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三年五月,張婉生下了一對龍鳳胎,男嬰是輔字輩,李顯穆爲他起名叫做李輔聖,女嬰是淑字輩,名爲李淑夏。
在這一年的年末時,皇陵的收尾工程結束,在驗收後,朱棣很高興的賞賜了他,而後李顯穆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另外幾項工程上。
在這些工程之外,他還牢記着永樂十六年,山東會大旱的消息,多次督促山東修建水利設施,還將京城通往山東段的運河重新修整了一番。
若是山東有變,朝廷大軍也可順勢快速前往。
李顯穆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年,從永樂十二年到永樂十五年,之所以會這麼久,是因爲他系統性的將工部之前負責營造的各項工程、器械都梳理了一遍。
其中包括軍械的製造,尤其是火器的製造,他記得父親曾經說過,火器纔是未來,他當時還不理解,父親只說了一句就讓他明白了。
“盔甲、刀劍、槍戟、弓弩,這些武器的威力,都太過於依靠人力,而人力是有窮盡的,火器卻是一種不太依靠人力的武器,它有更加廣闊的未來,必將主宰未來的戰爭。”
李顯穆從工部中獨立出來了武器製造局,由一位正四品的工部郎中專門負責武器的製造、改進、試驗。
另外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便是在永樂十四年,他上書皇帝,請求把工部中負責鑄造銅錢的司局獨立出來,成立一個正四品的衙門,專門負責製造後續的銀錢等。
永樂十三年末,經過四年艱難卓越的戰爭,日本國內終於恢復了安定,日本國王源義持將那些反對他的大名基本上一一翦除。
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僅僅粗略統計,日本國內就有兩百萬人因此而死,基本上是日本國內六分之一的人口。
大明這四年之間,除了一開始隨鄭和船隊前往的兩萬五千人之外,又累計往日本派遣了超過五萬的戰兵,四年下來累計傷亡約一萬人,累計支援了源義持糧草大約有一千兩百萬石,平均每年三百萬石。
這個數字有多麼龐大呢?
每年江南運到京城的數字只比這個多不到一倍,是大明一年糧草稅的十分之一,因爲這一大筆開支,朱棣這個極其好戰的皇帝,提都不提北征之事了。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永樂十四年,根據初步的探測,石見銀山的銀礦非常容易開採,僅僅初期就能帶來一年至少幾百萬兩白銀的收入,若是日後全力開採,達到千萬兩也不是問題。
當這個消息傳回大明後,幾乎所有人都失聲了,大明有多缺少白銀呢?
在大明朝,皇帝賞賜前來朝貢的國家,賞銀只有幾百兩,黃金、白銀、銅,都是大明的管控資源,嚴禁外流。
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銀礦一旦運回大明,朝廷就能重新開始鑄錢,大明缺錢的困境將會一去不復返。
在這種情況下,李顯穆向皇帝提出了將鑄錢司從工部獨立的建議,朱棣也看出了鑄錢司的龐大利益,很快就下旨將其獨立出來,他本來想完全收歸內廷,但最終還是妥協,由內廷和外廷共同監督,設立兩個主管。
在永樂十五年,第一批白銀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了大明。
當滿船白花花的銀子出現在大明權貴眼前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明的。
李顯穆因前後功勳,在永樂十五年秋,代掌工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最晚一年半,他就要升任工部尚書了。
但天有不測風雲。
永樂十六年。
那場李祺預測中的大旱終究還是爆發了,這場大旱比想象中還要可怕的多。
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赤地千里!
