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

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

惶然之下,已然有人心生退意。

此時,李顯穆先前只追繳永樂七年、八年這兩年糧稅的作用便體現了出來。

若追繳五年、十年,那勢必要拼個你死我活,要麼李顯穆灰溜溜離開江南或死在江南,要麼李顯穆把江南殺個屍山血海出來。

而兩年糧稅,則肉疼,卻不至於傷筋動骨,讓他們白白捨棄自然捨不得,可爲此而拼上命,更覺得不值當。

李顯穆能明顯感覺到,來探口風的人變多了。

這場爭鋒相對的大戲,大勢雖然還沒有偏向自己,可已然逐漸臨近尾聲。

有人曾問李顯穆,“撫臺就不擔心有人會狗急跳牆,而釀成不可預料之事嗎?”

WWW◆ тtκan◆ ¢O

李顯穆聞言立時大笑,“一衆文人而已,無非哭訴兩句,他們日哭到夜、夜哭到明,流乾了眼淚也哭不死本官。”

語中帶着深深的蔑然。

文官有萬般用、萬般好,可唯獨沒有掀桌子的手段!

李顯穆甚至能猜出來,這些被他所壓制的文官士紳會做什麼。

無非就是讓他從社會層面上死亡,至於再酷烈的手段,他們是不敢也沒能力的。

文官能逐漸勢大,皇帝用文官治國,甚至以文御武,究其原因便是他們手段不暴烈,俗話說就是沒造反的能力。

譬如真實歷史上、影視劇中,動不動就有數百朝官齊齊跪着上奏,反對皇帝,配合漫天大雪、悽風楚雨、電閃雷鳴,氣氛渲染的濃烈又緊張。

很多人覺得這已然是威逼君上的極致了。

可實際的效果呢?

從明朝歷史上看,文官大規模的抗諫從明武宗時期開始頻繁出現,結果通常是大臣被拖出去打死,想要抗諫的事情沒幾件成功過。

有沒有人想過,若是數百武將齊刷刷跪在那裡,要求皇帝聽從他們的意見。

那是何等驚悚的場面,馬嵬驛的唐玄宗有話說。

誰敢不答應?

上一秒說不行,下一秒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了。

文官哪有這個能力?

……

明明是巡撫江南,可李顯穆卻只抓南直隸四府的諸生,這明顯的分化之策,卻異常奏效,脣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可更多人心中懷着僥倖,一看李顯穆沒對付他們,便躊躇觀望起來。

錦衣衛以及士卒踏破了南直隸的平靜。

不交糧?

那直接把家給你抄了,其他的東西也都別要了!

雖然動的不過是幾戶人家,可實在卻激起了所有人的同仇敵愾之氣。

“何法?何律?能讓江南巡撫抄士紳之家?這世上可還有王法。”

四府的進士、舉人、秀才等上萬生員相互間聯絡,更有激進之人,要上巡撫衙門討個說法。

其中多是年輕生員,竟聚集了上百人,齊齊往南京而來。

可提前得知此事的李顯穆,卻根本不想見他們,徑直將人攔住,就連巡撫衙門周圍六條街都進不來。

有人想要強闖,甚至推搡着錦衣衛,面對這些身上有功名的人,自然不能隨便動刀子,若是打死,也是麻煩事。

錦衣衛衆人皆從身後取出巡撫衙門配備的短棍,而後一秒六棍,狠狠抽在這種書生身上,立時打的他們慘叫起來。

一下子沒人再往前衝,紛紛遠遠向後躲去,離開一衆守在路口的錦衣衛數丈遠,衆生員臉上滿是憤然之色。

“當真是斯文掃地。”

“以鷹犬做耳目,李顯穆枉爲讀書人。”

“若有膽,便出來與我等對峙。”

一聲聲怒罵聲中,街角走出一個小吏,語帶譏諷道:“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有什麼資格見到撫臺,不是說要見撫臺嗎?

連不動刀的錦衣衛都不敢衝,竟然還口出狂言,又是何等可笑呢?”

六棍打散君子魂,撫臺/我是真小人!

真小人皆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這裡是爲了揚名,怎麼能真的冒風險去衝呢?

