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

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

冬月之時,曾飄滿桂花之香的應天,諸花凋落,公主府中亦落了一地的枯敗,唯有點株小菊還點着最後的生機意趣。

有一個不速之客來到了公主府,沒有拜帖,進府時亦不太客氣,鼻孔朝天,橫衝直撞。

漢王朱高煦。

身着王服,腰纏玉帶,王冠橫陳,腳踏犀靴,顧盼之間,甚有威嚴。

他帶着些蠻橫意氣闖進府中,一路上的小廝和丫鬟自然不敢真的攔着這位身着王服的親王,只能一邊苦勸,一邊一溜煙的去稟告公主。

在前堂的臺階下,朱高煦住了腳,因爲李顯穆扶着臨安長公主自堂中走出。

臨安公主亦是正裝華服,作爲當今的長公主,光是華貴的東珠就有十幾顆綴在服上,氣勢絲毫不遜色朱高煦。

她面下隱着怒意,居高臨下望着朱高煦,聲線帶冷隱含怒意厲聲道:“漢王殿下,本宮怎麼說也是你的長輩,你不經通傳,便直入府中,不知是何意?

你這般無禮,皇兄可知曉嗎?”

朱高煦聞言並不是不慌,他一向如此,縱然在皇帝面前也很肆意,何況是長公主面前。

他掃視着府中,而後目光落在李顯穆的臉上,神情微凝。

李顯穆輕輕皺眉,因爲他竟然琢磨不透這位漢王的神情有何用意,沒有惡意,亦沒有善意。

朱高煦收回視線後,向着臨安拱拱手,“高煦見過姑姑,聽聞姑父病重,孤身爲侄兒,亦爲國家親王,豈能不尊親親之道,不來探望一番?

冒昧前來,還望姑姑見諒。”

狀雖隨意,可禮數是不缺的,臨安亦不好直接發作,況且這畢竟是漢王,皇帝最寵愛的兒子,實在不必無端樹敵。

可讓朱高煦貿然去見李祺亦是不妥,雙方之間本無交情,何必如此惺惺作態呢?

於是強壓下怒氣,婉拒道:“漢王殿下,駙馬病重,禁不起折騰,漢王殿下還請回吧。”

朱高煦聞言眉頭一挑,他今日是一定要見到李祺的,臨安公主還攔不住他。

“姑姑,豈能折侄兒的親親之意呢?難不成姑姑是瞧不上侄兒不成?”

臨安公主眉頭深深皺起,眼見朱高煦來者不善,有些進退維谷之際,便聽到有急切的腳步往這邊來。

幾人轉頭看去,便見到太子朱高熾正扶着腰帶喘着粗氣往這邊來,他本就肥胖,又來的頗急,臉上汗津津的,帶着潮紅之色,身邊則是溫婉柔美的太子妃張氏和雖小卻頗英武的長子朱瞻基,二人亦是氣喘吁吁。

朱高熾扶着玉帶站穩,一見漢王還在前堂沒有入後院,頓時大大鬆了一口氣。

還好來的及時。

朱高熾是在東宮時得到消息說漢王往臨安公主府去了,他知道自己這個弟弟有時候很瘋,沒什麼腦子,現在李祺身體又不好,生怕鬧出事來不好收拾,是以連忙往這邊緊趕慢趕,好在是趕上了。

他先上前拜見了臨安公主,還不待說話,漢王已然帶着絲陰陽怪氣道:“大哥可真是生怕來晚,怪不得能當太子,我就只配做漢王,這等本事,真是學不來。”

堂前頓時一靜,太子妃張氏緊緊攥住兒子的手,微微垂下眼簾,朱瞻基滿臉怒意,卻被母親拉住,臨安公主眉頭皺的更深,想到了李祺曾說過了奪嫡之爭,李顯穆面無表情,扶着母親如同神像護衛。

朱高熾被弟弟這般挑釁,卻絲毫不生氣,依舊如彌勒佛般,輕笑道:“姑父病重,做侄兒的當然要來看望,二弟能想到這點,着實是成長了許多,父皇若是知曉,亦會欣慰,只是應該招呼兄弟一起,豈能一人專美於前呢?

