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

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

偌大的大明朝,從不會因一個人而停下自己的腳步,縱然是皇帝亦不過斬衰數日。

一衆內閣閣臣持着聖旨往諸朝臣所在而去。

今日乃是傳臚大典,陛下在大典之前,爲李祺之事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已然是恩寵備至,卻不可誤了大事。

李顯穆告別了母親,身着孝服隨着禮官往奉天殿外而去,這等金殿傳臚之日,諸新科進士俱是欣喜,王艮早間去了國子監後,又匆匆往宮中趕來,此刻正列於諸進士之前,他是這一屆的榜眼。

李顯穆出現後吸引了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畢竟在傳臚大典上身着孝服的,他可謂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又見他從奉天殿中出來,便知道他是剛剛見過皇帝的。

僅僅憑藉得聖寵的父親是沒有這種待遇的,他是皇帝的親外甥,所以才能隨母親進宮,以皇帝和李氏的關係,即便是守喪三年,一旦歸來依舊是前途大好。

伴隨着禮官唱和,樂師鼓笙,在殿試之後最重要的金殿傳臚便正式開始,李顯穆和王艮作爲李祺的兒子以及弟子,又是狀元和榜眼,自然是收穫了幾乎所有的關注,甚至沒人去關注探花了。

當科探花郎也不在意,甚至還很高興能和李顯穆、王艮同列爲這一科的一鼎甲,李顯穆有橫壓諸生的才華,王艮亦被譽爲“若不與李顯穆同科,當爲魁首”,只有他是憑藉臉才能進入探花的,況且單論顏值,他也不如李顯穆。

白撈一個一鼎甲,直接授予正七品的官職,簡直已然是喜事中的喜事了,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伴隨着禮官一次次的唱名,以及對二甲、三甲的宣佈,雖說有人歡喜有人愁,但至少未來已然不同。

在唱名結束後,李顯穆等一干進士進殿接受皇帝的召見,對於很多進士來說,這可能就是他們此生唯一一次見到皇帝的機會,是以所有人都非常激動。

李顯穆和王艮這些排名非常靠前的人則稍好,因爲他們前途更好,大概率是能以後經常見到皇帝的。

“爾等是朕登基以來的第一科門生,務必要勤勤懇懇,以古來忠正之臣爲榜樣,近代以來朕則首推李祺李景和,當以他爲榜樣,爲我大明盡心竭力,卿等不負朕,朕亦不負卿等!”

朱棣對這一科進士很是看重,正如他所說,永樂年的第一科進士,自然大爲不同。

天子門生,又得到皇帝這般勉勵,諸新科進士自然是感恩戴德。

永樂三年的春闈伴隨着沒有狀元和榜眼參加的瓊林宴,就這般落下了帷幕。

臨安公主府中正舉行着聲勢頗爲浩大隆重的葬禮,說是浩大卻不是有多麼的鋪張浪費,而是前來弔唁之人極多,除了宗家之內的親戚,京中許多官員紛至沓來,又有王艮率一衆士子前來,若非停靈有時限,怕是天下還有許多人會來。

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人死後才知道世人的敬仰是真還是假,一場葬禮讓李祺的聲望徹底亮於萬人之前。

……

新城侯府,便是原先的信安伯府。

永樂二年十一月時,朱棣認爲張輔父子功勳卓著,下詔進封張輔爲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城侯,加歲祿至一千五百石,雜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

張輔在勳貴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甚至可以說在二代之中,已經沒有其他人能夠與張輔形成競爭,在成國公朱能、淇國公丘福之後,張輔極有可能執掌五軍都督府,成爲大明軍方的代表人物。

李顯穆奉父命離京,自然要來拜訪他未來的岳丈。

張輔正如李祺所看重那樣,並未因爲張氏的顯貴而有什麼異樣心思,只是勉勵道:“你年紀尚小,守喪三年後十五歲再出世,恰是正當時,此番北去,不可過度悲傷,以免損了身體。”

張氏亦安慰道:“忠文公英姿天縱,此番遭受天妒,才英年早逝,顯穆要引以爲戒,須知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的道理,我和你叔父都知曉你一向敬仰你的父親,可哀思傷身,定要注重纔是。”

言語雖不多,可語中卻有諄諄親親之意,李顯穆向二人叩首道:“勞二位大人擔憂,是小子之過,此番定會保重身體,二位大人亦請保重,顯穆當時時記掛。”

話音方落,屋外便傳進一道頗顯清稚的童音,“顯穆哥哥要離京了嗎?”

隨後便自門外閃進一個約六七歲的女童來,身穿白色細布連體長裙,外罩着一件銀色雪皮襖的馬甲,看着像是畫像中的福娃娃,這便是和李顯穆有婚約的張輔嫡女,歷史上嫁給了沐國公,在生產時難產而死。

李顯穆深深瞧了她一眼,他知道張婉平日裡最喜歡穿紅裙,亦或翠綠衣衫,今日卻甚是肅靜,就連馬甲都摒棄了鮮豔的顏色,無論是家中所教,亦或她心細如髮,總是讓人多生幾分好感。

“奉父親大人生前遺命,我要扶棺北上,將父親葬在順天府。”

“順天府啊,我知道,父親就是從那裡來的,不過先伯父不是生在應天府嗎?爲何要葬在順天府呢?”

