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合圍(三)

清軍的突圍計劃是分三路,分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進行突圍,不過其中只有一路是實,另外兩路都是虛張聲勢,吸引中華軍的注意力。

俱體的計劃是由漢軍將領劉武元率領三萬人馬,首先從正北方向進行突圍,等半個時辰之後,再甴漢軍將領士朝璘也率領三萬人馬,從正東方向進行突圍,這兩路人馬發動突圍之後,必然能夠吸引住中華軍的大部份吸引力,然後清軍再集中精銳人馬,從西路突圍,如果能夠突圍成功,就趕到真陽縣去駐守,然後聯合尼堪、韓岱兩部的人馬,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當然對劉武無和士朝璘自然不能把實底交給他們,同時阿濟格還嚴令這兩人,必須奮力死戰,不得退縮。致於清軍突圍成功以後,這兩部人馬的命運如何,阿濟格就直接無視掉了。

佈置好了之後,清軍也馬上分頭開始行動,在上午九時左右,劉武元率領三萬人馬,率先向正北方出擊。清軍走出息縣還沒有五里路,就遇到了中華軍的攔截部隊。

守衛正北方是南京軍區的第十七軍,因爲這時時間太緊,十七軍的士兵們根本就來不及挖戰壕,填泥砂袋,因此只能直接排出三排連射的陣型,阻擊清軍。而清軍也知道,突圍能否成功,就在此一舉,也拼命的發動進攻,雙方很快就展開了激戰。

李定國是在息縣以東的地段渡過淮河的,因此率先視查的是中華軍東面的防線,在息縣東面駐守的是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因爲這時清軍在中路的進攻正打得激烈,而東面的中華軍正在搶挖戰壕,修建防線。

清軍會馬上選擇突圍,這一點早就在李定國的預料之中,只是這一次中路的突圍進攻,是不是清軍的真實突圍方向,或者還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都難以判定。單以作戰經驗而論,李定國在中華軍的諸將之中,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早在他加入中華軍以前,就巳跟隨着張獻忠,不知經歷過多少生死戰鬥了,由其是突圍戰,更是家常便飯一樣。

因此李定國也立刻下令各路部隊,都要嚴加防守,不能因爲清軍向北方發動進攻,其他地方就可以放鬆警惕。同時李定國也對東面的防線加緊調整,並且繪製好詳細的陣地兵力分佈示意圖。同時也準備調動兵力,主動向清軍發動進攻,以牽制清軍的突圍。

佈置好這些事情之後,李定國就準備趕到中路去,指揮那裡的防守,並且建立自己的戰前指揮部。因爲在中路坐鎮,有利於對全局發號施令。

就在這時,十一軍的軍長程培經來向李定國報告,原來在清軍中間,有人來與中華軍進行聯絡,想要進行火線起義,希望中華軍能夠予以接納。

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李定國也不禁十分高興,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對中華軍來說,當然是大有利處,因爲在這個時候,清軍中間如果有一部份人馬發動火線起義,向中華軍投誠,不僅對清軍的士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對打擊清軍的這一次突圍計劃,穩固住中華軍的包圍圈,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也立刻下令,接見來與中華軍聯絡的人。

想發動火線起義的,就是原來耿仲明部的人馬。

耿仲明被抓的時候,部衆大約有四萬餘人,其中自己的本部人馬和原屬於吳三桂部的川軍各有二萬,因爲當時耿仲明部下還有川軍的主要將領,也都被抓,或者被遣返回川,只剩下一些中下級的軍官,也無人站出來帶頭,而且又迫於清軍的壓力,只好全部都願意聽從清廷的命令,被劃歸阿濟格部。而阿濟格也對耿仲明部並不放心,因此將耿仲明部全部打亂分散到各軍之中。

不過清軍的各軍建制本來十分完整,而且時間緊迫,因此這四萬多人馬也不可能被完全分散,安插到各軍之中去,只是分散成二三千不等的隊伍,並仍然還是由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統領。

當然按阿濟格的想法,四萬大軍分成十幾個二三千的隊伍,也確實翻不起什麼大Lang來。而且在隨後開始豫南戰役中,這批耿仲明部的軍隊也確實不敢違抗阿濟格的命令,讓他們幹什麼,都老老實實的幹什麼,絕不敢有絲毫的怨言,因此像一些衝鋒、送死、充當炮灰之類的活,清軍就全部分派給耿仲明部的軍隊幹,結果仗打到這一步,耿仲明部的軍隊陣亡的人數己經超過了萬人,佔清軍總陣亡人數的一半以上。