不若在此稍等一會兒,三弟差不多也要到了。”

“你……”

朱高煦想要生氣,可卻無處可發,被這一番綿裡藏針的話堵着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憤憤的冷哼一聲,冷着臉站在那裡,負手望天,一幅冷酷桀驁之相。

臨安公主感激的向朱高熾頷首,朱高熾不動聲色的微微點頭回應,示意臨安公主不必擔憂。

不多一會兒趙王朱高燧的車架也到了,他本來不想來的,畢竟他和李祺一點都不熟,可太子親自派人去找他探望長輩,他也不好推脫,只能走一趟。

三兄弟到齊後,臨安公主也不好再攔着,便帶着三人往李祺病舍而去,沒想到在屋門前時,朱高煦突然對衆人說道:“姑姑、太子,弟弟想單獨和姑父說番話,不知可否?”

朱高熾頓時有些爲難,李祺現在病重,雖然朱高煦不可能做什麼,但萬一呢?

臨安公主自然當即就要反對,要知道朱高煦丟掉太子之位,和李祺關係很大,這怎麼能讓他一個人進去,剛要說話卻被李顯穆拽住。

李顯穆上前一步,平靜道:“漢王殿下,讓微臣隨您一起進去吧,父親身體不好,還需要人侍奉。”

朱高煦見臨安公主和太子那副防備他的模樣,頓時嗤笑一聲,“可以。”

這下再沒有攔着漢王的道理,李顯穆先進去稟告,而後出來跟在朱高煦身邊往裡面走去,一走進屋中,便聞到一股濃重的藥味,朱高煦揮了揮手,似乎有些不適,屋中其實頗爲明亮,可他卻有一種深深壓抑之感,心緒翻涌。

待轉過屏風,朱高煦一眼便見到了李祺,他曾經以爲自己見到李祺時,必然要開口嘲諷以泄心中抑鬱之氣,可他錯了,見到李祺後,他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國家之士,聖賢之尊,如何成了這幅模樣?”

窗櫺透過的絲光落在李祺臉上,在光下他的肌膚彷彿透明起來,髮梢已經帶上了枯黃白澀,若非身上依舊帶着睥睨之氣,朱高煦幾乎要認不出他來。

李祺被李顯穆扶着坐起,對漢王朱高煦之問,輕笑道:“因爲死亡便是將生前的一切都還給這世道,任你生前如何風華絕代,最終不過一抔黃土而已。”

朱高煦沉默了一瞬,而後大馬金刀的坐在桌邊椅子上,還自己給自己倒了一杯茶。

“姑父認爲孤爲何要來探望你?”

“想來是有些問題想要問臣。”

“姑父竟然不覺得,孤是乘着你病重,來一泄心中鬱氣,甚至存了要氣死你的心嗎?”

“殿下沒有那麼無聊。”

朱高煦聞言冷笑道,“方纔在院中時,孤的兄弟和姑姑,可是對孤防備的很,生怕孤做出什麼事了,臨了竟然是姑父願意相信孤。

聖人果然是不一樣的。

姑父聖智天成,不若再猜猜孤要問什麼?”

李祺虛弱蒼白的臉上帶起一絲笑意,“殿下想問臣爲何要向陛下舉薦太子。”

咔嚓!

朱高煦手中的瓷杯竟然硬生生被他捏出了一道裂痕,眼見就要徹底碎掉,縱然是李祺也不由一凝,真不愧是在靖難之役時數次開無雙救朱棣的絕世猛將!

如果按照系統數據劃分的話,朱高煦的個人武力怕是在95以上了。

朱高煦一字一句道:“如果是尋常酸儒,他們向父皇舉薦大哥,說什麼嫡長子之論,孤尚且還能理解,可孤雖然和姑父接觸不多,也知道你不拘小節,不囿於時勢,父皇說你是天下一等一的賢人,我不明白,你爲何也要支持大哥,難道僅僅因爲當初建文年間時,他來找你讀過幾次書嗎?”

李顯穆神色微動,朱高煦的這番話中有濃濃的不解,帶着極致的不甘,在朱高煦看來,若不是李祺這個深受父皇信任的重臣開口,太子之位不一定就會落在他大哥頭上。

“因爲嫡長子繼承製確實好,賢與不賢,很難辨別,可嫡長是否,便能看出。”

李祺很是平靜的說道,“漢王殿下是因爲自己身爲嫡次子而反對呢?還是真的反對嫡長子呢?”

朱高煦被噎了一下,陡然聲音有些激越起來,“可姑父一向最是推崇唐太宗李世民,並且多次勉勵父皇學習,爲何到了選擇太子之時,卻一改常態,若姑父生在唐初,難道也要支持李建成,而摒棄太宗和貞觀嗎?

