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

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

同樣聲量的聲音,同樣的言語,從不同地位的人口中道出,便有不同的力量。

若今日這番話從一個普通的士人口中道出,不過是哂笑一番。

可現在說出這番話的是李祺,持着聖意的李祺!

數千人站立的場中一片寧靜,沒有人說話,甚至連竊竊私語都極少,無數的目光落在了浙東文人身上,帶着微弱的可憐與欣喜。

且喜且憐之,概莫如是。

溪流潺潺,清澈透底,間或有魚兒躍起,濺起幾朵水花,好似有風在山上呼嘯而過,卷着那些草木簌簌作響。

浙東文人剛剛叩謝了浩蕩皇恩,此時正沉默着,今日之禍事,讓人無話可說。

李祺所言如何不是真理呢?

爲人作保又是何等信任纔可以呢?

李祺與浙東本爲仇敵,又如何能爲浙東作保,而置自己於危險之地呢?

這是強人所難,而又不曾有資格。

“是以本官向陛下求來了另外一道旨意。”

李祺突然道出讓所有人都不曾想到之事。

另外一道旨意!

瞬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李祺身上,竟有另外一道旨意?

既然是兩道旨意,其內容定然是不同的,這一念頭瞬間在許多人腦海中閃過。

“還請景和公賜下旨意,救我等與水火之中,若景和公願意,草民等願爲景和公門下牛馬走!”

最聰慧的人從李祺的話語中聽到了生機,幾乎是本能的向着李祺跪下去。

如果不曾得到就不會明白失去的痛苦,如同不曾一無所有就不會明白獲得的快樂,如果不曾陷入黑暗無蹤的境地,就不會明白光明的意義。

在已然將要失去一切之後,突然的峰迴路轉,突然的柳暗花明,讓所有人都不再思索什麼其他的東西,抓住這一縷生機纔是最關鍵的。

靜靜瞬息的凝滯,便是如同潮水一般,又有許多浙東士子跪了下去。

爲自己、爲後代求一條出路。

李祺望着這一幕,微微顰眉,他知道這些人三分是在跪自己,七分則是在跪皇權。

可這並不是他的目的。

他是要壓服浙東士子,打壓是必不可少的,但卻不是徹底把人壓到這等地步。

這等強逼只能帶來怨恨。

他對浙東學子的壓迫,至聖旨而下就已經足夠了,他親自前來浙東,是施恩而不是結仇。

把人的尊嚴打碎了,對他又有什麼好處呢?

培養出一羣臥薪嚐膽的勾踐嗎?

他又不是皇帝,永遠都不擔心臣下的報復。

“都站起來!跪什麼跪!”

這是李祺自來到浙東後聲量最大的一句話,“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天地君親師,我李祺又有什麼值得你們跪的!”

李祺這句話更讓場中沉默了。

浙東衆人稀稀拉拉的站了起來,有些迷茫而無所適從的望向了李祺,他們本以爲李祺是要打碎他們的尊嚴,徹底壓垮他們,讓他們成爲他座下走狗。

可現在看來並不是如此。

在一側觀禮之人,亦滿心的疑惑,不明白李祺要做什麼,這可是收服浙東學派的大好機會,爲什麼就這麼放棄了?

退步是爲了更好的向前。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李祺走到了浙東諸人之中,他環視着這數百人,慨然道:“若僅僅是爲了告訴你們不必掙扎,我又何必從京城來到浙東呢?

你們不必在這裡祈求別人的寬恕,能夠救你們的只有你們自己!”

浙東諸人心中不解,可還是紛紛向着就在身邊的李祺躬身行禮道:“我等愚昧,還請景和公示下!”

“我先前就說過,東明精舍的問題難道是學問不夠深厚嗎?難道是對四書五經不夠熟悉嗎?難道他們的才學是假的嗎?”

李祺恢復了衆人眼中一貫侃侃而談的模樣,“都不是!東明精舍的問題是根不正!陛下所擔憂的也正是這股歪風邪氣,擔憂的是東明精舍藉着浙東濃厚的儒學氛圍,死灰復燃。

是以,爾等應當自己做出改變,來告訴天下人,最重要的是向陛下證明,浙東士林所培養的皆是對我大明有情之人!”

