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0章 新成員國

歐洲汽車產量加起來也無法和東非,美國相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是缺乏石油,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歐洲還有一種所謂的“木氣”汽車,被各國研發出來,這種“木氣”汽車,以木材爲燃料,使得木材在缺氧條件下加熱,分解產生一氧化碳、氫氣和少量甲烷等可燃氣體。

而毫無疑問,在該種技術上最先進的就是德國,畢竟德國可是在一戰中,吃盡了被封鎖的苦頭,因此保障能源安全和獨立性,一直都是德國攻克的主要方向之一。

而蘇聯不缺石油,但它的汽車工業起步太晚,石油開採能力也有待提高。

在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石油工業項目佔據重要地位,蘇聯政府的目標是將石油產量提高一倍,從原本的一千多萬噸,提升到兩千多萬噸水平。

一方面,這有利於爲後續蘇聯工業化提供穩定能源保證,另一方面,如今蘇聯石油出口是最重要的創匯途徑,佔到蘇聯外匯來源的近兩成。

1929年,蘇聯的石油產量約爲一千一百六十萬噸左右,而其中出口就高達四百五十萬噸左右,絕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市場。

而在蘇聯一五計劃中,石油工業建設資金就佔到國家工業總投資的百分之八,並且計劃建立石油工業聯合體,直接隸屬於國家經濟委員會管理,由此可見蘇聯政府對石油工業的重視程度。

蘇聯石油目前的最重要的產區有兩個,一個是傳統石油產區,巴庫油田,然後是新興石油產區,格羅尼茲油田,後者的產量已經提升到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上下。

除此外,蘇聯也在勘探新的石油產地,就比如未來的第二巴庫油田,如今已經發現其雛形。

美國和蘇聯的這種資源稟賦,不得不說,就算現在的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東非也要羨慕,兩國的石油產區基本分佈在本國境內,而東非的產量對殖民地和海外投資,依賴比較大。在和平時期,東非自然不缺乏石油來源,可一旦陷入戰爭,那東非的海外石油供應就可能面臨挑戰。

……

1930年3月4日。

委內瑞拉,加拉加斯。

自從20世紀以來,東非資本的大規模涌入,這讓委內瑞拉這個原本相對落後的南美國家,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1929年,其首都加拉加斯人口突破三十萬,全國人口更是超過三百五十萬,相比歷史同期,委內瑞拉的總人口比前世多了近四十萬規模。

而這些多出的人口,大部分是東非政府引導的結果,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東非政府向委內瑞拉輸送了大量移民,並且,隨着20世紀,東非對委內瑞拉教育的投入,1930年,委內瑞拉說德語的人口甚至突破了三十萬人,並且還處於增長階段。

這一變化,引起了德語國家組織的注意,於是,在東非政府和德國政府的共同推動下,決定將委內瑞拉吸引入德語國家組織成員。

加拉加斯市總統府。

兩名德語國家組織的代表,哈利和王勤造訪了埃萊亞薩總統,前者哈利是德國人,而後者王勤,顯然是東非人,在德語國家組織裡,德國和東非分別是兩個中心,但是這次兩國一起派遣人員到委內瑞拉,顯然表明了雙方對此地的重視。

德國代表哈利:“埃萊亞薩總統,經過我們對委內瑞拉的考察,如今委內瑞拉境內的德語發展,滿足了加入德語國家組織的標準,因此,我們誠摯邀請,委內瑞拉成爲德語國家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埃萊亞薩總統對二人不敢怠慢,他面帶微笑,熱切的說道:“這是我們委內瑞拉的榮幸,東非和德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委內瑞拉一直都重視和兩國的友誼,如今能夠加入德語國家組織,成爲正式成員國,這是再好不過的事。”

埃萊亞薩總統自然而然的將東非放在德國的前面,很顯然,他分的清大小王。

委內瑞拉可以說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東非的嚴格控制,包括埃萊亞薩總統本人,都是由東非扶持上臺的。

因此,王勤對埃萊亞薩總統的態度十分滿意,他和藹的對這位委內瑞拉總統說道:“東非和委內瑞拉是最好的朋友,這次委內瑞拉加入德語國家組織,對於委內瑞拉也是一個良好契機。”

“正如埃萊亞薩總統你之前所說,不管我們東非,亦或者是德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除此外,其他德語國家組織成員發展,在全世界也均在中上游水平,比如奧匈帝國,盧森堡,比利時,南德意志王國等等。”

