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

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

夏秋之交的應天府驕陽熾烈,熱浪層層灑落在人間,可此時文廟中的所有人,身上卻皆生出了冷汗,透心的寒意自骨髓中發出。

不好!

鬧大了!

這下難以收場了!

萬古以來,諸王朝皆以孝治天下!

父慈子孝,子孝父慈,世人誰不知李顯穆守喪三年,結廬而居,言必稱先父如何,又孜孜不倦推行心學,乃是天下有名的大孝子。

世人誰又不知,李忠文公生前最寵愛李顯穆這個兒子,甚至將自己的祭祀權交給了李顯穆這一脈。

這等親近的父子天倫,放在世上也是極少見的。

如今南直隸諸生當着父親的面罵兒子,當着李忠文公的面罵李顯穆禍亂天下,若李顯穆不作出應對,他當真無顏面對先父。

前來哭廟的南直隸諸生被李顯穆之言一說,立刻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他們又幹了什麼蠢事,立時臉色煞白,有人甚至戰戰兢兢,難以站穩。

他們前來哭廟,並非要和李顯穆拼個你死我活,畢竟皇帝寵臣、身份地位完全凌駕於他們之上,他們又有什麼資格拼個你死我活,只要想要藉着輿論的壓力,希望李顯穆能夠顧惜羽毛和士林中的名聲,主動退卻。

可如今卻弄巧成拙,反而將雙方放在了不死不休的境地之中,這與先前所想,大相徑庭,這是有死無生之路啊!

“我等並未……”

有人想要解釋,可卻沒有機會了。

天地間的風陡然變大了幾分,站着上首的李顯穆,風吹過他的衣角,而後向後捲去,露出腰間所配的寶劍。

李顯穆一手按住劍柄,漠然道:“既然今日諸位前來哭廟,這等士林大事,本官身爲江南巡撫,自然當秉公處理,恰好如今江南諸二三品堂官俱在此地,便一同聽上下錯對吧。”

南京六部堂官臉上滿是對前來哭廟諸生的憤然之色,又讓他們在這等不利的境地之中,面對這位江南巡撫。

而哭廟諸生則面色大變後,有少數人重新恢復了些勇氣,低聲對身邊人吼道:“事已至此,難道還能退縮嗎?

既然李顯穆要和我們辯上一辯,那總要衝一條生路出來,不然在此坐以待斃嗎?”

一言驚醒夢中人!

這已經不是先前的交糧稅的小事,欠了糧稅大不了就是補交,但哭廟之事,有重大的政治含義,一旦被定性爲聚衆鬧事、蔑視朝廷,可以說非死即流放。

按照往日政治慣例,雙方可互退一步,達成媾和。

可今日他們所面對的江南巡撫卻極爲特殊,在文廟這個特殊場合中,李顯穆是一步也不能退!

恰如……

大明朝第一個在太廟中被問罪的皇帝,是建文,其後他便被當今聖上廢除了帝位,貶爲庶人。

皇帝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

李顯穆今日一退,身上就有了污點,日後哪有面目再入文廟祭拜先父?

天地雖廣袤無垠,可此刻卻如狹路相逢,不分出個高低勝負,無人可倖免而離。

文廟中氣氛愈發凝滯,此刻即便是再遲鈍的人也明白髮生了什麼,於是再無一人能輕鬆寫意,皆深深凝住了眉,望向立在文廟偏殿門前,正扶劍而立的李顯穆,恰逢東向,璀璨的金光映在他身後,恍若鍍上了一層金身,就連飄散的髮絲都熒着輝光,恍若自聖光中走出的神聖。

“本閣代聖上巡撫江南,不法事一力平之。”

有士子上前高聲問道:“民間有笑言:堂下何人,狀告本官?

如今此事涉及撫臺,卻由撫臺而判,如何能確保公平?”

“此事有江南諸生在場,亦有南京六部堂官、有南直隸三司、有應天府尹,有記錄之人,上有青天、下有黃土,此事之後甚至要上呈陛下,流傳千年萬世。

天證、地證、人證,有何不公?”

李顯穆朗聲而道,甚至帶着一絲清晰可聞的笑聲,伴隨着這一番番話,那些士子臉上的煞白卻愈發的重。

那些置身於事外的江南官員見狀無奈的搖搖頭道,還沒有開始互相辯駁,就已然是這幅模樣,今日還想全身而退嗎?

“既然自哭廟之事而起,便由哭廟開始一一正本清源。”李顯穆可不管他們心中如何想,朗聲傳遍文廟之中,“南直隸諸生,向過往儒門諸聖哭訴本閣踐踏江南,乃至於禍亂天下,是也不是?”

