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劍指漢王

第146章 劍指漢王

天光拂曉之時,宮門方開不久,李顯穆便進了宮,徑直去拜見皇帝陛下。

他進宮後便見到自己岳父,英國公張輔也正在華蓋殿中聽命。

見到李顯穆走進殿中,朱棣笑着招了招手,“正好顯穆你也到了你們翁婿二人一起來聽命吧。”

李顯穆上前後才知曉,安南果然又有異動,而自己岳父,又是要領兵前往安南了,朱棣指着堪輿圖道,“此番前往安南,便如同之前所說,水陸兩路並進。

顯穆你即將巡撫江南,此番除了調查妖術之事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便是有關於江南夏糧海運之事,如今鄭和率領船隊前往日本,江南糧草之事朕便交給你,有沒有信心?”

這是實行海運以來,江南糧食第一次運往北京,事關重大,本該由鄭和所負責,可如今他出使日本替大明尋找白銀,這件事便落在提出海運之事的李顯穆頭上。

而且李顯穆從朱棣的話中能夠聽出,他所負責的不僅僅是將江南糧食運往京城,還要供給南征安南大軍的後勤所需,這幾乎是國朝當前最重要的兩件大事,竟一同落在了他的肩上,不可謂不重用,不可謂不重視!

皇帝一說完,英國公張輔臉色大變,如此重大之事竟然全權交給李顯穆,縱然是他也不由爲之心驚。

他擔心李顯穆出什麼紕漏,那後果不堪設想,便想向皇帝進言,再派另外一人處理其中一事。

“臣必不負陛下所託!”

還不等他說出話來,李顯穆已經直接應下,皇帝哈哈大笑,英國公張輔卻有些無奈。

皇帝所言恰合李顯穆之意,他守孝歸來後,爲自己定下的,本就是以立功而行於世,如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

君臣三人又商議了一會兒,李顯穆便與英國公張輔一同出宮,方纔走出殿外,張輔便無奈的對李顯穆道,“顯穆,我知道你一向勇於任事,但方纔在殿中實在是過於衝動。

既要保證夏糧完整入京,又要供給南征安南所需,還要清查妖術之事,而且我只想你此番前往江南必然不可能只爲清查妖術之事,必然會再次彈壓江南士族。

這件件大事能完成一件便已頗不得了,你同時做數件難免分心,若出現任何披露,不僅無功而且有過,實在是太沖動了!”

“伯父不必太過擔心,小侄做事從不衝動,這幾件事雖說皆有難處,可對於小侄而言並不是沒有全部做成的把握,俗話說火中取栗,危中有機。不如此,如何能彰顯能力,不如此,如何能讓陛下越過朝廷固有的機制提拔我呢?”

李顯穆朗聲笑道,“正如此番,小侄由正五品學士一躍而爲正四品少詹事,朝野之中卻沒有半分說小侄是倖進之人的譏諷之語,便是因爲小侄連續做下幾樁功績。

讓衆人服膺,事功本就是最王道的法門,只要在江南做成大事,陛下便是晉升小侄爲從三品,也無人能說一個不字。

父親去世之後,我心學門人凋零,等到大理寺卿陳公致仕後,九卿之中再無一人,李氏頗爲凋零,沒有可撐門面者,小侄當仁不讓,要扛起這面大旗。”

張輔先是一愣,而後安慰到,“若僅僅如此,更是不必着急。

你我兩家聯姻有親,我便是你半個父親,朝廷之上自有我爲你遮風擋雨。

你生來血脈高貴,生在鐘鳴鼎食之家,如今家族已然昭雪,不再是罪族之身。

以你的天姿才情,按部就班,亦可青雲直上,傲然於天下諸臣,爲何如此急切呢?我真是不解。”

李顯穆泰然道,“若只爲一家,小子自然無不可。

可如今天下表面雖安,可北有蒙古、南有安南,船隊越海外,而風暴未息,父親生前。所言漢唐故土還不曾收復。

先帝之時所留諸政策,如今已然不合時宜。

天下洶洶,痹病叢多!

世人多苦難!

小侄只覺時不我待,欲要清平天下紛亂諸事。

如今聖天子在位,正是要一展身手之時,可如今我人微言輕,唯有不斷攀巖向上,方纔能一展心中所想!”