身爲嫡長便要奪走一切,這是什麼道理?!”

“兒子應該繼承父親的一切,這是道理;妻子應當只爲丈夫一人生育子嗣,這是道理;這些道理並不是從遠古時期就存在的,而是聖人們定下的,嫡長子繼承,亦是聖人所定。”

“擇其賢者而從之!這亦是聖人的道理!太宗之賢,勝過建成嫡長,而今……”

“殿下!”

李祺神情依舊是那麼平靜,可聲音卻陡然提高了些許,甚至還帶上了一絲厲色,雖然因身體緣故而虛弱,卻依舊不曾有絲毫動搖,“擇其賢者而從之確實是道理,可建成之不賢,與太宗之賢,很容易就能分辨,而今殿下賢否?太子賢否?亦或不賢,誰來辨認?

況且建成多次謀害、攻訐太宗,太子可曾謀害、攻訐過殿下嗎?

殿下屢屢以太宗自比,而將太子稱作建成,已然是不智之舉!”

朱高煦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麼,卻說不出話來。

李祺的話很簡單,你朱高煦確實還不錯,還比起太宗遠遠不如,你的兄長也比建成要強,而且他道德也沒有絲毫問題,從來都沒有害過你。

謊言不會傷人,真相纔是快刀。

將朱高煦心中的不甘和不公刺破之後,他便亦無話可說了,強詞奪理又有何用,本就是求一個公道而來。

“可這不公平。”

朱高煦彷彿抓住了什麼救命稻草一般,憤然道:“靖難之役,我的功勞堪爲第一,若是沒有我,靖難之役早就不知道輸了多少次,甚至父皇都不知道有幾次身死,而大哥只不過是坐享其成,他憑什麼能夠坐上皇位,而我卻要做這個該死的漢王!”

見李祺不說話,朱高煦立刻振奮起來,“你也覺得孤說的有道理對吧,孤有大功於社稷,可卻得不到應有的……”

“不夠!”

不等朱高煦說完,李祺已然打斷了他,朱高煦茫然的望向李祺,什麼不夠?

還不等他問,便見到李祺直直的盯着他,漠然出聲道:“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開國期間,親自指揮了決定唐朝興衰的十九場大規模戰役,總計爲1敗2平16勝。

其中平定薛舉,平定劉武周、宋金剛,擒竇建德、王世充,敗劉黑闥,退突厥,這五場戰役任何一場輸了,唐朝將不存,而當時唐朝諸將皆不能成,是以後世稱唐太宗開國,漢王殿下呢?”

朱高煦瞠目結舌,原來不夠是功勞不夠,他非常想要反駁,可事實就擺在那裡,在靖難期間,他甚至沒有做過統帥單獨領兵,唯一的主帥只有他的父皇,唐太宗若是皓月,他只是螢火而已!

他沉默了良久,突然嗤笑了一聲。

“孤真是愚蠢,怎麼會想着和姑父你辯論呢?姑父辯才無雙,就連那些專精此道的人,都不可及,何況我這一介武夫呢?在姑父面前爭論這些,真是獻醜。”

這話能聽出來是真心實意的稱讚李祺,可又帶着一絲譏諷,卻不知這絲譏諷是衝着何人。

“殿下在靖難諸將中,功居第一,又有這一身蓋世的勇武,若汲汲於封地,的確是心有不甘,今日既然來了這裡,便是你我之間的緣法,今日有一言相勸,若有朝一日殿下想通了,不再盯着那個位置了,不妨自流於中原之外,往南兩千裡,亦有沃土,稱孤道寡,倒也快活。”

朱高煦聽着此言,嘴角譏諷之色愈濃,他豁然站起身,對李祺說道:“姑父,今日雖然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可卻讓我想通了另外一件事。

往日裡都是你教導別人,今日侄兒亦有一句教姑父,千難萬險,只一往無前,管它生死禍福!

在白河溝時,我便是這樣冒着鋒矢,突入萬軍之中,救出父皇,而有這天下的!

告辭!”

說完便直接轉身走了出去。

李顯穆低聲道:“父親,漢王桀驁不遜,又得陛下寵愛,不會聽從你之言的。”

“是嗎?”