事已至此,諸士子已然別無他法,只能應聲而答。

“是!”

“江南諸生乃是朝廷欽封的功名,乃是大明的棟樑基石,卻被撫臺無端扣押,甚至要剝奪功名,若真能如此,天下諸士子孜孜不倦一生所尋求的,便是這等輕易而會失去的嗎?社稷天下,科舉大業,豈不成了一個笑話?”

“還望撫臺以天下大局爲重,赦免諸生,而使江南安定!”

這話一出,鼓譟者衆多,實在是功名之事,事關重大,多少人將一輩子都落在了上面,可現在卻說剝奪就剝奪,他們自然無法忍受,這可是哭廟事件的直接導火索。

“何等荒謬,顛倒黑白!”

李顯穆向前踏一步,指着臺階下衆人大聲喝道:“好一個無端扣押,好一個成了笑話,若不知情者,真以爲是本閣踐踏江南,有意與爾等南直隸諸生爲難了!

捫心自問,本閣可曾爲難過江南諸生?

本閣入江南,乃是奉聖上之命,清查妖術之事以及白蓮教之事,可本閣入江南後,爾等衆人,可曾聽聞過,本閣因妖術之事、白蓮教之事,抓過任何一個江南士子。”

李顯穆這一言,頓時讓衆人都愣了一下,而後響起了一道道疑惑之聲,夾雜着“還真是”、“撫臺竟然沒再提過此事”。

在場的官員之中,基本上都參加過當初的接風宴,對當初李顯穆的驕狂姿態印象極爲深刻,當初所有人都以爲江南勢必要腥風血雨,可沒想到卻是風平浪靜。

直到李顯穆開始追查奏銷之事,追查糧稅之事,江南才又起風雲,可此事明顯就比白蓮教之事小了很多。

如今看來,這是巡撫的有意爲之!

“本閣深知,無論妖術之事,還是白蓮教之事,皆事關朝廷大局,一旦落在某個人的身上,便是滿門抄斬的大罪,若是因捕風捉影而大肆追查,甚至構陷株連,江南勢必將陷入屍山血海之中,無數人將含冤而死。”

李顯穆語重心長道:“ 若本閣願意,藉着妖術和白蓮教之事,殺江南個滾滾人頭,豈非更易之事?

而後將那些‘白蓮教逆黨’抄家滅族,南征大軍的糧草怕也早就齊備,還會有今日之事嗎?

江南乃朝廷賦稅重地,江南安則天下安,本閣深諳大局爲重,是以一直暗中調查,這正是本閣對江南之呵護,對江南百姓的愛護。

本閣乃是正統儒門子弟,不是酷吏,自然不會做那些,踏無辜諸生之骨、以血染紅官袍之事。

如今卻有爾等奸刻諸生,說本閣踐踏江南、禍亂天下,豈非荒謬至極、豈非顛倒黑白嗎?”

他話音剛落,便已然有人高聲喝彩道:“撫臺所言甚是,妖術子虛烏有,江南安定,在撫臺之功也!”

隨着時間推移,來到文廟外的士子越來越多,有拖欠糧食的,自然就有不拖欠,或者拖欠不多的已經補交的。

如今這些人皆爲李顯穆之言喝彩,甚至就連江南許多官員都爲之喝彩,妖術之事始終是壓在他們頭上的一把利劍,可如今聽撫臺的意思,似乎並不打算真的追究,至少不打算殺人。

人心就是如此。

妖術之事本就子虛烏有,李顯穆本來也做不出那種無端構陷之事,可此時一說,竟然像是李顯穆在向衆人賜下恩賜一樣。

這其中的邏輯就像是——“我本有把你們都殺了的機會,可我放過了你們,沒殺你們,於是你們都欠我一條命。”

聽着很荒謬,可放在現實中,能殺卻不殺,還真算得上是恩情了。

哭廟諸生沒想到李顯穆竟然會找到這樣的角度來回應。

李顯穆話中的意思很簡單:你們說我踐踏江南、禍亂天下,可真正能踐踏江南、讓江南血流漂櫓的妖術白蓮教之事,我都直接放棄了,我對江南只有深深的關愛和庇護,現在你們說我踐踏江南,豈不是最可笑之事嗎?

這回應太過於巧妙,若直接反駁奏銷之事,勢必要陷入定義的苦戰之中,現在直接用一個更極端的事情,便將奏銷之事徹底壓住。

僅僅幾句話,場中的局勢便已然偏向了李顯穆。

很多人都開始思考,撫臺既然連妖術和白蓮教之事都輕輕放過,爲何一定要追着奏銷之事不放呢?

說明在撫臺心中,這件事更重要!

