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廬州聚兵(上)

商毅的人馬是在七月初二到達廬州。而這時吳甡等着他,以是等得望眼欲穿了。

雖然吳甡比商毅動身的時間早了大半個月,但北京離廬州更遠一些,而且中原地區以被李自成所佔,還必須繞着道走,再加上吳甡又是刻意放慢了行軍的速度,因此只比商毅提前了七天到達廬州。

之所以把這次吳甡南下督師的地點放在廬州,是因爲長江中游的地區被農民軍佔領,特別是武昌失守,導致南京吃緊。崇禎最擔心的就是農民會順江而下,一舉攻克南京,席捲江南諸地。南京不僅是明朝的第二首都,同時也是整個江南地區的屏障,而現在明朝的財政收入有七成來自於江南地區,因此南京一但失守,不僅僅意味第二首都失守,而且等於是徹底切斷了明朝的財政收入來源。

在這種情況下,吳甡南下督師的首要目地,就是先要保住南京不失。然後再能再談其他的事情。而廬州就是南京的門戶,左良玉己駐軍在九江,吳甡再守住廬州,基本就可以保證南京的安全了。

不過吳甡在南下的過程中,雖然走得不快,但他也不是一點事情都沒有做,而且在沿路上盡力招集地方軍馬,擴大自己的隊伍,使人馬達到了五萬餘人。同時又下令駐守在安慶府的劉良佐和黃得功部也得自己靠隴,分別駐守六安州和廬江,保護廬州府西南入口。而且這樣一來,加上劉良佐和黃得功部至少在名議上,吳甡手裡以經擁有了近十萬的大軍。

同時吳甡也深知手裡只有人馬還不行,因爲人要吃,馬要喂,還要有銀子才能使士兵賣力作戰,沒糧沒錢, 就什麼事也辦不了.因此又讓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籌備糧草軍資,運抵廬州以供軍用,以便人馬到了廬州之後,至少在後勤補濟方面有充份保障。

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崇禎選擇吳甡南下督師也不是沒有道理。吳甡爲人雖然狡猾了一些,但還是有相當的能力,早在崇禎六年(1633年)的時候,就幹過剿賊鎮撫的事情。可以說在目前來說,無論吳甡能不能擔負起督師平亂的重任,但也只有他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史可法也是十分盡職盡責的官員,和吳甡又是同屬於一個陣營的——都是東林黨人,因此對平亂的事情也十分上心,親自勸說江南的富戶鉅商,勳戚豪門,支助錢糧物資。

而武昌的失守對南京的震動還是非常大的,張獻忠可是有名的殺人魔王,整個江南地區都有些人心惶惶,但心張獻忠會順江而下, 直取南京。而且江南一帶基本都是富饒之地,又是全國最大最重要的產糧區,儘管現在是明末又是小冰河期,但總體來說,條仵還是比河南、陝西等地區好得許多。因此很快就籌集了一批錢糧。而史可法也親自押送着第一批七萬石米和三十萬兩白銀趕到廬州。

正好這時吳甡的大軍也到了,得到了這一批錢糧之後,吳甡才覺得有了幾分底氣。不過吳甡也清楚,雖然自己手下有了近十萬大軍,不過壯壯膽子還可以,想要指望這夥人去和李自成拼命,根本就靠不住。而且在路上他也接到了商毅以經從青州出兵的消息,因此到達廬州之後,也並不急於出兵,而是耐心的等待着商毅的到來。正如崇禎將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吳甡的身上,而吳甡的希望,則全部都在商毅身上了。

聽到商毅的人馬到了,吳甡也十分高興,立刻要出城去迎接商毅,正好這時史可法再廬州還沒走,他也聽說過商毅的名字,對他頗感興趣因此也和吳甡一齊出迎。

等見到了商毅的人馬到來之後,吳甡終於徹底安了心。

對商毅在山東的戰績,吳甡並沒有親眼見過,還有些半信半疑,但在北京看了商毅的人馬閱兵時的表現之後,吳甡也不得不承認,商毅的人馬,在大明朝來說,絕對是一支勁旅,絕不比關寧鐵騎差,因此纔在崇禎面前極要求,調商毅的人馬南下。也把這次南下督師的全部希望都放在商毅的身上了。

但吳甡心裡還是有一些疑慮,因爲商毅閱兵時,只有五百人馬,雖然堪稱精銳之師,但畢竟人數太少了。吳甡甚致懷疑,這五百人馬會不會是商毅的家丁。在明末時期,中高級武將和一些撫鎮地方的文官都會有自己的家丁,其實就是他們的私兵,而家丁的數量則是根據個人官職的大小,財力的雄厚而定,從幾十人到數百,乃致上千都有。

雖然家丁不是朝廷的正式編制,但亨受的卻是最好的待遇,使用最精良的武器裝備,甚致會把朝廷下拔的軍費武器裝配都用在自己的家丁身上。因此家丁戰鬥力也遠遠超過了其他朝廷正式編制軍隊。當年吳三桂救父,所帶的五百人馬,其實都是他的家丁。而朝廷對家丁現像也基本是睜一眼,閉一眼,默認下來。如果接受檢閱的都是商毅的家丁,那麼儘管精銳,太畢竟人數太少,恐怕也難當大任。

