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

?於五寨堡的各個畜場,菜園,果園,魚塘等,經過這聞,特別是這兩年《五寨堡新聞報》的大力宣傳,上林苑監的各位公公們,多少也有聽說過。/?

他們同樣是很奇怪,爲什麼五寨堡的各樣畜場如此紅火,而擁有巨大資源的上林苑監卻是不如一個小小的五寨堡?因此黃來福來到西山後,各位太監們也是問個不停。?

黃來福大意說了一下五寨堡的畜場果園的發展模式。依他的看法,上林苑監之所以發展不佳,與他們人役似的經營髮式是分不開的,比如說他們牧養牲口,栽種果蔬,都是撥一些民戶作人役牲戶,以每二丁養羊一隻,每五丁養牛一隻,然後還要自備牛具種子,耕種食用,餵養牲口。這樣強迫似的勞作,又不許自己自由買賣,加上各樣人等侵佔,沒什麼積極性就可以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散養的方式,當然不能與五寨堡各畜場的集中大規模似的餵養相比了。上林苑監要發發展,將來還是要按照五寨堡的發展模式。?

萬曆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在接到黃來福的快馬招令後,這天裡,五寨堡糧食局副局長兼礦務局局長顧世寶,五寨堡畜牧局局長王啓年,還有蔬菜局局長江永勝,果樹局局長韓炳,五寨堡商會會長渠源銳等人,協同一些五寨堡當地屯丁工匠商人,來到了京城中。?

當晚,黃來福與衆小頭目召開了一個會議,商議經營宛平三宮皇莊之事,以達到皇莊事宜中以點帶面的效果。幾天後,在宛平,大家依照五寨堡模式,就轟轟烈烈地忙開了。將三宮皇莊地佃農全部變成僱工身份,與他們簽訂契約。招募組織人手,修建三宮皇莊各地村莊田地的水利水渠,開挖灌井,安放水車等。?

同時間,宛平三宮皇莊之內,各樣的菜園果園、養豬場、養雞場都是紛紛開辦。白花花的銀子使下去後,一時間,宛平三宮皇莊的地頭,如同變成了一個大工地一般。?

經營皇莊,按五寨堡模式,雖然需要人手不要這麼多,原先的一些佃農們被富餘出來,不過興建水利,開辦各樣的畜場果園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還有那些水車等,不可能遠從山西運來,都需要在五寨堡工匠們的指導下,在當地打製,又是需要人手。如此,不但富餘人員全部被重新安排,就是原來三宮皇莊地界內的村民們己是不足,需要向外招募人手。?

由於報酬穩定誘人,一時間,不說宛平縣地百姓紛紛前來做工,就是外縣地百姓們,也是紛紛前來,讓宛平越發熱鬧。而依五寨堡模式,原先的皇莊土地變成農場,還有衆多的畜場等,都需要大量識字的文書帳房等。這些人手,都要在當地解決。一時間,宛平縣的那些小吏們,紛紛去農場擔任兼職。?

黃來福在宛平大搞地事。很快還傳到了京城中。市民們是議論紛紛。成了京城中熱門地話題。這些年來。黃來福地名頭頗大。大家都對他在五寨堡創造出來地成績很是好奇。現在他又來到了宛平。衆人都想看看這位總兵大人。會在宛平縣中。搞出什麼名堂來。?

經營宛平地皇莊畜場。還要與上林苑監合作。當然需要很多銀子。不過這些錢。對黃來福來說不是問題。將來地回報也不是這麼點。這投資是值得地。況且還有大批地五寨堡商人等着與他合作呢。京畿重地。附近就是北京城。如能將宛平等地變成另一個五寨堡。可以說是又搞到了一個搖錢樹。怎麼不讓衆人趨之若騖??

皇宮地東暖閣內冬暖夏涼。還裝有循環流水地地龍。頗爲清涼愜意。黃來福一邊吃着萬曆帝賞賜地解暑避熱水面湯。一邊與萬曆帝進行着問答。?

萬曆帝問了一會宛平三宮皇莊地事宜。聽聞進展順利。滿意地點了點頭。內心很期盼別年該地地樣子。而黃來福地風格就是儘量放權於手下。五寨堡各農場畜場經營多年。己經形成了完善地發展制度。顧世寶。王啓年等人來京後。黃來福就將宛平三宮皇莊地事宜盡數地交給他們。自己倒是閒了下來。?