“因此,加入這個組織,對於委內瑞拉絕對‘前途無量’,尤其是在現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加強德語在委內瑞拉的推廣,這更有利於穩定委內瑞拉政局的穩定,並且尋得更多的經濟機遇。”

埃萊亞薩總統表態道:“這是自然,委內瑞拉政府一直都希望加強和德語國家的接觸,貿易和交流,對於德語推廣,也是我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不瞞二位,就連我的孫子,現在他的必修課都有德語課程。”

委內瑞拉作爲一個西班牙語國家,當然不喜歡學習外語,可是,上一個堅決反對的委內瑞拉總統戈麥斯,已經見了上帝,加上如今委內瑞拉人口結構的變化,所以埃萊亞薩就算心裡不喜歡,也不可能反對。

戈麥斯總統是原本埃萊亞薩總統的老上級,很可惜,因爲貪婪,被東非掀起的政治軍事運動推翻。

戈麥斯總統本人,實際上是一個獨裁統治者,在他任期內,大肆在委內瑞拉撈錢,任人唯親,所以,他的統治本來就很不得人心,當然,這種情況在拉美地區算是普遍現象。

錯就錯在戈麥斯總統可能因爲獨裁習慣了,因此他有些不識擡舉,在東非資本大肆進入委內瑞拉的時候,他居然和美國人合作,這就犯了東非的忌諱。

早在二十年代,東非就在委內瑞拉建設了軍事基地,駐紮軍隊,加上在委內瑞拉培養了大量親東非勢力,同時拉攏當地民衆,所以,東非在委內瑞拉的政治影響力達到了一個恐怖的程度。

於是,在戈麥斯總統和美國人接觸的時候,東非稍微使點勁,就讓這位原本委內瑞拉的獨裁統治者見了上帝,並且扶持埃萊亞薩成爲新總統。也不怪戈麥斯不識擡舉,而是利益動人心,隨着東非對委內瑞拉石油的開發,其中驚人的利益被東非撈走,1929年,委內瑞拉的石油產量就高達一億多桶,而只要美國人開出更高的籌碼,那自然有人忍不不住想要嘗試。

不過,戈麥斯小看了東非政府在委內瑞拉的多年佈局,別說駐軍,光是東非扶持的移民勢力,就足以擊敗委內瑞拉落後的軍隊,更別提,委內瑞拉軍隊本身都被東非滲透成了篩子。

東非對委內瑞拉的態度是隻能和東非一條路走到黑,至於和其他國家曖昧不清,想都不要想,更別提合作了。

當然,在東非政府的默許下,委內瑞拉是可以和親東非國家展開合作的,就像德國,奧匈帝國等。

雖然這些年,德國對東非很不滿,但這些不滿,德國政府很識趣的沒有表露出來,因爲德國很清楚,只有和東非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則對德國沒有一點好處。

而東非同樣需要盟友,從而擴大東非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尤其是在面對美國和英國這一衆昂格魯薩克遜國家集團競爭的時候。

總結來說,如今德國和東非的關係,很像前世遠東帝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二者都看不上對方,但是爲了大局,又不得不採取合作。

在東非和德國的合作中,東非也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海外原材料產地和市場方面,東非的勢力範圍顯然是德國遠遠無法企及的。

就比如現在,德國的石油進口中,委內瑞拉石油就佔據了重要地位,而委內瑞拉則是東非的勢力範圍。

德國當然想拉攏委內瑞拉,可因爲海軍力量不足,還有位置相隔太遠等原因,德國根本不可能讓委內瑞拉站在德國陣營裡。

所以,委內瑞拉作爲東非的勢力範圍,反而對德國而言是一件好事,畢竟,東非不控制這裡,那就只可能被美國和英國控制,而美國和英國,顯然對德國的態度,不如東非友善。

這就像19世紀,東非開闢遠東經濟勢力範圍一樣,德意志國家也同樣可以在這些經濟勢力範圍內分得一杯羹,當然,更早的階段,因爲東非國力的微薄,東非也需要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保護和站隊,否則根本競爭不過英法等勢力。

