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

清廷的動向,通過北京的諜報人員都反應到了南京, 雖然諜報人員還不知道清廷實質上己經準備放北京了,但這一點並不難推斷。

不過商毅決定暫緩進攻北京,就是不想只以北京爲進攻目標,一但開始北伐,就要連遼東一塊打下來,否則僅僅只是爲了收復北京,根本就不用這麼費事,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後,再向北稍微多走一步也就行了。而現在有了朝鮮這塊跳板,實現這一作戰計劃,就更有成功的把握了。

在崔哲皋面見了商毅之後的幾天時間裡,南京的各級主要官員也都和崔哲皋進行了會談,幾輪交鋒下來,也基本把崔哲皋的底給摸清楚了,知道朝鮮國王李淏跟本就沒有邀請中華軍出兵,進駐朝鮮的打算,這是崔哲皋爲了個人目地,假傳李淏的話。

而崔哲皋見忽悠不過去了,也索性就實話實說,承認自己是假傳聖旨,但仍然邀請中華軍出兵朝鮮,並且說明,朝鮮全國上下,其奌都希望重新歸復於中華,因此只要中華軍出兵朝鮮,一定會馬上倒向中華軍這一邊來,而且現在清廷在朝鮮的駐兵很少,只有不到兩千人,全部都駐紮在平壤,只要中華軍從海上出兵,在平壌附近的海巷登陸,就可以直插平壤,消滅這支清軍,而朝鮮朝廷上下,都會歡迎中華軍的到來。

其實商毅根本就不在乎崔哲皋所說的朝鮮國王的命令是真還是假,反正根據自己的需要,說它是真的就真,不真也是。反正朝鮮總是要打的,不僅僅是爲了進攻遼東,同時在日後進攻日本,朝鮮也同樣是一個絕佳的跳板。在朝鮮東南沿海地區和日本僅僅隔着一道對馬海峽,離日本的九州島只有不到二百公里的距離。

不過現在南京政府對朝鮮基本一無所知,商毅當然也不會冒然出兵,因此首先是要弄清楚朝鮮內部的情況,清軍的兵力、朝鮮軍的兵力,清軍在朝鮮到底有多少支持率,而朝鮮的民心是否真的不喜歡清軍等等,這一切當然不能只聽崔哲皋的一面之詞。不過有了崔哲皋這個內線,當然是好事情,也要加以利用

因此商毅首先下令情報外,立刻安排人員、潛入朝鮮去打探情況,先把朝鮮的俱體情況弄清楚,另外目前中華軍的目標還是南方,朝鮮也還可以放一放,並請崔哲皋幫助掩護。

崔哲皋當然也是滿口答應,因爲既然是像朝鮮派遣情報人員,也就表示商毅有像朝鮮用兵的意圖,雖然並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目地,但這樣的結果也很不錯。

當然爲了加強崔哲皋對中華軍的信心,商毅也讓人安排崔哲皋,參觀了兩場陸軍的操練,一場炮兵射擊訓練、一場是火槍兵的突擊訓練,和一場水軍的水上炮擊訓練。

這三場實彈訓練也讓崔哲皋大開了眼界,中華軍使用的火器,他別說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怪不得中華軍能夠大敗清軍的, 以這樣的實力, 打敗駐守朝鮮的清兵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啊。而因此這也讓崔哲皋信心更足, 看來自己這一寶是押對了。

隨後商毅又賞給崔哲皋二百兩黃金,讓他和選出的第一批情報人員一共是五個人,返回朝鮮,開始收集各種情抜。

雖然說現在情報處並沒有專門針對朝鮮訓練過的情報人員,但情報處成立至今,也有六七年時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並且也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情報人員。而竿朝鮮雖是異國,但中文可以通行,語言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對朝鮮人的特點不清楚,那麼就可以先裝扮成清廷的漢旗人,也不會讓人懷疑,加上又有崔哲皋等人作內應,因此這一次任務乃然還是有很大的成功機會。

就在處理朝鮮的事情的時候,商毅的注意力也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西南,首先是向吳三桂勸降的工作,在崔哲皋等一行人離開南京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了。

責付給吳三桂送信, 勸降的人選也從川軍的投降人頁中選出來,這人叫馬斌,原來的官職是千總,他本來是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時候的舊部,隨吳三桂一起降清,一直混到現在,而且居他自己說,和吳三桂還有幾面之識,現在在中華軍裡,擔任一個排長的職位,軍銜是中尉,聽說中華軍在招募到四川去給吳三桂送信的人,立刻自告奮勇的請令。

而商毅瞭解了他的情況之後,也認爲這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因此也鼓勵了他幾句,承諾等他回來之後,就給他晉級到上尉。

