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
朱棣重新將鋒刃掛在腰間,扶刀一步步向着宮闕高臺而去,重新騎上了戰馬,李祺等人隨在他身後。
夕陽日照,諸九卿羣臣、耆老百姓順着人流緩緩往宮外而去,身後傳來噠噠的馬蹄聲,他們不由自主的回身看去。
只見燕王的身影在夕陽之下,躍馬揚鞭,恍然間竟有神武之韻,蓬勃欲出。
幾乎所有人心頭都冒出了一個念頭,能夠君臨天下的人,不正該如此嗎?
隨在朱棣身側的一行人皆是最親近之人,全部是未來的靖難勳貴,此刻臉上自然滿是振奮之色,縱然是他們也不曾想過,燕王殿下竟能有今日之勢,名正言順的威壓天下,莫有敢言者!
“景和。”
朱棣突然出聲,李祺連忙上前應聲道:“殿下。”
朱棣滿是欣賞的望向李祺,他有今日之勢,一賴諸將士沙場用命,二賴李祺建言獻策,“待本王翌日登基,便着三司重審胡惟庸案,清查其中無辜牽連之家。”
周圍衆人亦是一驚,皆明白燕王殿下這是要爲韓國公府翻案,李祺幾乎瞬間淚涌而上,哽咽道:“公府被奸邪小人構陷,以至於今日,臣叩謝殿下,萬死難報之!”
“你忠正無暇,勇於任事,自有聖意垂青,韓國公府列入逆臣錄,實在是不妥,當還你個清白之身才是。”
一行人往前而行,可方纔燕王之語卻依舊在衆人心中響徹,誰都沒想到燕王殿下竟然準備甫一登基,就推翻先皇帝所定的逆臣錄。
可再一想,那又如何呢?
燕王殿下固然是以先皇帝之子的身份而得以順利承繼大明統序。
可燕王殿下登基的法理卻不是先皇帝傳位,而是誅獨夫、救天下,而建文這個獨夫恰恰是先皇帝越過諸王,而親自選擇的。
因着孝道之大,殿下自然不能指責先帝之過,可今日在宮中問罪之舉,便已然是事實上的指摘先帝之失了!
那如今摘除先帝朝的些許弊病,豈不是應有之義?
否則如何能談得上是革新天下的誅獨夫之盛舉呢?
想着這些事,朱棣心中愈發的暢快,在沒見到李祺之前,他便想過該要如何抹去建文的痕跡,他甚至想過將建文年號重新換回洪武年號,而後修改史書,並且將所有政策都恢復到洪武年間,以示意他纔是先帝的唯一傳人。
可他心中明白,那樣對天下有大害,對他則必然要受制於先帝之道。
而如今,他不必改史書硬說父皇選定的繼承人就是他,也不必廢除建文年號,直接以登基之日爲新年號即可,可以自由決定政策,這是何等暢快之事!
李祺能猜得出朱棣心中在想什麼,可朱棣大概不知道,所有命運的饋贈,都已經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他是爽了,但後代子孫可就不爽了。
自李祺穿越而來,在所有人不知不覺間,他已經兩次干涉帝位傳承的底層政治邏輯構建。
一次他提出了“皇帝子爲皇帝”,還有一次便是如今“誅除獨夫”。
這兩次干涉,在當時看來,都是解決問題的妙法,讓朱允炆和朱棣的皇帝位做的愈發舒坦。
可若是有人知曉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這三人間的帝位傳承之事,以及弘治、正德、嘉靖之間的大禮議之事,再回望歷史,定然會油然而生“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之言!