萬曆帝站起身來,負手在閣內來回踱了幾步,嘆了一聲:“這兩年來,國用日匱。平寧夏,徵朝鮮,費銀數百萬,眼下倭人蠢蠢欲動,怕又將進行第二次平朝之戰,又不知要費銀幾何。只是國庫空虛,連坤寧、幹清二宮因爲火災,都無錢重修,國家無錢如此,真是讓人嘆息,不知黃愛卿有何妙法?”?

第一次朝鮮之戰時,萬曆帝就問過黃來福相同的問題,眼下又重問,顯見財政的窘迫,萬曆帝的無可奈何。這幾年中,對於相關問題,黃來福也仔細想過,當下他道:“回皇上,依臣反覆思量,對於農稅的徵用,國朝潛力己是挖掘殆盡。從古以來,只聽說過農民造反,沒有聽說過商人造反的,農民不可壓之過甚,商人則殺之無妨。將來想要財政豐盈,唯有從國家的商稅,礦稅,或是發行國債等方面入手。”?

依黃來福的想法,大明發展到現在,商業繁華,如果商稅徵收完善得力,一年收個幾千萬,上億兩銀子,實在是很輕鬆。依黃來福從筆記本電腦中收載下來的史料中得知道,萬曆期中,大明的商業稅收入中,包括鹽稅有250萬兩,茶稅有?

兩、市舶稅有兩、通過稅有60萬兩、營業稅有20::)不過區區340萬兩。?

而放在南宋末時,光是鹽、酒、茶三項,一年收入就爲萬貫,假設宋代一貫錢大約相當於明代的一兩銀子,這便意味着宋朝在這三項上地稅收是明代的十七倍!還不計其它的商稅收入。明末的商業繁華,肯定是超過宋末的,所以說,大明在商稅礦稅的徵收上,是非常有潛力可挖的。?

不過這如要徵收,便涉及到非常複雜的事情,畢竟現在的大明是官商一體,進行經商的人都是官員們地家人或者奴僕,任何賺錢地行業,都有他們的身影在後閃動。動了那些商人的錢,便等於動了百官們的錢,百官又全是文人,高級知識分子,掌握了此時全大明的話語權,可想而知,到時會有一場血雨腥風地爭鬥。不過黃來福倒是知道萬曆帝有這個魄力與膽色,換成他軟弱的老爹隆慶帝,黃來福便不會說這番話了。?

黃來福說話這麼直接,萬曆帝不由輕咳了一聲,不過他就欣賞黃來福這種性子,直上直下,不虛僞,又全是爲了自己考慮。他點了點頭,道:“此事朕會仔細思量。”?

對於萬曆帝來說,徵商稅,開礦等,這是肯定要辦地事,不過他還需要更多的財源,最好是一些立竿見影的財路,當下他轉移了話題,道:“黃愛卿經理三宮皇莊順利,朕有意再將各處皇店交於愛卿經營,你看如何?”?

黃來福道:“臣謝過皇上厚愛,不過皇店不比皇莊,各類事物繁雜,各位經理皇店的公公們也管理得不錯,臣自認不比他們更高明,或許,臣可以進項一些賺錢的項目,與各位公公一起經理。”?

確實,皇莊自己有後世的眼光見解,可以依大農場似地方法獨特發展。不過在商業上,黃來福不認爲自己就比眼下大明各位商賈太監們更高明。在此時的大明,商業繁華,光光在北京,就有商販四萬餘戶,經營範圍涉及130多個行業。在江南江北,豪強大賈們也是不計其數,擁有百萬或千萬地富商比比皆是,如此時的大鹽商譚景清、大珠寶商屠宗順、大木材商王天俊等,都是富商巨賈地代表人物。?

這些大商賈們,壟斷了諸多的行業,背後又是有着高深地背景,就算黃來福有萬曆帝的支持,但要與這些人竟爭,也是怎麼死都不知道。大明初期,本來有衆多的官營手工業工場,分佈在全國的各大中城市中,如營繕清吏司,光光在北京,便建立了手工工場11c個,什麼琉璃瓦、磚瓦、木材、銅鐵器皿、各種木桶、蒸籠、木炭、龍牀、傢俱、冠冕、袍服、鞋襪等等,都在經營之中,不過到萬曆時期,他們都倒閉得差不多了。由此可見民商的力量。?

