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進軍武昌(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 八月二日, 朝廷的聖旨傳到了徳安府, 到是不惜讚美之辭,着力嘉獎吳甡和商毅。同時加封商毅爲平寇副將。

副將也稱爲副總兵,比參將要高出一等,一般分爲駐守副將和一般副將,前者有固定的守區,屬於地方高級武將,而後者只能算是達到副將級別,實權和地位都比前者要差。不過現在商毅沒有固定的駐守地,還不能算是留守副將,不過朝廷給他加上一個“平寇”的前銜,以示和一般副將的區別。而商毅同時還兼任着山東都司的同知指揮,因此還可以算是山東的地方武將。

這一次大戰李自成,商毅立下的功勞可以不算小了,但只得升一級的晉升,這到並不是朝廷有意要壓制,而是因爲商毅現在的地位也以經很高了,再想要過去那樣,連升數級是不可能的了。比如像吳甡,他現在以經是內閣大學士了,儘管有督師之功,但也才只加了一個候爵的爵位。

當然嘉獎升職都是其次的,在聖旨中,崇禎也正式下令,命吳甡和商毅立刻向南進軍,收復武昌府,並同匯同左良玉,夾擊張獻忠。同時還調劉澤淸部進駐汝寧府,協助出關南下的孫傳庭,夾擊李自成。

吳甡是老於官場的人,一聽朝廷聖旨的內容就知道,這一定又是陳演的鬼把戲,肯定是見自己督師打敗了李自成,連連取勝,生怕自己再把李自成給滅了,立下大功,回朝之後取代他的內閣首輔位置。因此才讓孫傳庭出關來對付李自成,而把自己調離,去對付張獻忠。就是不讓自已立下剿滅李自成的大功。

不過知道雖然是知道,但吳甡可不是左良玉,敢把皇帝的聖旨當擦手紙用。一來他是受傳統儒家道德思想的約束,對皇命還是有相當的敬畏感,二來吳甡手裡也並沒有兵權,雖然吳甡現在出任督師, 可以總督湖廣、河南、四川、南直錄等地的軍務,但他並非武將出身, 而且一直在京師爲官, 在地方上也缺少影響力,儘管在名議上手下有十餘萬兵馬,但實際上沒有一兵一卒真正是他的人, 真正的嫡系力量, 只有吳甡自己養的幾百家丁了,遠不如孫傳庭或是左良玉,甚致連商毅都比不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吳甡也根本就沒有和朝廷叫板的本錢。因此對朝廷的命令,也只能接受。

不過吳甡到底是在第一線督戰的人,當然知道現在的李自成,可不是當年那個一敗就散的李自成了,別看他現在打了幾個敗戰,但畢競實力雄厚,沒有傷及到根本,仍然還有很強的戰鬥力,而在自己手下,除了商毅部這一萬多兵馬之外,其餘的都不可大用,但僅靠商毅一部的力量,想蠃李自成幾仗,收復幾座城地到是可以,但想要徹底擊潰,甚致是滅掉李自成,那又談何容易。因此吳甡才迫切的催促朝廷,速命孫傳庭出關,和商毅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纔有可能真正擊敗李自成。否則在現在的大明裡,單憑那一方的力量,都並不足以單獨對付李自成。

那知現在陳演搞了這麼一出來,吳甡心裡暗想,就讓孫傳庭去償償李自成厲害也好,自已手下好歹還有個商毅,能夠頂上幾陣,而孫傳庭手下有誰,憑什麼就能敵得過李自成?想伸手摘現成的桃子,那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別羊肉吃不着,還惹了一身腥。等到孫傳庭被李自成打敗了,看陳演怎麼來收這個場。而自己轉攻張獻忠,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爲張獻忠的實力比李自成還差着好大一大截,因此也好對付一些。剿滅張獻忠,可也是不小的功勞。

現在的問題是,只是看怎麼哄着讓商毅心甘情願放棄進攻李自成,來轉攻張獻忠。現在吳甡也徹底看透了,其他各路明軍都靠不住,無論是打李自成,還是打張獻忠,自己還是要靠商毅的這支人馬。

而自從在隨州打敗了李自成,攻佔了徳安府之後,商家軍也一直沒有大的軍事行動,在徳安府歇兵了十餘曰,並且進行了一些小的修整。同時將糧草物資都從光州轉運到徳安府來,商毅顯然是打算把徳安府做爲自己新的駐紮地點。因爲徳安府上連襄陽,下接武昌,地利位置可比光州好多了。

現在商家軍的人數以經急驟擴張了不少,不僅聚集了原來三個團,一個騎兵營,兩個偵察連的兵力,共計有一萬一千餘人,另外有輔助兵力和後勤人員二千五百餘人。

在光州時,有一千四百多想要投靠商毅的明軍,經過了十幾天的訓練之後,有近三百人因爲承受不了嚴格的訓練和軍紀要求,而選擇退出,但還是留下了一千多人,因爲他們基本適應了前一階段的訓練,因此估計也不大可能再有大規模的退出。這個結果也有些出乎商毅的預料,按他想來,能留下六七百人就不錯了。