這下他們就聽懂了李祺的意思,皇帝是對浙東士子心有疑慮,因爲“所學頗邪”,李祺不能給他們作保沒問題,但願意給他們一個自證的機會。

“景和公,聖人經典中本就教導我們要忠君愛國,我們還能如何向陛下證明呢?

還請景和公教我等!”

這是在場每個人都好奇的問題,儒家學說本就是以忠孝仁義爲先,而現在李祺卻特意強調了這一點。

但他們隱隱能感覺到,李祺說的和他們想的是有不同之處的,而這不同之處,便和先前所說的儒門道統有關了。

果不其然,李祺昂然道:“在你們論述的經典中,有天下、有萬世、有生民、有君王、有道統、有仁義,可唯獨沒有大明!”

李祺厲聲道:“捫心自問,大明在你們的心中又能排到第幾位呢?

你們在談論起那些時政之時,是天下先出現在你們心中,還是大明延續先出現?

如果大明沒了,你們又會選擇如何呢?

是矢志不渝的復國,還是入仕新朝,說什麼天命既然改變,那自然應該遵從的屁話!”

一言激起千層浪!

李祺這番話以他爲中心,向着四方滾滾而去,如同翻騰的雲海,震的幾乎每個人耳邊都在嗡嗡做響。

從來沒有人像是李祺這樣尖銳的問天下和王朝如何,這是他們從不曾聽到過的,也是他們從不曾想過的。 天命論和五德論深入人心,雖然歷朝歷代都有爲國殉難的,有爲主盡忠的,可依舊不是主流,很多人眼看大勢難就,都會選擇放棄抵抗。

所謂“天命已失”,多麼可笑,倘若近代中國依舊是這套理論,怕是早已淪喪於賊寇之下。

明末的亡國和亡天下之論,是民族主義的雛形,下一步就是將民族和國家融合起來,天下之論則變成了另外一種更高級的理論。

在後世,每一個民族都高度綁定一個國家,伴隨着國家的分裂,曾經的一個民族也漸漸形成兩個民族,最有名的莫過於半島。

“人無常志,則無恆心!”

李祺依舊不停,“如果你們的心中沒有一定要捍衛的東西,那麼隨時都會妥協,如果你們心中沒有一定要守護的東西,那麼就不會有矢志不渝而不能放棄的意志。

倘若所有的漢人都堅定的捍衛着漢人王朝,塞外的蠻夷怎麼能夠進入中原?

如果所有的臣民都堅定的捍衛着社稷,天命又怎麼會改換?

爲什麼漢朝能夠再興,爲什麼漢朝二興之後還有漢昭烈帝等一干人矢志不渝,爲什麼金刀之讖能夠綿延千年,難道真的是上天鍾愛漢朝嗎?

是因爲始終有人在捍衛漢朝的道統!

大明呢?

身爲鴻學大儒,儒門領袖,不思煌煌大明,卻在想着前朝!”

李祺這番話說的大部分人皆是無言以對,實在是在歷史上,有太多可以作爲例證的故事了。

話說到這裡,這些士人已經漸漸明白了李祺到底是想要做什麼。

“現在陛下已經不相信你們僅憑着以前的那一套就能效忠大明瞭,所以需要更多的東西去證明。

想要求得一條生路,便以大明爲天,以大明爲道統,以大明爲至高,你們學的那些東西,無論是仁義,還是大道,都要以大明爲綱,大明的社稷,重於一切,大明的社稷,超越一切!”

李祺的話已經明明白白的展示給了所有人,現在要表現的比以前更愛大明無數倍,才能得到皇帝的原諒!

“聖人在書中教給了後人無數的道理,可在我看來,無非便是國泰民安四字!”

“我大明乃是第一等的立國之道,這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二次,第一次的夏開創了三代之治,而我大明將會開創何等的盛世呢?”

“大明在,萬民安!”

“大明盛,萬民安!”

“大明之正,可爲萬古綱常!”

李祺這番話帶給衆人的衝擊力實在是太大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向是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可這套家國天下體系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主體不清。

在衰落時,有人說識時務者爲俊傑,有人說王朝腐朽不必再愚忠,每個人都在這種進退維谷中無所適從。

宋濂等人不也正是如此,他們一邊生活在大明朝,一邊又懷念元朝,一邊享受着大明的一切,一邊腹誹當今,他們不敢爲元朝復國,又要宣傳爲大明盡忠,簡直矛盾到了極點。

而現在李祺明確的告訴所有人!

