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開戰

?就在耿仲明被殺的第二天,多爾袞就收到了阿濟格發回來的告捷,清軍在汝寧府西北的確山縣附近,擊敗進攻的中華軍先鋒人馬,當厙斬首六百餘衆,中華軍的餘部向南逃竄,現在阿濟格正率領大軍,渡過溱水,繼續向南挺進.而在阿濟格的身後,尼堪和韓岱部也在陳州以北的安嶺地區擊敗一支中華軍,斬首二百餘,並且率軍進攻陳州。?

斬首六百,斬首二百,雖然都不算是什麼大捷,但畢竟是一次勝利,對於現在屢敗屢戰的清軍來說,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也算是非常難得的。?

但這一發之後,清軍竟不可收拾,阿濟格接着又在明港、真陽兩地相繼擊敗了中華軍,兩戰相加,又斬首過千,現在阿濟格的前部人馬,己經逼近到了息縣。而尼堪和韓岱部也包圍了陳州。?

淸軍連戰連勝,在開封城裡,清軍的指揮部裡也是一片歡騰,慶賀清軍這幾次來之不易的勝利,當然也有人更是對多爾袞進行吹捧,認爲正是多爾袞下令,處死了耿仲明,使清軍人人奮勇死戰,因此才取得這幾場勝利。而多爾袞也派人到阿濟格的軍中下詔,對清軍的表現大佳讚揚,並且對這幾場戰鬥中參戰的士兵進行了封賞,對立功的人員也晉級提升。同時也下令阿濟格,繼續向南推進,擴大戰果,並激勵其他士兵奮勇作戰,爭取多立戰功。?

其實多爾袞是精通兵法的人,當然清楚這幾戰中其實含有大量的水份,因爲這幾戰的結果都是斬首數百,也說明中華軍並沒有出動大量的兵力,與清軍交戰。雖然這時清軍還並不知道湖廣軍區己經到達豫南參戰,但中華軍在中原戰場己經投入了淮南軍區的四個軍和南京軍區的兩個軍,總計兵力該在十五萬到十六萬之間,與阿濟格的兵力大致相當,而且從戰鬥力來說,多爾袞也承認,中華軍確實強於清軍,因此這也說明,中華軍並沒有盡全力參戰,而且似乎是在且戰且退,有意引誘清軍深入。?

但多爾袞仍然下令,命阿濟格繼續向南推進,一方面是因爲清軍目前確實需要更多的勝利來鼓舞全軍的士氣,振奮軍心民心,而且現在中原戰場的局勢確實並不樂觀,如果這一次出戰不能取實質性的勝利,清軍很有可能輸掉這場中原大戰。另一方面,在阿濟格部己經集中了清軍目前的精銳兵力,完全可以與中華軍正面相碰,打幾個硬反,找到中華軍的主力部隊,進行一次決戰。而且他的背後,清軍還有尼堪、韓岱部的五萬多人馬,一但阿濟格部遇襲或被困,尼堪、韓岱部就會立刻趕去增援,雙方前後夾擊,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解救出阿濟格部的人馬。?

不過多爾袞在下詔稱讚阿濟格部的同時,也給阿濟格寫了一封密信,告戒阿濟格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輕急冒進,更不可輕敵驕傲,因爲對手可是中華軍。另外在進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左右翼,以及後路,並且一定要求尼堪和韓岱部,跟緊在自己的身後,不能掉得太遠。而一但發現了中華軍的主力部隊,立刻通告開封,多爾袞會馬上再增加兵力,與中華軍進行決戰。?

阿濟格爲人雖然粗魯莽撞,但也是身經百戰,精通兵法的人,也不會不知道這幾仗中華軍確其都沒有盡全力與清軍交戰,只是稍一牴觸,就立刻撤軍了,向多爾袞上報的什麼“斬首六百,斬首二百”,其實全部加起來,打死的中華軍人數也不超過五百人。當然清軍自身的傷亡也並不大,還不足千人。?

雖然自從第一次南征之後,阿濟格就沒有再和中華軍交過手了,但這幾年以來,清廷在中華軍手下吃過多少敗戰,阿濟格可都一清二楚,多鐸身亡,阿巴泰被俘,都是前車之鑑,因此不用多爾袞提醒,他也不敢輕視中華軍。?

但阿濟格也並不懼怕中華軍,並希望自己能夠與中華軍的主力相遇,大戰一場,因爲他所率領的清軍確實是集中了目前清廷的精銳,在併入了耿仲明部的四萬人馬,和駐守汝寧府的阿山部兩萬人馬之後,阿濟格指揮的兵力己經達到了十六萬左右,其中新軍人數爲三萬二千,另外川軍中還有五千火銃兵,其他各部隊中還有零散的火銃兵三千餘人,阿濟格部實際有火槍的數量約三萬餘支,另有各種火炮近六百餘門,並且還有大量的其他火器,同時還有二萬五千多的騎兵部隊。而且汝寧府一帶地區地勢平坦,也有利於騎兵作戰。因此也可以說,阿濟格部的戰鬥力,比其他各部的清軍都要高出一大截,這也是阿濟格希望與中華軍進行決戰的信心所在。?

這時清軍的前部人馬已經進駐到汝寧府中部的真陽縣。離淮河只有五十餘里的距離。?

