36章 閱卷若何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0章 五年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68章 日本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63章 聖朝以孝第61章 朱允炆死第90章 太子尊位第86章 奪嫡之爭第43章 前奏之曲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69章 何爲忠臣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9章 國有名王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75章 請重修史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25章 儲君之位第54章 大勢人心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35章 統合!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