李顯穆永遠都不會忘記父親臨終之前留下的七大恨。

後面四恨太過艱難,暫且不提,可前三恨,讓李氏昭昭於世、興旺心學、光復漢唐舊疆,這三條是他畢生之理想。

經過他父親一代以及他這一代的努力,讓李氏逐漸恢復巔峰榮光,已然是板上釘釘之事。

接下來諸事,亦頗爲艱難。

張輔望着充斥少年意氣的李顯穆,先是一時怔愣,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在塞外之上策馬狂奔的景象,而後灑然笑道,“真不愧是李忠文公之子,果然有比天還要高的志向,當今大明,如你這般少年郎絕不超過五指之數!

若諸勳貴家皆如你這般,何愁我大明不興,何愁我大明不千秋萬世?

怪不得陛下如此喜歡你,甚至勝過喜歡他的兒子。

天下難道有人會不喜歡你嗎?

老夫的女兒能夠嫁給你,老夫也覺得與有榮焉!”

翁婿二人向宮外而去,李顯穆哂笑着,“當初先帝在時亦如此稱讚小侄,說我是大明的麒麟子,是爲大明招納福分之人。”

李顯穆這一說,張輔纔想起來,李顯穆在年幼之時可是經常入宮見那位太祖皇帝,尤其是在太祖皇帝末年之時,他是唯一一個長期陪在太祖皇帝身邊的孫輩。

“你的父親曾經擔任宗人府官職……”

張輔突然反應過來,帶着幾絲猜測,“以你的年紀與輩分,有朝一日,怕不是執掌宗人府?”

嘶。

張輔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測不是虛言,而是非常有可能發生之事,李顯穆年紀雖小,可他卻是太祖皇帝的外孫,如今看來,他至少比太子朱高熾能活得更久,到那時以他的官職、威望以及在宗家中的身份,宗人令之職,舍他又其誰呢?

“李忠文公啊,你這是給我送來了一個什麼女婿?”

張輔又想到自己如今的嫡子體弱多病,還不知能否活得過自己,他子嗣不昌盛,又征戰多年,還不知自己還能活多久。

“日後英國公一脈,怕是真要靠這個女婿撐場面了。”

張輔不知道他自己也是超長待機,若非被大明戰神明堡宗坑死在土木堡,活到八九十歲不成問題,在武將之中壽命長的簡直離譜。

二人出宮後分別後,李顯穆坐在馬車上望着張輔離開的方向陷入了沉思。

關於張輔,他的父親曾經特意給他說過,爲何要替他挑選這樣一位岳父。

首先是張輔人品好,不會在李氏陷入低谷時拋棄,是上好的盟友。

其次便是張輔壽命悠長,政治中的勝利者總是最後活下來的那個人,正如在三國東漢末年並不出彩的司馬懿,最後成爲贏家便是因爲他超長待機。

在永樂時期的張輔,或許只是第一戰將,等到永樂皇帝一旦去世,張輔的身份便立刻舉足輕重。

張輔這種人在洪武時期,那是要被安排一樁大案處理掉的。

如果有朝一日李顯穆想要真正秉政天下,他就一定需要一位軍方盟友。

譬如歷史上的于謙,自己以兵部尚書身份掌管京城兵權,亦或張居正,北有李成樑,南有戚繼光,但凡這等權臣必有軍方勢力擁護,才能穩固政權。

而最穩妥的關係便是聯姻。

李祺可謂謀之深遠,在他還不知道李顯穆未來的情況下,便替他鋪好了這一條路。

“可陛下能夠放心我翁婿二人,一文一武佔據朝堂之事嗎?”

李顯穆深深皺着眉頭,“看來要爲自己製造幾個表面看起來旗鼓相當的政敵,且藩王之事不能多言,要讓皇帝相信朝堂上有足以制衡我翁婿二人的力量存在纔是。

淇國公丘福,在靖難之時功列第一,讓他與岳父打擂臺應當可行。

待到時機合適,將其拿下即可。” 之前李顯穆準備進言,廢除藩王世襲制,改爲降等承襲,可如今想來,還不到時候,削奪皇族力量實在過於敏感,當今皇帝雖然是靖難起家,可卻不一定願意接受。

淇國公丘福,李顯穆知道此人志大才疏,只是一員衝陣的猛將,並無政治頭腦,這等人戰場上或許有用,朝堂之上玩死他,只需要一兩句話,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制衡我的人又該選用誰呢?”