雖然錦衣衛很剋制,沒動刀,但萬一棍子甩在頭上,那也是容易出事的。

一衆生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知不能再在這裡糾纏了。

……

南京文廟。

李顯穆正在廟中的偏殿上香,這座殿中配祀着李祺的像,在最後一排,也是大明朝唯一一人。

敬完香後,李顯穆從蒲團上起身,擡頭望向諸聖賢像,他父親李祺在最後、最角落的位置,他微不可察的皺了皺眉頭。

早在第一次前往衍聖公府時,生出的野心,再次如藤蔓般瘋狂地在心中生長。

“現在還不是時候,等心學煊赫於天下,成爲顯學時,定要讓文廟改天換地!”

人與人是不同的。

李顯穆覺得父親身處文廟最後,是一種羞辱,可他周圍的一衆巡撫衙門官吏,卻面帶豔羨的望向他,有一個聖人作爲父親,該是何等榮耀之事!

“當世之中,唯有撫臺能來這文廟之中祭奠父祖這等近親了。”

“李忠文公功參造化,與儒門有大功績,真是我輩楷模。”

“心學有朝一日必興盛於江南,而後遍行於南方諸省。”

衆人紛紛拍着李顯穆的馬屁,語中卻也不乏幾絲真心,對李祺的品德、學問,皆無人能指摘,流傳於世的《傳世錄》,以及王艮、李顯穆等一衆心學弟子記下的《李子語錄》皆是盛文。

若是有朝一日這兩冊書能如同四書五經一樣成爲科舉的必背書籍,那心學真就要飛天了。

殿中衆人正寒暄着,卻猛然聽到外間響起一陣頗爲喧囂、嘈雜的……哭聲?

那是一種哭不出來硬嚎的聲音,只傳進耳中,便有種金屬摩擦的不適感,如同破囉嘈雜、破鼓嗡鳴的噁心。

衆人一時都有些面面相覷起來,甚至懷疑是自己聽錯了。

“外間是否有人在哭?” “我也聽到了。”

說話間,那哭泣的聲音便越來越大,清晰可聞,從聲音來聽,哭的人還不止一個。

這裡是文廟啊,怎麼會有人哭呢?

李顯穆亦是一愣,而後立刻就反應過來,語帶譏諷道:“這是有人裝作激憤,自號忠臣,而來哭廟。”

此言一出,殿中衆人頓時陷入了詭異的沉默,下一瞬立刻有人憤聲道:“荒謬!”

“豈能如此濫用哭廟之事。”

其餘衆人亦同時頷首,面上帶着深深不滿和不安,目光皆投向了巡撫李顯穆。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來自殷實之家、中產階級的讀書人是不容忽視的社會監察力量,朱元璋也曾對這些不再朝廷的生員,抱有深深期望。

希望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時,飽讀聖賢書的士子們能仗義執言。

於是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甚至召集民衆向上級官府申告。

人多勢衆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理論上來說,這是士林和官府的一種相互監督的機制。

互相監督的大方向是沒錯的,畢竟官府有時候的確不太行,但如果像是李顯穆這種官府沒問題的情況,那監督機制反而會成爲阻礙。

比如現在。

外間的聲音已經傳了進來,衆人皆聽的分明,在討伐怒斥江南巡撫李顯穆,聽的一衆巡撫衙門之人,都深深低下了頭,只希望自己沒聽到。

這事情也太巧了,怎麼會撫臺恰好在文廟祭拜亡父,這些人竟然來哭廟!

有人立刻出聲道:“撫臺,我等立刻出去將這些人驅散。”

李顯穆卻笑着一擡手,“不必,哭廟之事他們來的路上,必然已然宣揚,稍後這裡會聚集很多人,你們去將南京六部等堂官皆召到這裡來,而後將錦衣衛以及衛所士卒也都召來。”

他明明臉上是笑意,可卻沒有半分和煦之感,衆人只覺寒意森然。

李顯穆回身望向父親的神像,聲音很輕,卻字字分明落在衆人耳中,“文廟是個好地方,我們讀書人的事情,就該在文廟之中解決。

恰好讓父親看看他的兒子,已然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了。”

接了李顯穆命令的人匆匆從側間離開,剩下的人皆垂眸望着重新跪在蒲團上的巡撫,帶着一種寧靜,方纔心中不安皆消散一空。

九天之上,李祺亦垂眸望着自己的兒子,嫋嫋青煙,恍若在不知不覺之間,竟溝通了天上人間。

李顯穆恍若在夢中,他聽到了父親的聲音。

“我與你賜下利劍,你要作天下的鋒銳,榮耀從你而立,鮮血從你而出,我要與你以及往後所有的子孫立下約定,永遠庇護,你唯有秉持榮耀,以鮮血呼應。”

“父親賜下利劍,我當作天下的鋒銳,遵守父親的遺訓,秉持榮耀,以鮮血呼應。”

李顯穆回過神來,只覺渾身百脈都充斥着力量,再看方纔插下了香,竟燃燒了大半,這可是極其難以燃燒盡的一種香。

過去了多久?