對於皇店,歷史上名氣不好聽,明史上稱其“盡籠天下貨物,令商賈無所謀利”,事實上,各處的皇店總共加起來,每年經營所得,收入內庫的錢不過八萬兩銀子,就算連皇室的牧場、皇莊、皇店三項合在一起計算,每年也不過二十三萬兩白銀。還不如大鹽商譚景清一年的所得。?

皇店的利潤,也遠不如此時一些商賈們經營的事物。?

還有皇店事物繁多,利益糾纏不清。經營的項目也單調,除了一些花酒鋪,一些雜貨店外,一些關隘榷稅外,便沒了。自己統管皇店後,想要發展,肯定要開新項目,這樣要與大明大大小小的商賈們激烈地竟爭,畢竟那些行業利益都被他們佔滿了。還要與各位御馬監太監們糾纏鬥角,許多皇店事物,是由他們在管理,到時權力好處怎麼分,而且許多太監還有私店,這些又怎麼說?到時費心費力不說,如果賺不到錢,還影響自己在萬曆帝心目中的地位。?

還不如自己進些新項目,與各位太監們合作,這樣更單純些,也容易形成壟斷的新行業,省心又省力,還大大賺錢。在黃來福的心中,以後的玻璃廠、水泥廠等,都可以與皇室合作,這些都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事物,肯定會財源滾滾。黃來福可以想象,到時玻璃與水泥大規模生產後,大明平民百姓都用上的情景,還可以出口海外,那是一個多大的市場,可以賺來多少的錢。?

還有大超市等,也可以在京師內設立,這種大超市,如果放在漢唐時,當然沒有前途,因爲當時商店不能隨便開設,都是集中在城市內東西幾個坊中,本身商貨集中便如大超市一般,不過放在大明中,卻是非常有發展的潛力。?

聽了黃來福對於玻璃廠與水泥廠,還有大超市地解說後,萬曆帝也是非常感興趣,連連催着黃來福趕快去辦。?

大明設有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等二十四監,由專任的宦官掌握,二十四監中,多有爲皇室服務的廠庫,寺廟、坊舍等手工生產基地,內中的烤餅坊、造酒坊、甜食坊、兵冑坊、馬房以至印書藏書庫等,應有盡有。?

皇室需要的東西,大多這裡可以辦到,不必假手於外。?

在這個四司八局十二監二十四個衙門中,銀作局就是專門掌管打造金銀器飾的地方,並控制有幾個冶煉的作坊,其中就有專門的冶煉琉璃之所。?

在黃來福的計劃中,水泥廠可以先搞,畢竟?

握着配方,在五寨堡等地,也有豐富的開辦水泥廠經簡單,此類事情,交給渠源銳去辦就可。他領着一大票地五寨堡商人,來到京師後,正虎視眈眈地盯着京畿市場呢。?

不過對於玻璃廠等相關事物,自己還得與銀作局商議,畢竟在大明,他們壟斷着琉璃地生產,控制着相關的技術工匠。還有,琉璃與玻璃,相關的技術相差很大,自己也得讓銀作局好好研究研究。?

依黃來福從筆記本電腦中收載下來的東西,其中雖有玻璃製造的相關科技資料,但沒有專門地冶煉工匠,他也是無能爲力的,就連琉璃他都造不出來。說起來玻璃製作簡單,只需有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等原料,再經高溫便可製成,但有了以前研製水泥地經驗,黃來福知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就算以五寨堡工匠,怕也不是一年兩年能成的。?

再說了,玻璃此時大明人稱琉璃,琉璃的擁有與製作,又都是皇室專有,誰私自冶煉,等於逾越。黃來福必需先與銀作局商議,纔好造玻璃。?

說起來,中國製造玻璃的歷史算是悠久了,最早在商周就有記載,戰國時就有“西施淚”的傳說,也是關於玻璃的。唐朝元稹《詠琉璃》就有描寫“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只不過那時人們叫它琉璃。直到西方國家地玻璃傳入中國以後,纔有了玻璃的叫法。?

特別是到了漢代,琉璃地製作水平已相當成熟。但是冶煉技術卻掌握在皇室貴族們的手中,一直秘不外傳。琉璃和杏黃色、龍紋一樣,同屬皇族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等級要求,只有真正的皇族才能使用琉璃製品。民間比較少見,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即使到了明代,由於明初地戰火,許多技藝失傳,琉璃就在其中,但殘缺的琉璃工藝依然受到品級的保護,此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通透,所以被稱爲藥玉。《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纔有配有。?