世人怕是做夢都想不到,李顯穆還不曾威壓天下,就已經開始主動給自己製造政敵。

養寇自重!

“能讓皇帝信任且認爲足以制衡我的,也只有內閣那些人,內閣衆人皆是才智之士!

宰相之才!

接下來我立下功勞之後,可以主動向皇帝舉薦楊士奇幾人做事立功,提高他們在朝廷中和東宮中的地位,以免一家獨大。

這樣一來應當可以安穩度過永樂朝,並且攫取到足夠的威望和資歷。

如今是永樂八年,不知當今陛下還能在位多少年,是十年,還是二十年,那時我已然年近三十,甚至三十餘歲,足夠領袖天下羣臣!”

……

離開京城之前,李顯穆的最後一站,自然便是東宮。

實際上自他爲太子爭辯妖術之事後,已然極其疏遠東宮,可朝野之中,關於他是太子黨之事,依舊風行不止。

他依舊恪守避嫌之事,如今他即將離開京城,前往江南,身爲東宮詹事府少詹事總該。見一面太子,否則便是不知禮數。

“顯穆,如今京中之事不會對你造成太大影響吧?

若有,我找人去將散播之人抓起來。”

太子朱高熾頗有些憂慮的對李顯穆道,“唉,都是我害了你,若是這些風言風語傳到父皇耳中,怕是又要對你起疑心了,父皇之多疑,真是罕見啊。”

李顯穆冷聲譏誚道,“太子殿下難道以爲這京中瘋傳之事,僅僅是那些百姓和世子個人所爲嗎?

若是正常之人,豈能猜不到這等言語將會中傷我與皇帝之間的信任,亦對太子殿下不利。

難道殿下以爲這背後沒有人所推動嗎?

太子殿下不妨猜猜到底是誰傳播這些言語?”

朱高熾嘆息道,“我也對此有所猜測,怕又是我那個好弟弟漢王所做。

兩次三番之後,他如今想必已然知曉,有顯穆你在前方爲我遮風擋雨,我這太子之位便穩如磐石。

他如今必然將你視作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這是要先離間你和父皇,使你失去陛下信任,而後再對付我,所使出的計策罷了。

只是即便知曉又能如何呢?

這是陽謀,且他所說不錯,你本就是太子黨的一員,縱然說破天去,也無法說些什麼,即便在父皇面前也只能儘量做些遮掩,爲之奈何呢?”

朱高熾在感慨時局艱難,李顯穆卻不太在意,環視着東宮之中的陳列,頗爲簡樸,唯有角落的香爐升起幾縷嫋嫋香菸,聽聞漢王府,頗爲奢華,同爲兄弟二人倒是大爲不同。

“太子殿下莫要擔憂,如今京城中所傳之事,早在當日爲太子殿下爭辯之時便已然猜到,我之所以不曾迴應,恰恰是等此事發酵傳入陛下耳中,然後將計就計,將漢王奪嫡之念,一舉殲滅!”

李顯穆很隨意的說出這番話,就像是說中午要吃什麼飯一樣隨意,讓太子朱高熾都愣了一下,以爲是自己聽錯了。

愣愣反問道,“顯穆你方纔在說什麼?斷絕漢王的奪嫡之念?”

朱高熾的第一反應便是不可能,漢王奪嫡之念有多深重他再清楚不過,怎麼可能如此輕言放棄?

“殿下成爲諸君,依仗的是萬古以來的禮法綱常,是太祖皇帝的祖制,是千百年來立嫡立長的觀念,所以即便殿下什麼都不做,身後自然便有千軍萬馬跟隨!

這些殿下的助力,於漢王而言皆是阻力!

漢王奪嫡所依仗的無非是陛下對他的寵愛,如果陛下厭惡他、懷疑他,那他便什麼都不是!”

朱高熾明白又有些不明白,疑惑問道,“可父皇最喜歡漢王,又怎麼會厭惡懷疑他呢?”