但這是在豫南戰役的開始階段,從表面上清軍連戰連勝,長驅直入,因此原耿仲明部的士兵們就算心裡不平,但也不敢有任何的反對意見。

而清軍打到淮河邊的時候,中華軍開始加強了抵抗力度,逐漸扭轉了局勢,由其是在昨晚一夜之間,中華軍全面出擊,一連攻破了清軍左右兩翼的陣地,並且將清軍包圍起來,戰場的局勢出現了大逆轉,於是一些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士兵們也開始有了別的想法。

在阿濟格制定了突圍的計劃之後,付責東路突圍的士朝璘手下有三支原耿仲明部的軍隊,三名主將分別叫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他們原來在耿仲明部,都是遊擊將軍,其中李江和陳作偉都是耿仲明的本部部將,而張中鴻是川軍部將、這時三人合兵,大約有五千人馬。

因爲出身相同,三個人也常聚在一起,議論局面,同時也發泄自己對清軍的不滿。而這一次士朝璘奉命在東線突圍,也下令他們三人付責第一批進攻部隊,首先向中華軍發動攻擊,目地當然還是拿他們當炮灰使。在得知自己將隨士朝璘突圍之後,又被派去打頭陣之後,三人又聚在一起,而這一次商議的,是向中華軍投降。

李江和陳作偉是耿仲明的舊部,對中華軍也瞭解得便多一些,因此兩人也認定,清軍現在敗局己定,自已不能跟着清軍送死,主張馬上向中華軍投降,根據中華軍投降制度的規定,現在還能算一個火線起義。而張中鴻還有一些顧慮,因爲清軍突圍,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李江一句話:“突圍成功了又有什麼用,咱們在清軍裡面,也還不就那樣,就算這一次不死,指不定後面那一場戰鬥還是當了替死鬼。”

聽李江這麼一說,張中鴻頓時也無語了,於是三人立刻商議了一番,因爲現在馬上就要開始發動突圍了,因此三人各自派出一名心腹親隨,去找中華軍聯絡投誠的事宜。並且請中華軍派兵接應他們。

聽完了三人的講說之後,李定國也基本能夠判斷,投誠有七成以上是真,不過也不能全信,說不定這是清軍使的詐降計,首先騙取中華軍的信任,以爲清軍是真的投降,所以放鬆警惕,等接近了中華軍的陣地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打中華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需要作好一切的預備,即能夠接納清軍的投降,又要防止清軍使詐。

於是李定國和三人約點好了接應的地點,同時也提出自已的要求,一是對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的投誠,可以按火線起義標準,並享受相應的待遇,中華軍絕不會食言,二是在投誠的過程中,在清軍到達接應的地點前,絕不許開槍,一但聽到了槍聲,中華軍將視清軍詐降,並對清軍發動攻擊;三是在中華軍接應到清軍之後,清軍必須放下所有武器,空手進入中華軍讓出的陣地通道;三是在進入中華軍的陣地之後,將接受中華軍指定的地點駐紮二到三天的時間,等待中華軍的整編,但沒有中華軍的命令,絕不許離開。

爲了表示中華軍的誠意,李定國也派了三名偵察兵,隨三人返回清軍,和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面談,同時一但他們決定投誠,也由這三名偵察兵付責在沿路上與中華軍進行聯絡。

等這六個人返回到清軍的駐地之後,李江、陳作偉、張中鴻等得都有些着急了,因爲這時輪了東路發動突圍的時間已經到了,士朝璘已命人來催了兩次,由其是第二次,語氣十分嚴厲,要求三人馬上出兵,否則就立刻以軍法從事。而且來使就在三人的軍營裡,等着三人出兵。

得到了中華軍的明確回覆之後,三人也終於鬆了一口氣,不管怎麼說,中華軍是接受了自己的投誠,並且也同意算火線起義的標準,這就非常不錯了。至於中華軍提出的另外三條要求,李定國派來的偵察兵也再三向他們保證,這些要求是是爲了防止萬一,只要是三人真心投降,就不必擔心自己的安全。而現在三人也別無選擇,只能全部按受,是福是禍就聽天由命了。

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31章 攻城(上)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4章 南京使臣第101章 守城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07章 民意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32章 攻城(下)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96章 遷移(三)第307章 民意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03章 完婚(一)第142章 提案(上)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一章 安撫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82章 游擊戰(一)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307章 民意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92章 返程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66章 忽悠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43章 提案(下)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272章 不解(下)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62章 剃髮令(上)第88章 喜得千金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381章 喜迅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80章 佈置(一)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172章 勸進(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
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31章 攻城(上)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4章 南京使臣第101章 守城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07章 民意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32章 攻城(下)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96章 遷移(三)第307章 民意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03章 完婚(一)第142章 提案(上)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一章 安撫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82章 游擊戰(一)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307章 民意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92章 返程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66章 忽悠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43章 提案(下)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272章 不解(下)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62章 剃髮令(上)第88章 喜得千金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381章 喜迅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80章 佈置(一)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172章 勸進(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