在中原大戰開始以前,清廷和南京在汝寧府的分界線就是淮河上游,在中原大戰開始以後,中華軍殺過了淮河,一度逼近到汝寧府的治所汝南。而現在清軍又再度把戰線推回到了淮河附近。但這樣的結果對清軍來說還遠遠不夠,必須殺過淮河,才能改變目前中原戰場的被動局面。?

不過阿濟格也不敢輕急冒進,下令阿山率領四萬人馬爲左翼,阿哈尼堪率領四萬人馬爲右翼,這兩路人馬各有火槍兵八千人,火炮一百五十門,另有五千騎兵,分別從左右出擊,並保護大軍的兩側,而自己親自率領中路的八萬人馬,直撲息縣。?

息縣位於真陽縣西南約六十里的地方,濱臨淮河北岸,一但清軍攻佔了息縣,就能在淮河北岸找到一個立足點,而且從息渡過淮河,離中華軍的總指揮部所在的光州,不足五十里的距離,這麼一來,中華軍要麼就集中兵力,與清軍進行決戰,要麼就全部退出汝寧府去。?

清軍從真陽縣分三路進軍之後,果然就遭遇到了中華軍的頑強抵抗。因爲成進和李定國都十分清楚,誘敵深入,並不是完全不抵抗的撤退。在有些地方,還必須與清軍硬拼幾場,一方面是消除清軍的懷疑,另一方面也是儘可能在最後的決戰前消耗一下清軍的兵力,前一階段中華軍是大踏步的後退,而在靠近淮河邊的時候,就要進行一次有力的阻擊作戰,讓清軍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阻止清軍的地點,就是以息縣爲核心的區。?

因此成進和李定國下令,第一軍駐守息縣,抵抗清軍的中路人馬,十一軍第七師駐守息縣以西的銅鐘店,阻擋淸軍的左翼;十八軍的第五、十九旅駐守息縣東部的小茴店,阻擋清軍的右翼。這一次出動的阻擊部隊全部都是淮南軍區的部隊,湖廣軍區的兩個軍依然駐守在桐柏一帶,暫時隱藏,以後做爲奇兵。而且各路阻擊部隊必須做好堅守五到十天時間的準備。?

銅鐘店是位於息縣以西約三十里的一個小鎮,居住着大約三千多的人口,小鎮沒有城牆,只是在外圍有一圈矮牆,中華軍的防線就是依託着這鎮外的這一道矮牆佈置。?

經過了多次的戰鬥以後,清軍對於使用如何火器進攻,也有了一定的經驗,知是一是要將兵力充份展開,才能減少自己的傷亡,同時在進攻中火槍的實際作用並不大,帀要多依靠火炮的掩護下。?

因此阿山的指揮下,清軍將所有的火炮都列在陣前,向中華軍展開了猛擊的炮擊,而在中華軍的防守陣地上,各種火炮也一起開火還擊。?

雙方的火炮總數相加,接近四百門,淸軍的火炮數量比中華軍少,但中重型火炮居多,而中華軍一向重視戰場的機動性,因此在火炮中的中重型火炮偏少,多以中輕型火炮爲主,但中華軍的中重型火炮都能發射開花彈,而清軍中只有少數臼炮能夠發射開花彈,因此論炮彈的威力中華軍要比清軍大。?

雙方一陣火炮互相對轟,並且都發射不了少霹靂火箭,戰場上炮聲轟嗚,爆炸聲不斷,只震得大地顫動,泥砂飛濺,雙方的陣地上都留下不少爆炸的痕跡,還有不少地方在燃燒,而且都有一些士兵死在互相的炮擊中。?

當然如杲就這樣互相用火炮對轟,誰也不能擊敗誰,因此在對轟了一陣之後,清軍也向中華軍發動了地面進,由步兵、火槍兵也混雜在一起,在火炮的掩護下,向中華軍的陣地推進過來。?

一般來說,只有進離陣地一百步的距離以內,纔是火槍的射程範圍,在此之前,只有線膛槍和發射開花彈的火炮能夠發揮作用。但在中華軍,線膛槍的數量很少,還沒有後填彈槍多,而清軍也將進攻隊型充份散開,開花彈的殺傷力也並不下,因此在清軍進入到火槍的射程範圍之前,不會有多少傷亡。?

但就在清軍推進到離中華軍的防線三百步的範圍以內的時候,忽然在清軍中間響起了一連竄的爆炸聲,而爆炸是從清軍腳下的大地發出,無數泥砂都從地上飛濺而起,直衝向天空。?

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6章 夜襲(上)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56章 重新整編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5章 反擊(三)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86章 人材(上)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84章 襲擊(上)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38章 軍隊調整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74章 清廷議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37章 南方情報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6章 編制民團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52章 談判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01章 守城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402章 北境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36章 開業(三)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34章 開業(一)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31章 暫時休戰
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6章 夜襲(上)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56章 重新整編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5章 反擊(三)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86章 人材(上)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84章 襲擊(上)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38章 軍隊調整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74章 清廷議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37章 南方情報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6章 編制民團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52章 談判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01章 守城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402章 北境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36章 開業(三)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34章 開業(一)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31章 暫時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