一行人往華蓋殿而去,商議着翌日的登基大殿,以及如何處理建文的舊部、舊事,宮中諸孝康皇帝系的皇族。
直到天光暗沉,朱棣才意猶未盡的放衆人出宮,行在宮道上時,諸靖難功臣皆對李祺示以親近。
其中大部分自然是因爲衆人都能夠看出殿下對李祺的看重。
待韓國公府從逆臣錄中被摘出,這位的前途自然是極好,縱然不能位列九卿,但勢必能夠侍候皇帝身側,備爲顧問。
李祺的目光卻落到了走在衆人最後的張輔身上,靖難之後,他被封爲信安伯,在諸勳貴之家中,不算是顯赫,但他知道張輔是燕王系勳貴二代中卓然之人,一步步累功至英國公,成了大明勳貴之首。
最重要的是,活的夠久,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都有巨大的影響力。
張輔有個女兒,歷史上是沐國公的夫人,在生產時一屍兩命,香魂無蹤,洪武三十年生,如今三歲,比李顯穆小六歲,這是個相當適合婚配的年紀。
若是能給李顯穆選這樣一個丈家,待他死後,李顯穆年紀還小不能撐起門楣時,至少還能有所倚仗。
而且英國公府不是皇室,不至於讓李氏的下一代還成爲外戚,在李祺對家族的規劃中,李氏要逐漸摒棄和皇室的血緣關係,畢竟大明之後會將外戚排斥出朝廷。
張輔感覺到了李祺探究的目光,望了過來,便見李祺笑着對他頷首,心中更是疑惑,他記得自己家和韓國公府並沒有舊誼。
畢竟洪武二十三年之前,韓國公府的煊赫,遠不是張玉所能比較,縱然是如今燕王殿下靖難功成,張玉定然會被追封爲國公,張輔也能被封爵,算是煊赫之族。
可韓國公府馬上就會被平反,李祺的妻子乃是臨安長公主,李祺自己又簡在帝心,未來在朝廷之中,必列於他之上。
心中雖然滿是疑惑,可張輔本就是心思玲瓏剔透之人,不獨是能征善戰的武將,是以立刻回禮。
李祺緩步而行,慢慢落在了張輔之側,張輔知道李祺這便是有話要和他說了。
“聽聞先父曾於元時爲樞密知院,而後歸正,於洪武八年生張同知?”
張輔非常好奇李祺爲何問這些,但還是點了點頭,而後便聽李祺口中唸叨着什麼“白蛇盤金戈,蒼龍墜寒潭”之語。
還不等他想明白李祺何意,便又聽到李祺肅然問道:“若稍後有所冒犯,還請張同知莫要同在下計較,實在是發自心緒,不能自已。
不知張同知家中可有一幼女,生於丁巳年,屬蛇。”
丁巳年便是洪武三十年,張輔大驚失色,在靖難之前,張氏不過是小門小戶,且遠在北平,李祺是絕不可能知道此事,莫說李祺,即便是燕藩中大部分人都不曾知曉。
而現在李祺竟如此確定此事,怎能讓張輔不驚呢?
李祺淡然笑道:“看來的確是有了。” 張輔急聲道:“不知駙馬如何得知?”
李祺笑道:“如今卻不是相談所在,翌日同知入我府中,你我再詳談,在下再爲你解惑。”
李祺既如此說,張輔自然便只能作罷,心中懷着無限的好奇出了宮。
衆人分別後,張輔等人自然是依舊入營巡視,天下雖然大定,可發往四方的詔令纔剛剛出發,那些建文的臣子還不曾全部授首,若是一着不慎,被勤王軍翻盤,那可真就是要爲天下笑了。
唯有李祺徑直回了公主府,臨安公主滿面笑意上前,今日宮中之事,她自然聽聞,作爲李祺的枕邊人,她一聽今日之事,就知道是李祺的手筆。
“沉幕之後,終究有璀璨之光而起。”
臨安公主一邊將李祺外袍褪去,一邊感慨道:“駙馬一身才學,如今可盡數施展了。”
李祺聞言一滯,手不自覺的顫動了一下,盡數施展嗎?
在有限的時間中,他還能做幾件事呢?
他放下了這些思緒,輕聲道:“殿下方纔在宮中已經允諾,登基之後就命三法司重審胡惟庸案,爲那些被冤枉牽連的人家平反。”
“果真?”
任誰都知道,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可這就是單獨爲韓國公府所設,只是不好直接打臉先帝罷了。
“聽殿下的意思是爲公府平反,而後給父親上諡號,但是爵位之類的東西自然是不必再想了。”
臨安公主被巨大的驚喜砸住,竟然一時有些暈眩之感,回神後一時竟淚滿盈眶,“真好啊,我們的孩子以後不用再揹負那等罪孽了,穆兒日後定能顯耀當世!”
