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合圍(三)

清軍的突圍計劃是分三路,分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進行突圍,不過其中只有一路是實,另外兩路都是虛張聲勢,吸引中華軍的注意力。

俱體的計劃是由漢軍將領劉武元率領三萬人馬,首先從正北方向進行突圍,等半個時辰之後,再甴漢軍將領士朝璘也率領三萬人馬,從正東方向進行突圍,這兩路人馬發動突圍之後,必然能夠吸引住中華軍的大部份吸引力,然後清軍再集中精銳人馬,從西路突圍,如果能夠突圍成功,就趕到真陽縣去駐守,然後聯合尼堪、韓岱兩部的人馬,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當然對劉武無和士朝璘自然不能把實底交給他們,同時阿濟格還嚴令這兩人,必須奮力死戰,不得退縮。致於清軍突圍成功以後,這兩部人馬的命運如何,阿濟格就直接無視掉了。

佈置好了之後,清軍也馬上分頭開始行動,在上午九時左右,劉武元率領三萬人馬,率先向正北方出擊。清軍走出息縣還沒有五里路,就遇到了中華軍的攔截部隊。

守衛正北方是南京軍區的第十七軍,因爲這時時間太緊,十七軍的士兵們根本就來不及挖戰壕,填泥砂袋,因此只能直接排出三排連射的陣型,阻擊清軍。而清軍也知道,突圍能否成功,就在此一舉,也拼命的發動進攻,雙方很快就展開了激戰。

李定國是在息縣以東的地段渡過淮河的,因此率先視查的是中華軍東面的防線,在息縣東面駐守的是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因爲這時清軍在中路的進攻正打得激烈,而東面的中華軍正在搶挖戰壕,修建防線。

清軍會馬上選擇突圍,這一點早就在李定國的預料之中,只是這一次中路的突圍進攻,是不是清軍的真實突圍方向,或者還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都難以判定。單以作戰經驗而論,李定國在中華軍的諸將之中,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早在他加入中華軍以前,就巳跟隨着張獻忠,不知經歷過多少生死戰鬥了,由其是突圍戰,更是家常便飯一樣。

因此李定國也立刻下令各路部隊,都要嚴加防守,不能因爲清軍向北方發動進攻,其他地方就可以放鬆警惕。同時李定國也對東面的防線加緊調整,並且繪製好詳細的陣地兵力分佈示意圖。同時也準備調動兵力,主動向清軍發動進攻,以牽制清軍的突圍。

佈置好這些事情之後,李定國就準備趕到中路去,指揮那裡的防守,並且建立自己的戰前指揮部。因爲在中路坐鎮,有利於對全局發號施令。

就在這時,十一軍的軍長程培經來向李定國報告,原來在清軍中間,有人來與中華軍進行聯絡,想要進行火線起義,希望中華軍能夠予以接納。

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李定國也不禁十分高興,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對中華軍來說,當然是大有利處,因爲在這個時候,清軍中間如果有一部份人馬發動火線起義,向中華軍投誠,不僅對清軍的士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對打擊清軍的這一次突圍計劃,穩固住中華軍的包圍圈,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也立刻下令,接見來與中華軍聯絡的人。

想發動火線起義的,就是原來耿仲明部的人馬。

耿仲明被抓的時候,部衆大約有四萬餘人,其中自己的本部人馬和原屬於吳三桂部的川軍各有二萬,因爲當時耿仲明部下還有川軍的主要將領,也都被抓,或者被遣返回川,只剩下一些中下級的軍官,也無人站出來帶頭,而且又迫於清軍的壓力,只好全部都願意聽從清廷的命令,被劃歸阿濟格部。而阿濟格也對耿仲明部並不放心,因此將耿仲明部全部打亂分散到各軍之中。

不過清軍的各軍建制本來十分完整,而且時間緊迫,因此這四萬多人馬也不可能被完全分散,安插到各軍之中去,只是分散成二三千不等的隊伍,並仍然還是由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統領。

當然按阿濟格的想法,四萬大軍分成十幾個二三千的隊伍,也確實翻不起什麼大Lang來。而且在隨後開始豫南戰役中,這批耿仲明部的軍隊也確實不敢違抗阿濟格的命令,讓他們幹什麼,都老老實實的幹什麼,絕不敢有絲毫的怨言,因此像一些衝鋒、送死、充當炮灰之類的活,清軍就全部分派給耿仲明部的軍隊幹,結果仗打到這一步,耿仲明部的軍隊陣亡的人數己經超過了萬人,佔清軍總陣亡人數的一半以上。