這場大旱波及到了山東幾乎每一個州府,大地開裂,幾個月的時間點滴雨水都不曾下,伴隨着大旱,蝗災也出現了,而根據科學分析,當昆蟲聚集時,會分泌一種有毒物質,只需要很少就可以致死。
天災之外,還有人禍。
早在數年之前,李顯穆第一次從江南歸來後,在李顯穆的提議下,朝廷就加強了對山東的關注,甚至派出了山東巡撫常駐,但隨着朝廷各項事務推進,對山東的關注自然就漸漸減弱。
李顯穆也不可能和別人說永樂十六年會有大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提前做些準備,但事實證明,他做的那些準備,沒能用上。
那些山東的官吏在大旱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所想的不是趕緊解決問題,而是趁着災年大發國難財,大概當時他們也沒想到山東的旱災竟然會這麼嚴重。
等到大旱真的來臨,他們已經不敢上報了,因爲事情鬧得太大了,如果上報最輕都是烏紗帽不保。
……
熾熱的太陽將無限的光和熱揮灑在地上,天空之中沒有一片雲彩,空氣之中沒有一絲水氣,地面之上沒有一點綠色。
無數飢餓的人,衣衫襤褸的人,在乾裂開的土地上麻木的行走,如同行屍走肉。
有人登高一呼,無數的人便圍攏在他身側。
在數千年前,有人從魚腹中掏出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大楚興,陳勝王”,於是有無數的人起來推翻了秦朝。
在數十年前,有人在黃河邊挖出了一個石人,上面寫着“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於是又有無數人起來推翻了元朝。
貧窮、混亂、痛苦是白蓮教滋生的土壤,在廣袤的山東大地上,又有無數號稱明王降世的人出現了。
他高呼着,“既然我們已經活不下去了,那爲什麼不造反呢?
無生老母將要降臨世間了,她老人家號召我們所有人,團結起來,推翻明朝的統治。”
當第一個人站起來時,就會有無數的人跟隨,“做流民是死,造反也是死,殺死那些只會盤剝的貪官污吏!”百姓並不傻。
他們都知道在府城、在省城的糧庫中有足夠讓他們活下去的糧食,還有那些平日裡就盤剝他們的地主和財主,都好好的活着。
這是一場天災,可更是一場人禍。
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因爲殘暴苛待而導致的起義。
殺死那些盤剝的貪官污吏!
這不是一個人在鼓動,而是存在無數人心中的念想,這些在太陽之下緩緩行走的人,大部分人手上都沾着血。
一個人站在高處,大聲呼喝着,無數的流民聚集在一起。
山東烽火燃起!
李顯穆一直在關注着山東的消息,前期只有一些小問題時,他還比較放心,認爲處理不難。
但他萬萬沒想到,山東布政使竟然直接放任,甚至還推波助瀾,導致當他重新將目光投向山東時,短短時間之內,山東就已經烽火遍地。
若是再等下去,只怕都要有一個領袖式的人物將他們統合起來了。
李顯穆一邊痛罵山東官僚尸位素餐,一邊匆匆往宮中趕去,這件事必須立刻讓皇帝知道。
……
“什麼?”
朱棣粗略聽罷就直接將桌案上的硯臺砸在了地上,憤怒的如同草原上被侵犯領地的雄獅。
“該殺!”
“該殺!”
朱棣咬着牙連說兩個該殺,可以看出來他憤怒到了極點。
李顯穆急聲道:“陛下可還記得臣當初說過的,山東是絕對不能有失的,沒想到今日竟然真的出事了。”
朱棣一愣,而後就是深深的懊悔,當初李顯穆明明提醒過有關於山東的異樣,可他在初步處理後,覺得已經足夠,沒有投入更多的重視,才導致瞭如今的結局。
一想到李顯穆早就關注山東之事,今日又是第一次前來彙報,他一邊讓洪保前去召集其他大臣進宮,一邊徑直問李顯穆,“顯穆,你對山東這件事有何看法?”
李顯穆毫不猶豫的沉聲說道:“陛下,臣以爲應當先挑選一位老成持重的大將,前往山東平亂。
但平亂只是治標不治本之術,山東亂象的根源在於官府治理的極度失敗,他們尸位素餐,甚至苛責壓榨百姓,明明是荒年,卻藉着荒年將百姓的田地收走,逼着他們走上了造反這條鋌而走險的道路。
陛下!
臣請往山東巡撫,保境安民!”
李顯穆再次毛遂自薦,對於山東的情況,他的確是心憂至極。
剿撫並用,以撫爲主。
李顯穆的建議大概就是這八個字,也是歷來中原王朝應對造反的法門,但同樣這八個字,不同的人去達成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若是派個廢物去了,只會讓局勢更加惡化。
若是幹吏去了,才能將局勢控制住,而李顯穆毫無疑問就是大明最傑出的幹吏。
想到這裡。
朱棣也不再等其他大臣到來,沉聲道:“李顯穆聽旨!”
“臣在。”
“朕任命你爲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撫山東,一應官吏,三品以下先斬後奏,三品以上押送京城。
這山東官場,朕就交給你了。”
朱棣這番話是咬着牙說出來的,滿含着血淋淋的味道。
李顯穆豁然擡起頭,眼中亦是毫不掩飾的殺意,“陛下,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