拿到了主動權後,李顯穆一刻不停的說道:“既然本閣未曾有踐踏江南之舉,那便再說諸生方纔所言的剝奪功名之事。

爾等可還記得自己剛讀書時,曾說過的話嗎?

看你們這些人中,有些很是年輕,應當是永樂三年亦或永樂六年的學子,應當在國子監中讀過書。”

李顯穆頓了一下,而後帶着深深的懷念之聲,指着西邊的位置,“在還沒有遷都的時候,那裡是臨安公主府,本閣幼時曾住在那裡,先父還不曾逝去。”

伴隨着李顯穆的講述,文廟內外的嘈雜之聲漸漸靜了下來,只剩下李顯穆的聲音自高階而落下,穿透了廟宇牆壁,由輕風送入衆人耳中,“在父親臨終前,本閣記得那些永樂三年初,寒冬之時,先父就在那條巷子中,見了當時前來京城應試的舉子,可有人還記得先父曾說過什麼,最後又說了什麼嗎?”

“李忠文公講了很多,教導我們要不忘讀書時的初心。”

“李忠文公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李忠文公說:知行合一致良知!”

“李忠文公說:不涼熱血!”

“李忠文公最後說了…”

“橫渠四句。”

一字字、一句句,從不同的學子口中道出,聲音逐漸低落下去,氣氛也低沉了下去。

人總是這樣,當思及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時,思及那些耀目的光輝,便會自慚形穢,更何況他們曾親眼見到驕陽!

李顯穆望着這一幕,思緒彷彿回到了數年之前,那時他還是稚童。

“原來還有這麼多人記着。”

李顯穆感慨道:“我曾問先父,爲何身體已然弱到這等程度,卻還是要強撐着見諸生士子,又有何用處呢?

先父對我說:‘我如今是天下讀書人的榜樣,我想在每一個讀書人心中點燃一把火,今日我多見一個人,日後或許大明朝就多一個爲國爲民的好官,哪怕只有一兩個人因爲見過我,而心向光明,那便是我的榮耀了。’

我那時明白了,可現在我又有些不明白了。

先父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

你們這些人,是記在了心中,還是早已拋卻了呢?”

有人尚有羞恥之心,已然低下了頭,更多的人在嘆息,卻不知該說什麼。

在璀璨的太陽面前,那點點陰暗照的纖毫畢現,那點心中的小躍在眼前,讓人不由想要躲藏起來。、

亦有人昂着首、挺着胸,他的衣裳是略帶寒酸的,可此刻卻高昂着頭,他是不曾辜負李忠文公的。

李顯穆臉上並沒有憤然和指責,他只是舉起劍鞘一一指過去,“朝廷立下了稅賦的法度,你們倚仗着身份的特權,讓自己少交,這已然是極度的敗壞了。

蒼天和聖人也爲你們恥辱。

若早早知曉了罪和錯,尚有幾分可原諒之地,可你們不思悔改,竟然還鬧到了文廟之中,妄圖以聖人之尊,來爲你們的敗壞和罪行背書。

何其的荒謬!

何其的荒誕?

神聖之所在,又怎能容納你們這樣的骯髒呢?”

有士子無法再承受李顯穆的指責了,他已然感到自己的命運再深深的向深淵滑落,他高聲的控訴,“撫臺,可一向便是如此,豈……”

“夠了!”

李顯穆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怒喝,凌厲如刀,陰雲飄蕩,遮住了太陽一角,文廟之中,落下一片陰影,恰好在諸生頭頂,“從來如此!

從來如此……

便對嗎?”

一個人在驕陽熾光中璀璨,一羣人在陰影中瑟然發抖。

(本章完)

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50章 慨然赴死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2章 永樂天下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50章 慨然赴死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章 宗族社稷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90章 五年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25章 儲君之位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23章 格物大道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20章 千里孤墳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99章 哀榮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24章 諫言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24章 諫言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35章 統合!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3章 英雄狗賊6月底病中隨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60章 皇帝后悔第22章 心、理之學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68章 廢帝而立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25章 儲君之位第36章 閱卷若何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76章 有三問罪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23章 格物大道第59章 飲馬長江第50章 慨然赴死第42章 皇帝所託
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50章 慨然赴死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2章 永樂天下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50章 慨然赴死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章 宗族社稷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90章 五年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25章 儲君之位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23章 格物大道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20章 千里孤墳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99章 哀榮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24章 諫言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24章 諫言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35章 統合!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3章 英雄狗賊6月底病中隨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60章 皇帝后悔第22章 心、理之學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68章 廢帝而立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25章 儲君之位第36章 閱卷若何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76章 有三問罪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23章 格物大道第59章 飲馬長江第50章 慨然赴死第42章 皇帝所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