而20世紀以後,隨着東非國力的強大,情況則反過來,東非反而成爲了德意志國家海外利益的保護傘,因爲只有東非具有海權優勢,並且能夠和英美等海軍強國,在全世界競爭。

因此,一些德國或者奧匈帝國企業在面對海外遇到別國刁難的時候,尋求東非政府的庇護,遠比尋求本國政府更有效。

就像在委內瑞拉,也有不少德國企業投資,如果委內瑞拉不是東非勢力範圍,而是美國的勢力範圍,那他們想要維持在委內瑞拉的利益,基本就不可能實現。

這次德國派遣哈利和東非代表一起邀請委內瑞拉加入德語國家組織就是這個背景下成行的,德國對委內瑞拉的石油有很大需求,因此,維繫和加強委內瑞拉的關係,這符合德國的利益。

哈利就說道:“加入德語國家組織,這有利於我們和東非等德語國家組織成員,加強對委內瑞拉的投資,就比如對奧裡諾科油田的開發,這將進一步助推委內瑞拉經濟的發展,爲委內瑞拉政府帶來更多的財政收益,加強當地的經濟建設等等,同時,我們也會從委內瑞拉進口更多的農業產品等等。”

奧裡諾科油田,也就是前世的奧裡諾科重油帶,這是委內瑞拉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區域。

而東非對委內瑞拉的石油產業佈局,則在馬來開波湖地區,這兩個石油分佈區的差距是十分顯著的。

馬拉開波湖盆地石油產區的石油儲量雖然少,但是以輕質和中質石油爲主,開採和提煉成本低。

而奧裡諾科重油帶,顧名思義,當地的石油以重質石油爲主,石油品質差,開採和提煉成本很高,即便開採出來後,也要進行稀釋才能使用,以當前技術來說,很不划算。

但是,德國沒有多餘選擇,爲了石油,德國連煤制油技術都能大力推廣,更別說開發奧裡諾科重油帶的重油了,相對於本國能源的匱乏,多付出一些成本,開採奧裡諾科重油帶的油田,從而獲得比較穩定的石油來源,對德國反而是好事。

雖然,開採委內瑞拉石油,並不能解決戰爭時期,德國被封鎖下的石油來源問題,可戰爭終究不是常態,在和平年代,德國政府對於海外石油開採投資還是十分感興趣的。

尤其是隨着石油在工業領域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從長遠角度來看,德國工業也需要穩定石油供應地。

而委內瑞拉石油幾乎是當下德國最好的選擇之一,這處地方,至少在東非的庇護下,不用擔心被英美等德國敵對國家截胡。

埃萊亞薩總統,並不關心奧裡諾科油田的開採難度和成本問題,他只知道,只要德國加大對委內瑞拉的投資,那委內瑞拉的經濟必然會更加繁榮,同時他和他的家族也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他態度十分友好的向哈利表示:“德國能加大對委內瑞拉的投資,這是合作共贏的典範,就像我們和東非的合作一樣,接下來,我們政府也會爲德國企業在委內瑞拉的投資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務。”

埃萊亞薩總統的態度,哈利很滿意,不過他畢竟是德語國家組織的官員,因此主要業務還是在委內瑞拉加強德語推廣還有德國文化的傳播。

他說道:“我們德語國家組織也會加大對委內瑞拉德語事業的投入,包括提供更多的人員培訓機會,教材和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等等。”

“相信,只要委內瑞拉積極配合德語國家組織的工作,那委內瑞拉的經濟,工業和科技等等領域,未來都會迎來高速的發展,成爲南美地區最璀璨的國家之一。”

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49章 王位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210章 小丑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492章 靜坐戰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092章 菜市場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833章 拖拉機第204章 “流放”?“潤”!第29章 艱苦行軍第381章 國禮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304章 坎帕拉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95章 拜訪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821章 裁軍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903章 萊茵宮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774章 搬遷第37章 戰爭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008章 分析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511章 輸血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51章 在法國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536章 間諜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547章 登陸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199章 討論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84章 談判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43章 行政區劃第704章 底氣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220章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36章 道路第1551章 交涉
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49章 王位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210章 小丑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492章 靜坐戰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092章 菜市場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833章 拖拉機第204章 “流放”?“潤”!第29章 艱苦行軍第381章 國禮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304章 坎帕拉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95章 拜訪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821章 裁軍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903章 萊茵宮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774章 搬遷第37章 戰爭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008章 分析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511章 輸血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51章 在法國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536章 間諜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547章 登陸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199章 討論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84章 談判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43章 行政區劃第704章 底氣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220章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36章 道路第1551章 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