夫妻二人正說話間,李顯穆恰從外間走進,“孩兒日後一定光耀祖宗神靈,失去的爵位一定能討回來。”
“父親大人!”
李顯穆規矩的給李祺行禮,李祺重重拍了下他的肩膀,“此番殿下雖然答應給你祖父上諡號,但以爲父看來,大概是‘愍’這一類表達同情的中諡。
穆兒,你日後要努力啊,我們李氏曾經是開國第一公爵之府,那在各方面都應當比照開平王、中山王,要上等的‘文成’、“文忠”等諡號才能相配,乃至於追封王爵、配享太廟。
讓祖宗榮耀,這豈不是身爲子孫後裔所應當而爲的嗎?”
李顯穆很聰明,聽到父親說讓他努力,立刻就明白父親的意思是,在燕王朱棣這一朝是沒希望的,只有再等許多年,到下一朝的時候,家族依舊站在高位,甚至是皇帝的肱股之臣,那皇帝自然會看在後人的功勳之上,替祖宗恢復名譽。
一個小插曲後,一家三口圍在桌前用餐,李祺也不避着李顯穆,直接對臨安公主道:“娘子,爲夫替穆兒看中了一樁婚事,乃是燕王殿下麾下的一員小將,名爲張輔,他有個三歲的女兒,堪爲穆兒的良配,過幾日我會邀請他過府,若是他同意此事,你屆時可帶着穆兒走一趟張府,亦或邀請張輔夫人過公主府上。”
“啊?”
臨安公主是萬萬沒想到李祺會突然甩出這麼大的一件事,可她又知道李祺這個人是絕對不會無的放矢的,他既然這麼做,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這張輔是何人,竟然能夠得到駙馬的看重?”
臨安公主還是很瞭解李祺的,一個三歲的女娃娃能知道什麼良配不良配,這定然是看重張輔其人!
李顯穆則好似沒有聽見父親所言,依舊不緊不慢的吃着飯,明明是他的事情,他倒像是個局外人了。
李祺將一隻雞腿去掉皮,然後放入臨安公主碗中,沉吟道:“張輔的父親張玉,以前是燕王麾下第一戰將,在靖難之役中,爲了營救燕王而戰死。
待此番燕王大封羣臣時,一個國公的追封是跑不了的,是以張氏的家世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張輔,他雖然是二代,但能征善戰,在燕王麾下,乃是數一數二的翹楚,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燕王殿下重情重義,張玉爲他戰死,他一定會重用張輔,而如今大明四海並不平靜,北有蒙古時時寇邊,南邊的蠻夷也不安分,日後需要用兵之處很多,張輔日後位列國公不成問題。
而且張輔亦是重情重義之人,若日後爲夫有所不待,他不會落井下石,穆兒有了張輔這樣的外家幫襯,爲夫才能真的放心。”
李顯穆這時終於從餐食中擡起了頭,他聽出來了父親對張輔很是看重,這種看重甚至有種託付的意思。
“父親,您的身體是不是……”
李祺聞言一愣,轉而瞭然,李顯穆實在是太聰明瞭,僅僅從隻言片語中,就聽出了他的身體好像是出問題了。
臨安公主也反應了過來,方纔李祺所言,實在是忍不住讓人多想。
李祺並不打算瞞着他們,詹詹道:“我的身體的確是每況愈下,只是外表看來還不曾有大事而已。”
聽到果真如此,臨安公主幾乎瞬間臉色煞白,身軀完全控制不住的搖搖欲墜,“如何便到了這樣的境地?先前從不曾有過徵兆。”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爲夫頓悟往聖絕學,於江浦悟道,豈能不付出些許代價?
而今之局面,便是爲夫所應當承受的,爲夫如今所期望的,便是將這具殘破之軀,撐到穆兒高中狀元之日!
以免因我之死,而連累穆兒三年不能科考。”
“父親……”
一向沉穩冷靜的李顯穆,聽到父親已經在生命的最後盡頭,還要爲自己考慮,他哽咽着說不出話來,而後毫不顧及禮儀,低頭大口大口的吃着飯,淚珠滴滴滑落。
四千字,還有兩章六千字,答應了一萬字,一定做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