原來現在的情況和戚繼光那個時代有所不同,戚家軍建軍是在明中期,那個時候明朝的國力還比較強盛,社會也還算安定,百姓還都能夠過得下去,而且社會風氣又歧視武將,因此一般的老百姓都不願意當兵,軍隊的來源絕大部份都是社會無業人員,在當兵之前,就粘染上了許多不良習慣,再加上軍隊裡軍紀鬆馳,作風敗壞,自然也就都成了兵油子。

這時正逢亂世,軍隊的成員中除了社會無業人員之外,還有相當一部份是窮苦百姓,因爲生存不下去了,不得不選擇當兵,靠着一點微薄的軍餉,免強度曰。雖然在軍隊裡時間長了,也粘染上一些壞習慣,但這一部份人畢竟都是窮苦農民出身,與社會無業人員有相當大的不同。本身還是能吃苦耐勞,因此只要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改造起來並不算困難。

而在商家軍裡,正好就提供了這樣環境,訓練雖然艱苦,而且在正式成爲商家軍的士兵之前,沒有軍餉可拿,但毎天的飯食卻能保證充足,絕對能管吃飽。同時,這些明軍也發現,在商家軍裡,軍官和士兵之間的關係都十融洽,完全不像別的軍隊那樣,軍官高高在上,可以肆意責打,辱罵士兵。即使是一些身份較高的軍官,生活也比較簡單。包括商毅本人在內,基本也和普通士兵一樣,住一般的營帳,吃同樣的飯萊,身邊頂多就是有一兩個勤務兵伺候,而且對普通士兵都和和氣氣,根本就不像是從二品武將的樣子。

這一切在商家軍裡面,以經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在這些明軍看來,像這樣軍官和士兵們同甘共苦的情況,只是在說書的故事裡聽過,而在現實中,卻是從未見過。其實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患貧,而患不公。因此在商家軍良好的氣氛之中,對舊明軍的改造還算比較順利。

在經過了十幾天的改造之後,儘管有三百多人因爲受不了而退出,但剩下的士兵的精神況態都得到了明顯的改觀,雖然絕大多數人還達不到成爲正式士兵的技能標準,但在訓練之餘,也可以和輔兵一起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了。同時還有更多的明軍也都願意加入商家軍來。因此現在商家軍裡,像這樣明軍數量以經達到一千八百多人。對此商毅仍然是和原來一樣,來者不拒,但必須受接受商家軍的改造訓練。並且也正試給他們命名爲商家軍預備隊。

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商家軍同計陣亡了三百一十七名士兵,商毅見前一階段對舊明軍的改造效果還不錯,因此也進行了一次選拔比賽,將一批訓練成績優繡的明軍補充進商家軍來,正式成爲商家軍的一員。

爲此商毅還正式招開了一個歡迎新兵加入商家軍的大會,不僅使這些明軍十分激動,而且對其他預備隊的士兵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商毅說話是算數的,只要認真訓練,尊守紀律,達到標準,就可以正式爲選拔進入商家軍。因此訓練也就更加認真刻苦了。

而擊敗李自成的戰鬥中,商家軍又抓到了不少俘虜,現在俘虜總數以經接近四千多人,對俘虜的管理辦法還是和以前一樣,用積分等級制度的劃分管理,因爲有了前一階段的經驗,同時有了前一批俘虜的示範例子,而且又多了許多預備隊的人手,來幫忙管理俘虜,因此儘管俘虜的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但管理起來也頗爲得心應手,不用商毅再多操心了。

不過人數的增加,也使商家軍的糧食儲備開始吃緊,現在德安府的糧草以經支持不到一個月了, 商毅也在考慮,要開口向吳甡要糧草了。

而就在這時吳甡也來到了德安府,名議上是視察軍務,但實際上是要說明商毅,轉攻張獻忠。於是經過了一番客套之後,吳甡也對商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勸說商毅轉攻張獻忠,並且許若擊敗張獻忠之後,向朝廷保舉商毅爲總兵。

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44章 救援部隊第346章 親情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31章 攻城(上)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85章 地雷陣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34章 鄉鬥(上)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89章 交易(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2章 清廷(下)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49章 皇太極(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24章 洞房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81章 出兵(下)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55章 插曲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36章 隱密第177章 鹽場(下)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37章 南方情報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92章 合圍(三)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67章 建設(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307章 民意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42章 提案(上)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93章 雷汞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96章 對策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20章 投效(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
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44章 救援部隊第346章 親情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31章 攻城(上)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85章 地雷陣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34章 鄉鬥(上)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89章 交易(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2章 清廷(下)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49章 皇太極(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24章 洞房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81章 出兵(下)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55章 插曲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36章 隱密第177章 鹽場(下)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37章 南方情報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92章 合圍(三)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67章 建設(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307章 民意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42章 提案(上)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93章 雷汞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96章 對策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20章 投效(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