不及他出聲問,之前被他派去請六部堂官的人竟然已然返回,外間響起馬車聲、馬蹄聲,甚至一時間壓過了文廟中的哭廟聲,而後便是嘈雜人聲。

南京六部堂官只覺頭都要炸了,他們是萬萬沒想到,這種情況,這些士紳竟然敢來哭廟!

當真是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既然六部堂官到了。”

李顯穆理了理衣裳,冷聲道:“那我們也出去吧,江南之事,也該告一段落了。”

……

正值夏秋之分,南京時節頗炎熱,遷都之事,並未有絲毫影響八百里秦淮之上的繁華,在熱浪蒸騰之中,漫天脂粉香好似瀰漫了整座南京,帶着一絲綺糜之意。

文廟之中,聖人之所在,風浪攜着花香落在正立於階上的李顯穆身上。

“爾等怎敢在此哭廟,當真是不知所謂,趁着江南巡撫還不知曉此事,速速離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諸位皆是國朝重臣,江南巨擘,爲何卻不敢爲治下良民申辯,江南巡撫踐踏江南,枉顧人情國法,這等巨孽,不見諸位去勸阻,卻反而在這裡責怪我等哭廟。

諸位可還記得乃是聖人弟子嗎?”

六部堂官在厲聲呵斥着前來哭廟的讀書人,聚在文廟中哭廟的數百讀書人亦指責諸堂官不能爲江南申辯。

“激憤有時歌易水,孤忠無路哭昭陵!”

自高階之上,突然響徹一道嘹亮之聲,壓過了文廟中的一切雜聲,“本官萬萬沒想到,竟然在江南還能看到我大明有如此之多的忠臣,懷着一腔清平之意,於此哭廟,痛訴不公、陳一片孤忠之心!”

六部堂官眉頭一皺,卻覺這道聲音有些熟悉,那些前來哭廟的士子神情更是一振,所有人紛紛將目光向上首望去,他們竟然不知道,何時有人早進了文廟中,卻在偏殿。

但見臺階之上,立着一行人,看官服有文官、有武官,且品級都不算低,大多在五品,右邊的武官是四品,中間被簇擁的則是一個年輕人,如天日般俊美。

六部堂官見到李顯穆的那一刻已然變了臉色。

萬萬沒想到李顯穆竟然早就在文廟之中。

前來哭廟的衆士子,自然有認識李顯穆的,其餘不認識的,可也不傻,在如今的江南,除了那位威壓江南的巡撫,還有誰這麼年輕,卻有如此多官員隨行的。

可若此人乃是江南巡撫,那方纔那句誇獎的詩,便是反諷,深深的嘲弄之意。

李顯穆見場中一時寂靜,又灑然笑道:“本官來文廟祭拜先父,卻沒想到能見到這麼一場好戲,真是不虛此行。

我大明竟有如此之多的忠臣。

可本官怎麼覺得諸位都有些眼熟,似乎那些拖欠朝廷錢糧的名單中,便有諸位!

拖欠朝廷的錢糧,與偷食的碩鼠又有什麼區別呢?

碩鼠不在陰溝之中苟且偷生,卻敢來文廟這等光明之地,登堂入室,豈非是小人嗎?

爲儒門子者,當爲諸聖除小人也!

爲人子者,我父親就在身後看着他的兒子,亦當厲行向前。”

李顯穆的聲音傳遍整座文廟,說的話很簡單,意思卻很清楚,我爹就在文廟裡面看着我,你們這些僞君子卻在這裡哭廟罵我,今日我就要與你們分個高低上下。

否則,我李顯穆無顏面對先父!

(本章完)

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35章 統合!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52章 殿中抗辯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64章 當問何罪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36章 閱卷若何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5章 燕王何意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5章 燕王世子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5章 李祺之爲第57章 艱難困苦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
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35章 統合!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52章 殿中抗辯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64章 當問何罪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36章 閱卷若何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5章 燕王何意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5章 燕王世子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5章 李祺之爲第57章 艱難困苦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