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
聖旨以六百里加急奔向江南,禮部條文也送抵諸省。
辯論宴立刻停止!
各省布政使、按察使、指揮使立刻恢復本省秩序,不得出現更大規模動亂!
各省提督學道要安撫各省士子,明確朝廷的諄諄教誨之意!
面對失控的輿情,大明中央朝廷快刀斬亂麻,展現出了乾淨利落的收尾能力,其中也飽含着對後續發展的畏懼。
其中以浙江、山東、湖廣、陝西四省鬧的最大,都出現了士子傷亡現象。
尤其是浙江,多年積怨矛盾一朝爆發,僅僅粗略統計,士子傷亡人數就高達數百。
其中江南四才子之一,也在混戰中被打傷了腿,若是恢復不好,身體有殘缺的人,是不能參加科舉的。
前途幾乎被半毀。
是以聖旨到了浙江後,因人情洶涌根本壓制不住,直到各縣派出了衙役,再加上三司官署都到場多番壓制,纔算是制止。
待各地的士林亂象漸漸平靜下來後,朝廷很快就頒佈了一條旨意——
從永樂十一年後的科舉,《傳世錄》第一卷中李忠文公李祺對四書五經的註釋,將列爲和《四書章句集註》同等效力的解釋,允許士子自由選擇其中一種作答。
這道旨意在許多人意料之中,各打五十大板是解決此番亂象的最好辦法。
那些理學保守派自然如喪考妣,而心學學子則紛然歡呼着聖上英明。
這件事卻不僅僅科舉上的變化,而是更深刻的影響到了天下。
比如有些一貫以理學傳家的耕讀家族,甚至敏銳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理學似乎開始漸漸陷入了頹勢,而心學則蓬勃發展,於是開始試圖逐漸轉變站位,讓家族後輩子弟學習《傳世錄》。
再比如李顯穆未來不再僅僅是孤軍奮戰,而是在可觀的未來能夠得到一大批生力軍。
再比如李祺的地位徹底和朱熹並列,甚至因爲更靠近大明當代,他的地位還隱隱超越朱熹。
對心學而言,這場士林大亂可謂大獲全勝,縱然不能慶賀,但亦足以讓衆人爲之欣慰。
還不等天下人從這等大事中緩過神來,京城又傳來聖諭,朝廷將要開啓第二次北伐征討瓦剌的聖旨向着諸省而去。
這次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陛下之所以心急士林的亂象,和北征之事也脫不開干係。
去年年中英國公張輔從安南再次得勝歸來,如今朝廷有一支大軍在日本協助日本國王源義持平定日本國中叛亂,但大明卻並沒有往昔身處戰爭的感覺。
直到皇帝再次要御駕親征,天下人才再次感受到了那種九州爲之震動的風雨欲來之感。
果然,只有草原上的遊牧纔是大明唯一的生死大敵!
這一次李顯穆自然再次隨朱棣北征,這一次的人之中,還有被冊封爲皇太孫的朱瞻基。
朱棣最喜歡的孫子,一個真正從各方各面都最像他的孫子。
……
“顯穆。”
行軍大帳中,朱棣招手讓李顯穆和朱瞻基上前,而後朗聲大笑道:“顯穆,北征路上,朕就把皇孫交給你來看顧了。”
“臣定不辱此命,誓死捍衛皇孫安危。”李顯穆沉聲道。
“大明的未來交到你手上,朕放心。”朱棣笑着,而後轉頭望向朱瞻基,“大孫,跟着你表叔別亂跑,有什麼疑問就問你表叔,他是個無所不知的天才。”
“皇爺爺,孫兒明白。”
朱瞻基滿是稚氣的小臉緊繃着,學着大人模樣,悄悄偏頭望着無數次從父親、母親、皇爺爺還有許多人口中聽過名字的李顯穆。
行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遑論對於一個僅僅十三歲的朱瞻基而言,他本以爲打仗是激動人心的刀槍箭雨,可實際上打仗只是枯燥的行軍,每天日復一日重複着機械的行動,很快他就感覺到疲憊。
李顯穆察覺到了他的情緒,於是找到他,朱瞻基正在營帳外一處小土包上坐着,眺望着遠方剛剛有一絲綠意的草原。
“太孫殿下。”
“表叔?”愣神的朱瞻基被驚了一跳,回過神來才見到李顯穆坐在他下面的一塊石頭上,正笑吟吟望着自己。
“太孫殿下可是有些無聊了。”
“是啊,打仗和我想象中一點也不一樣,表叔這也是第二次上戰場吧,便沒有幾分……”
他遲疑不知道該怎麼說當前的感覺,“失望?”