這封信是以商毅的名議寫給吳三桂的,在信中勸告吳三桂,現在天下大勢,南京政府己經佔居了絕對的優勢,雖然四川地勢兇要,易守難攻,但自古以來,四川都不是可以立足建國,或割據稱霸的地方,一但中華軍大舉入川,必然直搗成都,川軍絕不是對手。而這時百萬清軍都己被中華軍消更殆盡,清廷已經奄奄一息,躲在北京苟延殘喘;南方的三個南明朝廷,也己被中華軍消滅了二個,剩下一個永曆朝廷逃到貴州,也是名存實亡,因此四川已無援可求。只是自己不想看來川中百姓受刀兵之苦,同時也希望吳三桂能夠念及百姓疾苦,放棄抵抗,拱手歸降,保全川中百姓,則是功德無量,也不枉吳三桂在川中過了三年時間。

同時商毅也給吳三桂開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只要吳三桂開城納降,那麼以前投降清廷,獻出山海關,後又幫助清廷,南征北戰這些等等所做所爲,都可以一筆勾消,既往不咎。並且保證吳三桂以及家人親人、部下的生命財產安全,人人都有妥善的安排。

商毅甚致還允諾,如果吳三桂投降之後,還想帶兵,可以給他一個軍長的職位,軍銜可以定爲中將,所轄部可以有三個師的編制,士兵、軍官、軍部成員,全部由吳三桂自己選定,推薦,統戰部決不干涉,只派教官對士兵進行訓練,並且保證軍餉、糧草、物資、武器、彈藥供應。而且成軍之後,暫歸湖廣軍區管轄,等全國統一之後,重新設立軍區,除南北直隸地區之外,其他軍區可以甴吳三桂自選希望駐紮的軍區。

應該說商毅給吳三桂開出的條件確實很不錯,因爲軍長在中華軍的裡面,己經高級官員,至少也相當於明朝的總兵街,而且在中華軍裡,軍長一般都是少將銜,只有極少數資歷深的,纔會是中將銜,而商毅直接就給了吳三桂一箇中將銜。如果換成傳統的品級,按元帥正一品,大將從一品,上將正二品,中將就是從二品,雖然總兵在明朝已經算一品大員了,但實際上,四品、五品的地方知府、知州都比總兵的地位高,而中華軍不興什麼文官節制武將的那一套,是什麼級別,就是什麼地位,因此軍長的實際地位也遠比明朝的總兵高得多,

另外一個軍的正常編制,最多也就兩個師一個旅,而吳三桂從管轄的軍可以編制三個師,人數超過三萬人,軍官也由吳三桂自己挑,實際就等於是把這個軍算成是吳三桂的私軍了。在目前南京政府佔據馬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這樣的條件確實是相當豐厚了。如果吳三桂還不知好歹,不願投降,那麼商毅也不打算再和他多客氣了,直接就開打。

南明的紹武、永安兩個朝廷被中華軍滅亡,當年投降清廷的三順軍中,唯一的倖存者尚可喜也死於非命,永曆朝廷也被趕出了廣西,逃到了貴州,這些消息對吳三桂的打擊也相當大,他當然清楚,中華軍的下一步一定就是進攻四川,因爲四川就在南京的上游,現在是對南京政府威脅最大的勢方。

吳三桂也算是這個時代比較出色的名將,當然知道,僅靠四川一省,絕對無法與南京政府對抗,四川的地勢雖然險要,但也無法抵擋中華軍的進攻,當然,吳三桂也不是死強到底的人,也不是沒有想過,向南京投降,利用自己手裡現有的籌碼,再搏一搏,就好像當年引清軍入關一樣。但

現在不同於當年,清廷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佔領山海關,而且清廷是異族,入關之後,還必須依仗自已這樣的漢族將領, 因此自已也有和清廷討價還價的本錢,但這些條仵都不能用在商毅身上,因此吳三桂也十分杯具的發現,自己根本拿出不少籌碼來和商毅對博?

但吳三桂又不願在川中束手待斃。因此下令在川中徵集百姓,訓練從軍,以加強自己的兵力,同時又派人去北京和清廷聯絡,請求和清廷聯盟,等中華軍來進攻四川,清廷就從關中出兵,夾擊中華軍。並且又派人到貴州,朝見朱甴榔,看一看現在永曆朝廷還有多少力量,是否可靠。反正現在也是病急亂投醫,抓住啥是啥。

而就在這時,馬斌帶着商毅的信,來到了成都。

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63章 通商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63章 剃髮令(下)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90章 遇刺(上)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47章 金殿廷議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73章 福臨登基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63章 通商第17章 朱印船(上)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406章 國策(下)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279章 大不敬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71章 追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4章 玄皇教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84章 夜襲(二)第141章 造船廠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86章 講和(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49章 皇太極(下)第90章 金陵風月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135章 天命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19章 海盜(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42章 勸降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402章 北境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90章 金陵風月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04章 海商(下)第135章 開業(二)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24章 南京使臣
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63章 通商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63章 剃髮令(下)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90章 遇刺(上)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47章 金殿廷議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73章 福臨登基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63章 通商第17章 朱印船(上)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406章 國策(下)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279章 大不敬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71章 追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4章 玄皇教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84章 夜襲(二)第141章 造船廠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86章 講和(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49章 皇太極(下)第90章 金陵風月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135章 天命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19章 海盜(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42章 勸降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402章 北境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90章 金陵風月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04章 海商(下)第135章 開業(二)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24章 南京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