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五年

永樂十三年五月,張婉生下了一對龍鳳胎,男嬰是輔字輩,李顯穆爲他起名叫做李輔聖,女嬰是淑字輩,名爲李淑夏。

在這一年的年末時,皇陵的收尾工程結束,在驗收後,朱棣很高興的賞賜了他,而後李顯穆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另外幾項工程上。

在這些工程之外,他還牢記着永樂十六年,山東會大旱的消息,多次督促山東修建水利設施,還將京城通往山東段的運河重新修整了一番。

若是山東有變,朝廷大軍也可順勢快速前往。

李顯穆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年,從永樂十二年到永樂十五年,之所以會這麼久,是因爲他系統性的將工部之前負責營造的各項工程、器械都梳理了一遍。

其中包括軍械的製造,尤其是火器的製造,他記得父親曾經說過,火器纔是未來,他當時還不理解,父親只說了一句就讓他明白了。

“盔甲、刀劍、槍戟、弓弩,這些武器的威力,都太過於依靠人力,而人力是有窮盡的,火器卻是一種不太依靠人力的武器,它有更加廣闊的未來,必將主宰未來的戰爭。”

李顯穆從工部中獨立出來了武器製造局,由一位正四品的工部郎中專門負責武器的製造、改進、試驗。

另外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便是在永樂十四年,他上書皇帝,請求把工部中負責鑄造銅錢的司局獨立出來,成立一個正四品的衙門,專門負責製造後續的銀錢等。

永樂十三年末,經過四年艱難卓越的戰爭,日本國內終於恢復了安定,日本國王源義持將那些反對他的大名基本上一一翦除。

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僅僅粗略統計,日本國內就有兩百萬人因此而死,基本上是日本國內六分之一的人口。

大明這四年之間,除了一開始隨鄭和船隊前往的兩萬五千人之外,又累計往日本派遣了超過五萬的戰兵,四年下來累計傷亡約一萬人,累計支援了源義持糧草大約有一千兩百萬石,平均每年三百萬石。

這個數字有多麼龐大呢?

每年江南運到京城的數字只比這個多不到一倍,是大明一年糧草稅的十分之一,因爲這一大筆開支,朱棣這個極其好戰的皇帝,提都不提北征之事了。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永樂十四年,根據初步的探測,石見銀山的銀礦非常容易開採,僅僅初期就能帶來一年至少幾百萬兩白銀的收入,若是日後全力開採,達到千萬兩也不是問題。

當這個消息傳回大明後,幾乎所有人都失聲了,大明有多缺少白銀呢?

在大明朝,皇帝賞賜前來朝貢的國家,賞銀只有幾百兩,黃金、白銀、銅,都是大明的管控資源,嚴禁外流。

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銀礦一旦運回大明,朝廷就能重新開始鑄錢,大明缺錢的困境將會一去不復返。

在這種情況下,李顯穆向皇帝提出了將鑄錢司從工部獨立的建議,朱棣也看出了鑄錢司的龐大利益,很快就下旨將其獨立出來,他本來想完全收歸內廷,但最終還是妥協,由內廷和外廷共同監督,設立兩個主管。

在永樂十五年,第一批白銀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了大明。

當滿船白花花的銀子出現在大明權貴眼前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明的。

李顯穆因前後功勳,在永樂十五年秋,代掌工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最晚一年半,他就要升任工部尚書了。

但天有不測風雲。

永樂十六年。

那場李祺預測中的大旱終究還是爆發了,這場大旱比想象中還要可怕的多。

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赤地千里!

這場大旱波及到了山東幾乎每一個州府,大地開裂,幾個月的時間點滴雨水都不曾下,伴隨着大旱,蝗災也出現了,而根據科學分析,當昆蟲聚集時,會分泌一種有毒物質,只需要很少就可以致死。

天災之外,還有人禍。

早在數年之前,李顯穆第一次從江南歸來後,在李顯穆的提議下,朝廷就加強了對山東的關注,甚至派出了山東巡撫常駐,但隨着朝廷各項事務推進,對山東的關注自然就漸漸減弱。

李顯穆也不可能和別人說永樂十六年會有大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提前做些準備,但事實證明,他做的那些準備,沒能用上。

那些山東的官吏在大旱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所想的不是趕緊解決問題,而是趁着災年大發國難財,大概當時他們也沒想到山東的旱災竟然會這麼嚴重。

等到大旱真的來臨,他們已經不敢上報了,因爲事情鬧得太大了,如果上報最輕都是烏紗帽不保。

……

熾熱的太陽將無限的光和熱揮灑在地上,天空之中沒有一片雲彩,空氣之中沒有一絲水氣,地面之上沒有一點綠色。

無數飢餓的人,衣衫襤褸的人,在乾裂開的土地上麻木的行走,如同行屍走肉。

有人登高一呼,無數的人便圍攏在他身側。

在數千年前,有人從魚腹中掏出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大楚興,陳勝王”,於是有無數的人起來推翻了秦朝。

在數十年前,有人在黃河邊挖出了一個石人,上面寫着“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於是又有無數人起來推翻了元朝。

貧窮、混亂、痛苦是白蓮教滋生的土壤,在廣袤的山東大地上,又有無數號稱明王降世的人出現了。

他高呼着,“既然我們已經活不下去了,那爲什麼不造反呢?