“沒有。”李顯穆徑直說出,朱瞻基一愣,還不等開口,李顯穆便已經再次開口道:“因爲治國是個比打仗還無聊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啊?”朱瞻基驚得張大了嘴,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中所聽到的,“表叔還是第一個說治國無聊的人。”
“聽說太孫殿下喜歡鬥蛐蛐?”
李顯穆突然轉變了話題,朱瞻基聞言有些臉紅,但還是點了點頭。
“鬥蛐蛐好啊,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能看到蛐蛐撕咬、猛撲,直到最後勝利,想必那時太孫殿下很興奮吧。”
“表叔真懂,再沒有比勝利更讓人興奮之事了,我以爲打仗也是這樣,沒想到卻不是。”
“那是太孫殿下想錯了,打仗其實和鬥蛐蛐也沒什麼不同,這枯燥的行軍,便是最終的勝利而做蓄力,第一次北征時,幾個月的時候都在行軍,直到最後在斡難河之畔,一舉大獲全勝,鬥蛐蛐難道就能一上來分得出勝負嗎?”
朱瞻基陷入了沉思,良久才掙脫出來,肅然道:“表叔說的是,是小侄太過於着急了。
這就是兵法上說的——‘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的道理吧。”
“太孫殿下果然聰明睿智。”李顯穆讚道:
“聖上和太子都想讓臣教導太孫殿下,可臣看殿下有天縱的才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並不如何需要臣的教導,臣思來想去只有一樁事可以教太孫殿下。”
朱瞻基到底年紀小,被李顯穆這等年少成名、連中六首三元、名滿天下超級大才子一稱讚,頓時心中暗自欣喜,頗有幾分得色。
“表叔請說。”
“自古以來有數百帝王,有暴君、有昏君、有庸君、有明君、有聖君,這些君主有很聰明的,有資質普通的,也有資質頑劣不堪的,太孫殿下覺得什麼人能做何等樣的君主呢?”
朱瞻基微微皺眉沉吟,“自然是聰明的做聖君、明君,普通的做庸君,頑劣不堪的做昏君、暴君。”
李顯穆微微一笑,反問道:“是嗎?
那太孫殿下覺得秦始皇是頑劣還是聰明?漢武帝是頑劣還是聰明?隋煬帝是頑劣還是聰明?”
把秦始皇和漢武帝這兩個功遠大於過的皇帝,和隋煬帝這個一歲死都嫌晚的王八蛋放在一起,可以說是兩人被黑的最慘的一次,但舉例子自然要舉這種知名的,這三個人都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暴君,恰好不過。
李顯穆這一個問題直接給朱瞻基幹沉默了。
自古以來,秦始皇和漢武帝,都說暴,但沒人說菜,那都是創造下不世功業的,一統六國、打垮匈奴,這等豐功偉業千年萬世都難以抹殺。
隋煬帝在登基前的作爲,那也是可圈可點,只是登基後就好像被奪舍換了個人一樣。
朱瞻基沉默了許久,還是艱難開口道:“聰明,但這三人都是天生的性格暴虐,所以越是聰明,就越是對天下危害極大,正常的聰明人……”
李顯穆並沒有因爲朱瞻基的反駁而如何,而是笑眯眯的聽朱瞻基說完,而後才幽幽道:“那太孫殿下覺得唐玄宗如何呢?
他曾經開創過開元盛世這等歷史上最偉大的盛世,也造出了安史之亂這等讓唐朝幾乎中道崩殂的大亂,唐朝因爲他而走向巔峰,又因爲他而走向不可逆轉的毀滅。”
這下朱瞻基真的沒話說了,唐玄宗是一個足以讓所有持有以下觀點的人閉嘴的皇帝——
“他要是以後當了皇帝肯定是個明君”、“他要是晚死幾年不敢想象有多輝煌”。
這種觀點但凡被提出來,唐玄宗就會被拉出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朱瞻基被問懵逼了,就連那些久經官場摸爬滾打的官僚都屢屢碰壁,何況他一個少年,“表叔覺得是爲何?”
“殿下方纔說的,只說對了一半,想要成爲明君和聖君確實要有天生的智慧,那些平庸之輩是做不到的。
但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持之以恆的爲善政之心。”
李顯穆緩緩道:“方纔臣說治國理政是件很無聊的事情,這不是胡說,而是事實,甚至臣說的不夠嚴重,這實際上是一件很令人挫敗的事情。
鬥蛐蛐如果一直輸,太孫殿下恐怕就不想玩了。
而治國理政,就是這樣一件永遠也沒有勝利那一日到來的事情。”
這是朱瞻基從不曾聽過的論調。
“還請表叔給小侄解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