朱高熾本以爲李顯穆會講出如何讓皇帝懷疑厭惡漢王,卻沒想到李顯穆搖搖頭道,“沒有大臣,也沒有人可以主導一個帝王的喜好!”

李顯穆當然不會在太子的面前,說出他是如何挑撥皇帝和漢王,那畢竟是他的親爹和親弟弟,疏不間親的道理要時時刻刻記住。

除非你的主君是李世民!

果不其然,聽到李顯穆這樣說,朱高熾雖心中略有些失望,可卻也鬆了一口氣,如果李顯穆真的在他面前說出如何挑動皇帝與漢王之間關係之事,他真不知該如何去做,又該如何去面對他這位多智近妖的表弟了。

李顯穆循循善誘道:“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讓陛下厭惡懷疑漢王,而是讓陛下知道他對漢王真實的感情。

太子殿下難道認爲陛下是真的喜歡漢王嗎?

太子殿下難道真的認爲陛下不厭惡不懷疑漢王嗎?

我不這樣認爲!

我認爲相對於漢王殿下,陛下更喜歡太子,因爲太子仁孝,這世上的父母總是更喜歡孝順的孩子。

陛下對漢王的喜歡,本質上是陛下對自己的喜歡!

可漢王終究不是陛下本人。

如今陛下自己把自己蒙在鼓中,既不曾見到漢王的真面目,也不曾見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但此事發酵之後,陛下必引我入前相問,那時我便可將此言道出。”

李顯穆說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句話,太子聽罷,眼睛圓睜,震撼問道,“我的弟弟漢王當真如此說過?”

“漢王是否說過太子殿下難道不清楚嗎?”

朱高熾愣了幾息,而後才緩緩嘆息道,“他竟然是說過的,我也曾有所耳聞,只是……沒想到這番話竟然如此致命嗎?”

“太子殿下,忌諱之事乃是天下大事!”

李顯穆灑然笑道,“紀剛爲何而死?不就是觸碰了指鹿爲馬的禁忌嗎!

難道您忘記了?

若是如今有學子在落榜後題詩,言稱待到秋來九月八之語,太子殿下難道以爲他還能活着走出京城嗎?

太子殿下,您能幾次三番被陛下所原諒,是因爲支持您的官員,全部都是文官,換句話說,陛下認爲您沒有威脅!

否則任憑我舌燦蓮花,也救不下殿下!

可漢王不同!

現在殿下還認爲聖上對漢王沒有懷疑嗎?”

東宮之中一時陷入了寂靜,窗櫺之上照進的陽光,有灰塵在光柱中浮沉,粒粒分明,好似浮光掠影。

殿中靜謐無聲,唯有朱高熾肥胖身軀而產生的沉重呼吸聲,卻不引人心慌,李顯穆甚至還有閒心擡起雙手,細細望着鮮紅的血絲,如同附着在玉石之上。

“顯穆明斷人心,使乃奪天地之造化的大才,依照此言,漢王實乃父皇心腹之大患也!”

朱高熾沉默良久後,方纔嘆息着道出這一大段話,語氣中帶着深深的佩服,若不是李顯穆,他這輩子都想不到,喜愛與厭惡竟會是一體兩面!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黑白分明呢?”

李顯穆站起身,眼中是明亮的光,“唯有聖人才能站於光明之中,可縱然是聖人,也不過將心中黑暗踩在腳下,既可說鎮壓,亦可說超脫!”

(本章完)

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67章 建文有罪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18章 斬九卿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23章 格物大道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18章 斬九卿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50章 慨然赴死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8章 斬九卿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99章 哀榮第99章 哀榮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99章 哀榮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9章 宗族社稷第57章 艱難困苦第32章 七星寶刀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36章 閱卷若何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6章 閱卷若何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59章 榮耀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
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67章 建文有罪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18章 斬九卿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23章 格物大道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18章 斬九卿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35章 秋闈之事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50章 慨然赴死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8章 斬九卿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99章 哀榮第99章 哀榮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99章 哀榮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9章 宗族社稷第57章 艱難困苦第32章 七星寶刀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36章 閱卷若何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6章 閱卷若何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59章 榮耀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