但看到商毅的軍隊之後,吳甡才發現,商毅的人馬雖然人數不多,還沒有達到他承諾的一萬人馬,而且衣甲也有些奇怪,但軍容整肅,隊列齊整。這時正是七月初的時節,是一年中最爲炎熱的時候,頂着烈日行軍,如果換了其他的明軍隊伍,恐怕早就以經怨聲載道,亂不成軍了。但商毅的全軍竟然毫無動搖,一個個仍然是昂首闊步,精神百倍的樣子,別說怨言,就連一個彎腰哈背的都沒有。顯然是軍紀嚴眀,經過了嚴格訓練的。

吳甡見了自然是喜不自禁,商毅的人馬,果然都是精銳之兵,看來這次南下督師,還是有幾分把握的。就連史可法也不禁有些動容,因爲他沒有見過商毅閱兵,因此見到商毅部軍之後,所感受到的震憾力也比吳甡要大得多。不過甴於立場不同,史可法沒有吳甡那麼驚喜,相反到是可以更爲客觀仔細的觀察商毅的軍隊。

商家軍的裝配與其他明軍有明顯的不同,火槍兵的人數在全軍中佔的比例明顯比其他明軍要大得多,騎兵的數量也不多。而且只有長槍兵、刀盾兵是全副盔甲,而火槍兵只有一頂帶沿鐵盔,一件背心似的鐵甲,只齊腰下,左右兩片戰裙是用皮製,小腿打着白布裹腿,穿多耳麻鞋,斜揹着一個牛皮挎包。而騎軍的裝束和火槍兵差不多,只是多了鐵製的護臂和護腿。另外戰馬只有在馬頭、馬頸和正前方帶着護甲。

史可法也是管理過軍務的人,懂一些軍事,因此到也能夠理解,商毅這麼做大概是爲了減輕士兵的負擔,因爲火槍兵是遠程打擊的兵種,一邊來說是不會與敵軍進行格鬥作戰,也就沒有必要穿着那麼多的盔甲。至於騎軍的裝束,大概是商毅更注騎兵的速度而不是正面的衝擊力吧, 這到也無可厚非。不過在史可法看來,商毅部火槍兵的數量看來好像太多了一點,萬一放完槍之後,敵軍衝到近前來怎麼辦呢?

而最讓史可法感到奇怪的是,商毅軍的士兵內襯穿的並不是明軍慣穿的鴛鴦戰袱,而是一身灰綠色的緊襯服裝,這一點在炮兵身上看得由爲明顯。因爲炮兵是沒有任何盔甲,只是用牛皮打成一個十字型的綁帶,系在身上,而且人人戴着一頂八角型半沿的軍帽,在正中位置,還鑲着一顆紅色的五角星。十分古怪的樣子。

不過督師並不是史可法,因此他雖然覺得奇怪,但並沒有說什麼。而吳甡更沒話說,只要商毅來了就好,管他們穿的是什麼?就是穿蕂甲,披獸皮也沒關係。

商毅到是全套標準的盔甲,連自己的鋼盔都沒帶,趕來向吳甡施禮,道:“末將見過督臣,只因路途遙遠,晚到了幾天,還請督臣見諒。”

吳甡把商毅扶了起來,呵呵笑道:“以恆,不晚,不晚,你來了就好。” 順手指了指身邊的史可法,道:“這位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史憲之大人,快去見禮吧。”

儘管在這個時代商毅以經見過了不少歷史上的名人,甚致還親手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但聽到了史可法的名字,商毅還是禁不住大吃了一驚,因爲史可法在歷史上可是大大有名,在明末的官員中,他是極少有以正面形像出現的官員,從私德上,史可法正直、廉潔、從公事上說對明朝忠心耿耿,直到最終困守危城以身殉國,是一個幾乎無可挑剔的完美形像。

儘管在後世,也有人認爲史可法處理南明事務時,出現極大的失誤,包括商毅也有這種看法,但那是史可法的能力問題,與品行無關。商毅雖然也認爲史可法有許多不足之處,更不會唯史可法馬首是瞻,但也承認史可法和明末的大部份官員相比,還算是一個值得敬重的人。因此也上前兩步,向史可法施禮道:“末將見過史大人,久聞史大人大名,今曰一見,實在幸會。”

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93章 雷汞第79章 救急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97章 困境(上)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41章 造船廠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90章 金陵風月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47章 對策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79章 桂王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67章 重逢(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38章 軍歌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章 清廷(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245章 獻投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144章 規則(上)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71章 追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288章 計劃第92章 返航第183章 下獄(下)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272章 不解(下)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64章 破局(四)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18章 海盜(二)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35章 南歸(上)
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93章 雷汞第79章 救急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97章 困境(上)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41章 造船廠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90章 金陵風月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47章 對策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79章 桂王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67章 重逢(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38章 軍歌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章 清廷(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245章 獻投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144章 規則(上)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71章 追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288章 計劃第92章 返航第183章 下獄(下)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272章 不解(下)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64章 破局(四)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18章 海盜(二)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35章 南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