但這是在豫南戰役的開始階段,從表面上清軍連戰連勝,長驅直入,因此原耿仲明部的士兵們就算心裡不平,但也不敢有任何的反對意見。

而清軍打到淮河邊的時候,中華軍開始加強了抵抗力度,逐漸扭轉了局勢,由其是在昨晚一夜之間,中華軍全面出擊,一連攻破了清軍左右兩翼的陣地,並且將清軍包圍起來,戰場的局勢出現了大逆轉,於是一些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士兵們也開始有了別的想法。

在阿濟格制定了突圍的計劃之後,付責東路突圍的士朝璘手下有三支原耿仲明部的軍隊,三名主將分別叫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他們原來在耿仲明部,都是遊擊將軍,其中李江和陳作偉都是耿仲明的本部部將,而張中鴻是川軍部將、這時三人合兵,大約有五千人馬。

因爲出身相同,三個人也常聚在一起,議論局面,同時也發泄自己對清軍的不滿。而這一次士朝璘奉命在東線突圍,也下令他們三人付責第一批進攻部隊,首先向中華軍發動攻擊,目地當然還是拿他們當炮灰使。在得知自己將隨士朝璘突圍之後,又被派去打頭陣之後,三人又聚在一起,而這一次商議的,是向中華軍投降。

李江和陳作偉是耿仲明的舊部,對中華軍也瞭解得便多一些,因此兩人也認定,清軍現在敗局己定,自已不能跟着清軍送死,主張馬上向中華軍投降,根據中華軍投降制度的規定,現在還能算一個火線起義。而張中鴻還有一些顧慮,因爲清軍突圍,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李江一句話:“突圍成功了又有什麼用,咱們在清軍裡面,也還不就那樣,就算這一次不死,指不定後面那一場戰鬥還是當了替死鬼。”

聽李江這麼一說,張中鴻頓時也無語了,於是三人立刻商議了一番,因爲現在馬上就要開始發動突圍了,因此三人各自派出一名心腹親隨,去找中華軍聯絡投誠的事宜。並且請中華軍派兵接應他們。

聽完了三人的講說之後,李定國也基本能夠判斷,投誠有七成以上是真,不過也不能全信,說不定這是清軍使的詐降計,首先騙取中華軍的信任,以爲清軍是真的投降,所以放鬆警惕,等接近了中華軍的陣地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打中華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需要作好一切的預備,即能夠接納清軍的投降,又要防止清軍使詐。

於是李定國和三人約點好了接應的地點,同時也提出自已的要求,一是對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的投誠,可以按火線起義標準,並享受相應的待遇,中華軍絕不會食言,二是在投誠的過程中,在清軍到達接應的地點前,絕不許開槍,一但聽到了槍聲,中華軍將視清軍詐降,並對清軍發動攻擊;三是在中華軍接應到清軍之後,清軍必須放下所有武器,空手進入中華軍讓出的陣地通道;三是在進入中華軍的陣地之後,將接受中華軍指定的地點駐紮二到三天的時間,等待中華軍的整編,但沒有中華軍的命令,絕不許離開。

爲了表示中華軍的誠意,李定國也派了三名偵察兵,隨三人返回清軍,和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面談,同時一但他們決定投誠,也由這三名偵察兵付責在沿路上與中華軍進行聯絡。

等這六個人返回到清軍的駐地之後,李江、陳作偉、張中鴻等得都有些着急了,因爲這時輪了東路發動突圍的時間已經到了,士朝璘已命人來催了兩次,由其是第二次,語氣十分嚴厲,要求三人馬上出兵,否則就立刻以軍法從事。而且來使就在三人的軍營裡,等着三人出兵。

得到了中華軍的明確回覆之後,三人也終於鬆了一口氣,不管怎麼說,中華軍是接受了自己的投誠,並且也同意算火線起義的標準,這就非常不錯了。至於中華軍提出的另外三條要求,李定國派來的偵察兵也再三向他們保證,這些要求是是爲了防止萬一,只要是三人真心投降,就不必擔心自己的安全。而現在三人也別無選擇,只能全部按受,是福是禍就聽天由命了。

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45章 戰後總結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71章 追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98章 困境(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205章 北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7章 行軍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8章 蒐羅人材第123章 造船(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73章 勸進(下)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56章 奪船(上)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51章 撫平青萊第203章 夜奔(下)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83章 夜襲(一)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45章 新年(下)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55章 民嘯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49章 收復青州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38章 家事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53章 激戰(上)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56章 奪船(上)第288章 計劃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
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45章 戰後總結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71章 追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98章 困境(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205章 北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7章 行軍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8章 蒐羅人材第123章 造船(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73章 勸進(下)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56章 奪船(上)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51章 撫平青萊第203章 夜奔(下)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83章 夜襲(一)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45章 新年(下)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55章 民嘯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49章 收復青州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38章 家事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53章 激戰(上)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56章 奪船(上)第288章 計劃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