無生老母將要降臨世間了,她老人家號召我們所有人,團結起來,推翻明朝的統治。”

當第一個人站起來時,就會有無數的人跟隨,“做流民是死,造反也是死,殺死那些只會盤剝的貪官污吏!”百姓並不傻。

他們都知道在府城、在省城的糧庫中有足夠讓他們活下去的糧食,還有那些平日裡就盤剝他們的地主和財主,都好好的活着。

這是一場天災,可更是一場人禍。

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因爲殘暴苛待而導致的起義。

殺死那些盤剝的貪官污吏!

這不是一個人在鼓動,而是存在無數人心中的念想,這些在太陽之下緩緩行走的人,大部分人手上都沾着血。

一個人站在高處,大聲呼喝着,無數的流民聚集在一起。

山東烽火燃起!

李顯穆一直在關注着山東的消息,前期只有一些小問題時,他還比較放心,認爲處理不難。

但他萬萬沒想到,山東布政使竟然直接放任,甚至還推波助瀾,導致當他重新將目光投向山東時,短短時間之內,山東就已經烽火遍地。

若是再等下去,只怕都要有一個領袖式的人物將他們統合起來了。

李顯穆一邊痛罵山東官僚尸位素餐,一邊匆匆往宮中趕去,這件事必須立刻讓皇帝知道。

……

“什麼?”

朱棣粗略聽罷就直接將桌案上的硯臺砸在了地上,憤怒的如同草原上被侵犯領地的雄獅。

“該殺!”

“該殺!”

朱棣咬着牙連說兩個該殺,可以看出來他憤怒到了極點。

李顯穆急聲道:“陛下可還記得臣當初說過的,山東是絕對不能有失的,沒想到今日竟然真的出事了。”

朱棣一愣,而後就是深深的懊悔,當初李顯穆明明提醒過有關於山東的異樣,可他在初步處理後,覺得已經足夠,沒有投入更多的重視,才導致瞭如今的結局。

一想到李顯穆早就關注山東之事,今日又是第一次前來彙報,他一邊讓洪保前去召集其他大臣進宮,一邊徑直問李顯穆,“顯穆,你對山東這件事有何看法?”

李顯穆毫不猶豫的沉聲說道:“陛下,臣以爲應當先挑選一位老成持重的大將,前往山東平亂。

但平亂只是治標不治本之術,山東亂象的根源在於官府治理的極度失敗,他們尸位素餐,甚至苛責壓榨百姓,明明是荒年,卻藉着荒年將百姓的田地收走,逼着他們走上了造反這條鋌而走險的道路。

陛下!

臣請往山東巡撫,保境安民!”

李顯穆再次毛遂自薦,對於山東的情況,他的確是心憂至極。

剿撫並用,以撫爲主。

李顯穆的建議大概就是這八個字,也是歷來中原王朝應對造反的法門,但同樣這八個字,不同的人去達成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若是派個廢物去了,只會讓局勢更加惡化。

若是幹吏去了,才能將局勢控制住,而李顯穆毫無疑問就是大明最傑出的幹吏。

想到這裡。

朱棣也不再等其他大臣到來,沉聲道:“李顯穆聽旨!”

“臣在。”

“朕任命你爲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撫山東,一應官吏,三品以下先斬後奏,三品以上押送京城。

這山東官場,朕就交給你了。”

朱棣這番話是咬着牙說出來的,滿含着血淋淋的味道。

李顯穆豁然擡起頭,眼中亦是毫不掩飾的殺意,“陛下,臣遵旨!”

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6月底病中隨筆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0章 太子尊位第20章 千里孤墳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59章 榮耀第35章 秋闈之事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0章 千里孤墳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2章 永樂天下第36章 閱卷若何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62章 面見朱棣第27章 深藏功名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69章 何爲忠臣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18章 斬九卿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68章 日本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66章 陛前問罪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6月底病中隨筆第50章 慨然赴死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24章 諫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68章 日本第56章 愛子情深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46章 當廷爭辯
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6月底病中隨筆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0章 太子尊位第20章 千里孤墳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59章 榮耀第35章 秋闈之事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0章 千里孤墳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2章 永樂天下第36章 閱卷若何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62章 面見朱棣第27章 深藏功名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69章 何爲忠臣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18章 斬九卿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68章 日本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66章 陛前問罪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6月底病中隨筆第50章 慨然赴死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24章 諫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68章 日本第56章 愛子情深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46章 當廷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