李祺卻知朱高煦乃是色厲內荏的人,現在不聽不代表日後不聽,不過隨手種下一顆種子罷了。

況且,李祺目光落在李顯穆身上,帶着幽深之意,“今日這番言語不過是讓他日後儘量少針對一下你們罷了,奪嫡之事,哪裡是能這麼簡單的寥寥幾語就終結的呢?”

李顯穆垂首。

外間朱高煦走出去後,只向衆人拱了拱手,沒說什麼便直接走了。

從他的表情中,看不出什麼,趙王朱高燧亦跟着走了,本也無人在意他。 兄弟二人一直走出府外,趙王才陰惻惻問道:“二哥,方纔你和李祺說了什麼?”

漢王負手,回想起李祺最後的一番話,短暫沉默後冷然道:“只不過是些無用之語,只是讓我下定決心要放手一搏了。”

他最後回身望了公主府的牌匾一眼,世人皆說你李祺無言不中,可你既然這般不看好我能成事,我便偏偏要鬥上一鬥!

趙王眼底閃過一絲喜意,他用腳底都能猜到漢王去說了些什麼,還真的以爲漢王被李祺三言兩語勸住了,畢竟李祺最是擅長說服人。

不提這兄弟二人,臨安公主和朱高熾一家連忙走進屋中,見到李祺果然無礙後,才真正鬆了一口氣。

朱高熾向前行了幾步,眼眶已然通紅,隱隱之間已然有淚珠晶瑩,太子妃有些震驚,她很清楚自己的夫君,內裡是個極堅韌的性子,只在很少人面前纔會流露真實的情感。

李祺笑着說道:“太子殿下看着康健了些許,這是大明的福氣。”

朱高熾聲音中已然帶上了絲哽咽道:“高熾早就該來探望姑父,卻不忍見到這幅景象,一切彷彿只在夢中,高熾與姑父相識年月不久,卻生孺慕之情,無論如何都不曾想到,如何便走到了這般境地,此情此景,實不知所言了。”

臨安公主聞言一陣黯然,是啊,人到了最後,還能說些什麼呢?

無非是些安慰之語,可這等言語是安慰臨終之人的,還是安慰生人的呢?

“姑父爲大明天下操碎了心,可二弟卻不懂事,方纔二弟若是說了些不恰當之語,我代他向姑父賠罪,萬望姑父不要放在心上。”

朱高熾有憤然,亦有悲切,對朱高煦升起了幾絲怨懟之心。

“太子殿下不必如此,漢王殿下只是有些憤然不甘之語,倒是太子殿下需要小心了,風波纔剛剛起帆。

顯穆我是不擔心的,倒是芳兒和茂兒,資質有些平庸,若是有朝一日不慎牽連,還望太子殿下照顧一二,就算是不負你我間的情誼了。”

歷史上對這段奪嫡的歷史沒怎麼描寫,但朱高熾的東宮屬官黃淮、楊溥和金問都被關在詔獄十年,解縉等人更是直接死在永樂年間,其中激烈可想而知。

一直到朱高熾登基,這些人才從牢獄中被釋放,官復原職,繼而一個個高升九卿,一直活躍到堡宗正統年間,解縉這種早就死去的,也都被平反,若是這十年撐不住,那便萬事皆休了。

屋中衆人紛紛臉色微變,縱然早知漢王狼子野心,卻沒想到在李祺面前也敢如此猖狂放言,當真是無所顧忌了。

再一聽李祺之言,更是有種世事無常之感,似是李祺這等人,縱橫當世,只有別人避他的份,豈有他擔憂之理?

若非臨終再不能衛翼家親,又豈會將家事託付?

李祺早已算準了大概,可人適當勢弱本就是生存之道,爲兒子們再加一層保險又何樂而不爲呢?

之後皇帝若來,他還要再往皇帝那裡再要一道保險。

不過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朱高熾當即應承道:“姑父放心,三位表弟我都會照看,至少不讓他們有性命之憂。”

李祺知道,在君主專制之下,很多時候能保住性命已經很不容易,唐朝時,李世民都不曾保下劉文靜的性命。

他和朱高熾間卻沒有更多的話了,該說的話,曾經便早已說盡,人情自在心中,挾恩圖報只有怨恨,人和人之間,留下些餘韻,豈不是更讓人留戀和遐想,那些念念不忘的白月光,不正是因爲那一條不曾走過的道路,有無限的可能嗎?