以後不用糾結了,我大明天下無敵!

我大明乃是立國最正,和過去的王朝都不一樣,要開創不遜色於三代之治的大時代。

天下就是大明,大明就是天下!

你只能愛大明,如果你覺得大明哪裡不對,也不能用懷念前朝的方式,而是去改變它,讓大明更加昌盛,也不要想着換一個政權,因爲大明已經最偉大的開國,再也不可能超過大明!

李祺的這番舉動讓幾乎所有人都震驚到了極點,即便是經歷了大明重造中國之事,依舊讓所有人爲之震驚。

李祺知道自己有些太過於欺負人,畢竟士大夫們越來越不願意揹負責任,是因爲君權越來越集中,慢慢的百官如家奴,自然就不在於天下了。

而現在他表面上完全是在逆勢而爲!

從誅獨夫開始,他要先用思想讓增強士大夫們的責任心,而包裝這種責任心的則是爲大明盡忠,皇帝對這件事一定是樂見其成的。

等到士大夫們責任心強到一定的地步,乃至於民意洶涌,那必然會和希求權力的皇帝產生巨大的衝突,這時李氏必然已經頗有影響力,就可以藉着這份大勢,一步步的將皇權限制起來。

當然,這種限制君權的舉動,只能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因爲封建時代不支持這種制度,這從羅馬共和國最終帝國化就能得出結論,同樣的制度在不同生產力下,造成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皇帝只會覺得這有利於他的統治,畢竟所有的大臣都一心爲了大明,而甚至甘願放棄自己。”

李祺對自己所佈下的局很滿意,雖然這個局最終可能要一兩百年才能看到最終的成果。

豈止皇帝看不出來,在場這數千人,沒有一個人能猜到李祺心中所想。

幾乎每一個人的心中只回蕩着一句話,“李祺對大明的忠誠,真可謂是天地所共鑑,日月而無光啊。”

自古以來大多數的臣子,也只是要求自己如此效忠,什麼時候見過李祺這種鴻學大儒,這般搖旗吶喊。

關鍵是李祺並不需要這麼做,他已經別無所求,甚至皇帝也不會再賜給他什麼東西了!

所以只有一種解釋,這就是李祺發自內心認爲的。

大明得國最正,所以大明註定將開創至高的偉業!

“景和公,我等明白了!”

“景和公,我等願拜入您的門下,聽您講述大明之道。”

“景和公,還請收下我等浙東小民,若能聆聽大道,必能得陛下垂憐。”

浙東一衆士子蜂擁着將李祺圍住。

無論他們內心是否真的認可,可李祺已經指出了一條大道,他們所能夠做的就是僅僅跟隨。

況且李祺如此苦口婆心,在浙東已然如此境遇之下,可謂大恩了!

————

“浙東之議”是事實上的現代民族主義奠基之盛事,明代士大夫領袖李祺,第一次向整個王朝的國民發出了一種號召:即國家的榮辱、存亡與每個人國民都息息相關,他要求每一個人,尤其是居於統治階層的士大夫,以國家社稷爲主體本位,自覺的對國家承擔責任和義務,並且唾棄任何不願意承擔責任和義務的羣體。

大明在這個時代依舊是王朝的國號,代表着朱氏皇族對天下的統治,可伴隨着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它漸漸成爲了全體國民的代號,而在這種境遇之下,任何人都不容對它造成破壞,縱然是曾賦予它生命的皇族!——《大明思想史》

(本章完)

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9章 宗族社稷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86章 奪嫡之爭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62章 面見朱棣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9章 勢在必行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35章 統合!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32章 七星寶刀第41章 三十一年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24章 諫言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54章 痛斥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66章 陛前問罪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18章 斬九卿第22章 心、理之學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44章 最後一夜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
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9章 宗族社稷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86章 奪嫡之爭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62章 面見朱棣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9章 勢在必行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35章 統合!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32章 七星寶刀第41章 三十一年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24章 諫言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54章 痛斥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66章 陛前問罪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18章 斬九卿第22章 心、理之學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44章 最後一夜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