這大概是很多人都疑惑的問題吧。

從臨安公主宣佈李祺遺命的時候,這個問題就縈繞在所有人心間,李祺爲何要葬在順天府,那裡距離京城實在是過於遙遠。

原因其實並不算是很難想到。

其一,李祺穿越後雖然是李氏,但前世他的家鄉在宣化府,就在順天府周圍。

其二,大明是必然要遷都的,而李氏必然要隨之北遷,尤其是日後復爵,子孫繁盛後,定然極多,若他的墳塋留在南京,那日後每逢祭祀,都要烏央烏央的往南京跑,太過於費事。

須知就連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的陵墓,都因爲在南京的緣故,很多時候皇帝都派遣大臣前來祭拜。 其三,雖然李祺不確定朱棣會在何時準備遷都,歷史上是永樂十九年,這一世定然不會等到那時,但無論何時,即便應天依舊是京城,但朱棣是不住在南京的,大多數時間都由太子在這裡監國。

朱棣將五位塞王內遷之後,防禦蒙古的職責就落到了他一人肩上,北征是必然之事,一旦運河疏通,他立刻就會遷都北京,那時北京就會實際上承擔京城的要務。

既然如此,那他就直接把自己的墳塋定在北京即可。

南京有明孝陵,李善長也在這裡。

北京從朱棣開始的十三陵,李氏的祖墳恰好從這裡開始。

兩代大孝子,正合其時!

這些原因李顯穆自然不足爲外人道,他只是溫聲道:“父親大人曾推算過,順天府乃興旺李氏之所在,他老人家生前就已經爲自己選定了墓地。”

張婉畢竟年幼,真的就信了,震驚道:“先伯父真是厲害!”

張輔和張氏見狀頗有些忍俊不禁,李顯穆雖然只比張婉大六歲,可雙方的心智卻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一想到這麼優秀的人,未來會是他的女婿,縱然是張輔,心中也不禁升起一絲得意。

“婉兒,過來。”

張婉聞聲往張氏懷中撲去,李顯穆則沉穩的與張輔交談着朝中之事,這般沉穩,愈發讓張輔欣賞,又想起家中的不肖子弟,竟無一人能望李顯穆之項背,一時有些嘆息。

待李顯穆從新城侯府離開,而後返回公主府後,又是數日,沉重的棺槨由力夫擡着從公主府離開,轉而向碼頭而去。

此行北去兩千裡,元朝時修的京杭大運河還不曾全部疏通,走一段水路後,就要走陸路,到了北京時,怕已然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了。

護送棺槨的護衛有許多,李顯穆則坐在最靠近棺槨的馬車中,見山水、日暮、寒冬、白雪,越往北走,那蒼茫凋零之色,便越是深重。

他出生在應天,自然是沒見過北方的大雪的,傳說中能夠將人淹沒,大河都爲之冰凍,這一路上他都漸漸見到了。

遍及風土人情,他便深刻理解了父親曾經說過的,北方乃是苦寒之地,若不以朝廷大勢壓之,是必然爭不過南邊的,可北方之土,亦一寸不能讓。

遷都之事,必然而行!

……

李祺撕開了沉沉黑暗,撕開了天與地之間的漸漸要閉合的裂縫,重新將目光投向了世間,無數的氣泡在面前浮沉,有人影重重在其中。

他伸出手指戳破其中一個氣泡,立刻如同走馬觀花般,無數這段時日發生的事情落在了他的腦海中。

“原來發生了這些,朱棣可真是個守信的人啊。”

“顯穆扶棺北上。”

他的目光落在了李顯穆的身上。

夜很深了。

李顯穆還沒有睡,他望着頭頂上的皓月繁星,一閃一閃,彷彿看到了他的父親。

他伸手探進懷中,摩挲着一支香,那是父親單獨留給他的東西。

這香是折不斷的,始終散發着澹澹的清香。

“點燃這支香,就能再見到父親嗎?”

李顯穆眼神有些迷濛,帶着一絲絲的近鄉情怯之意,緊緊抱在懷裡,蜷縮起身子。

“唉,睡吧。”

李顯穆睡着了,帶着笑意。

還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64章 當問何罪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9章 榮耀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5章 統合!第21章 學府諸生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35章 統合!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5章 李祺之爲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18章 斬九卿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65章 燕王何意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38章 胥吏潘三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6章 奪嫡之爭
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64章 當問何罪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9章 榮耀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5章 統合!第21章 學府諸生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35章 統合!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55章 李祺之爲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18章 斬九卿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65章 燕王何意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38章 胥吏潘三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6章 奪嫡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