當今陛下的三位皇子,太子殿下和兩位親王前後離開了臨安公主府,引來了京中無數人的遐想,許多的流言和揣測從這其中傳出,而更多的則是對於李祺身體如何的猜測。

這些猜測如何那紛飛的花,飄飄揚揚的落在每個人心間,時間已經悠悠進入了十二月,縱然是應天坐落在南方,也已然開始寒意森森,況且這幾年的應天格外冷,彷彿自靖難後,便有北境的寒霜被攜來!

自朱高熾等人離開後,李祺就陷入了忽睡忽醒的狀態中,直到他的狀態徹底穩定下來,已經是十二月的末尾,再過幾日就是永樂三年的正月初一,距離春闈時間亦不遠了。

李祺狀態方一穩定,帶着渾身冷氣和皇帝和徐皇后以及道衍和尚就這般闖進了李祺的病舍之中。

“朕還以爲見不到你最後一面了。”

“陛下爲了臣甚至將春闈推前了兩個月,這便是聖諭,聖上乃是天子,聖上有命,縱然地府閻羅也不敢提前收走臣的命!

臣一定會好好活着,絕不辜負聖上之德。”

“皇后,大師,還記得朕來時在路上說過什麼,你看到沒有,李祺絕不會有什麼哀怨之意,他甚至還會和朕開玩笑。”

徐皇后溫婉一笑,“景和乃是世之奇人,陛下亦是奇人。”

“朕可不是什麼奇人,最能和景和說到一起的是這個老和尚。”

“陛下說笑了,貧僧在景和公面前,也只能俯首傾聽而已,如何敢相提並論?”

衆人言語中皆是欣然之意,一時病舍之中竟有笑語吟吟,似是李祺將要康復一般,只是這笑意中終究蘊藏着一絲苦澀,朱棣聲音越來越低,最終長嘆一聲。

“朕才得了一個知己,才一年就要失去了,以後國事有了疑難該問誰呢?”

“陛下天縱,任何臣子都能在陛下之下創造功業,朝中、閣中俱是能臣,即便沒有臣,陛下依舊可以創造不朽功業。”

朱棣聞言眼神卻微微銳利起來,“朕豈不知諸卿皆是人中龍鳳,可他們和你終究是不一樣的!”

頂級的皇帝能察覺出這一絲根本的不同,是以朱棣才如此信重李祺。

“史書上每逢大臣臨終之際,總會向皇帝進獻往日難以言明之事,以作爲託付,景和你可有何等之言,往日不曾能言明,今日你便一併道出。”

史書上有很多臣子臨終前的遺言,其中多半爲告誡,但很神奇的一點是,皇帝基本上都不聽。

現在朱棣主要來問,自然不同,他是真的感覺到李祺有不少未竟之言,或許有些話只能在臨終前才能說吧。

其實李祺已然沒什麼想說的話了。

很多事在這個時代說出來都沒什麼用處,遷都乃是必然,不用他來說。

下西洋很重要,可實際上不是什麼能持續的事情,這像是經略草原,投入大於產出,一旦王朝進入衰退期,是必然失敗的。

那該說些什麼呢?

李祺想到了一項朱元璋很離譜的政策。

“陛下,臣聽聞您正在準備下西洋的艦隊。”

一提到這支艦隊,朱棣頓時有些興奮,他建立這支艦隊的目的很簡單,建立西洋的朝貢體系,至於去侵佔土地,實話說很不現實,這畢竟不是經營遊戲,把顏色一填,這地方就歸天朝統治了。

朱元璋花了三十年,再加上沐國公府鎮守兩百年,雲南這地方纔成了所謂漢地十八省之一,朱棣有生之年能維持住當前的軍事邊界,然後把貴州郡縣化就很不得了了。

“大明強盛,正當使四方賓服,而使諸藩入貢,大明之威,廣耀當世。”

“陛下有沒有覺得數百艘船,兩三萬人僅僅作爲出使、貿易、朝貢,人數太過於多了?”

朱棣聞言一愣,他知道李祺之前對建立船隊一向是支持的,如今這是何意?

李祺也不再賣關子,“當初太祖高皇帝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臣以爲這有些兒戲,陛下覺得呢?”

朱棣的眼神瞬間銳利了起來。

李祺的身體這麼虛弱,說出來的話都帶着些有氣無力,可這僅僅幾個字,卻讓朱棣彷彿看見了鮮血淋漓和刀槍劍影!