當然了,琉璃由於色彩流動,變幻莫測,屬於一種藝術與文化。黃來福需要的玻璃是一種商用與實用物品,雖然在大明濃厚的士大夫文化中,透明的玻璃可能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價值高,但如果推廣開,家家戶戶的窗上都安上了玻璃,那將是一筆難以想象的財源。如果能研製出玻璃鏡,那就更是不得了。?

帶着這樣的心思,黃來福來到了內府的銀作局,銀作局有掌印太監一員,下設管理、僉書、寫書、監工等人員。掌印太監早己得到萬曆帝的旨意,所以對於黃來福的到來,是熱情相迎,並帶同黃來福來到京郊外的儀真琉璃窯冶廠,這裡專門燒造皇室供用的器皿等物,每年都要燒造琉璃間色雲龍花樣盒盤缸壇器皿上萬個。?

在這裡,駐有一個錦衣衛百戶,一些守護官兵,還有衆多的工匠們,可以說,大明冶煉琉璃玻璃的人才都在這裡。?

於黃來福想象的一樣,這裡各窯中是濃煙滾滾,煙塵滿面,衆多全身灰濛的工匠是來來往往。一進入廠內,黃來福身旁的顧大刀不由連打了幾個噴嚏。?

在廠內的琉璃窯爐旁,在室內,黃來福有幸看了此時大明的琉璃製作過程,黃來福發現,此時的琉璃製作工藝相當複雜,火裡來、水裡去,從構思、設計、雕塑、燒製、細修、打磨至作品完成,至少需經過四十七道精緻煩瑣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特別是一些精品,製作相當費時,一隻模具只能燒製一件作品不說,有的光製作過程還要十幾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製作。這當中,各個環節的把握都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

黃來福估計,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七成。更關鍵的是,琉璃不可回收,不象金銀製品,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十數天、幾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諸東流。相反的,玻璃的冶煉就簡單多了,怪不得古時更重視琉璃而輕視玻璃。?

當然,黃來福非常明白玻璃實用性,商業化,平民化的力量。爲了給黑暗的房屋帶來光亮,將來玻璃大規模化量產後,大家都不介意花點錢裝點自己的房屋的。?

由於黃來福許下了將來的好處,還有大談未來玻璃廠的前景,所以銀作局掌印太監也非常熱心,在黃來福參觀過儀真琉璃窯冶廠後,便招來了廠內的監工,還有一些經驗豐富的工匠們,與黃來福商議玻璃研製的事情。?

對於此時的玻璃製造技術,依自己筆記本電腦中的資料,是有一些,不過黃來福知道遠遠不足,畢竟太籠統。此時西方倒是有一本專門論述玻璃製造的著作,書名爲《論玻璃技術》,作者是安東尼奧裡,他是佛羅倫薩的一位教士,在他周遊意大利和低地國家時,收集有關玻璃製造方面的資料後寫作的。可惜這本書黃來福得不到,只能靠工匠們先摸索了。???不管怎麼說,也不管玻璃有沒有研製出來,玻璃廠的架子要先起來,在黃來福的吩咐下,渠源銳的安排下,一家名爲“大明皇家玻璃廠”的廠房,在儀真琉璃窯冶廠旁成立。?

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269章 海龍第51章 軍歌(1)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61章 成親(2)第220章 齊人之福難享第83章 破家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51章 軍歌(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226章 踊躍第6章 這一年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71章 毛紡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22章 過節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7章 大幹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18章 劉二妞第133章 掩護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225章 朝會第45章 交權、招兵第100章 又震動第166章 上任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8章 轟動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61章 成親(3)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00章 又震動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234章 城破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75章 大過年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20章 齊人之福難享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72章 神池、馬賊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263章 勾結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263章 勾結第100章 又震動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31章 蔚山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9章 行商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51章 軍歌(1)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119章 平叛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
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269章 海龍第51章 軍歌(1)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61章 成親(2)第220章 齊人之福難享第83章 破家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51章 軍歌(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226章 踊躍第6章 這一年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71章 毛紡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22章 過節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7章 大幹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18章 劉二妞第133章 掩護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225章 朝會第45章 交權、招兵第100章 又震動第166章 上任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8章 轟動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61章 成親(3)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00章 又震動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234章 城破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75章 大過年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20章 齊人之福難享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72章 神池、馬賊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263章 勾結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263章 勾結第100章 又震動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31章 蔚山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9章 行商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51章 軍歌(1)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119章 平叛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