“不徵之國乃是因其地遠,隔着重重高山汪洋,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且北方蒙古的威脅還非常大,耗費國力遠征這些偏遠小國,沒有什麼用處,景和應當知曉,何意出此言?”

李祺嘴角扯起一絲笑意,他的聲音很低,卻帶着無限的堅決,“周天子覺得王畿之外皆是蠻荒,秦漢之時江南、嶺南皆是山越,唐宋之時朝臣聞嶺南而色變,如今雲南亦是漢地,江南已然是人間天堂,安南之地流傳來的占城稻產量頗豐。”

李祺每說一句,朱棣的眼睛便亮起一分。

“如今大明的確是不能跨越山河去征討,可總不能日後也囿於祖制而不去做,如果陛下都不敢違反此令,那後世之君又當如何呢?

況且自元朝時海上便時常有倭患,陛下既然想要打通西洋貿易,那豈能放任東洋襲擾呢?

蠻夷畏威而不懷德,總是要打殺一番。”

李祺語氣依舊是淡淡的,朱棣感慨道:“朕沒想到你竟然會說這件事,朕本以爲你會說遷都之事、蒙古之事、奪嫡之事、諸王之事,甚至會規勸朕日後莫要急躁。

可卻沒想到你會提下西洋之事。”

“那些事以陛下的才情智慧,必然可以完美應對,又何須臣多加置喙呢?

下西洋之事,陛下雖然看重,可卻亦不太看重,大明以再造中國而立國,已然是盛事,可大明未來能鼎盛到何等地步,便在此事之上。”

朱棣聞言一震,他萬萬沒想到李祺竟然會對下西洋之事有如此大的期望。

李祺是想請朱棣下令,日後永不禁海的,可想想還是算了,大明畢竟是個封建王朝,等到發現海外交流會影響統治後,依舊會選擇禁海,這等事還是交給子孫去做吧。

說完這些事,李祺竟然已經覺得有些疲累,這一幕看的朱棣又是一嘆,當初李祺可是能陪着他處理一整天政務,數百件國家大事,全部提出意見,而絲毫不見異樣。

如今不過是說幾句話,講了一件事而已,便已經疲累成這樣,這是生機愈發缺乏之相。

“臨終之際,朕不該讓你再談這等國家大事。”

朱棣一嘆,“景和,你與朕相識一場,又是朕的妹夫,乃是宗家之人,朕便一向對你多幾分親近。

朕今日前來,實際上並不是對國事有何等擔憂,而是想要聽聽你說些心裡話,對大明、對朕,人常說良師益友,受用終生,朕從前沒有這些,最不喜歡聽人說勸諫之言,好在後來有了你這個益友,你是個頗有智慧而灑脫的人,數遍大明,沒有出於你右者,朕希冀你的人生態度,才能聽進去些東西。

可惜你也要先朕而去,若是你有隻言片語留下,能讓朕時時警醒,那便最好不過了。”

李祺聞言沉吟,“陛下,臣年幼時鮮衣怒馬,鐘鳴鼎食,青年時遭逢大變,險些墮落無間,受盡了人情冷暖,中年後逐漸勘破世事,曾於長江之上觀浪花東去,得詞一首,唱盡了臣這一生所向,若陛下不棄,願爲筆墨!”

“朕有幸!”

李顯穆扶着李祺從牀上坐起,而後下了地至桌案前,臨安公主如同往常爲他研磨,亦有淚珠落於其中。

李祺手有些抖,可握住筆的那一刻,他的手很穩,以狂草於宣紙之上狂放肆意。

筆落,一頓。

屋中衆人,皇帝、皇后、道衍、臨安公主、李顯穆俱向紙上看去,但見龍飛鳳舞,乃是一首臨江仙詞。

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人麻了,咋這麼多要寫的,今天猛猛更新,一定更到一萬五以上,兄弟們求月票!

(本章完)

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3章 英雄狗賊第34章 東宮相邀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99章 哀榮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43章 前奏之曲第29章 耆老進京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35章 統合!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54章 痛斥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36章 閱卷若何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63章 聖朝以孝第75章 請重修史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80章 烽火重燃!
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33章 英雄狗賊第34章 東宮相邀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99章 哀榮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43章 前奏之曲第29章 耆老進京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35章 統合!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54章 痛斥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36章 閱卷若何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63章 聖朝以孝第75章 請重修史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80章 烽火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